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兵车行>>全古诗内容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古诗赏析 【注释】 (1)辚辚:车行声。 (2)萧萧:马鸣声。 (3)干:犯,冲。 (4)妻子:妻子和子女。 (5)防河:唐时吐蕃常犯边境,故征兵,驻防在河西(黄河以西之地)。 (6)营田:即屯田,平时种田,战时作战。 (7)但云:只说。 (8)点行: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9)里正:里长。唐制百户为一里,设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10)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 (11)武皇:汉武帝,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 此暗喻唐玄宗。 (12)山东:指华山以东的关东地区。 (13)荆杞:指荆棘,比喻荒芜冷落的环境。 (14)秦兵:来自秦地的士兵。 (15)陇:通“垅”,田埂。两句意谓壮男皆出征,即使有健妇耕作,庄稼也种得不成行列,难辨东西,势必影响收成。 (16)长者:即上“道旁问者”。 (17)役夫:应兵役者自称。 (18)敢:哪敢,怎敢。 (19)县官:指官府。 (20)啾啾:这里指呜咽声。 (21)比邻:近邻。 (22)青海:青海湖,唐和吐蕃常在此交战。 (23)信知:真的明白。 (24)恶:不吉利。 【译文】 兵车隆隆作响,战马嘶鸣,征夫们弓箭挂在腰上。 爹娘妻儿追来相送,尘埃迷漫看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路痛哭,哭声凄惨直冲云霄。过路人向征夫来探听,征夫诉说:这些年点兵征调没个完。 十五岁的少年北去守河防,四十岁再调到河西去屯田;记得出发时里长帮他扎头帕,归来头发已白又被派去镇守边城。边境上的鲜血淌成了海水,皇帝开边拓土始终不肯休兵。 您没听说,汉家关东二百州,千万个村落长满了荆棘。纵然有壮年妇女下地锄犁,可那零落的田禾已长得杂乱稀疏。 更因为西北兵能征惯战,调来遣去就好比赶狗驱鸡。多承您老人家关心询问,役夫我怎敢尽情吐出心头忿恨!只说今冬这时光,关西士卒正在边关打仗;官府还逼着家中交纳租税,请问哪一家能把税交上?这年岁生了男孩实在太晦气,生个女儿反倒命好;女儿还能平安嫁到近邻,男儿却死在异乡埋入荒草。 您没见过那青海湖边,自古以来累累白骨无人收。新鬼叫冤旧鬼哭泣,天阴下雨哭声更是凄惨。 【赏析】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它以目击者的身份,纯用客观叙述的表现手法,真实地揭露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莫大灾难。 诗的开头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催人泪下的送别图。接着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 最后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惟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景。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淋漓尽致。 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弛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 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 全诗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它所带来的痛苦。 地方官吏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横征暴敛,百姓更加痛苦不堪。这是诗人深切地了解民间疾苦和寄予深刻同情的名篇之一。 杜甫在长安候官那几年,世事看得多,逐渐对社会矛盾有了越来越深的体会。发为诗歌,便有《兵车行》这类针对时事发感慨的诗。 从开元末到天宝初,西南边境上进行过石堡之战和南诏之战。唐军伤亡惨重。 仗还得打下去,于是继续征兵。杜甫痛惜人民的鲜血,因而根据生活感受,虚构出一位战士和作者对话的情景,发抒与人民共有的愤懑。 这手法是从乐府民歌那里学来的。诗中语句通俗,间中使用口语,多处运用接字修辞法,民歌味十足。 开头几句,使读者像目击凄惨的场面,耳聆震天的哭声。细细品味,情韵无穷。 诗中提到车马,都用象声词,而提到征人,则只写他们“弓箭各在腰”,以表示他们虽在行军,却死气沉沉。从车马有声到行人无声,转折了一下,但接着便大写人声了。 那是爷娘妻子四种人在哭,一位征人就惹起四种哭声,读者可以想像其声之大;再加上“牵衣”“顿足”“拦道”几种哭法,都是凄厉、悲惨到声嘶力竭的,则其声之大更非常态可比。还有,那些爷娘妻子是“走”着的,即跑步追赶队伍的,他们脚步声和哭声混合起来,尘土飞扬,喧闹不止,整个场面更加乱七八糟了。 本篇在艺术上还有几个特别成功的处理: “行人但云点行频”,只把一切痛苦的根源轻轻点出,却已经概括了征人无尽的悲哀。试想,他们的悲惨经历能冷静地逐条逐项地列举出来么?无数的悲愁翻涌着急于倾诉,结果却如公路出意外大塞车一样,嘴巴喃喃地只说得出“点行。 2.唐诗乐府<兵车行 >是谁写的原文 兵车行(唐: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译文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父母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尘埃飞扬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到了四十还要去西部边疆去种田。离开的时候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况且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伸诉怨恨?就象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喊叫。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3.<<兵车行>>全古诗内容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古诗赏析 【注释】 (1)辚辚:车行声。 (2)萧萧:马鸣声。 (3)干:犯,冲。 (4)妻子:妻子和子女。 (5)防河:唐时吐蕃常犯边境,故征兵,驻防在河西(黄河以西之地)。 (6)营田:即屯田,平时种田,战时作战。 (7)但云:只说。 (8)点行: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9)里正:里长。唐制百户为一里,设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10)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 (11)武皇:汉武帝,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 此暗喻唐玄宗。 (12)山东:指华山以东的关东地区。 (13)荆杞:指荆棘,比喻荒芜冷落的环境。 (14)秦兵:来自秦地的士兵。 (15)陇:通“垅”,田埂。两句意谓壮男皆出征,即使有健妇耕作,庄稼也种得不成行列,难辨东西,势必影响收成。 (16)长者:即上“道旁问者”。 (17)役夫:应兵役者自称。 (18)敢:哪敢,怎敢。 (19)县官:指官府。 (20)啾啾:这里指呜咽声。 (21)比邻:近邻。 (22)青海:青海湖,唐和吐蕃常在此交战。 (23)信知:真的明白。 (24)恶:不吉利。 【译文】 兵车隆隆作响,战马嘶鸣,征夫们弓箭挂在腰上。 爹娘妻儿追来相送,尘埃迷漫看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路痛哭,哭声凄惨直冲云霄。过路人向征夫来探听,征夫诉说:这些年点兵征调没个完。 十五岁的少年北去守河防,四十岁再调到河西去屯田;记得出发时里长帮他扎头帕,归来头发已白又被派去镇守边城。边境上的鲜血淌成了海水,皇帝开边拓土始终不肯休兵。 您没听说,汉家关东二百州,千万个村落长满了荆棘。纵然有壮年妇女下地锄犁,可那零落的田禾已长得杂乱稀疏。 更因为西北兵能征惯战,调来遣去就好比赶狗驱鸡。多承您老人家关心询问,役夫我怎敢尽情吐出心头忿恨!只说今冬这时光,关西士卒正在边关打仗;官府还逼着家中交纳租税,请问哪一家能把税交上?这年岁生了男孩实在太晦气,生个女儿反倒命好;女儿还能平安嫁到近邻,男儿却死在异乡埋入荒草。 您没见过那青海湖边,自古以来累累白骨无人收。新鬼叫冤旧鬼哭泣,天阴下雨哭声更是凄惨。 【赏析】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它以目击者的身份,纯用客观叙述的表现手法,真实地揭露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莫大灾难。 诗的开头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催人泪下的送别图。接着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 最后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惟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景。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淋漓尽致。 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弛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 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 全诗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它所带来的痛苦。 地方官吏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横征暴敛,百姓更加痛苦不堪。这是诗人深切地了解民间疾苦和寄予深刻同情的名篇之一。 杜甫在长安候官那几年,世事看得多,逐渐对社会矛盾有了越来越深的体会。发为诗歌,便有《兵车行》这类针对时事发感慨的诗。 从开元末到天宝初,西南边境上进行过石堡之战和南诏之战。唐军伤亡惨重。 仗还得打下去,于是继续征兵。杜甫痛惜人民的鲜血,因而根据生活感受,虚构出一位战士和作者对话的情景,发抒与人民共有的愤懑。 这手法是从乐府民歌那里学来的。诗中语句通俗,间中使用口语,多处运用接字修辞法,民歌味十足。 开头几句,使读者像目击凄惨的场面,耳聆震天的哭声。细细品味,情韵无穷。 诗中提到车马,都用象声词,而提到征人,则只写他们“弓箭各在腰”,以表示他们虽在行军,却死气沉沉。从车马有声到行人无声,转折了一下,但接着便大写人声了。 那是爷娘妻子四种人在哭,一位征人就惹起四种哭声,读者可以想像其声之大;再加上“牵衣”“顿足”“拦道”几种哭法,都是凄厉、悲惨到声嘶力竭的,则其声之大更非常态可比。还有,那些爷娘妻子是“走”着的,即跑步追赶队伍的,他们脚步声和哭声混合起来,尘土飞扬,喧闹不止,整个场面更加乱七八糟了。 本篇在艺术上还有几个特别成功的处理: “行人但云点行频”,只把一切痛苦的根源轻轻点出,却已经概括了征人无尽的悲哀。试想,他们的悲惨经历能冷静地逐条逐项地列举出来么?无数的悲愁翻涌着急于倾诉,结果却如公路出意外大塞车一样。 4.古诗的分类《兵车行》是哪一类问题真够复杂的,最好分开来问~ 把风格和流派、种类说一下,权且认为你指的是古典诗词 常见风格 1、雄浑 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 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它如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荡漾、涟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横空出世、千嶂连云的昆仑山,而不是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苏州园林。 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其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2、豪放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 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 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秋浦歌》)夸张虽不合理却合情。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代表作。 “大江东去”二句,将在广阔悠久的空间与时间中活动的人物一笔收尽,气魄恢宏,“故垒西边”至“灰飞烟灭”是咏古,感情高昂而浓挚,而“乱石穿空”数句,将峥嵘的态势、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融于一体,气势磅礴,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的感觉”。“故国神游”数句转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郁,全词的音调豪壮,“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 3、沉郁 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 李白豪放,其体轻,其气清,故袅袅上升,飞入云霄,若野鹤闲云,随处飘逸;杜甫沉郁,其体重,故沉沉下坠,潜入心海,感情激荡,回旋纡曲。何为沉郁?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 “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 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4、悲慨 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 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 《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 面对着悠悠苍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断的时间图卷,描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其悲壮歌声,响彻云霄,慷慨之气,横绝太空。 再如辛弃疾的词, 5、俊爽 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 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如《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含蓄讽刺的笔调,深刻揭露了唐玄宗纵情声色,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 再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的节奏明快,《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的轻盈飘拂,《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的俊逸秀美,“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的秀而不冶,艳而不妖,均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6、冲淡 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 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