1.唐宋在日本,明在韩国,大清在中国,民国在台湾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首先是第一句“唐宋在日本”,这是因为日本保留了比较传统的古中国唐宋时代的文化精髓,所谓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而后又在宋词的基础上丰富了日本的诗歌文化,可以说,就目前来说,才可以见到相对完善的古典中国文化; 在明朝时期改国名为“朝日鲜明之国”的朝鲜,也就是现在的南韩则保留了浓厚的明国特色; 清这个鞑靼王朝在被推翻后,其传统却被大陆继承下来,比如被称为“唐装”的对襟长衫(就是APCE峰会上中国领导人穿的那种衣服)、旗袍、清代成型的白酒、大红灯笼等等,甚至在流行文化、思想上都保存着浓厚的鞑靼色彩,比如在潜意识中,格格、阿哥代表着高贵,奴才、主子之类的玩笑称呼也因为清剧的流得而普及,辫子发式开始被广大汉人所接受等等。 而民国在台湾则是说台湾保留了民国时代开放的中国式民主的风格,包括语言方式、教学(以及地名)等等 2.《中国诗词大会》落幕,日本网友也开始“斗诗”了是怎么回事最近,日本网友也掀起了一股“写诗”热潮,一个名为“平成自由诗”的热词在日本推特上火了起来。 一场“斗诗大赛”猝不及防地拉开序幕。 大意是:“由于‘安倍经济学’取得成功,股价和养老金暴涨,恩格尔系数暴涨也不用担心,可是为啥吃饭费用占的支出比例上升了呢?”实际上,“安倍经济学”并没有让日本股价和人们的养老金暴涨,而吃饭费用比例的确增加了。 显然,这是一首讽刺安倍的打油诗。 还有这一首《社畜歌》的节选: “社畜”是日本企业底层上班族的自嘲用语,是指为了企业放弃身为人类的尊严、卖力地为企业效劳的大城市打工一族。 除了讽刺、自嘲,还有若干源于生活的琐碎记录: 延伸阅读:日本网友为什么一言不合就要“斗诗”呢? 这波“斗诗”潮起因要从一位叫幡谷祐一的老先生创作的汉诗说起。他捐赠给筑波大学一尊雕像,被筑波大学称为学术象征,雕像的铭牌上有他创作的一首汉诗。 名为《忘食》:“白面书生学筑波,发愤忘食纸笔耕。桃李满门邦家丰,紫峰名声四海奔。” 有网友将这首诗拿到网上,称其表面上像一首七言绝句,但实际上不合平仄、文法不通。如第二句“仄仄仄仄仄仄平”,完全不符合汉诗的平仄要求,有日本网友指出,在拥有很多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教授的大学中,将这种不能成为汉诗的东西称为“汉诗”,作为学术象征,简直有辱门庭。 一些中国网友索性将这首“汉诗”称为日本版的“老干部体”。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又开始尝试创作汉诗。 除闲暇时间较多的退休老人,不少年轻人也参与进来。互联网上学习汉诗的网站也很受欢迎。 进入20世纪,汉诗在日本急剧衰退。因为江户时代之前,学习汉诗要学习每个汉字的音韵,创作符合平仄的汉诗,虽然日语发音只是模仿古代汉语的发音,但是仍尽量努力体现汉诗本来的音韵美。 在明治以后的日本汉文教育中,与日常生活无关的音韵受到轻视,使很多汉诗由于没有考虑到汉语发音,“韵律并不符合中国的标准,也就是说,用中文发音念诵这些汉诗的时候,并不押韵,所以很多汉诗受到的评价不高。不过夏目漱石、森欧外等文学大家因为接受过传统的汉文教育,仍然擅长写优秀的汉诗。 日本各地都有汉诗大赛 此外,互联网的出现也为汉诗的复兴助了一臂之力。“全汉诗联”理事铃木淳次在1998年开设了免费汉诗网站“桐山堂”,每年都收到300多首汉诗投稿。 铃木淳次会仔细指出作品的优劣之处,鼓励投稿者继续创作。近年来还不断有新的汉诗参考书出版,例如解说汉诗中常用汉字音调的《平仄字典》和能查阅汉诗中二字惯用词的《汉诗诗语词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