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高考涉及的唐诗宋词卷56_1 【圣泉宴】王勃 披襟乘石磴,列籍俯春泉。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 影飘垂叶外,香度落花前。兴洽林塘晚,重岩起夕烟。古 卷56_2 【寻道观】王勃 芝廛光分野,蓬阙盛规模。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 玉笈三山记,金箱五岳图。苍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知 卷56_3 【散关晨度】王勃 关山凌旦开,石路无尘埃。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 重门临巨壑,连栋起崇隈。即今扬策度,非是弃繻回。主 卷56_4 【别薛华】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斋 卷56_5 【重别薛华】王勃 明月沉珠浦,风飘濯锦川。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古 卷56_6 【游梵宇三觉寺】王勃 杏阁披青磴,雕台控紫岑。叶齐山路狭,花积野坛深。 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遽忻陪妙躅,延赏涤烦襟。知 卷56_7 【麻平晚行】王勃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主 卷56_8 【送卢主簿】王勃 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城阙居年满,琴尊俗事稀。 开襟方未已,分袂忽多违。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斋 卷56_9 【饯韦兵曹】王勃 征骖临野次,别袂惨江垂。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 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亭皋分远望,延想间云涯。古 卷56_10 【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知 卷56_11 【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主 卷56_12 【仲春郊外】王勃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斋 卷56_13 【郊兴】王勃 空园歌独酌,春日赋闲居。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山人不惜醉,唯畏绿尊虚。古 卷56_14 【郊园即事】王勃 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断山疑画障,县溜泻鸣琴。 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知 卷56_15 【观佛迹寺】王勃 莲座神容俨,松崖圣趾馀。年长金迹浅,地久石文疏。 颓华临曲磴,倾影赴前除。共嗟陵谷远,俄视化城虚。主 卷56_16 【山居晚眺赠王道士】王勃 金坛疏俗宇,玉洞侣仙群。花枝栖晚露,峰叶度晴云。 斜照移山影,回沙拥籀文。琴尊方待兴,竹树已迎曛。斋 卷56_17 【八仙径】王勃 柰园欣八正,松岩访九仙。援萝窥雾术,攀林俯云烟。 代北鸾骖至,辽西鹤骑旋。终希脱尘网,连翼下芝田。古 卷56_18 【春日还郊】王勃 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知 2.高考中的唐诗或宋词及其赏析苏轼: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赏析】 苏轼因“乌台诗案”之祸,谪居黄州,友人张梦得(偓佺)于舍南长江边筑“快哉亭”,亭落成而赋此。 题一作《快哉亭作》。上片由新建之亭及亭前景象忆及早年在扬州平山堂见到的山光水色。 由此及彼,思路腾挪飞动,既言对先师的怀念,又示快哉亭前风景与平山堂前风光相似之观感,还隐隐透露今日词人遭厄与当年醉翁受挫,时虽异而情理却同之微旨。“山色有无中”,原出王维《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欧阳修《朝中措》词借用“平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一诗句而三大诗人用之,可见此句中界动人的美学魅力和蕴含的哲理意味征服人心的力量。 下片写亭所见长江景观,承上“亭下水连空”渲染。先写长江澄澈如镜,忽然风作浪起,一白头老翁驾扁舟迎战风浪,境界壮伟。 接下就江大风顿起之眼前景而联想宋玉《风赋》之“雌风”、“雄风”之说,为宋玉强作此解是不懂得庄周所谓“天籁”之宏旨。结拍“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承上否定宋玉雌雄风之说,而肯定楚襄王“快哉此风”之叹,与“快哉亭”意旨巧妙绾合,表达了词人浩荡伟岸的人格及豪迈旷达的心胸。 一篇之要旨在下阕。其以“风”为线索,突出浪中“白头翁”形象,让读者联想天地间的“快哉亭”就像大浪中的白头翁的一叶扁舟,词人在人生的江海中遨游,任凭风浪千里,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正气,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快哉”!“一点”对“千里”,极小与极大的比,开拓了词人胸襟与气度,正是其人能超然于物外、齐物达观的具体定量表述。 黄蓼园云:“前阕从‘快’字之意入,次阕起三语承上阕写景,‘忽然’二句一跌,以顿出末二句来,结处一振,‘快’字之意方足。范仲淹: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赏析】 本篇写词人守边生活的亲切体验和悲壮情怀。 上片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写足了边地秋天景象,“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与王维《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类而情调迥异。 下片抒发兵将共同襟怀,边功未就,故里难归。将军的白发、士兵的眼泪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绘军中月夜之景,景中含情,极富典型意义。此篇词境开阔,格调悲壮,给宋初充满吟风弄月、男欢女爱的词坛吹来一股清劲的雄风,对以后的词风革新产生了积极影响,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姜夔:念奴娇 姜夔 余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 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 朅来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 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菰蒲雨。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 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赏析】 作者于淳熙十五、十六年来往于杭州、湖州,本篇为他泛舟杭州西湖赏荷花而作。起笔荡舟观荷,小船搅闹了艳红的荷花丛,记得来时曾与水面鸳鸯结成伴侣,意境美不胜收。 放眼望三十六处荷塘连绵一气,许多游人不曾到过的荷花淀,有更多艳美的荷花。那种“三十六陂”却“人未到”的清幽绝俗,那种“风为裳,水为佩”的潇洒古朴,这才是真正“令人挹之无尽”的“幽韵冷香”。 荷塘深处,翠碧的荷叶间吹过凉风,花容粉艳仿佛带着残余的酒意,更有水草丛中洒下一阵密雨。荷花嫣然微笑轻摇倩影,幽冷的清香飞上词人赞美荷花的词句。 下片写担心荷花迟暮、西风摧折的无限眷念。日暮之际,荷叶如青翠的伞盖亭亭玉立,情人艳姿已隐然不见,“我怎忍心乘舟荡波而去?只恐怕寒秋时节,为愁情笼罩。 “争忍”写荷之情,“只恐”写爱花人之忧虑。“高柳”、“老鱼”,多情挽留,更使词人依恋难舍。 全词写出荷花美妙之形和高洁之神,体现出词人惜香爱美的词情,将读者引入一个纯洁的童心世界。 3.高中宋词,唐诗各二十首(不要元曲)哈宋词20首 1.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2.千秋岁 张先 数声鶗鳺,又报芳菲歇。惜春更选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永 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3.菩萨蛮 张先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 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醉垂鞭,张先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 细 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4.一丛花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 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 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5.天仙子 张先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 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 明月落红应满径。 6.青门引 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7.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8.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9.清乐平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10.清乐平 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11.木兰花 晏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12.木兰花 晏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栏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13.木兰花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14.踏莎行 晏殊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15.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6.蝶恋花 晏殊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17.凤箫吟 韩缜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长 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 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消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 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 朱颜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 遍绿野、嬉游醉眼,莫负青春。 18.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9.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20.诉衷情 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唐诗20首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 《山居秋暝》 2.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 《登高》 3.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 《石头城》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5.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 4.请各位帮忙提一首关于高考的诗诗词均可,内容是高考,谢谢~~ 爱问高考注意事项记忆诗! 作者:贾硕 各位考生要牢记,一看二审三注意: 拿到试卷别慌忙,首先看有多少题。 检查试卷齐全否,前后页码看仔细; 答题记号搞明确,单选多选莫麻痹! 铃声未响不许做,不妨用手作标记。 题多时少巧安排,先易后难细审题。 找出解题突破口,选对选错莫岔题! 关键字词要抓稳,文字书写要麻利; 专用名词切莫错,代号符号要规矩。 若是碰上栏路虎,一时半刻想不起, 不如暂时放一边,先做把握最大的。 单选填空和推断,一般没有大问题; 遇到多选组合判,千万小心别轻敌! 力争做到稳准狠,一次成功最省力。 现在时兴新情境,变换花样考能力。 此类多是纸老虎,故弄玄虚吓唬你。 首先安慰你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 读懂题目玄机现,顺藤摸瓜不费力。 多数计算可巧解:画出流程找关系, 物料电荷皆守恒,寻找捷径来解题。 最后一道综合题,题巧分重拉距离。 先把题目读两遍,再做两次深呼吸; 化整为零分步做,设计未知列比例; 公式定理要活用,引入数据要合理。 。 5.高考考过的唐诗宋词列举下,最好有是谁写的赏问答集锦 高考唐诗鉴赏问答集锦.囊括所有高考考点。(附答案及解题思路)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 ①西陆:秋天。南冠:楚国的帽子,后因以指囚犯。客思:他乡思故乡之情。侵:扰。②玄鬓,用女人的鬓发比蝉。白头,指自己。③高洁,古人认为蝉“饮露而不食”,诗人以之自喻,希望有人为之鸣冤昭雪。 【鉴赏问答】 ①这是一首咏物诗,达到形神俱似的最高境界,诗人采用什么手法来写蝉呢?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解题指要】咏物诗的创作要达到形神俱似的最高境界,一般都要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这诗创作的一种规律。凡是遇到这种类型的题目,都可以按照这样回答。 ②陆云说,蝉有“五德”:文、清、廉、俭、信。这首诗最能表明作者心迹的二德是什么? 【答】“清”──含冤入狱;“廉”──心志高洁。 【解题指要】“清”和“廉”都可以从尾联中的“高洁”二字里悟出,这是点睛之笔。在回答这一问题时,还应结合诗人写作时的特定境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