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即事

1.宋词刘一水的小斋即事古文翻译

即事古文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Pity harp for string straight, love chess because JuFang.

Unused is gain and loss, it could remember palace quotient?

My old world more sparsely, an unexceptional everything hinder.

Although the two things, not attached to rise and fall over.

即事为诗,比较自由随便,不象军国大题目那么庄严。小斋即事.当然要与小斋生活情事相关。这首诗即从小斋常具之物琴,棋上着眼。不过诗并没有去描写琴棋生舌,而是借琴、棋二物以写志抒怀.显得机杼独出,别开生面

首联单刀直入,直陈本意。但由于所言均出常情之外,便有一种新颖引入的力量。怜,是爱的意思。爱琴,一般说来,自然是因为喜音,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是把琴弹出声来,意在音,而不在琴,传说陶渊明抚无弦琴,不一定可靠。即使确有其事,当其抚时,也是在意想中听到了琴声.作者则不然,爱琴不是为了听音,而是为其“弦直”。爱棋,一般说来,自然是为了较智消闲,作者又不然,爱棋不是为了对弈娱戏,而是因其“局方”。“局”即棋盘,方形。二句都是在琴、棋上寻其品。言在物“品”,意在人“品”。“直”就是正直,不邪僻;“方”就是有棱角,不圆滑。作者在宋徽宗宜和三年(1121)登进士第后,曾官监察御史,“封驳不避权贵”,他的为官态度正好作“方”、“直”的注脚。

次联二句分承首联,是对首联句意的补说。“未用较得失”承“爱棋”句,因为只爱“局方”,不在对弈,所以没有用它较量胜负输赢;“那能记宫商”承“怜琴”句,因为只爱“弦直”,不在音声,所以没去记宫商五音。有了这两句,上两句句意更加显豁,对“为弦直”、“因局方”具有突出和强调的作用,并非赘语。

以“方”、“直”自守,其结果如何呢?便过渡到下两联。

前两联言心之所尚,后两联言行之结局。古谣谚云:“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在南北宋之交腐败现实中,方直自然更无容身之地。所以,年纪愈长,世也愈加疏远。不是诗人有意疏世,而是正直乃为浊世所疏,“拙”是与“巧”相对的。便佞应世,自能圆转自如,所以为“巧”;直道而行,百途不通,所以为“拙”。因此,一拙万事皆妨。二句字字是说己,却无字不是讽世,反语藏锋,颇多余韵。

末联将诗意再推进一步。虽然琴棋二物始终相随,方直之品持守不变,却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兴亡了。感慨由一己浮沉提升到了家国兴亡的高度,诗境更高了。方直主人无关国家兴亡,那么什么样人占据着有系国家兴亡之重位呢?联系到徽宗以来,蔡京等“六贼”当路,国事日非的时局,更可体会到这联感慨之深。但表现上又是多么含而不露.这联同时又回扣首联的琴棋,使首尾紧密关合。

全诗主要是以陈述语说理抒慨,这样的诗最不易写好。由于作者抓住琴棋二物生发,便饶有趣味,并赋予琴、棋的品格以鲜明的形象性,构思极巧。吕本中、陈与义曾评沦刘一止的诗说:“语不自人来”,大约也正是感受到了诗人标格甚高,较少俗味吧。

2.唐诗宋词的表示闺怨,人生哲理,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咏史怀古,

①闺怨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②人生哲理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③即事感怀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④咏物言志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⑤咏史怀古

《隋宫》 1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

《隋宫》 2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

⑥边塞征战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⑦思乡怀人

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

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⑧山水田园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3.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①动静结合。柳密露浓原是静景,但词人却借露湿征衣的动象来表现,比直写其静态美更觉真实多采。沙滩宿鹭亦在静中,但词人却写其睡中之动态,并写其梦中之幻影,使读者不仅可见其形动,而且可感其神动,因而别生奇趣。②借景抒情。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从描写月光柳露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从描写浣纱妇女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对淳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2)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醇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4.宋词欣赏

春日即事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1,对首句中的“网”字的赏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绪?作简要分析。

释义简析

首句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张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说雨丝如同网丝,将满天丝雨想象成弥天大网,这还是比较平常的联想和比拟,但说雨丝“欲网春”,则是诗人的独特想象。无边丝雨细如愁,这春日的丝雨容易唤起人们春光即失的寂寞惆怅,而含愁得思绪与小雨丝丝之间又存在某种形象上、意念上的联系。因此由雨丝之网-----愁绪之网,进一步联想到它欲网春,就非常自然了。

丝雨虽欲网春,但春毕竟网留不住。眼前所见,唯有“落花狼藉近黄昏”的景象而已。落花狼藉,是风雨摧残的结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标志。春残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诗人的寂寞愁怅也更深了。

第三四句转到诗人自身的处境。“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借指自己的闲居之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宿鸟反托出冷寂。“自掩门”的“自”,传出了一种空廓无聊赖的意味,暗示这样的寂寞自处、与外界隔绝已非一日。这里虽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时又含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7分)半山春晚即事①

【答案】【小题1】隐者。

从他居室周围的环境看出:坡路上林树翳翳,园屋前枝叶交盖。这绿荫蔽天的环境多么安静和可爱,连圆屋也显得更深远和荫蔽了。

(1分)从他日常起居看出:有时安闲地坐在床敷(坐具)上憩息,有时着履策杖去探幽寻胜,过得是悠闲自得的生活。 (1分)【小题2】表面上,作者和北山之鸟一起过着恬淡闲适的隐逸生活,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之情。

(2分)实际上只有北山鸟给他好音,慰藉她的孤寂,流露出诗人胸中的举世无人相知的痛苦和愤慨。(2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半山春晚即事》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描绘了半山幽雅的环境,以及作者惬意的隐居生活。

诗人怀孤往之志,在平夷冲淡的诗句中,隐寓着世无知己的感慨。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里评价道:“寓感愤于冲夷之中,令人不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试题分析: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抬头看去,原是北山一鸟,掠飞而过,留下一片“好音”。 这两句极富韵味。

北山即钟山,六朝时周颙曾隐居于此。此时的北山,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杳无人迹,只有声声鸟鸣,偶尔来慰其岑寂。

诗人在平夷冲淡的外表下,怀孤往之志、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显示于言外。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如何鉴赏古诗词中的即事感怀诗

即事感怀诗,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诗缘情,任何题材的诗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感而创作的。只要心中有需要抒发的情,任何事物都可以触发诗人的创作欲望。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即事”诗题材广泛,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如怀亲、思乡、送友、酬赠、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皆可统称为“即事感怀诗”。

往往是诗人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名言佳句。 我们在中学课本中接触过许多即事感怀的作品,如《将进酒》《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夜喜雨》《登高》《逢入京使》《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泊秦淮》《雨霖铃》《定风波》(苏轼)《书愤》等都属于这类作品。

作为高考鉴赏材料,即事感怀类诗歌也是入选频率最高的。因此,考生必须明确此类诗歌的特点,熟练掌握鉴赏方法。

阅读这类诗歌,我们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是什么事,更重要的是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最后才能赏析评价诗歌的写作妙处及艺术手法。 做该类题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第二,要关注环境、景物描写或使用的典故;第三,要紧扣文本,不论是写事、写人、写物、写景,最终都是为感怀服务。

答题时要有条理,一般先概括总说,然后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的特征,最后再分析事物的意义。例如描写了什么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理想追求。

一、分析思想主旨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主旨是什么? 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主要内容,这首诗写了什么事;第二步,分析诗歌各部分运用了什么手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三步,分析诗歌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二、分析形象情怀 从诗中意象入手,判断诗歌的题材,由此推知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或人物特点;第二步,概括人物形象、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三、分析写作技巧 要着重明确诗歌中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的表达效果。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解释这一手法写出了怎样的情景;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突出了什么特点,抒发了什么感情。 四、分析语言特色 1.总体把握整首诗的语言风格。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 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具体分析字、词、句的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中某个字、词、句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第一步,释含义(解释该字、词、句在诗中的含义);第二步,描景象(把该字、词、句放入原诗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情境(点出该字、词、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一、怀人思乡类诗 意象 特征:大雁、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春草等,描写对象通常为漂泊在外的游子、长年征战的将士、独守闺中的思妇。

怀人思乡诗抒写的主要情感包括:对家乡家人的思念之情;表达自己的孤独无依的悲伤情感;表达自己在他乡任由时光流逝而郁郁不得志的情怀等。 二、感时伤事、人生际遇诗 意象特征:“风雨”“阴晴”“夕阳”“落花”“流水”“闲居”“衰鬓”等。

感时伤事、人生际遇诗的情感特征是:遭遇仕途坎坷挫折的文人墨客表达的或是人生多艰、命途多舛的悲叹,或是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或是豁达大度、从容开阔的胸襟。 三、建功报国诗 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缅怀古代明君圣主、英雄豪杰的丰功伟业;也会出现国难当头、奸臣当道、昏君无能的社会现实;还有战乱、民生、北伐等相关字词。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