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诗经儿童 诗经儿童1.诗经里有关于孩子的吗推荐给小学生的《诗经》篇目1.《周南·桃夭》:桃花之美。 2.《召南·甘棠》:深深思念。3.《邶风·凯风》:唱给母亲。 4.《卫风·河广》:张扬真情。5.《卫风·木瓜》:交往之道。 6.《王风·采葛》:表达深情。7.《郑风·风雨》:启发情志。 8.《郑风·子衿》:珍视友情。9.《魏风·硕鼠》:爱憎分明。 10.《秦风·蒹葭》:优美情景。11.《秦风·无衣》:英雄情怀。 12.《豳风·伐柯》:含有哲理。13.《小雅·采薇》:眷念和平。 14.《小雅·鹤鸣》:开拓心胸。15.《小雅·白驹》:好客之道。 2.诗经中描写"孩子"的语句和段落有哪些1.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诗经·国风.周南.卷耳》译:采呀采呀采卷耳,半天不满一小筐。我啊想念心上人,菜筐弃在大路旁。 2.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诗经·国风·卫风·伯兮》译:天要下雨就下雨,却出太阳亮灿灿。一心想着我大哥,想得头痛也心甘。哪儿去找忘忧草?种它就在屋北面。一心想着我大哥,使我伤心病恹恹。 3.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国风·周南·汉广》译:汉水之南有乔木,我却不愿探林幽。隔水美人在悠游,我心渴慕却难求。汉水滔滔深又阔,水阔游泳力不接。汉水汤汤长又长,纵有木排渡不得。 4. 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诗经·国风·邶风·简兮》译:高高山上榛树生,低湿之地长苦苓。朝思暮想竟为谁?西方美人心中萦。美人已去无踪影,远在西方难传情。 5.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6.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经·国风·邶风·简兮》 7.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经·国风·卫风·氓》译: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8.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诗经·国风·召南·采苹》译:哪儿可以去采苹?就在南面涧水滨。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 9.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国风·卫风·氓》 10.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11.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诗经·国风·豳风·伐柯》 12.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13. 天步艰难,之子不犹。《诗经·小雅·白华》 14.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15.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3.孩子多大可以开始读论语,诗经,孟子.孩子小学三年级1、孩子一出世,就可以反复播放《论语》等经典的录音给他们听。到他们一开口说话,就能说出经典的一些句子。 2、孩子3岁开始,就可以用每天100字的进度来引导他们读诵《论语》等经典。重点要用愉悦的语气来鼓励他们。 3、孩子小学三年级了,要赶快开始。四年级以后,他们的心就开始散了,比较不容易引导。——或者说,小三以前孩子可以只是专注于朗读并背诵原文,小四以后恐怕还要讲解,读诵的进度就要放慢了,未尝不可。 4、以上是根据我对于台湾王财贵博士的儿童读经理论的理解,以及本身引导女儿读经的经验来分享,希望对您有借鉴的价值。 4.描写孩子活泼可爱的诗句儿童,天真无邪,活泼可爱,自古就是诗人们的吟咏对象.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涉及儿童的诗句:“童子佩觿”(《卫风·芄兰》).西晋诗人左思所作280字的《娇女诗》可说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较早的专门写儿童的诗篇之一.此诗极力描绘诗人的两个女儿——大女“蕙芳”与小女“纨素”逗人喜爱的娇态,给读者以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无论是涉及儿童的诗句,还是专门吟咏儿童的诗篇,大都写得富有诗意,颇具童趣.涉及儿童的诗句,出色的有:宋·叶绍翁的“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以儿童挑灯篱边捉蟋蟀的无忧无虑反衬诗人客居在外的愁思;宋·雷震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用牧童短笛的袅袅余音渲染村居生活的意趣和山村迷人的暮景;清·高鼎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拿放纸鸢上蓝天的活泼儿童来衬托春光的明媚.这些涉及儿童的诗句,在全诗中主要起衬托作用,诗中的儿童尚不能算是主角.而南宋·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描写儿童的行动更为具体,反映儿童的心理也更为传神,儿童在诗中已成为主角.这里,诗人借儿童扑蝶、蝶戏儿童的描写,使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可谓妙趣横生,妙不可言. 专门吟咏儿童的诗篇,大都写得颇具特色.唐·施肩吾的《**词》:“**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寥寥数语,便使一个弄巧成拙、天真烂漫的**形象活现于读者的面前.明·毛铉的《**词》:“下床着新衣,初学小姑拜.低头羞见人,双手结裙带”,写**学小姑成婚时拜堂,既知“着新衣”,又知“羞见人”,并懂得以“双手结裙带”来掩饰自己的羞态,就使一个情窦初开而稚气未脱的**形象栩栩如生.这两首诗都是以儿童的稚态见其童心.唐·崔道融的《牧竖》:“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前两句,着重写牧童的神态,突出一个“傲”字;后两句,突出一个“智”字,也即其“傲”的资本:既能驱牛耕田,又会吹笛.显然,此诗是以儿童的傲态见其智心.唐·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农村男孩学钓鱼,突出“专心”二字,他怕“鱼惊”,专注于钓,其“侧坐”、以草隐身的形态显得天真、机灵,而“路人借问”、他“遥招手”而不应答的细节则使此儿童应急的情态更为逼真如画,个性也更为鲜明.这首诗可谓以儿童的智态见其专心.此外,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责子诗》、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嘲稚子》、《与伯勤子文幼楚同登南溪奇观戏道傍群儿》、清代诗人著名袁枚的《所见》等,也都是别具一格的吟咏儿童的佳作. 古诗吟咏儿童,妙趣横生,笔法多样,值得当代诗人们“古为今用”,以创造出富有时代特色的吟咏儿童的诗歌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