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什么是诗歌的韵味

1. 什么是诗歌的韵

什么是诗歌的韵

1.诗歌的韵到底是什么

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简单说就是,平是一声二声,仄是三声四声(又称去声)。

2.诗词的韵是什么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诗词中的韵,大致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一个汉字如果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一般都有声母、韵母和声调。例如,“中”字,拼成zhōng,其中zh是声母,ong是韵母,声调是阴平。

再如,“弓”gōng,虫chóng等字,它们的韵母都是ong。这些字叫同韵字。

凡同韵字都可以押韵。押韵就是把同韵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字。

如: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xī), 水面初平云脚低(dī)。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ní)。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tí)。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这首诗里的“西”、“低”、“泥”、“蹄”和“堤”字押韵,韵母都是i。 如果把韵母再细分的话,可以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

如雄xióng,i是韵头。o是韵腹,ng是韵尾。

弓gōng,虫chóng等字没有韵头,只有韵腹和韵尾,“雄”字跟这些字的韵母不同,但是,它们的韵腹和韵尾相同,都是ong。韵腹、韵尾相同,韵头不同的字也是同韵字,仍然可以押韵。

例如: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qi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liú)。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zhōu)。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liú)。

这首诗里的“秋”、“流”、“舟”和“留”字押韵,它们的韵母分别是iu、iu、ou、iu,韵母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同样是和谐的。 押韵的目的是要声韵和谐。

但是有许多诗,我们今天读起来却不和谐了,这是因为古今语音发生了变化。如: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huā), 乌衣巷口夕阳斜(xíe)。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jiā)。 xíe跟huā、jiā不是同韵字,但是在唐代“斜”字读siá,当时是和谐的。

再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这首诗里,“期”和“儿”都是押韵的;但是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话的读音念“儿”这个字,念像ní音(接近古音),那就和谐了。

古人押韵需要依照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一致,依照韵书押韵,比较合理;宋代以后,语音发生了变化,依照韵书押韵就不合理了。

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就不一定要按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诗的时候,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3.诗歌中什么是韵

在诗词之中,韵就是韵脚,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作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几乎没有不押韵的,即使是民 歌也会押韵。

一首诗有没有押韵,一般人都能觉察出来。但是“什么是韵”,说起来就很复杂了。

在古代,对“韵”的理解非常复杂,但是现代汉语中出现了拼音 和字母,对于韵的概念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古代诗词中所谓“韵”,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大致相同。

在现代汉语拼音中,一个汉字一般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构成,如“工”字拼成 gong,其中g是声母,ong是韵母。要注意:声母总是在前面,韵母总是在 后面。

再看“冬”,“同”, “聪”等字的拼音,会发现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将它们称为同韵字。 汉字一字一音,每个音隶属于不同的韵,即现代汉语拼音中所说的韵母。

同韵母的字在一首诗词中被用于一部分句子的末尾,就叫“押韵”。这样会使 诗歌具备节奏感和音乐感,读起来既顺耳又动听,借以增加诗词的艺术感染 力。

因押韵的字都在句子的末尾,所以又称其为“韵脚”。

4.诗歌的韵是什么意思

●韵

yùn ㄩㄣˋ

◎ 汉语字音中的元音或元音加收尾音,即声母以外的部分,或声母和介音以外的部分,称“韵母”。如:~文(有韵律节奏的文学体裁,亦指用这种体裁写成的文章,包括诗、词、歌、赋等。区别于“散文”)。押~。~腹(韵母中主要元音)。~脚(韵文句末押韵的字)。~律(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的规则)。

◎ 和谐而有节奏的:~白。琴~悠扬。

◎ 风度,风致,情趣,意味:风~。气~。~味。

◎ 韵律,指一种声音。

◎ 韵,(亦称新古风诗歌)是一种新兴的散化古典文体,由凉子创立,陈郁显命名。格式上与古典诗不同,但在辞藻上注重押韵,保留了古典诗词的传统精髓,内容上主要以“古典”为主。因其在结构、写法上都较为随意,不受其他因素的限制,读起来朗朗上口等特点,故称为韵。

韵是在所有文体中最抽象的一种。是凉子在阅读古诗词曲中突发创新的灵感,从而衍变出一种令现代大众愿意接受的古典文体。它不同古典诗一致,却有古典诗的格调与韵律,既有古典诗的韵味,又有现代诗的格式与通俗。把古今诗歌婉转的融入一体,刻画出东方的古典之美,韵律舒畅。韵可分为典韵与散韵。~人。~曲。~集。

5.诗歌的韵到底是什么

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

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简单说就是,平是一声二声,仄是三声四声(又称去声)。

6.什么是诗歌中的韵脚

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

【释义】成韵的诗文中押韵的句末字。

【示例】白朴的《天净沙·秋》的韵脚是霞、鸦、下、花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已落重收》:"不止题目,向有人赋次韵脚亦同。"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至 开元 二年, 王邱 员外知贡举,试旗赋,始有八字韵脚,所谓'风日云野,军国清肃'。"《红楼梦》第三七回:"若遇见容易些的题目韵脚,我们也随便做一首。"

7.什么是诗的韵脚

一、一律以平声押韵(也有少数以仄声押韵的,其中五言诗居多,但格律诗以平声押韵为正格;因古体诗容许仄声押韵,所以仄声押韵的绝句和律诗也称"古绝"、"古律"); 二、不论五绝、五律、五排,七绝、七律、七排,都必须一韵到底,,不得半途换韵; 三、不论五言、七言,都是双句入韵,单句不入韵。

但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七言诗首句入韵的较多,五言的较少; 四、押韵句的尾字用平声,不押韵的必须用仄声(古绝、古律押韵句的尾字用仄声,不押韵的用平声)。

过去写诗,靠韵书来做统一的标准。所谓韵书,就是把同韵的字放在一起,分成若干部,作为做诗押韵的依据。

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隋朝的《切韵》,唐朝的《唐韵》,现存完整的韵书是宋朝的《广韵》。《广韵》的韵部分得很细,有206韵部。

到了金代,以《平水韵》为官方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平水是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因为该书刊行于此城,故名《平水韵》(一说为南宋时代平水人刘渊根据前人韵书修编而成,故名《平水韵》)。

该韵书将宋代《礼部韵略》(官方颁布的科考标准韵书)注明同用之韵,悉数合并,共106韵,上平声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各声韵目第八章已经开列,不再重复。

元、明、清各代,都以《平水韵》为作近体诗押韵的依据,,一直沿用到现在。 前人做诗押韵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严格按韵书的规定做诗。

例如封建时代,奉皇帝命令所作、所和的"应制诗";科举考生作的"试帖诗",押韵的字必须属于同一韵部。科场"试帖诗"大部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若是诗出了韵(又称"落韵"),无论诗作得怎么高超,只能算不及格。

旧时作"分韵诗"用韵也很严格。若干文人相聚,作诗或填词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或填词。

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紫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就是描写文人聚宴分韵作诗的。

作分韵诗一般要求押本韵,不能出韵,即使窄韵、险韵也不例外。《红楼梦》48回载:"探春隔窗笑道:'菱姑娘,你闲闲罢。

'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故旧时代学作诗,特别是考生学作"试帖诗",必须牢记106个韵部,尤其是30个平声韵部。

另一种情形是凡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虽不在同一个韵部,可以通押。中唐以后,诗人苦于不能出韵的限制,试创了一些突破樊篱的"出格体",又叫"变体",出现了什么"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等形式。

这些形式允许邻韵通押,但有定规,如"进退韵"是相邻的两韵间押,一进一退,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如"东"、"寒"、"虞"等),第四、第八句用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冬"、"删"、"鱼"等);"辘轳韵"是邻韵双出双入,即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quot;葫芦韵"和"进退韵"差不多,也是相邻的两韵间押,但它要求先小后大,像葫芦似的,如第二、第六句押"一东",第四、第八句押"二冬",或第二、第六句押"十四寒",第四、第八句押"十五删"。这些"变体"并不普遍。

在晚唐、宋代作诗形成一种时髦风气的,是"探头韵",也叫作"衬韵"、"借韵",就是首句用邻韵,其余各押韵句必须一韵到底,不得通韵。例如大家熟悉的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的第一句的"峰"字属冬韵,"同"和"中"属东韵。

这叫"以冬衬东"。又如欧阳修的《行云》: 叠叠烟波隔梦思,离愁几日减腰围。

行云自亦伤无定,莫就行云托信归。 首句"思"属支韵,"围"、"归"属微韵,这叫作"以支衬微"。

用"衬韵"的在律诗中更多见。如杨万里《寄题曾子与竞秀亭》: 老夫上下蓼花滩,每过君家辄系船。

尊酒灯前山入座,孤鸿月底水连天。 暄凉书问二千里,场屋声名三十年。

竞秀主人文似豹,不应雾隐万峰边。 首句"滩"属寒韵,"船"、"天"、"年"、"边"属先韵,这叫作"以寒衬先"。

又如刘禹锡《酬朗州崔员外》: 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橘树鹧鸪声。 一辞御苑青门去,十见蛮江白芷生。

自此曾沾宣室召,如今又守阖闾城。 何人万里能相忆?同舍仙郎与外兄。

首句"亭"属青韵,"声"、"生"、"城"、"兄"属庚韵,这叫作"以青衬庚"。 前面介绍的"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都称之谓"出格体",不是正格。

而这种"衬韵"不算出格,而且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称,叫作"孤雁出群"。"原来诗的首句可不用韵,其首句入韵是多余的。

古人称五七律为四韵诗,排律有十韵二十韵等,即使首句入韵,也不把它算在韵数之内。"(王力《汉语诗律学》53页)诗人从这多余的韵脚上,讨取点自由,借用邻韵也就不算出格了。

前人作近体诗用韵是偏严的,邻韵通押只限于诗的首句。现代人写近体诗,却在突破这个樊篱,邻韵通押已不限于诗的首句,而是扩展到其他押韵的句子,如绝句的第二、第四句,律诗的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

这种突破也见之于传统文学形式古为今用的导师们的作品中。这里以鲁迅、**的。

8.诗词的韵是怎样的

通俗的讲,就是让每句最后一个字的韵母一样 先想好第一句,比如韵脚是ou,然后用所有的声母来拼,得到秋,愁,秀,眸。

把想到的都记下来,慢慢写.实在不行再换韵.写多了就好了.方文山和林夕的歌词特压韵 如果讲的专业一点呢,就是。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 成平仄两声即可。

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 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

以两 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 说,它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

我们若要制造 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 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 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 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 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

因此就有了这么一 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 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 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 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 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称为五古,七言古诗称为七古;五言律诗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称为七律;五言绝句成为五绝,七言绝句称为七绝。

古体诗除了五古和七古外,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长短句杂混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甚至七言以上的句子。

杂言诗一般不另列一类,而是归入七古(即使没有七字句)。(一)五言律诗:分平起和仄起四种1、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例句:[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别,入声。2、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竹,入声。[唐]王维《观 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注:疾,入声。

看,平仄两读。第七句是拗句(详见下文)。

3、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王维《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石、歇,入声。〔唐〕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4、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注:出、国、学、一,入声。

(二)七言律诗:分平起和仄起四种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注:啄、足、白,入声。

**《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礴、拍。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