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乾隆

1.乾隆皇帝有哪些的诗词

1、《唐槐诗》(乾隆) 兔目当年李氏槐,枒槎老干倚春阶。

何当绿叶生齐日,高枕羲皇梦亦佳。 2、《念孝贤》(乾隆) 三秋别忽尔,一晌奠酸然。

追忆居中阃,深宜称孝贤。 平生难尽述,百岁妄希延。

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 3、《坐病床至悦心殿》(乾隆) 冻酥岸觉看波漾,春到物知听雁还。

今日悦心真恰当,窗凭积素慰开颜。 4、《忆江南》(乾隆) 庐山自有千情托,瀑布能无百种祈。

陶醉佳诗常记脑,又当提笔雨纷飞。 5、《七律·赐大学士张廷玉》(乾隆) 喉舌专司历有年,两朝望重志愈坚, 魏公令德光闾里,山甫柔嘉耀简编。

调鼎念常周庶务,劳谦事每效前贤。 古今政绩如悬鉴,时为苍生咨惠鲜。

2.唐诗300首是乾隆年间谁编纂的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孙洙。

蘅塘退士(171l一1778),本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曾任过知县。他因不满于当时广为流传的《千家诗》选诗不精,且仅五绝、七绝两体,遂“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模仿《诗经》的规模,选编了《唐诗三百首》。初时只是想为学童提供“家塾课本”,后因所选大多是唐诗传世佳作,并且选诗数量适中,故得以广泛流行,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

《唐诗三百首》,诗实选309首,显然是让篇数和《诗经》311篇(其中六篇有目无辞)大体相同。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只选了两首。道光十一年四滕吟社重印时将五首选全,故今本为312首。

衡塘退士在书前写了一篇仅132字的序,他的选择标准也只是“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而已。

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个“家塾课本”竟有极强的生命力。历代的诗歌选本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除《诗经》、《文选》之外,五七言诗选没有任何一本可以和《唐诗三百首》相比;而且它较之《诗经》、《文选》更容易为一般人所接受。《千家诗》虽流传亦广,但确有孙洙所说的缺点,够不上档次。“五四”以来,特别是1949年以后,近代学者用“新观点”编的唐诗选本多不胜数,有若干种还冠以“新选唐诗三百首”的名目,竟然没有一种可以和孙选相抗。孙选三百首无数次重印,总是出来就一抢而空,今人选本却默默无闻,甚至不久就湮没了。

《唐诗三百首》成功的秘诀究竟何在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孙洙让所选的作品范围在一个美学体系、一种审美标准之内。全书凡选录77位诗人的作品,但我们读起来除极少数以外,好像是在读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诗作,只觉其温厚和平,和谐顺畅,不会因风格内容变化太大而感到不谐调。因为他所选的都是风格典雅浑厚而语言典范流畅的诗篇,节奏和美,音韵铿锵,而于冷峭幽涩险怪纤巧绮靡之作则加以排斥。一般不涉复杂的历史事件,即使涉及,由于表达的顺畅也容易理解;白居易的《长恨歌》即属于这种典型(少数作品如韩愈《石鼓歌》、李商隐《韩碑》例外),作品绝大多数非常优美。

孙洙的选录标准,自有其时代渊源。孙氏生当乾隆盛世,其时在江南,沈德潜的诗教影响很大,孙洙的选诗标准,基本上脱不出沈氏的藩篱。沈德潜论诗强调“温柔敦厚”,追求“体格声调”。他在《唐诗别裁序》中揭示他的选诗标准时说:“既审其宗旨,复观其题材,徐讽其音节,未尝立异,不求苟同,大约去淫滥以归于雅正,与古人所云微而婉、和而庄者,庶几一合焉;此原意所存也。”这正是孙氏三百首选录的依归,所选录的作品也明显受沈氏《唐诗别裁》的影响。全书312首诗,有239首与《唐诗别裁》所选相同,只有73首是别裁所没有选的。所选大多仍符合沈德潜的诗选标准。沈德潜的诗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乾隆盛世的风尚,因之受沈氏影响选就的《唐诗三百首》也曲折地反映出乾隆盛世的气象。

《唐诗三百首》之所以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却又简单的作法,就是突出重点。有唐三百年,突出盛唐一段,选录达150首之多,将近全书的二分之一。盛唐又突出李白、杜甫、王维三家,凡选录98首,也将近全书的三分之一。其次孟浩然、王昌龄、岑参等选录也不少。盛唐以后也各有重点。由盛唐进入大历的诗人突出韦应物和刘长卿。白居易的诗入选不算太多,只有六首,但因选入了《长恨歌》、《琵琶行》两篇无与伦比的长诗,就使白居易在书中具有特殊的分量。中晚唐近体诗则突出李商隐和杜牧。如此重点突出,使全书的作品成为最优的选择。不过,尽管《唐诗三百首》所选的作品绝大多数确是优秀之作,也有少数作品选录不当。如綦毋潜《春泛若耶溪》、元结《石鱼湖上醉歌》,都不够水平。

应该看到,《唐诗三百首》的选择,受选家诗论的局限,从整体说也是有缺点的。孙洙强调风格的协调,而忽视甚至排斥艺术的多样性。如李贺的作品一首也不选,大概是认为他过于诡谲;储光羲的作品也不选,可能是嫌其轻淡。初唐仅选了王勃、骆宾王、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五律各一首,沈还选了一首七律,而卢照邻《长安古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都不入选,显然是认为他们风格轻绮。《唐诗三百首》皈依温柔敦厚、中正和平的诗教,而回避矛盾斗争,对于反映现实较为尖锐的作品都尽力排斥。李白的作品总的说来选录恰当,但《古风五十九首》一篇不录。杜甫诗选录如此之多,而“三吏”“三别”《赴奉先咏怀》《北征》这些名作一篇未选。整个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作品一篇不取。中唐李绅的《悯农诗》,晚唐聂夷中的《伤田家》、皮日休的《正乐府》,这些反映社会现实较为深切的作品都一概摈斥。因之《唐诗三百首》作为怡情悦性的读物是很好的,而于通过诗歌了解历史、认识生活则有严重的不足。

3.可以把乾隆皇帝的诗词给我么.

分类:余地。

缅怀哲悯皇贵妃诗 已是别多时??能无一写悲??七旬忽我逮??百岁任他期??幻景徒惊速??故人不慭遗??曾孙毕姻近??眠者可闻知 【译文】??已经逝去四十五年了,怎能不让人提笔生悲?我竟然已经七十岁了,谁能活到一百岁呢?为何你的身影总是一闪而过,让人无法看清?我们的曾孙都快要娶妻了,这些你都知道吗?????皇子挽诗????朱华山酹酒(祭酒)??兆叶维熊意举男,髫龄书史即深耽。坟前省识吾怀悼,地下应知汝抱惭。

觉后梦因原是幻,悲深痛定更难堪。从今拟废苍舒诔,古佛无生叩宝龛。

【译文】 你是皇后梦熊而生,小小年纪就酷爱书史。如今在你的坟前哀悼,你不应该走得如此之早。

我们的期望全成了梦幻,真是无法忍受的痛苦。想为你这聪颖的孩子写篇祭文,却无从下笔,默诉佛祖,我已经了悟了生生灭灭。

?乾隆十一年(1746年),已经35岁的富察氏又为乾隆生下了皇七子永琮,即悼敏皇子。永琮出生这当天正逢亢旱之后大沛甘霖,又值"佛诞"--佛家指农历四月初八为佛生日--这吉祥的日子,皇帝大喜过望,挥笔写诗道:????浴佛日遇雨因题??九龙喷水梵函传,疑似今思信有焉。

已看黍田沾沃若,更欣树璧庆居然。??人情静验成和豫,天意钦承倍惕乾。

额手但知丰是瑞,颙祈岁岁结为缘。????【译文】????我们的祈祷终于使天降甘霖,我深知这是上天的特意安排。

久旱的土地终于有了水源,树木也重新披上绿色。中宫生子,天降甘霖,祥瑞之兆,这是上天所命,心中不敢有丝毫疏忽。

庆幸得到了丰收与祥瑞,希望岁岁年年永远绵延。????浴佛日复雨因题??次年佛诞,永琮周岁,天不负乾隆所望,绵绵细雨竟夜而降,乾隆再赋诗一首:????涟纤夜雨枕边传,天眷常承独厚焉。

饶有对时增惕若,那无抚节庆油然。??醉盘嘉祉微图箓,佛钵良因自竺乾。

?【译文】????绵绵细雨连夜而降,这是上天又一次给予我深厚的眷顾。面对上天的恩泽我更要敬天爱民,当春喜雨,普天同庆。

得遂心愿,定是上天有所预示,佛祖保佑,得到今年的喜乐丰收。????可惜的是,永琮未满两岁,又因出痘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腊月二十九日身亡,这一年除夕,当千家万户沉浸在辞旧迎新的欢乐之中时,皇宫里却一片死寂。

而已15年没有生养的富察氏皇后因这次的爱子再遭夭折,终至一病不起。????为了表示对早丧幼子的钟爱,乾隆特颁谕旨:"皇七子永琮敏粹中宫,性成夙慧,甫及两周,岐嶷表异。

圣母皇太后因其出自正嫡,聪颖异常,钟爱最笃,朕亦深望教养成立,可属承祧。今不意以出痘薨逝,深为轸悼。

谥悼敏阿哥,皇七子丧仪应视皇子为优。"【注释】敏粹:出于;夙:早;岐嶷表异:与众不同;????皇二子与皇七子的接连去世,对于一心要立嫡子为储的乾隆皇帝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为此他曾颁谕特意谈及这一问题:????“朕即位以来,敬天勤民,心殷继述,未敢稍有得罪天地祖宗,而嫡嗣再殇,推求其故,得非本朝自世祖章皇帝以至朕躬,皆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岂心有所不愿,亦遭遇使然耳,似此竟成家法。

乃朕立意私庆,必欲以嫡子承统,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耶。????【注释】心殷继述:希望承续先祖伟业;????岂心有所不愿,亦遭遇使然耳:先祖也想以嫡子继承,怎奈天命有数????立意私庆:有私心????悼念端慧太子诗??一纾愤懑酹金卮,柳翣行将发引时。

此去想应兄待弟,都来何致母随儿。??试言邂逅谁能受,叠遇乖张命实奇。

不忍抚棺寄余恨,孩提莫道未全知。????【译文】??一舒恨意举起祭杯,送殡的队伍就要出发了。

你们兄弟在泉下相伴,可是为什么连你们的母亲也要带走呢?谁能忍受这一切,命运无常总是遭遇突变打击。不忍再看视棺椁,怕只怕悲从中来,这样的感受你们幼小的年纪是不会懂得的。

?当他感到21岁的皇长子永璜、14岁的皇三子永璋对嫡母去世“并无哀慕之忱”,“于人子之道毫不能尽”时,怒不可遏,斥责他们“不识大体”,对嫡母仙逝“全不在意”。并在王公大臣面前严正申明:“朕百年之后,皇统则二人断不能承继。

……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杀伊等,伊等当知保全之恩,安分度日……倘仍不知追悔,尚有非分妄想,则是自干重戾矣……若不自量,各怀异志,日后必至兄弟弟兄相杀而后止,与其令伊等兄弟相杀,不如朕为父者杀之……。【注】干:触犯;戾:罪过????悼念皇长子永璜????灵施悠扬发引行,举循人似太无情。

?早知今日吾丧汝,严训何须望汝成???三年未满失三男,况汝成了书史耽。 ?且说在人犹致叹,无端从已实可堪。

书斋近隔一溪横,长查芸窗占毕声。 ?痛绝春风廞马去,真成今日送儿行。

?【注释】????灵幡风中飘扬,就要去往皇陵,我这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绝情啊!早知今日这个结果,当初何必望子成龙而对你严加训斥呢?三年不到失去三个皇子,何况你是个酷爱读书的孩子。这实在让人无比感叹,无端地你也随之而去了。

你的书房与我一溪之隔,。

4.清代诗的乾隆时期诗歌

主要活动年代在雍正和乾隆初年的厉鹗,著有《宋诗纪事》,搜罗广博,对宋诗钻研颇深,所作诗幽峭妍秀,工于炼字,五古尤胜,在学宋诗派中能够别开生面,号为“浙派”领袖。乾隆朝的重臣沈德潜作诗注重“格调”,效法汉魏盛唐,少数篇章能反映现实,但多数作品具有浓厚的封建卫道气息,较乏新鲜活泼的情致,他的诗被称为“格调派”,他的选诗和诗歌评论的影响颇大。继厉鹗而起的浙人钱载,他的诗在苍劲俚质中别饶清韵,也能避开“熟调”,自具一格,以生涩取胜。他的诗号称学韩愈,但受宋诗的影响也很深。在“神韵”、“格调”、宗唐、宗宋各派诗歌流行之后,相仿相袭,清诗又逐渐形成新的窠臼。这时期的诗人,能开新格局的是袁枚和赵翼。袁、赵和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袁枚的思想在当时比较通达,论事论情,务求平恕,敢于菲薄崇古、泥古的观念,冲击沈德潜一派所宣扬的传统“诗教”。他作诗反对模拟,提倡自写“性灵”。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新鲜之处。可惜创作态度不够严肃,不少篇章境界趣味不高,陷于轻薄。赵翼也是学识博通、重视创新的人。他的五言古诗,说理诙谐,评论世事,常有精辟而进步的见解,很有特色。蒋士铨诗骨力的坚苍胜于袁、赵,但创新不如。早年所作的《京师乐府词》,比较别致,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袁、赵两人,是清代“性灵派”诗的代表人物。除这三家外,郑燮所作古诗如《私刑恶》、《逃荒行》、《姑恶篇》、《孤儿行》,继承古代乐府诗的优良传统,朴素生动,具有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较厚。黄景仁是一个早熟而短命的诗人,诗才极高。他的描写社会不平和个人遭遇不幸之作,感情强烈,笔调清新,境界真切,兼有“清窈之思”和“雄宕之气”,读起来使人回肠荡气。郑燮、黄景仁诗在重意境、重白描方面,和“性灵派”相近。这时期还有提倡“肌理”说的翁方纲,他把经史考据、金石勘研都写进诗中,成为所谓“学问诗”。

5.康熙、雍正和乾隆的诗词

康熙亲征噶尔丹时所作: 瀚海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瀚海,指蒙古境内沙漠地带.此诗写与康熙35年即1696年. 是他亲征葛尔丹时,自帅中路大军追敌致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温度尔汗一带, 给叛军以毁灭性的打击. 呵呵,这首诗是中元节时(农历七月十五),雍正皇帝感于社会升平安定,经济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风调雨顺硕果丰收的欢乐景象,而欣然写下的一首诗。

《中元侍从》 中元令节庆皇州,云散晴空暑期收。薄海兆民歌大有,钧天广乐奉宸游。

瑶星合彩兰盆映,银蕊分光莲浦浮。灯光交辉看似昼,圣请怡豫太平秋。

伊犁将军奏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率全部归顺诗事作者:【乾隆】 年代:【清】 体裁:【未知】 土尔扈特部,昔汗阿玉奇,今来渥巴锡,明背俄罗斯。向化非招致,颁恩应博施,舍楞逃复返,彼亦合无辞。

卫拉昔相忌,携孥往海滨,终焉怀故土, 遂尔弃殊伦。弗受将为盗,俾安皆我民,从今蒙古类,无一不王臣。

这是东归英雄渥巴锡带领部族回归祖国时候乾隆皇帝所写。

6.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多少首诗词

中国的古代封建帝王,不论是某些清君、明君、圣君,还是那些昏君、庸君、色君、暴君,似乎都继承了一个传统的共性,那就是当他们坐在龙廷上、被人山呼万岁震耳欲聋的时候,似乎都有一种至尊至高、盖世无双、独一不二的感觉,而最能体现这种感觉的自然莫过于皇帝自己写诗了。

大清皇帝乾隆弘历自然也不会例外。在中国林林总总的古代帝王当中,最能写诗而且写诗最多的帝王只有一个,那就是大清王朝的乾隆皇帝弘历了。

据载,乾隆皇帝在位63年,总计写下了43000余首诗,其诗词创作的总量已接近于整部《全唐诗》,不知要超过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作数量多少倍了。因此,大清皇帝乾隆弘历,也是中国古代独一无二的诗词产量最高的诗人了。

清朝自从进关以来,乾隆在众多皇帝之中也是较有成就的一个,论其历史地位仅次于他的爷爷康熙,因而史书上常把他们爷孙统治的那段时期称之为“康乾盛世”。乾隆自幼饱受封建礼教文化熏陶,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几乎无一不擅长精通,真可谓学识渊博。

而且还特别崇拜他的爷爷康熙,坐上皇帝宝座后处处都以康熙以榜样。而他更陶醉于自己的文笔才情,时常卖弄。

他借巡视之名到处游玩,所到之处总要题碑写匾或吟诗作对,地方官员自然要大大恭维一番,乾隆免不了从中要受蒙蔽,而这蒙蔽却也成了他大量诗词创作的一种动力。

7.乾隆皇帝诗词不如僧家一日闲原文

是顺治的 《赞僧偈》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最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不如不来亦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悲欢离合多劳意,何日清闲谁得知?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宜。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嘻。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屡世种菩提。

虽然不是真罗汉,也搭如来三顶衣。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禹尊九洲汤伐夏,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初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在帝皇家!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战几时休? 朕今撒手归山去,管你万代与千秋。 清世祖顺治皇帝,名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满族。

是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九子。崇德三年戊寅正月三十日戌时(晚七点至九点)生,其母为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

崇德八年(1643年)二月十六日承袭父位,时年六岁,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及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 1644年改元顺治。

九月自盛京迁都北京,十月初一日即皇帝位于武英殿。福临是于顺治元年入关的清朝的第一位皇帝。

十四岁(1651年)亲政。 这是清顺治帝的赞僧歌。

一句“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成了千古名句,整首诗看,这绝对是一个觉悟,看破,也放下了的君主,一句"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道尽了他的无奈。

相关
上一篇
赠的宋词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