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咏史诗句 求啊,十句以上,一定追加悬赏咏史诗欣赏摘自 T4帝国 午夜寒刀 2003-08-09.16:39/4d/ccb/index.cgi读 史元·刘因记录纷纷已失真, 语言轻重在词臣。 若将字字论心术, 恐有无边受屈人。【提示】揭露官定正史的虚伪性,具有历史批判精神。 咏 荆 轲晋·陶渊明燕丹善养士, 志在报强赢。 (1)招集百夫良, 岁暮得荆卿。 (2)君子死知己, 提剑出燕京。 (3)素骥鸣广陌, 慷慨送我行。 (4)雄发指危冠, 猛气充长缨。 (5)饮饯易水上, 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 宋意唱高声。 (6)萧萧哀风逝, 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 羽奏壮士惊。 (7)心知去不归, 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 飞盖入秦庭。陵厉越万里, 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 豪主正征营。 (8)惜哉剑术疏, 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 千载有余情。【简注】 (1)燕丹:燕太子名子。 强赢:指秦国。 (2)荆卿:荆轲。 (3)燕京:燕国都城。 (4)素骥:白马。 (5)长缨:系冠的丝带。 (6)渐离:高渐离。 筑:古乐器名,象筝,以竹敲打。宋意:燕国的勇士。 (7)商、羽:音调名,各为古乐中的五音之一。 (8)图穷:图穷匕首见。 豪主:秦王赢政。怔营:惶惧。 【提示】叙写荆轲刺秦王的史事,惋惜与颂赞并存。代表早期咏史诗述史铺陈的特点。 亦可见作者诗歌的别样风格,即“金刚怒目式”。督 亢 陂 (1)清·赵俞提剑荆轲勇绝伦, 浪将七尺殉强秦。 (2)燕仇未报韩仇复, 状貌原来似妇人。 (3)【简注】(1)督亢:古地名,在今河北省涿县东,为战国时燕国富饶地带。 荆轲以献督亢地图为名,入秦行刺。 (2)浪:滥,随便。 (3)韩复仇:指原是韩国贵族的张良帮助刘邦灭秦而得报大仇。“状貌”句:司马迁说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 【提示】以张良与荆轲对比,认为勇力不如智谋。文笔曲折而包蕴丰富。 乌江项王庙清·严遂成旗庙貌拜行人, 功罪千秋问鬼神。 (1)剑舞鸿门能赦汉, 船沉巨鹿竟亡秦。 (2)范增一去无谋主, 韩信原来是逐臣。 (3)江上楚歌最哀怨, 招魂不独为灵均。 (4)【简注】(1)云旗:象征神灵。庙貌:即庙。 (2)“剑舞”句: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宴上,项庄舞剑,欲刺刘邦,项羽不忍加害,刘邦得以逃脱。“船沉”句:秦兵围巨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项羽破釜沉舟,率兵救援,摧毁了秦军主力。 (3)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尊为亚父,后被项羽气走。韩信:原为项羽部将,因不被重用而归附刘邦。 (4)灵均:屈原的字。【提示】对项羽一分为二,赞其气度与战功,哀其不能用人。 有一唱三叹之妙。题乌江亭 (1)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2)【简注】(1)乌江亭: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2)才俊:豪杰之士。 【提示】一篇翻案文字,寄寓对百折不挠精神的鼓吹。乌 江 亭宋·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1)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2)【简注】(1)中原一败:指垓下的大败。垓下在今安徽灵壁,地属中原。 (2)肯:谁肯,岂肯。【提示】又是前首诗的翻案。 乌 江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1)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2)【简注】(1)鬼雄:鬼中雄杰。 (2)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大体上作南北流向,故自汉初至唐,称这段江流东岸至海边的地域为“江东”,亦称吴中。 【提示】突出项羽作为英雄的气概。更显女作家的豪情。 彭城道中 (1)清·黄任天子依然归故乡, 大风歌罢转苍茫。(2)当时何不怜功狗, 留取韩彭守四方。 (3)【简注】(1)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故乡沛县丰邑(今江苏丰县)与彭城邻近。 (2)汉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回乡,唱《大风歌》,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语。 (3)功狗:刘邦称萧何为功人,其他部将为功狗,意即有功的“走狗”。 韩、彭:指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两人都以阴谋叛乱的罪名被杀。【提示】揭示出封建帝王难以走出的一个怪圈:杀戮功臣,自毁长城。 风 台 歌(1)唐·林宽蒿棘空存百尺基, 酒酣曾唱大风词。 (2)莫言马上得天下, 自古英雄尽解诗。 (3)【简注】(1)风台歌:故址在今江苏沛县东南泗水西岸,相传为纪念刘邦回乡唱《大风歌》而筑。 (2)蒿棘:杂草与蒿棘。 大风词:即《大风歌》之词。 (3)“莫言”句:刘邦曾说自己马上得天下,用不着再读诗书。 尽解诗:都会作诗。【提示】诗言志,歌咏言,英雄多慷慨悲歌。 揭示出了英雄与诗的辩证关系。 2.咏史诗句 求啊,十句以上,一定追加悬赏咏史诗欣赏摘自 T4帝国 午夜寒刀 2003-08-09.16:39/4d/ccb/index.cgi读 史元·刘因记录纷纷已失真, 语言轻重在词臣。 若将字字论心术, 恐有无边受屈人。【提示】揭露官定正史的虚伪性,具有历史批判精神。 咏 荆 轲晋·陶渊明燕丹善养士, 志在报强赢。 (1)招集百夫良, 岁暮得荆卿。 (2)君子死知己, 提剑出燕京。 (3)素骥鸣广陌, 慷慨送我行。 (4)雄发指危冠, 猛气充长缨。 (5)饮饯易水上, 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 宋意唱高声。 (6)萧萧哀风逝, 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 羽奏壮士惊。 (7)心知去不归, 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 飞盖入秦庭。陵厉越万里, 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 豪主正征营。 (8)惜哉剑术疏, 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 千载有余情。【简注】 (1)燕丹:燕太子名子。 强赢:指秦国。 (2)荆卿:荆轲。 (3)燕京:燕国都城。 (4)素骥:白马。 (5)长缨:系冠的丝带。 (6)渐离:高渐离。 筑:古乐器名,象筝,以竹敲打。宋意:燕国的勇士。 (7)商、羽:音调名,各为古乐中的五音之一。 (8)图穷:图穷匕首见。 豪主:秦王赢政。怔营:惶惧。 【提示】叙写荆轲刺秦王的史事,惋惜与颂赞并存。代表早期咏史诗述史铺陈的特点。 亦可见作者诗歌的别样风格,即“金刚怒目式”。督 亢 陂 (1)清·赵俞提剑荆轲勇绝伦, 浪将七尺殉强秦。 (2)燕仇未报韩仇复, 状貌原来似妇人。 (3)【简注】(1)督亢:古地名,在今河北省涿县东,为战国时燕国富饶地带。 荆轲以献督亢地图为名,入秦行刺。 (2)浪:滥,随便。 (3)韩复仇:指原是韩国贵族的张良帮助刘邦灭秦而得报大仇。“状貌”句:司马迁说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 【提示】以张良与荆轲对比,认为勇力不如智谋。文笔曲折而包蕴丰富。 乌江项王庙清·严遂成旗庙貌拜行人, 功罪千秋问鬼神。 (1)剑舞鸿门能赦汉, 船沉巨鹿竟亡秦。 (2)范增一去无谋主, 韩信原来是逐臣。 (3)江上楚歌最哀怨, 招魂不独为灵均。 (4)【简注】(1)云旗:象征神灵。庙貌:即庙。 (2)“剑舞”句: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宴上,项庄舞剑,欲刺刘邦,项羽不忍加害,刘邦得以逃脱。“船沉”句:秦兵围巨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项羽破釜沉舟,率兵救援,摧毁了秦军主力。 (3)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尊为亚父,后被项羽气走。韩信:原为项羽部将,因不被重用而归附刘邦。 (4)灵均:屈原的字。【提示】对项羽一分为二,赞其气度与战功,哀其不能用人。 有一唱三叹之妙。题乌江亭 (1)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2)【简注】(1)乌江亭: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2)才俊:豪杰之士。 【提示】一篇翻案文字,寄寓对百折不挠精神的鼓吹。乌 江 亭宋·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1)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2)【简注】(1)中原一败:指垓下的大败。垓下在今安徽灵壁,地属中原。 (2)肯:谁肯,岂肯。【提示】又是前首诗的翻案。 乌 江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1)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2)【简注】(1)鬼雄:鬼中雄杰。 (2)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大体上作南北流向,故自汉初至唐,称这段江流东岸至海边的地域为“江东”,亦称吴中。 【提示】突出项羽作为英雄的气概。更显女作家的豪情。 彭城道中 (1)清·黄任天子依然归故乡, 大风歌罢转苍茫。(2)当时何不怜功狗, 留取韩彭守四方。 (3)【简注】(1)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故乡沛县丰邑(今江苏丰县)与彭城邻近。 (2)汉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回乡,唱《大风歌》,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语。 (3)功狗:刘邦称萧何为功人,其他部将为功狗,意即有功的“走狗”。 韩、彭:指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两人都以阴谋叛乱的罪名被杀。【提示】揭示出封建帝王难以走出的一个怪圈:杀戮功臣,自毁长城。 风 台 歌(1)唐·林宽蒿棘空存百尺基, 酒酣曾唱大风词。 (2)莫言马上得天下, 自古英雄尽解诗。 (3)【简注】(1)风台歌:故址在今江苏沛县东南泗水西岸,相传为纪念刘邦回乡唱《大风歌》而筑。 (2)蒿棘:杂草与蒿棘。 大风词:即《大风歌》之词。 (3)“莫言”句:刘邦曾说自己马上得天下,用不着再读诗书。 尽解诗:都会作诗。【提示】诗言志,歌咏言,英雄多慷慨悲歌。 揭示出了英雄与诗的辩证关系。 3.咏史诗名句 越多越好1.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2. 贾生恸哭后,寥落无后人。(杜甫) 3.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刘长卿) 4.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 5.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 6.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 7. 汉月还从东海来,明妃西嫁无来日。……生无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李白) 8. 一屋子套连说莫,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 9.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 10.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 4.杜牧有哪些咏史诗句过华清宫绝句 杜 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 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 :“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 。《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长安回望绣成堆 ”,叙写诗人在长安回首南望华清宫时所见的景色 ,“回望”二字既是实写,又启下。诗人在京城眺望骊山,佳木葱茏,花繁叶茂,无数层叠有致、富丽堂皇的建筑掩映其间,宛如一堆锦绣 。 蓦地升腾起一种回顾历史、反省历史的责任感,由景而发历史之感慨。正是“山顶千门次第开”以下三句,承上而来,是回顾历史。 骊山“山顶千门”洞开写出唐玄宗、杨贵妃当年生活的奢华,并给读者设下疑窦 :“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大开?末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答案。原来这都是杨贵妃使然 。 当她看见“一骑红尘 ”奔驰而至 ,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 而其他人却以为这是来传送紧急公文,谁想道马上所载的是来自涪洲的鲜荔枝呢!诗的结句既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揭示“安史之乱”的祸根。 咏叹天宝轶事,旨在警醒后来的君主,不要因贪图享乐而延误国事 。但是 ,诗人既未写“安史”乱起、玄宗仓惶出逃、马嵬坡演出悲剧的惨状,也没有罗列玄宗游乐疏政、骄奢淫逸的生活现象,而是把千里送荔枝博取贵妃一笑这样一件“小事 ”突现出来,于细微处发现历史问题。 “一骑红尘妃子笑”,把骑马飞奔,千辛万苦赶送鲜荔枝的差官,同贵妃嫣然一笑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把如此严肃的历史主题在一个“笑”字中形象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赤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 ,曾游览黄州赤壁矶。 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从而尊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 ”。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 一、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诗人以一柄残戟置于诗端,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 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凭一时侥幸并不是安邦定国之策。 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 。 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 ,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 以小见大。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描绘出秦淮河上烟水迷离、月照白沙的夜景。 两个“笼”字把月夜江上冷凄景色摹写出来。“烟”火红灯,“寒水”一泓,繁华中隐透苍凉,烘托出悒郁暗淡的气氛。 “夜泊秦淮近酒家”点出泊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环境。“夜”是对首句的承接和明确化,“近”字为听清下文“商女”演唱的具体内容埋下了伏笔 ,“酒家”暗示出秦淮河繁华和热闹,与诗人孤舟夜泊的冷凄心境形成鲜明的对照。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夜泊秦淮,诗人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 》。 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诗人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在距陈朝覆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 ,竟又有人不以国事为怀 ,用亡国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预感 。 “不知”实为“商女”开脱之词,唱者无心,而听者有意 。“犹唱 ”二字上溯历史 ,说明沉缅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 ;下照现实 ,揭示了当今的达官贵人像陈后主一样,如此下去,也将亡国;如不改弦更张,将要自蹈覆辙,不堪设想。 抒发了诗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此诗构思奇巧 ,情景交融 ,用典恰当,寓意含蓄 ,语言凝炼,诗评家沈德潜盛赞此诗为“绝唱”,确实是名不虚传。 秋夕 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是一首描写宫女秋夜怨思的绝句。通过对初秋之夜身处皇宫深院的宫女百无聊赖的心理和动作,表现女性对爱情和幸福的挚着追求与向往。 纵观全诗,它宛如一幅清丽淡雅的仕女图,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以形象和动作含蓄深沉地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是这首诗在写作技巧方面突出的特色。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二句:夜幕降临,未得皇帝临幸的宫女正在冷宫中傍烛独坐,昏暗的烛光照在画屏上 ,她感到似有无限寒意频频袭来。此时只有流萤幽微而迷惑的一点光亮给寂冷秋夜带来一点儿生机 ,不甘寂寞的宫女挥动团扇,捕捉流萤,以打发漫长而无聊的夜晚。 一个“冷”字,状摹出宫中寂寞的景象;一个“扑。 5.关于咏史的古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庚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首《咏怀古迹》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这诗便是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杜甫到江陵,在秋天。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其辞旨又在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当时的情怀共鸣,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风流儒雅”是庚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亦吾师”用王逸说:“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同时表明本诗旨意也在闵惜宋玉,“以述其志”。所以次联接着就说明自己虽与宋玉相距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后半则为其身后不平。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词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故曰“空”。就象眼前这巫山巫峡,使人想起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它的故事题材虽属荒诞梦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诞梦想,欣赏风流艳事。这更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阉割成荒诞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词人。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伤心。而最为叫人痛心的是,随着历史变迁,岁月消逝,楚国早已荡然无存,人们不再关心它的兴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以至将曲解当史实,以讹传讹,以讹为是。到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津津有味,指指点点,谈论着哪个山峰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哪片云雨是神女来临时。词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获际遇,身后为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为此。前人或说,此“言古人不可复作,而文采终能传也”,则恰与杜甫本意相违,似为非是。 显然,体验深切,议论精警,耐人寻味,是这诗的突出特点和成就。但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诗人实到其地,亲吊古迹,因而山水风光自然显露。杜甫沿江出蜀,飘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计窘迫,境况萧条,情绪悲怆,本来无心欣赏风景,只为宋玉遗迹触发了满怀悲慨,才洒泪赋诗。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以及舟人指点的情景,都从感慨议论中出来,蒙着历史的迷雾,充满诗人的哀伤,仿佛确是泪眼看风景,隐约可见,实而却虚。从诗歌艺术上看,这样的表现手法富有独创性。它紧密围绕主题,显出古迹特征,却不独立予以描写,而使之溶于议论,化为情境,渲染着这诗的抒情气氛,增强了咏古的特色。 这是一首七律,要求谐声律,工对仗。但也由于诗人重在议论,深于思,精于义,伤心为宋玉写照,悲慨抒壮志不酬,因而通体用赋,铸词熔典,精警切实,不为律拘。它谐律从乎气,对仗顺乎势,写近体而有古体风味,却不失清丽。前人或讥其“首二句失粘”,只从形式批评,未为中肯。 6.杜牧有哪些咏史诗句越多越好,快点过华清宫绝句 杜 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 :“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 .《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长安回望绣成堆 ”,叙写诗人在长安回首南望华清宫时所见的景色 ,“回望”二字既是实写,又启下.诗人在京城眺望骊山,佳木葱茏,花繁叶茂,无数层叠有致、富丽堂皇的建筑掩映其间,宛如一堆锦绣 .蓦地升腾起一种回顾历史、反省历史的责任感,由景而发历史之感慨.正是“山顶千门次第开”以下三句,承上而来,是回顾历史.骊山“山顶千门”洞开写出唐玄宗、杨贵妃当年生活的奢华,并给读者设下疑窦 :“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大开?末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答案.原来这都是杨贵妃使然 .当她看见“一骑红尘 ”奔驰而至 ,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 而其他人却以为这是来传送紧急公文,谁想道马上所载的是来自涪洲的鲜荔枝呢!诗的结句既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揭示“安史之乱”的祸根. 咏叹天宝轶事,旨在警醒后来的君主,不要因贪图享乐而延误国事 .但是 ,诗人既未写“安史”乱起、玄宗仓惶出逃、马嵬坡演出悲剧的惨状,也没有罗列玄宗游乐疏政、骄奢淫逸的生活现象,而是把千里送荔枝博取贵妃一笑这样一件“小事 ”突现出来,于细微处发现历史问题.“一骑红尘妃子笑”,把骑马飞奔,千辛万苦赶送鲜荔枝的差官,同贵妃嫣然一笑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把如此严肃的历史主题在一个“笑”字中形象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赤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 ,曾游览黄州赤壁矶.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从而尊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 ”.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 一、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诗人以一柄残戟置于诗端,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 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凭一时侥幸并不是安邦定国之策.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 .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 ,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泊秦淮。 7.1怀古咏史诗有哪些 1、《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蜀相》 唐·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郦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4、《叠题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5、《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其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8、《汴河曲》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9、《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10、《咏史·赤壁》 唐·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