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咏史诗的诗句

1.关于咏史的古诗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庚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首《咏怀古迹》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这诗便是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杜甫到江陵,在秋天。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其辞旨又在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当时的情怀共鸣,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风流儒雅”是庚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亦吾师”用王逸说:“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同时表明本诗旨意也在闵惜宋玉,“以述其志”。所以次联接着就说明自己虽与宋玉相距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后半则为其身后不平。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词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故曰“空”。就象眼前这巫山巫峡,使人想起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它的故事题材虽属荒诞梦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诞梦想,欣赏风流艳事。这更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阉割成荒诞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词人。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伤心。而最为叫人痛心的是,随着历史变迁,岁月消逝,楚国早已荡然无存,人们不再关心它的兴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以至将曲解当史实,以讹传讹,以讹为是。到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津津有味,指指点点,谈论着哪个山峰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哪片云雨是神女来临时。词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获际遇,身后为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为此。前人或说,此“言古人不可复作,而文采终能传也”,则恰与杜甫本意相违,似为非是。

显然,体验深切,议论精警,耐人寻味,是这诗的突出特点和成就。但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诗人实到其地,亲吊古迹,因而山水风光自然显露。杜甫沿江出蜀,飘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计窘迫,境况萧条,情绪悲怆,本来无心欣赏风景,只为宋玉遗迹触发了满怀悲慨,才洒泪赋诗。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以及舟人指点的情景,都从感慨议论中出来,蒙着历史的迷雾,充满诗人的哀伤,仿佛确是泪眼看风景,隐约可见,实而却虚。从诗歌艺术上看,这样的表现手法富有独创性。它紧密围绕主题,显出古迹特征,却不独立予以描写,而使之溶于议论,化为情境,渲染着这诗的抒情气氛,增强了咏古的特色。

这是一首七律,要求谐声律,工对仗。但也由于诗人重在议论,深于思,精于义,伤心为宋玉写照,悲慨抒壮志不酬,因而通体用赋,铸词熔典,精警切实,不为律拘。它谐律从乎气,对仗顺乎势,写近体而有古体风味,却不失清丽。前人或讥其“首二句失粘”,只从形式批评,未为中肯。

2.关于“咏史怀古”的古诗词有哪些

1、《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代: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夏日绝句》 宋代: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泊秦淮》 唐代: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咏史怀古诗是一种借古事、古人、古迹或历史事件抒发议论,托古讽今抒发情感的诗。 (1)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 意象:历史人物、城池、宫殿、寺庙、陵墓等;江山、流水、野草、燕子、明月等 (3) 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 (4) 表现手法: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吊古伤今。

3.关于咏史的古诗

1、《汉宫词》 唐·李商隐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2、《咏史》 唐·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 3、《金陵怀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4、《过陈琳墓》 唐·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4.咏史诗句 求啊,十句以上,一定追加悬赏

咏史诗欣赏摘自 T4帝国 午夜寒刀 2003-08-09.16:39/4d/ccb/index.cgi读 史元·刘因记录纷纷已失真, 语言轻重在词臣。

若将字字论心术, 恐有无边受屈人。【提示】揭露官定正史的虚伪性,具有历史批判精神。

咏 荆 轲晋·陶渊明燕丹善养士, 志在报强赢。 (1)招集百夫良, 岁暮得荆卿。

(2)君子死知己, 提剑出燕京。 (3)素骥鸣广陌, 慷慨送我行。

(4)雄发指危冠, 猛气充长缨。 (5)饮饯易水上, 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 宋意唱高声。 (6)萧萧哀风逝, 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 羽奏壮士惊。 (7)心知去不归, 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 飞盖入秦庭。陵厉越万里, 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 豪主正征营。 (8)惜哉剑术疏, 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 千载有余情。【简注】 (1)燕丹:燕太子名子。

强赢:指秦国。 (2)荆卿:荆轲。

(3)燕京:燕国都城。 (4)素骥:白马。

(5)长缨:系冠的丝带。 (6)渐离:高渐离。

筑:古乐器名,象筝,以竹敲打。宋意:燕国的勇士。

(7)商、羽:音调名,各为古乐中的五音之一。 (8)图穷:图穷匕首见。

豪主:秦王赢政。怔营:惶惧。

【提示】叙写荆轲刺秦王的史事,惋惜与颂赞并存。代表早期咏史诗述史铺陈的特点。

亦可见作者诗歌的别样风格,即“金刚怒目式”。督 亢 陂 (1)清·赵俞提剑荆轲勇绝伦, 浪将七尺殉强秦。

(2)燕仇未报韩仇复, 状貌原来似妇人。 (3)【简注】(1)督亢:古地名,在今河北省涿县东,为战国时燕国富饶地带。

荆轲以献督亢地图为名,入秦行刺。 (2)浪:滥,随便。

(3)韩复仇:指原是韩国贵族的张良帮助刘邦灭秦而得报大仇。“状貌”句:司马迁说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

【提示】以张良与荆轲对比,认为勇力不如智谋。文笔曲折而包蕴丰富。

乌江项王庙清·严遂成旗庙貌拜行人, 功罪千秋问鬼神。 (1)剑舞鸿门能赦汉, 船沉巨鹿竟亡秦。

(2)范增一去无谋主, 韩信原来是逐臣。 (3)江上楚歌最哀怨, 招魂不独为灵均。

(4)【简注】(1)云旗:象征神灵。庙貌:即庙。

(2)“剑舞”句: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宴上,项庄舞剑,欲刺刘邦,项羽不忍加害,刘邦得以逃脱。“船沉”句:秦兵围巨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项羽破釜沉舟,率兵救援,摧毁了秦军主力。

(3)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尊为亚父,后被项羽气走。韩信:原为项羽部将,因不被重用而归附刘邦。

(4)灵均:屈原的字。【提示】对项羽一分为二,赞其气度与战功,哀其不能用人。

有一唱三叹之妙。题乌江亭 (1)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2)【简注】(1)乌江亭: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2)才俊:豪杰之士。

【提示】一篇翻案文字,寄寓对百折不挠精神的鼓吹。乌 江 亭宋·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1)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2)【简注】(1)中原一败:指垓下的大败。垓下在今安徽灵壁,地属中原。

(2)肯:谁肯,岂肯。【提示】又是前首诗的翻案。

乌 江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1)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2)【简注】(1)鬼雄:鬼中雄杰。 (2)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大体上作南北流向,故自汉初至唐,称这段江流东岸至海边的地域为“江东”,亦称吴中。

【提示】突出项羽作为英雄的气概。更显女作家的豪情。

彭城道中 (1)清·黄任天子依然归故乡, 大风歌罢转苍茫。(2)当时何不怜功狗, 留取韩彭守四方。

(3)【简注】(1)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故乡沛县丰邑(今江苏丰县)与彭城邻近。

(2)汉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回乡,唱《大风歌》,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语。 (3)功狗:刘邦称萧何为功人,其他部将为功狗,意即有功的“走狗”。

韩、彭:指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两人都以阴谋叛乱的罪名被杀。【提示】揭示出封建帝王难以走出的一个怪圈:杀戮功臣,自毁长城。

风 台 歌(1)唐·林宽蒿棘空存百尺基, 酒酣曾唱大风词。 (2)莫言马上得天下, 自古英雄尽解诗。

(3)【简注】(1)风台歌:故址在今江苏沛县东南泗水西岸,相传为纪念刘邦回乡唱《大风歌》而筑。 (2)蒿棘:杂草与蒿棘。

大风词:即《大风歌》之词。 (3)“莫言”句:刘邦曾说自己马上得天下,用不着再读诗书。

尽解诗:都会作诗。【提示】诗言志,歌咏言,英雄多慷慨悲歌。

揭示出了英雄与诗的辩证关系。

5.咏史诗名句 越多越好

1.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2. 贾生恸哭后,寥落无后人。(杜甫)

3.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刘长卿)

4.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

5.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

6.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

7. 汉月还从东海来,明妃西嫁无来日。……生无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李白

8. 一屋子套连说莫,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

9.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

10.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

6.关于“咏史怀古”的古诗词有哪些

1、《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代: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夏日绝句》

宋代: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泊秦淮》

唐代: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咏史怀古诗是一种借古事、古人、古迹或历史事件抒发议论,托古讽今抒发情感的诗。

(1)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 意象:历史人物、城池、宫殿、寺庙、陵墓等;江山、流水、野草、燕子、明月等

(3) 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

(4) 表现手法: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吊古伤今。

7.描写建安风骨的诗句

建安诗歌的时代风格:三国两晋,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它之前的两汉时期,文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是辞赋,诗歌大多是乐府民歌,文人创作不多。进入三国以后,文人创作的重点转向了诗歌,诗歌在文坛上的地位逐渐与辞赋并重,蓬勃发展。

三国两晋时期的诗歌,曾出现了几次创作高潮。依次是三国前期的建安,三国后期的正始,西晋的太康及西晋和东晋之交;其中尤以建安为最盛,成就也最大。

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们,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他们诗的内容,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了深入广泛的反映,产生了一些“诗史”式的作品。曹操、王粲、曹植、蔡琰等都有一些描写汉末战乱造成的社会大破坏、同情人民所受深重灾难的优秀诗篇,如《薤露行》《蒿里行》、《七哀诗》、《送应氏》、《悲愤诗》等。

这些诗作,“感伤乱离,追怀悲愤”(范晔《后汉书·董祀妻传》),写得很有深度。建安诗歌既吸取了汉乐府民歌长于叙事的传统,又发展了“古诗”在抒情方面的优点,使诗歌的功能更趋全面。

建安诗歌还在汉诗质实朴素的基础上加之以采润,形成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宋书·谢灵运传论》)的风貌,使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达到了和谐的结合。建安诗歌还形成了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程度不等地贯穿于建安诗人的创作中。

究其成因,同汉末以来的社会动乱有着直接关联。建安诗歌体裁多样化。

曹操的四言诗如《步出夏门行》、《短歌行》等,是《诗经》以来少见的佳作。五言诗在建安年间进入了全盛时期,技巧上比东汉有了长足的进步。

是当时诗人们采用得最多的体裁,其中尤以曹植作品最为纯熟。他的五言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卷上),或叙事状物,或抒情述志,极为得心应手。

其代表作有《赠白马王彪》、《杂诗》 6首、《送应氏》等。文人七言诗也兴起于建安时期。

曹丕的《燕歌行》,通体七言,是诗歌史上较早的比较完整而成熟的七言作品。在它出现之后,整个三国两晋长达 200年的时间里,继作者几乎寥寥,只有缪袭、韦昭、傅玄等曾写过少数几篇以七言为主的诗。

其原因是由于当时一般文人对七言这种来自民间的诗体存有相当成见,认为它“体小而俗”(傅玄《拟四愁诗序》)的缘故。建安又是文人乐府诗的发达时期,“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沈德潜《古诗源》)。

曹操今存20余首诗全部是乐府体,“建安七子”和曹丕、曹植兄弟也有大量乐府诗。文人写作乐府诗,从此成为传统,沿袭不衰。

正始诗歌的主要作者是阮籍、嵇康。当时正是司马氏父子擅权的年代,政治情势十分险恶。

阮、嵇对司马氏都持批评态度,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对黑暗现实都有所揭露,他们继承了建安诗歌重现实的传统。不过由于客观政治处境的限制,他们往往使用比较曲折的方式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尤其是阮籍,他的《咏怀诗》“志在刺讥”(李善注引颜延之《庭诰》语),却写得相当隐晦,以至“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卷上)。这与他比较软弱的政治态度是一致的。

随着玄学的兴起,正始诗歌中开始出现玄理,当时虽不居主流,但成为后世玄言诗的滥觞。在体裁上,正始诗歌以五言为主。

阮籍的《咏怀诗》今存五言82首,四言13首。它们在抒述情志的深度上,在描写复杂曲折的内心活动上,以及在运用比兴手法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部内容丰富、规模较大的个人抒情五言组诗。

嵇康在四言诗方面造诣也颇高。 太康诗人主要有三张(张华、张载、张协;一说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还有傅玄等。

他们生活在全国得到短暂统一、门阀势力臻于极盛的时期,不少人以攀附权贵为手段去获取政治上的地位,因此有些人的诗歌较少反映社会现实,内容浮浅者居多。在艺术表现上,他们大多追求辞藻的华美,开了中国诗歌史上雕琢堆砌的风气,尤以陆机、潘岳为最。

太康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是左思和张协。左思的《咏史诗》8首,借古人古事寄托自己的怀抱,对堵塞贤路的士族门阀社会表示愤慨,在当时诗坛上,表现了独具的“风力”。

张协的《杂诗》也抒发了自己的“高尚”“心曲”,批评“流俗”的“昏迷”。在诗风上,左思骨力苍劲,张协辞采华净,都与时尚有所不同。

西晋东晋之交的诗人,以刘琨、郭璞为代表。他们都生活于乱世,并直接卷入社会矛盾大旋涡中,因此诗篇的现实色彩颇为浓厚。

刘琨抒写自己在孤身救国逆境中的感受,“善为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钟嵘《诗品》);郭璞以游仙方式含蓄地表现自己感时惧祸,向往“高蹈”、“遗世”的心情。这些都是上承建安、正始之余绪,而与太康诗风有所不同的。

但刘琨、郭璞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志趣毕竟具有独特性,他们的清刚俊逸之气,未能扭转诗坛流俗。永嘉之后,东晋时期盛行玄言诗,这是当时士族耽溺享乐、以玄学作自我迷醉的风气的反映。

玄言诗作者有孙绰、许询等。他们以诗歌阐述玄理,淡乎寡味,“皆平典似《道德论》”(《诗品序》),成就不高。

东晋末陶渊明的出现。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