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诗经的艺术特色表述错误的是

1. 诗经》的艺术特色

2. 诗经艺术特色

3. 《诗经》的艺术特色

4. 诗经的艺术特色

5. 关于诗经的

诗经》的艺术特色

1.简述《诗经》的艺术特点有哪些艺术特点

1、兼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周礼·春官》.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周南·葛覃》注),即铺陈直叙.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引譬设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感物起兴.2、写实的手法和浑朴自然的风格. 如《卫风·硕人》第二章写卫庄公夫人的美丽:“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3、富有特色的语言形式. ①句式以四言为主,但又灵活多变. ②多重章叠句. ③押韵方式灵活多变.大体有三: a、隔句押韵;b、句句押韵;c、交叉押韵.。

2.简述《诗经》的艺术特色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下面我就同学们刚才精彩的发言做一下总结:

首先,诗经的表现手法看,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1.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2.兴,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3.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其次,《诗经》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其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如:《七月》、《氓》、《东山》等,都是以描写细节冗长的著名诗篇。以上都是长篇的作品,但在《诗经》中短小的诗也富有比较丰富的细节。如:《齐风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经》中大部分诗是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刻画来反映诗人内心的感情,都应了"以我现物,物皆看我之色彩"这句话。

再有,《诗经》中基本上均采用四言的形式。但也有一些作品句子长短变化很 活,语气很自然。如:《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经》中有许多作品,质备章词句四旋 。有的只换几个字,使诗歌赋予音乐感,便于吟咏,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我们刚刚学过的《 风充良》。

综上所述,《诗经》这部伟大的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因此它的艺术成就具有无比深远的影响。

历来把《诗经》的表现手法,归结为“赋”、“比”、“兴”三类。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工于描写,勾划出许多生动的细节。

3.简述《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 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扩展资料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诗经

4.《诗经》有哪些主要的艺术特征

1)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 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 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 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 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3)《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 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4) 《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5.【《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

赋,比,兴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6.简述《诗经》形成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诗经》作品的语言艺术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名词和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诗经》中的词语丰富多彩,使用的单字近三千个,构成了众多的词汇,表述了极为丰富的生活知识.《诗经》名词、动词的最大特征是它的具象化.周代是一个单音词为主的时代,在表达同类事物的不同个体时,还没有形成以抽象类概念为主构造复合词的普遍能力,因此常用不同的单音词来表示不同的个体.例如《诗经》中很少使用抽象的一般性名词“马”,却运用了三十多个具有描述作用的特殊名词.如“鸨”指毛色黑白相间的马,“黄”指毛色黄白相间的马;“骆”指白毛黑鬣的马等.这些具象化名词的产生一方面说明周人对马的熟悉程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驾驭和使用语言的非凡能力.《诗经》中的动词也具有具象化的特征,如其中描写手的动作的动词就有五十多个,这说明了人们对人类动作的细心观察以及创造语言的高超能力. 2、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诗经》中这一类形容词数量非常大,重言如夭夭、灼灼、迟迟、习习、霏霏、依依、皎皎等,双声如参差、踟躇、黾勉等,叠韵如辗转、窈窕、逍遥、沃若等.其中重言词又是最多的,这正是因为《诗经》时代单音词占多数,人们还不能大量创作复合词,便只能依靠这种形式来增强抒情描写的效果,并使诗歌的节奏整齐. 3、二节拍的节奏韵律和语言的音乐美.《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节奏韵律规范.《诗经》最常用的押韵方式就是在偶数句中隔句押韵,《诗经》的押韵形式为后世诗歌的韵律形式奠定了基础.双声、叠韵、重言词的使用和规范的押韵,使《诗经》的语言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4、重章复沓的章法.《诗经》章法形式的重要特征就是重章复唱,也就是一首诗由若干章构成,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的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重章复唱的形式,又称为叠咏体,是民歌中常用的样式,这一方面因为民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单纯而深挚的,只有重要的反复咏唱才能充分抒情达意;另一方面是因为民歌是口头传唱的,这种形式便于记忆和传诵.重章复唱的形式影响了《诗经》的语言.首先它使《诗经》中形成了一些套语,这些套语不仅方便了记忆,而且也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技巧和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重章复唱的形式还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因为套语有相对固定的形式,不能随意改变,所以只能抓住中心词进行锤炼,靠中心词语的变换来叙事状物、写景抒情,从而取得突出的表达效果.如《芣苢》中变换了六个动词,借此造成动作描写的连贯、画面的流动、情感的加深,可谓言简意深.。

诗经艺术特色

1.简述《诗经》的艺术特点有哪些艺术特点

1、兼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周礼·春官》.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周南·葛覃》注),即铺陈直叙.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引譬设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感物起兴.2、写实的手法和浑朴自然的风格. 如《卫风·硕人》第二章写卫庄公夫人的美丽:“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3、富有特色的语言形式. ①句式以四言为主,但又灵活多变. ②多重章叠句. ③押韵方式灵活多变.大体有三: a、隔句押韵;b、句句押韵;c、交叉押韵.。

2.简述《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 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扩展资料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诗经

3.简述《诗经》的艺术特色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下面我就同学们刚才精彩的发言做一下总结:

首先,诗经的表现手法看,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1.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2.兴,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3.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其次,《诗经》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其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如:《七月》、《氓》、《东山》等,都是以描写细节冗长的著名诗篇。以上都是长篇的作品,但在《诗经》中短小的诗也富有比较丰富的细节。如:《齐风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经》中大部分诗是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刻画来反映诗人内心的感情,都应了"以我现物,物皆看我之色彩"这句话。

再有,《诗经》中基本上均采用四言的形式。但也有一些作品句子长短变化很 活,语气很自然。如:《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经》中有许多作品,质备章词句四旋 。有的只换几个字,使诗歌赋予音乐感,便于吟咏,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我们刚刚学过的《 风充良》。

综上所述,《诗经》这部伟大的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因此它的艺术成就具有无比深远的影响。

历来把《诗经》的表现手法,归结为“赋”、“比”、“兴”三类。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工于描写,勾划出许多生动的细节。

4.诗经和楚辞艺术特点的异同

楚辞的特点 作为一种诗体,楚辞的想象力丰富.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这些都培育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离骚》、《九歌》等均是如此.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1]”,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并且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数的风,即“十五国风”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是某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楚辞形成较晚,以屈原为宗,也应到战国后期.就地域来说,诗经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的地域特色——诸如语言、风俗等密不可分,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地区文化. 另外,从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关雎》为代表;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硕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于役》;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诸如《王风·黍离》、《小雅·节南山》和《小雅·雨无正》等等,几乎各个方面都有涉及.概括的说来,《诗经》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包括奴隶、服役者这样的下层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与之不同的是《楚辞》,《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如屈原的《离骚》,如司马迁所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即屈原遭逐之后,苦闷之情的表述;又如《天问》,简直就是作者“忧心愁悴,彷徨山泽,……仰天叹息,……呵而问之”(王逸语).需要说明的是,即便如此,楚辞中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此外,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得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开拓,也把发挥应用达到极致.辞家们往往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在《离骚》中,屈原笔下描绘的善鸟香草、恶禽臭物、灵修美人、宓妃佚女、虬龙鸾凤、飘风云霓、高冠奇服、玉鸾琼佩……,它们或配忠贞,或比谗佞,或媲君主,或譬贤臣,或托君子,或喻小人,或示超俗,或表追求,这些都已不再是作为喻体或借以起兴之物的客体,而是融合了主体情感、品格和理想的象征,而成为蕴含艺术趣味的意象了.这突破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比兴手法的局限.这是一种突破、一种创新、一种新的尝试.在中国传统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诗经有什么特点

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数的风,即“十五国风”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是某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楚辞形成较晚,以屈原为宗,也应到战国后期.就地域来说,诗经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的地域特色——诸如语言、风俗等密不可分,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地区文化.。

6.【《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

赋,比,兴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7.诗经《硕鼠》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主题:表达劳动人民对残暴贪婪的统治者的愤恨,对美好未来和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中以一个奴隶劳动者作为抒情主人公,唱出了奴隶们对于压在他们头上的统治者的愤懑之情.暴露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表现出一定的反抗性和奴隶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而这些内容又是通过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得到了出色的表现,这首诗艺术上有几个突出特点值得注意. 一、口语化 全篇诗都是以口语形式出现的,通俗易懂.即使在二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读来仍十分平易,且朗朗上口,通过一个劳动者与“硕鼠”的对话,表现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讨厌“硕鼠”又无可奈何,找不到受剥削的原因,只能恳求,只好幻想虚无的“乐土”,并为“乐土”描绘了美好的图景.短短几十个字,使主人公的天真、纯朴、可爱、可怜之貌跃然纸上,“硕鼠”之恶状亦可以想见. 二、贴切的比喻 诗中以“硕鼠”比喻奴隶主,抓住了奴隶主与大老鼠之间的两个最突出的恰似点: (一) 贪婪.诗一开篇:“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可以想象这种情景:大老鼠在大嚼奴隶们辛勤劳作收获的粮食,奴隶们无可奈何,赶又赶不走,只能哀求它.老鼠的那种贪婪和蛮横不是和剥削成性,贪得无厌的奴隶主一模一样吗? (二) 寄生.诗的第二句,奴隶接着恳求老鼠道:“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写出了老鼠就是靠人们劳动成果来生活的,自己什么也不干,还从来不给人们一点报答,这又与靠吸食奴隶们的血汗过着寄生生活的奴隶主何其相似啊. 老鼠本身从来就是令人厌恶、痛恨的,以它作比,不但充分表现出奴隶主阶级的本质,而且这种比喻本身就表现出了奴隶们对统治者的无比厌恶和痛恨. 三、抒情性强 作品通篇都充满着浓郁的诗情,随着内容的发展和主人公语气的变化而跌宕起伏.有时是愤懑的,有时是悲怨的,有时是自豪的,有时是神往的.每读此诗,我总觉得诗中的主人公一定是个少年,他不甘于总在此处受硕鼠的窝囊气,对人生还有期待,怀着希望,想要到没有硕鼠存在的“乐土”去.他能想象出二千多年之后他生活过的那片土地已经变成了什么样的“乐土”吗? 四、反复咏叹 基本上同样的内容,分为三组反复叹唱.每段稍加变化,每段又比上一段程度上略进一层,使得整篇作品的内容非常明晰地表现出来. 以上的几个特点,在《诗经》中的其他作品中也很常见,但在这首诗中由于它特定的内容,使得效果更加突出.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流传了二千多年,至今仍有很强的感染力.我们在通过它了解西周奴隶制社会历史状况的同时,从它本身也能得到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诗经》的艺术特色

1.简述《诗经》的艺术特点有哪些艺术特点

1、兼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周礼·春官》.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周南·葛覃》注),即铺陈直叙.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引譬设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感物起兴.2、写实的手法和浑朴自然的风格. 如《卫风·硕人》第二章写卫庄公夫人的美丽:“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3、富有特色的语言形式. ①句式以四言为主,但又灵活多变. ②多重章叠句. ③押韵方式灵活多变.大体有三: a、隔句押韵;b、句句押韵;c、交叉押韵.。

2.简述《诗经》的艺术特色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北京阳光555 1、《诗经》的内容包括什么?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它在关注现实、抒发从现实生活出发的真情实感的同时,还具有深厚的艺术魄力。

无论是在题材形式、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诗经》的主要内容涵盖歌功颂德、农事、燕飨、战争徭役和婚姻爱情等几个方面。

歌功颂德诗。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

如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农事诗。

如《周颂·丰年》描写周初农业大丰收的情景:“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一及秭。”《诗经》中的这类作品,真实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风俗礼制,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经济状况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此外,《七月》作为《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他们自己的生活情况,让后人真切感受到他们的不幸和痛苦。 燕飨诗。

《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

3.简述《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 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扩展资料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诗经

4.简述《诗经》的艺术特色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下面我就同学们刚才精彩的发言做一下总结:

首先,诗经的表现手法看,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1.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2.兴,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3.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其次,《诗经》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其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如:《七月》、《氓》、《东山》等,都是以描写细节冗长的著名诗篇。以上都是长篇的作品,但在《诗经》中短小的诗也富有比较丰富的细节。如:《齐风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经》中大部分诗是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刻画来反映诗人内心的感情,都应了"以我现物,物皆看我之色彩"这句话。

再有,《诗经》中基本上均采用四言的形式。但也有一些作品句子长短变化很 活,语气很自然。如:《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经》中有许多作品,质备章词句四旋 。有的只换几个字,使诗歌赋予音乐感,便于吟咏,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我们刚刚学过的《 风充良》。

综上所述,《诗经》这部伟大的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因此它的艺术成就具有无比深远的影响。

历来把《诗经》的表现手法,归结为“赋”、“比”、“兴”三类。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工于描写,勾划出许多生动的细节。

5.《诗经》有哪些主要的艺术特征

1)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 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 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 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 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3)《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 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4) 《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6.【《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

赋,比,兴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诗经的艺术特色

1.简述《诗经》的艺术特点有哪些艺术特点

1、兼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周礼·春官》.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周南·葛覃》注),即铺陈直叙.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引譬设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感物起兴.2、写实的手法和浑朴自然的风格. 如《卫风·硕人》第二章写卫庄公夫人的美丽:“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3、富有特色的语言形式. ①句式以四言为主,但又灵活多变. ②多重章叠句. ③押韵方式灵活多变.大体有三: a、隔句押韵;b、句句押韵;c、交叉押韵.。

2.简述《诗经》的艺术特色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北京阳光555 1、《诗经》的内容包括什么?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它在关注现实、抒发从现实生活出发的真情实感的同时,还具有深厚的艺术魄力。

无论是在题材形式、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诗经》的主要内容涵盖歌功颂德、农事、燕飨、战争徭役和婚姻爱情等几个方面。

歌功颂德诗。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

如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农事诗。

如《周颂·丰年》描写周初农业大丰收的情景:“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一及秭。”《诗经》中的这类作品,真实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风俗礼制,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经济状况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此外,《七月》作为《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他们自己的生活情况,让后人真切感受到他们的不幸和痛苦。 燕飨诗。

《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

3.简述《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 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扩展资料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诗经

4.简述《诗经》的艺术特色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下面我就同学们刚才精彩的发言做一下总结:

首先,诗经的表现手法看,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1.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2.兴,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3.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其次,《诗经》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其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如:《七月》、《氓》、《东山》等,都是以描写细节冗长的著名诗篇。以上都是长篇的作品,但在《诗经》中短小的诗也富有比较丰富的细节。如:《齐风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经》中大部分诗是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刻画来反映诗人内心的感情,都应了"以我现物,物皆看我之色彩"这句话。

再有,《诗经》中基本上均采用四言的形式。但也有一些作品句子长短变化很 活,语气很自然。如:《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经》中有许多作品,质备章词句四旋 。有的只换几个字,使诗歌赋予音乐感,便于吟咏,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我们刚刚学过的《 风充良》。

综上所述,《诗经》这部伟大的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因此它的艺术成就具有无比深远的影响。

历来把《诗经》的表现手法,归结为“赋”、“比”、“兴”三类。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工于描写,勾划出许多生动的细节。

5.请问《诗经》的艺术特色

一、《诗经》概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共305篇,收入从西周初期(BC1100)到春秋中叶(BC600)约五百余年的诗篇。它记载了我们祖先的劳动、生活、爱情、欢乐和哀伤

是中国先民最早的歌唱。《诗经》最初称《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有了《诗经》这个名字。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发端。“原始文字由记事、祭神变而为抒情、说理,刚好是春秋战国或略早的产物。

它们以艺术的形式共同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理性精神。”——李泽厚《美的历程》 经典性:琼瑶(《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在水一方,辗转反侧,乔迁之喜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国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民歌)。

《雅》分《大雅》《小雅》。《小雅》近于《风》,而《大雅》与《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如祭祀时)使用的乐歌(歌颂史诗) 举例:《颂。

丰年》丰年多黍多余,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亿亿)。为酒为醴,丞(进)畀(给)祖妣,以洽(合)百礼,降福孔皆(很好)。

《大雅。生民》写后稷的母亲姜源祷神求子,后来踏了神的脚印而怀孕,生下后稷,不敢养育,把他丢弃,后稷却历难不死。

后稷长大以后,发明了农业,所种的庄稼都非常茂盛。后来他成家立业,建立了周民族的基础,而他自己就成了周民族的始祖和农业之神(史诗) 与《雅》、《颂》相比,《风》显得活泼,生活气息更浓,如开篇《关雎》写初涉爱河的青年。

《东山》写思乡游子的忧伤。《氓》写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哀怨。

《静女》写恋爱时的微妙心理。 二、《诗经》的影响: 《诗经》是中国几千年中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

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孔子“不学《诗》无以言”后与《礼》、《易》、《春秋》、《书》并称“五经”即“经典”。

(《四书》?《五经》?) 闻一多:“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代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 ▲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

赋、词、曲是诗的支流,一部分散文,如赠序、碑志等,是诗的副产品,而小说和戏剧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夹杂些诗。诗,不仅支配了整个文学领域,还影响了造型艺术,它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筑(如楹联、春贴)和许多工艺美术品。

(补)《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三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水》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

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 具体地说,《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诗经》奠定了以抒情为主流的中国文学传统。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与《诗经》几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

正如《荷》奠定了西文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后,以抒情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第二、〈诗经〉奠定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

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在这里,几乎不存在凭借幻想虚构出的超越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神话世界,不存在神和“英雄”们的特殊形象和特殊经历。

(这正是荷马史诗的基本素材)有的是关于普通人的春耕秋收,理想与愿望,欢乐与哀伤,仇恨与爱恋。 后来的中国诗歌乃至其他文学样式,其内容也是以日常性、现实性为基本特征: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是中国文学的中心素材。

第三、〈诗经〉奠定中国古典诗歌温和的抒情基调。了《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情感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

一般表现个人的失意,从军中的厌战思乡之情,乃至男女爱情,一般没有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 由此带来必然的结果是:《诗经》的抒情较常见的是忧伤的感情。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后代的诗歌,也是以抒情——抒忧伤之情较为普遍。 三、〈诗经〉的艺术特色: 一、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诗经》当中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直言其事《氓》 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卫风。 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双手像初生的草芽那样粉嫩柔软,皮肤像凝结的油脂那样细腻光滑,颈项像天牛的幼体那样修长白净,牙齿像葫芦的籽儿那样洁白整齐,小蝉样的前额方正光润,蛾须般的秀眉配得那样合适) 秦观:欲见回肠,断尽金(珍贵美好)炉(温暖热烈)小(幽微纤细)篆(盘旋曲折)香(芬芳美好)如此千回百转的,热烈的,衷肠中的感情是断尽了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吃一口黄连吃一口糖,王贵娶了李香香。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

1234567香蕉苹果大鸭梨 比兴对诗(艺术)的重要性:正言直述,容易流于要领性的认识而言。

6.《诗经》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 第三,与上述第二项相联系,《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

第四,《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 以上主要从内容、思想倾向、抒情特点等诸方面论述了《诗经》的几个重要特色。

这些特色对中国后代文学的影响都很深远。下面再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简略介绍一下《诗经》的特色,这些方面的影响,情况各有不同。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

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

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 反而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本书对诗经的诗篇进行了解说。

它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压迫的悲惨命运和他们的反抗斗争,也反映了沉重的兵役和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它不仅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也描述人民劳动生活的情景;它不仅描写普通人的爱情和婚姻,也反映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农牧发展的情况。 可以说它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关于诗经的

1.【关于诗经的雅的诗】

A 国风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2.【16.在《诗经》的流传过程中曾有“四家诗”,到后来只剩一家流传

16D17C《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雅、颂三类18A《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19C又称《左传》、《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左丘明所20D21B《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它反映了商周之际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历史22A23A24B25C“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王道仁政思想是《孟子》一书的核心/blog/static/177165055201011280193483/。

3.关于诗经的诗有哪些

木瓜(诗经)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黍离(诗经)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民劳(诗经)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无纵诡随,以谨惽怓,式遏寇虐,无俾民忧。

无弃尔劳,以为王休。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以绥四国。

无纵诡随,以谨罔极,式遏寇虐,无俾作慝。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民亦劳止,汔可小愒,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无纵诡随,以谨丑厉,式遏寇虐,无俾正败。

戎虽小子,而式弘大。民亦劳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国,国无有残。

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式遏寇虐,无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小宛(诗经) 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

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人之齐圣,饮酒温克。

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教诲尔子,式榖似之。题彼脊令,载飞载鸣。

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

握粟出卜,自何能榖。温温恭人,如集于木。

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伐檀(诗经)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1]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2]獾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3]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4]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5]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硕鼠(诗经)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东山(诗经) 我徂东山,慆慆[1]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2]者蠋[3],烝[4]在桑野。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果臝[5]之实,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蠨[6]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仓庚于飞,熠耀其羽。

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殷其雷(诗经)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殷其雷,在南山之侧。

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卷耳(诗经)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1]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隤[2]。

我姑酌彼金櫑[3],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4]矣,我马瘏[5]矣。

我仆痡[6]矣,云何吁矣。

4.关于诗经的资料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1],因此又称「诗三百」。[2]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正式使用《诗经》,应该起於南宋初年-屈万里)。[3]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

体例分类:

关於《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有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间诗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风》在此可以指民间诗歌。

雅:

《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小雅》为宴请宾客之音乐。《大雅》则是国君接受臣下朝拜,陈述劝戒的音乐。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间诗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於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雅」在此可以指贵族官吏诗歌。

颂: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一般认为其中大部分都是西周前期时的作品、多作於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5篇,自古以来一直相传是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所作,不过,目前学界则倾向於认为是商朝所留下的祭祖诗歌。「颂」在此可以指宗庙祭祀诗歌。

5.【请问:关于《诗经》的“六诗说”与“六义说”有什么区别

“六诗说”源自《周礼·春官·大师》,《周礼》将《诗经》分为“六诗”(即风、赋、比、兴、雅、颂),但根据什么标准进行的分类,为什么要依此顺序排列,“六诗”之间是什么关系?皆未言明,引发后世学者种种推断,先后出现六诗皆体说、三体三用说、六诗皆用说、教诗方法说、六种作用说、用诗方法说等推断.六义说是关于《诗经》分类的说法之一,源自《毛诗序》.《毛诗序》承袭《周礼》六诗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毛诗序》的分发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叫作“六义”.。

6.关于《诗经》中《氓》的韵最近看到了一本讲解诗经的书,在原文后面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铎韵)落,若 是压uo的韵注明 “铎 duo” 是因为这里要告诉你这句话压的是“铎”这个字的韵母韵 不知道这样说你明白不明白.再如: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元韵)则是压“元 yuan”的 “an ”韵后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之韵)则是“之 zhi”的“i”韵.(其实在现在看来这句并不押韵,因为zhi、si、i 是不同的,参考文献:现代汉语(上) 高等教育出版社)这样说,你能明白吗?古代的注音方式和现代有所不同,他们用已知的字注未知的字.。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