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诗经意 诗经意1.诗经古诗和诗意大全杲杲日出。 《诗经·伯兮》。杲(gǎo搞):形容太阳的明亮。 本句大意是:明亮的太阳出来了。这是古代诗歌中最早描绘出的句子,文字筒洁,又能给人以美好的想象。 可用以描写日出,也可以用来比喻刚刚诞生的充满了生命力的事物,还可用来比喻朝气蓬勃的人生。《诗经·伯兮》之死矢靡它。 《诗经·柏舟》。之死;到死。 矢:誓。靡(mi米)它:没有别的心意,即没有二心。 本句大意是:(我只爱自己心爱的人)到死也不变心。这首诗写一位青年女子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对象,可是她的母亲却不谅察她的心,硬要拆散她的美满婚姻,逼嫁别人。 当时,礼教制度经形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成为套在青年男女身上的枷锁。但这位女子却不顾礼教的藩篱,坚持自己所选择的对象。 她一面愤愤地呼喊:“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一面誓死抗争:“之死矢靡它!”非他莫嫁,死不变心。这铮铮誓言是对家长包办婚姻的挑战,是妇女自主意识觉醒的宣言。 以历史主义眼光来看,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斗争精神,也可从几千年前这位无名女于身上找到原始的萌芽。《诗经·柏舟》临其穴,惴惴其栗。 《诗经·黄鸟》。穴:墓穴。 惴惴(zhuì坠):恐惧的样子。栗:战栗。 这两句大意是:当临近墓穴将要被活埋时恐惧地战栗起来。《黄鸟》是一首挽诗。 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死后,殉葬者一百七十七人,秦国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针虎皆在殉葬行列。~两句写殉葬者奄息等面临墓穴时惊恐战栗的样子。 “惴惴其栗”现己成为形容惊怕恐惧的常用语。《诗经·黄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鹤鸣》。它山:别的山。 攻玉;琢磨玉器。本句大意是: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它来琢磨玉器。 此条以它山之石可用来琢玉为例,阐明借鉴、广取的重要意义。石头是最普遍、最常见的物质,连它山之石都有“攻玉”的作用,其它鲜见的东西更可以想见。 此条通过比兴手法寄寓此意.使诗文含蓄蕴藉,令人寻味.具有很强的理喻力量,因此干百年来传诵不绝,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仍是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极有号召力和极为简明醒目的口号。 《诗经·鹤鸣》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诗经·板》。 先民:古代的圣贤。询:询问,请教。 刍荛(chúráo除饶):割草打柴的人。这两句大意是,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 古代圣贤尚且需要向被视为下贱的割草的、打柴的人去请教,一般的凡夫俗子则更不在话下。“询于刍荛”可用于表示广泛地听取意见,虚心求教,连草野鄙陋的人的意见也不放过。 《诗经·板》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蓼莪》。怙(hū户)、恃(shì是):都是依靠、凭仗的意思。 这两句大意是:没有父亲叫我依靠何人?!没有母亲叫我仰仗何人?!这两句是痛悼父母双亡,自己从此失去依靠的,表现了诗人对父母的深厚感情。两句均以反诘句式写出,加强了感情的表述,使诗人悲痛欲绝的形象仿佛跃然纸上。 可引用以形容失去父母的孤儿的幼弱可怜,也可用于表现父母对子女的重要性,还可用于表达子女追怀父母的感情。《诗经·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蓼莪》。哀哀:悲怜、痛惜。 生:养育。劬(qú渠)劳:辛劳、劳苦。 进两句大意是:可怜我的父母,生养我受尽辛苦。原诗是写儿子悼念父母的,主要表达诗人痛惜父母辛辛苦苦地养育了他,而他却不能赡养父母,报恩德于万一的感情。 这两句流露出对父母的深爱,情真意切,十分感人。可用于表现子女对父母的怀念或追悼,也可用于表现子女对父母的体恤、顾念。 《诗经·蓼莪》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 岸:山崖。为:变成。 陵:大土山。这两句大意是:高高的山崖也会变成低谷,深深的低谷也会变成高大的山丘。 原诗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这种自然的变化说明了一条哲理: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也说明了世事沧桑多变的道理。从科学角度而言,现代地貌学也认为山川陆海是处在互相转化的运动之中。 《诗经·十月之交》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淇奥》。 切:用刀切断,指加工骨器。磋(cuō搓):用锉锉平,指加工象牙。 琢(zhuó浊):用刀雕刻,指加玉石。磨:用物磨光,指加工石头。 这两句大意是:(修养品行:好比加工玉石,)像切割,像锉平,像雕刻,像磨光。此条以加工骨器、玉器为例,比喻君子要努力修养品行,坚持德行的砥砺。 所以原诗说:“有匪君子,~,”后多用~来形容研讨学问或修饰文章。切、磋、琢、磨是四个表现精雕细刻的动词,该名句连用四个动词,增强了直观性,使较为抽象的砥砺德行、研讨学问通过几个巧妙的动词传神地表现出来。” 2.《诗经》六意是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 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国风·周南 国风·召南 国风·邶风 国风·鄘风 国风·卫风 国风·王风 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 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 国风·陈风 国风·桧风 国风·曹风 国风·豳风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 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 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厘陈戒之辞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 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 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3.《诗经》全文及注释和译文【原文】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 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参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 悠哉悠哉⑨,辗转反侧⑩。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⑿。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ju)鸠:一种水鸟。 ②洲:水中的陆地。 ③窈窕(yao tiao):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 ④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逑(qiu):配偶。 ⑤参差(cen ci):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ing)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⑦寤(wu):睡醒。寐(mei):睡着。 ⑧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服:思念。 ⑨悠:忧思的样子。 ⑩辗转:转动。反侧:翻来覆去。 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友:友好交往,亲近。 ⑿毛:拔取。 【译文】 关关鸣叫的水鸟, 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 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 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 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丽的姑娘, 敲钟击鼓取悦她。 【读解】 民间的歌,唱出的是百姓的心声,唱出的是对生活真实体验的实实在在的道理。它的动人之处是道出了凡胎肉身的我们都能体验到的人生经历和道理,它的光辉使文人的矫柔造作和酸腐之气显得苍白贫血和令人作呕。 老百姓的歌跟老百姓的话一样,朴实、真切,一针见血,有血有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自然的法则。好男儿见到好姑娘砰然心动,好姑娘见到好男儿倾慕不已,这是最合乎自然,最合乎人性的冲动,才是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怪事。 妙龄少女怀春,翩翩少年钟情,大概应该算作人间永恒的主题。真挚动人的情歌,也可以说是千古绝唱。男欢女爱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有人偏要就此去考证发掘,钻进牛角尖去寻找微言大义,也有人扳起面孔做论文说废话,还有人意在此而故意言彼,更有人无病呻吟故作多情。人这个怪物,总要无事生非地造出一些鬼来吓唬自己,总是造些枷锁来给自己套上,就是不愿意对着镜子正面地、里里外外地看着自己。 时代在变,莫非人性也真地在变?男的不男,不长胡子,不骑马打枪,浑身奶油,手无缚鸡之力,不称“男人”而称“男孩”。女的不女,粗声大气,膀大腰粗,男孩不敢做的敢做,男孩不敢说的敢说,姑娘能做的不能做,姑娘会唱会说的不会唱不会说。工业化不仅把人变成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把男欢女爱的真情实感变成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罐头、方便面、巧克力、化妆品、洗发香波、泡泡糖。 4.《诗经》二首解释国风·周南·关雎 原文 关雎 关关雎鸠⑴,在河之洲⑵。 窈窕淑女⑶,君子好逑⑷。 参差荇菜⑸,左右流之⑹。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⑺。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⑻。 悠哉悠哉⑼,辗转反侧⑽。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⑿。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译文 【注释】 ⑴关关:拟声词,水鸟叫声。 雎鸠:水鸟,一般认为是鱼鹰。关关雎鸠:关雎鸟不停地鸣叫。 ⑵在河之洲:(雌雄雎鸠)在河中陆地上居住着。洲:水中的陆地。 ⑶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善,好。 ⑷好逑(hǎoqiú):理想的配偶。逑,配偶。 ⑸参差:长短不齐。荇(xìng杏)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黄色花,嫩叶可食。 ⑹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流,顺水势采摘。 ⑺寤寐:这里的意思是日日夜夜。寤(wù务),睡醒;寐,睡着。 ⑻思:语助。服:思念、牵挂。 思服:思念。 ⑼悠:忧思貌。 ⑽辗(zhǎn):半转。反侧:侧身。 ⑾琴瑟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他快乐。 友,交好。 ⑿芼(mào冒):选择,采摘。 (13)乐:使淑女快乐。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 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 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1 《诗经·曹风·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①衣服。心之忧矣。 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②,麻衣如雪。 心之忧矣,於我归说③。 【注释】 1、采采:犹“楚楚”,鲜明貌 2、阅:洞穴 3、说:(shuì):休息 蜉蝣翅膀薄又亮,像那鲜丽美衣裳。 心中忧思重重生,我今归处在何方? 蜉蝣翅膀薄又轻,像那美艳好棉衣。心中忧思重重生,我今何处去安息? 蜉蝣挖洞好安歇,身着雪白好麻衣。 心中忧思重重生,我今安身去何地? 《诗经·曹风·候人》 彼候人兮,何戈与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维鹈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娈兮,季女斯饥。 【注释】 1、候人:担任在国境和道路上守望及迎送宾客职务的人,总数有一百多人,除少数低级官僚外都属普通兵卒。本诗中的候人是指一般供役的兵卒。 何:即“荷”,肩负。祋(兑duì):兵器名,杖类,即殳(书shū)。 2、彼:指曹国朝廷。其(记jì):语助词。 之子:指下文“三百赤芾”、“不称其服”的那些人。赤芾(扶fú):红色熟牛皮所制的蔽膝,即“韠(闭bì)”,卿大夫朝服的一部分。 曹是小国,而朝中高官厚禄者多至三百人。 3、鹈(啼tí):水鸟名,即鹈鹕,食鱼。 梁:鱼梁,即拦鱼坝。濡:湿。 鹈鹕以鱼为食却不曾濡湿翅膀,说明不曾下水。这两句是比喻,如果是比朝中的贵人,就是说这些人不是自己求食,而是高高在上,靠别人供养;如是比候人自己,就是说候人值勤辛苦,连吃饭都顾不上。 第一章上二句写候人,下二句写朝中贵人,这里也以上二句指候人较顺。下章同此。 4、服:指赤芾。这句说“三百”着“赤芾”的人才德和地位不相称。 5、咮(皱zhòu):鸟嘴。这句和“不濡其翼”比喻的意思相同。 6、遂:和“对”古同音互训,“不对”也就是“不称”的意思。媾:读为遘(够gòu),厚待,宠爱。 这句也是说才德和地位不相称。 7、荟(会huì)、蔚(未wèi):都是聚集的意思,这里指云彩浓密。 隮(霁jī):出现在西方的虹。这两句说南山早晨有浓云升起。 8、婉娈:形容女孩子娇好之词。季(稚)女:幼小的女儿。 这一章写候人值勤到天明,看见南山朝云,惦记小女儿在家没有早饭吃。 小吏在堂前,肩扛戈与殳。 那些士大夫,红皮蔽膝三百人。 鹈鹕在鱼梁,翅膀不沾水。 那些士大夫,不配穿那好衣裳。 鹈鹕立梁前,鸟嘴不沾水。 那些士大夫,不配高官又厚禄。 天空弥朝霞,南山升彩虹。 小吏**美,可怜家贫腹中饥。 《诗经·曹风·鸤鸠》 鸤①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 其带伊丝,其弁②伊骐③。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 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注释】 1、鸤(shī)鸠,布谷鸟 2、弁(biàn):冠冕 3、骐(qí):青黑色 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七个细心哺食。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始终如一。 仪容端庄始终如一,内心操守坚如磐石。 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嬉戏梅树枝间。 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他的腰带白丝镶边。他的腰带白丝镶边,玉饰皮帽花色新鲜。 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嬉戏酸枣树上。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从不走样。 仪容端庄从不走样,各国有了模范形象。 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翻飞栖息丛莽。 品性善良的好君子,百姓敬仰作为榜样。百姓敬仰作为榜样,怎不祝他万。 5.什么是诗经中的六意,求简洁易明解释诗经六艺 六艺:指《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六种写作技巧,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计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诗经》所收集的诗,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处境及思想意识、审美观念,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国风”的语言朴素、鲜明,富于形象性,多处,用双声、叠韵、叠字等,表达准确优美.形式上多是四言成句,隔句用韵,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同时多处出现章节的复叠,有一唱三叹的艺术美感,是《诗经》的精华部分.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颂有形容的意思,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雅诗的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歌舞中.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稚诗和颂诗都是统治者在特定场合演出的乐歌,但雅诗的篇幅较长,分章分节,句法整齐,流畅通顺,有些还偏重于抒情,加上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颂诗具有极为浓厚的宗教文学色彩,形式较为古板呆滞,诗歌语言也显得典雅沉重.雅诗分为“大雅”和“小雅”,颂许则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风、雅、颂与赋、比、兴被统称为《诗经》的“六义”,成为《诗经》最具代表性的六个特点.“风雅”和“比兴”更成为《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代称. 6.如何深层的品味诗经的蕴意文章摘要:优秀作家总是力图在作品中营造出多重复义和话语歧义的境界,所以优秀作家的作品往往含蕴深厚。需要读者于作品的多重解读中流连徘徊,细细品味,方得真义。 (共1页) 文章关键词:表层意蕴 深层意蕴 理性价值 文章快照:三个层次:1文本表层意义的诠释1.1首先讲明时代背景和作家的写作缘由春秋时代的孟子就提出了著名的“知人论世”的观点,认为对文本的把握是完全不能与文本的作者及其生活分割开来的。任何作家都是自己时代的儿子,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必然在作家作品中表现出来。1.2内在的逻辑分析也就是分层次的方法。这点便于读者了解作者的某篇布局。如《离骚》的第一部分是“述怀”,作者从自己的饿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顾了自己的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的政治态度及“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第二部分是“求索”,总结历史上的兴盛亡衰的经验教训,阐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从而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最后是“幻灭”,在追求不得之后,决心一死来殉自己的理想。第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篇。1.3文本表层意义的诠释这一层意义较为浅显,往往溢于文表,具有一般的文化修养的读者都可以通过阅读获得。如《庖丁解牛》的表层意义讲述了庖丁重视对牛体规律的掌握,从而在解牛时可以“游刃有余”。叶邵翁的《游园不值》为我们描述了一座很美的小园,诗人因不得而入而遗憾,但从一枝怒放的红杏伸出墙外而倍感欣喜等等。2意象深层意蕴的分析2.1意象深层意蕴的分析意象是渗透着作家主观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宋人胡仔说过:“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可见,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仅仅明了作品的表层意义,距离作家的本意和欣赏的要求好远远不够。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到了鱼,这鱼主要表现了庄子思想中的鱼是快乐的,而不能简单理解成用鱼衬托水之清澈。再如古诗中的柳树意象,因“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因此,“柳”常用在惜别诗中。《诗经·采薇》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句,被古代文人奉为佳句。宋人柳永的《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近代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些离别诗作中,都用到了柳树意象,这决非简单的柳树。2.2由表现技巧分析过渡到深层意蕴分析.作家往往通过作品传达自己的主观情感,而这种情感的传达又往往借助景物渲染,作家要移情入景,情景交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始部分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出作者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想到历史上的多少英雄人物。由赤壁古战场,自然想到众多的三国英雄中的周瑜。历史上的赤壁战场,映衬了现实的悲惨;当年的周瑜年轻气盛,春风得意,睿智潇洒,映衬了作者的鬓发斑白,遭谗被贬,一事无成。抒发了壮志难酬的郁闷之情。3作品的理性价值的思考即归纳作品的主题环节。通过上述几个环节的铺垫,最终在这个环节,我们得出作家的写作目的,即作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鲁迅的《药》,结构上有特殊之处:小说有两条线索并行。其一是明线:老栓买“药,,_一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其二是暗线:夏瑜就义——夏瑜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因此,《药》的主题也就相应地两个:明线意在揭露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意在揭示革命者的悲哀。经过以上环节,对作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透彻地分析,我们就可以轻松地了解某篇作品的艺术形式,真正靠近时空上远离我们的作家的思想情感,享受作品带来的艺术魅力。经过反复地学习和训练,在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学生在遇到未曾接触过的新材料时,也会条理清晰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认真理解分析。长此以往,艺术欣赏水平就会逐步提高 7.什么诗经写的是我不喜欢你了的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