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晁衡唐诗

1.古代唐诗10首

我找了几首唐诗,要那种类型的你自己看吧。

1.唐·皎然《酬元主簿子球别赠》

威迟策驽马,独望故关树。

渺渺千里心,春风起中路。

[注]“威迟”曲折绵延。这里指路。“驽马”劣马。“故关”故乡。

2.唐·沈佺期《拟古别离》

白水东悠悠,中有西行舟。

舟行有返棹,水去无还流。

[注]“棹”船桨。此处代指船。“还流”回流。

3.唐·杜荀鹤《闽中别所知》

腊中离此地,马上见明年。

郡邑溪山巧,寒暄日月偏。

[注]“巧”秀美。

4.唐·杜牧《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注]“娉娉袅袅”女子美好状。“豆蔻梢头”比喻少女贴切而优美。

5.唐·杜牧《赠别·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多情却似总无情”指多么有情人,别离也是无情。“替人垂泪到天明”实系诗人自述。

6.唐·杜甫《赠别贺兰铦》

黄雀饱野粟,群飞动荆榛。今君抱何恨,寂寞向时人。

老骥倦骧首,苍鹰愁易驯。高贤世未识,固合婴饥贫。

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悲歌鬓发白,远赴湘吴春。

我恋岷山芋,君思千里莼。生离与死别,自古鼻酸辛。

7.唐·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8.唐·李忱(唐宣宗)《送日本使》

日下非殊俗,天中嘉会朝。念余怀义远,矜尔畏途遥。

涨海宽秋月,归帆驶久飙。因惊彼君子,王化远昭昭。

[注]“日本使”阿倍仲麻吕。717年来到长安,时年16岁来唐太学读书,起名“晁衡”,在长安生活了36年后回国。东渡时因遇海难,九死一生地返回长安,为大唐作了好多事,770年去世。

9.唐·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注]王维、李白都与晁衡有很深的交情。他们互相学习,共同探讨诗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0.唐·晁衡《衔命还国作》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待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蓬菜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注]“晁衡”即日本使:阿倍仲麻吕的汉人名字。

11.唐·李白《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注]当李白听说晁衡遇海难后,即写此诗。后晁衡返还长安,众人破涕为笑。

2.那首唐诗是体现中外友好的

哭晁卿衡 作者: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蓬壶】蓬莱 【明月】指品质高洁的晁衡 【赏析】: 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

唐开元五年(717),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作官,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职。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曾有诗篇唱和。

天宝十二载,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传说被溺死。 李白这首诗就是在这时写下的。

诗的标题“哭”字,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惋的气氛。 “日本晁卿辞帝都”,帝都即唐京都长安,诗用赋的手法,一开头就直接点明人和事。

诗人回忆起不久前欢送晁衡返国时的盛况:唐玄宗亲自题诗相送,好友们也纷纷赠诗,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殷切的希望。晁衡也写诗答赠,抒发了惜别之情。

“征帆一片绕蓬壶”,紧承上句。作者的思绪由近及远,凭借想象,揣度着晁衡在大海中航行的种种情景。

“征帆一片”写得真切传神。船行驶在辽阔无际的大海上,随着风浪上下颠簸,时隐时现,远远望去,恰如一片树叶飘浮在水面。

“绕蓬壶”三字放在“征帆一片”之后更是微妙。“蓬壶”即传说中的蓬莱仙岛,这里泛指海外三神山,以扣合晁衡归途中岛屿众多的特点,与“绕”字相应。

同时,“征帆一片”,飘泊远航,亦隐含了晁衡的即将遇难。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这两句,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怀念之情。前一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着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含意深邃,艺术境界清丽幽婉,同上联中对征帆远航环境的描写结合起来,既显得自然而贴切,又令人无限惋惜和哀愁。

末句以景写情,寄兴深微。苍梧,指郁洲山,据《一统志》,郁洲山在淮安府海州朐山东北海中。

晁衡的不幸遭遇,不仅使诗人悲痛万分,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

诗人这里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的愁来表达自己的愁,使诗句更加迂曲含蓄,这就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厚,令人回味无穷。 诗忌浅而显。

李白在这首诗中,把友人逝去、自己极度悲痛的感情用优美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表达得含蓄、丰富而又不落俗套,体现了非凡的艺术才能。 李白的诗歌素有清新自然、浪漫飘逸的特色,在这首短诗中,我们也能体味到他所特有的风格。

虽是悼诗,却是寄哀情于景物,借景物以抒哀情,显得自然而又潇洒。 李白与晁衡的友谊,不仅是盛唐文坛的佳话,也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历史的美好一页。

日前,上海鲁迅纪念馆收到一份厚礼——鲁迅于1935年亲笔书写的赠送给日本友人增井经夫的唐代诗人刘长卿名句《听弹琴》。 条幅全文为:“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增井先生雅属鲁迅。”

且不论诗中流露出引对方为知己的深情厚谊,单就长63。5厘米,宽34。

2厘米的条幅尺寸在鲁迅真迹中也算得上大型。鉴于如今拍卖市场上95%的鲁迅手迹皆为赝品,这件见证中日友好交流源远流长的证物就显得弥足珍贵。

捐赠手迹的古西阳子女士是鲁迅生前好友田中庆太郎的外孙女,增井经夫的女儿。田中庆太郎比鲁迅年长一岁,上世纪初曾在北京居住和学习,为日本学界公认的中国古籍版本、目录学权威。

回国后继承父业,经营“文求堂”书店,以销售中国古籍、出版相关学术著作闻名遐迩。 1932年,“文求堂”出版了《鲁迅创作选集》,收有《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著名作品。

鲁迅读后发现了一些错讹,即作正误表,寄给田中,田中非常重视,马上印刷了“鲁迅创作选集正误表”插入书中,并寄给鲁迅。由此,鲁迅与田中庆太郎友谊日增。

得知鲁迅在上海文坛的境遇并不是太好,1935年12月,田中庆太郎的女婿、东京东洋高等女子学校讲师增井经夫先生来沪考察旅行,受岳父田中庆太郎委托,邀请鲁迅去日本写作、疗养。鲁迅婉拒。

为表达谢意,鲁迅在1935年12月14日下午手书唐代刘长卿五绝《听弹琴》条幅赠增井经夫先生。 当天,《鲁迅日记》记载:“为增井君作字一幅。”

1992年,增井经夫逝世后,这幅珍贵的墨迹由其女儿古西阳子女士保存。 去年7月,田中庆太郎的孙女山口由纪子和丈夫到上海鲁迅纪念馆参观,无意中看到了一本名为《鲁迅与日本友人》的书,书中专门有一章写到鲁迅和田中庆太郎、增井经夫的交情,夫妻俩看后非常感动,回国后立马将此事告诉了古西阳子女士,经过仔细考察,从保存和安全以及研究的专业角度来看,古西阳子毅然决定将这幅鲁迅书法真迹捐赠给上海鲁迅纪念馆。

古西阳子说:“父亲临去世前说,这是一件传家宝,要好好保护,将来捐给对中日文化有研究的单位。上海鲁迅纪念馆,是父亲这件珍品最好的收藏地。”

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王锡荣告诉早报记者,古西阳子女士无偿捐赠鲁迅手迹一事在日本方面得到了诸多关注,相关报道陆续见。

3.晁衡和李白是什么关系

朋友关系。

晁衡是日本人,日本名阿倍仲麻吕,公元716年(日本灵龟2年,唐开元4年),日本政府决定派遣以多治比县守为首,由557人组成的第八次遣唐船。十九岁的仲麻吕被举为遣唐留学生。

经过长期艰险的旅程,于开元五年(717年)九月底到达了他们日夜向往的文化古都——洛阳城。 在洛阳仲麻吕认识了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李白、储光羲等,并都有过亲密交往。

储光羲对他十分赞赏,曾写诗《洛中贻朝校书衡,朝即日本人也》相赠,储光羲的诗名在当时也因晁衡而远播于东瀛,并被供奉于日本京都的诗仙祠中。晁衡曾经送给李白一件日本裘,李白很受感动。

扩展资料: 1、阿倍仲麻吕 阿倍仲麻吕(698年—770年),朝臣姓,安倍氏,汉名朝衡(又作晁衡),字巨卿。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开元年间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

唐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1978年,西安市和奈良县协议在两市各建一座纪念碑供后人瞻仰和缅怀。

西安的纪念碑于次年在著名的唐兴庆宫遗址内落成,由我国著名建筑大师张锦秋设计,汉白玉砌筑,仿唐结构,碑高5.36米,端庄峻拔。 碑正面刻有“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八字,背面镌刻其事迹,柱顶四侧是表现中日友好的樱花、梅花浮雕,柱基是采用莲瓣雕饰,柱板上刻日本遣唐使船浮雕,两侧分别是李白《哭晁卿衡》诗和阿倍仲麻吕《望乡》诗,具有深邃的中日文化内涵。

2、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倍仲麻吕。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