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理雅各诗经译本1871

1. 理雅各诗经

理雅各诗经

1.理雅各对诗经组诗之一《采薇》的题目采薇是怎样翻译的的 英文翻译

《诗经·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

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

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

征役没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

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 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

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

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中国啊。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

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小雅·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为先秦时代的华夏族诗歌。全诗六章,每章八句。

是一首戎卒返乡诗。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全诗六节(每八句为一节),模仿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第六节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

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诗经英译版中那个最好

英国汉学家James Legge(理雅各)1876年翻译的韵体《诗经》好。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年-1897年)是近代英国著名汉学家,曾任香港英华书院校长,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他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从1861年到1886年的25年间,将《四书》、《五经》等中国主要典籍全部译出,共计28卷。当他离开中国时,已是著作等身。理雅格的多卷本《中国经典》、《法显行传》、《中国的宗教:儒教、道教与基督教的对比》和《中国编年史》等著作在西方汉学界占有重要地位。他与法国学者顾赛芬、德国学者卫礼贤并称汉籍欧译三大师,也是儒莲翻译奖的第一个获得者。

3.诗经英译版中那个最好

英国汉学家James Legge(理雅各)1876年翻译的韵体《诗经》好。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年-1897年)是近代英国著名汉学家,曾任香港英华书院校长,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他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从1861年到1886年的25年间,将《四书》、《五经》等中国主要典籍全部译出,共计28卷。

当他离开中国时,已是著作等身。理雅格的多卷本《中国经典》、《法显行传》、《中国的宗教:儒教、道教与基督教的对比》和《中国编年史》等著作在西方汉学界占有重要地位。

他与法国学者顾赛芬、德国学者卫礼贤并称汉籍欧译三大师,也是儒莲翻译奖的第一个获得者。

4.《诗经》第一个英译本是什么时候

第一个英译选本十八世纪由威廉·琼斯爵士(Sir W.Jones)完成。

第一个英译选本十八世纪由威廉·琼斯爵士(Sir W.Jones)完成。琼斯是梵文学家、诗人和近代比较语文学的鼻祖。他先是将《诗经》译成拉丁文,分两种文体:散文本和韵文本。后来,他又根据拉丁文本译出英译本,仍然是散文本和韵文本。据说,他之所以每次都作两种译本,是因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亚洲人的诗作。实际上,琼斯的韵文译本是十八世纪的英国作家在中国古诗的影响下为十八世纪的英国读者所写的诗,严格讲来,不是翻译。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伦敦会传教士理雅各才将整部《诗经》译成散体英文,到一八七一年,他又在伦敦出版了《诗经》三百零五篇的韵体译本,并于一九六七年在纽约重印。他的译本注释丰富,是学者的译文,对后世影响颇大。林语堂以为,就其译文的“句法,韵律和总的效果看,常常缺乏真正的诗味,但其译文准确无误……虽其中不乏成功之作”。这个评价是中肯的。一八九一年伦敦又出版了阿连璧(C.F.Allen)和詹宁斯(William Jennings)的英译本。阿连璧曾任英国驻镇江、福州等地领事。所译《诗经》主要参考孙璋、理雅各及两种德译本。其译本着眼于英国人的鉴赏,押韵,但随意改动原文,近似改写。后者成书前,曾刊登在香港的《中国译论》上。他在序言中批评了儒家将一些爱情诗的解释与政治事件联系在一起。他认为理雅各有时避开了一些疑难诗句的注释,对其诗韵的处理也颇有微词。

5.理雅各为什么会英译《四书五经》

雅各(1815—1897)是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苏格兰人。

他于1839年受遣来华传教,但因清政府不许传教士入境而改去马六甲,任当地英华书院院长。1843年英华书院迁往香港,改称神学院,仍由他担任院长。

在传教过程中,他深深感到:“如果想引起一个民族的注意,而不试图去了 解那个民族,那将是一个悲剧。 ”为此,他从1841年起从事中国古典文化的研 究,并且开始英译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等。

他认为:“只有透彻地掌握 中国人的经书,亲自考察中国圣贤所建立的道德、社会和政治生活基础的整个 思想领域,才能被认为与自己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职责相称。 ”针对早期来华 传教士中一些人要以西方的基督取代中国的孔子之做法,他坚持基督教与儒家 思想大有共同之处,劝诫在华传教人员不要成为“使人讨厌且生反感的传教 士”,而应认识到“孔子是古代著作事迹的保存者,中国黄金时代箴言的检注者 和解释者”,以便以理解传统中国文化的方式来达到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的目 的。

1861年,理雅各的《中国经典》英译本第一卷出版。自此之后的25年间, 他陆续翻译出版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春秋》、《左传》、《礼记》、《书经》、《孝经》、《易经》、《诗经》、《道德经》、《庄子》等中国古典名著的英译本。

在翻译过程中,他自1863年起得到中国学者王韬的帮助,使他英译中国经典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至1886年,他已将《四书》《五经》全部译成英文,共达28卷之多。

而且,因其采用英汉对照和详加注释的方式,使其译本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至今仍被视为标准英译本。 理雅各的《中国经典》英译本共在香港出版了五卷,其中第一卷为《论语》、《大学》、《中庸》,第二卷为《孟子》,第三卷为《尚书》,第四卷为《诗经》,第五卷为《春秋》、《左传》。

此后,他又在伦敦出版了《易经》和《礼记》英译本。@雅各 1873年,理雅各离开生活了 30年的香港,在游历中国各地之后回国。

1876年,他担任牛津大学第一任中国语言文学讲座教授。在 牛津大学任教期间,他又出版了大量有关中国思想文化的著、译作品,如《法显 行传》、《西安府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考》、《孔子——中国的圣贤》、《盂 子——中国的哲学家》、《中国文学中的爱情故事与小说》、《致缪勒函有关中 国人称帝与上帝》、《中国编年史》、《离骚及其作者》、《帝国儒学讲稿四篇》、《封建的中国》、《道德经》、《道教论》、《中国的诗》、《扶桑为何及在何处?是 在美国吗?》、《中国古代文明》、《基督教与儒教之比较》、《孔子生平及其学 说》、《孟子生平及其学说》、《诗经》、《中国的宗教》等。

1875至1899年,英国 著名语言学家和西方宗教学创始人缪勒在编辑出版其五十一卷本的《东方圣 书集》时,也收入了理雅各的《中国经典》译著,如其第三卷(1879)收入《书 经》、《诗经》和《孝经K第十六卷(1882)收入《易经》,第二十七、二十八卷 (1885)收入《礼记》,第三十九、四十卷(1891)收入《道德经》、《庄子》和 《太上感应篇》。 理雅各英译出版中国儒家经典,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智慧 传入西方社会,在中西文化交流上起了积极作用,也为中国思想文化影响西方 现代的哲学、伦理和文学思想等做出了贡献。

6.许愿冲为什么要翻译关雎

中华文化需要与世界交流,翻译文学作品就是在为世界文化的交流搭设桥梁。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集,英译本版本众多,且各具特色。本文将比较其中影响力较大的理雅各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两位译者都是顶尖的翻译大家,但因两位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份、经历等都不尽相同,且由于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两个译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理雅各是完整翻译《诗经》的第一人,强调忠实原文,翻译更偏向直译。其译本通常不仅包括原诗及其翻译,还增加了详尽的解释和评注,因此译本较长。而许渊冲的译本践行了自己提出的“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

许渊冲认为翻译最重要的是要尽可能保持原作的美,为了不损害《诗经》的简洁之美,译文没有过多的注释。

7.许愿冲为什么要翻译关雎

中华文化需要与世界交流,翻译文学作品就是在为世界文化的交流搭设桥梁。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集,英译本版本众多,且各具特色。本文将比较其中影响力较大的理雅各译本和许渊冲译本。

两位译者都是顶尖的翻译大家,但因两位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份、经历等都不尽相同,且由于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两个译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理雅各是完整翻译《诗经》的第一人,强调忠实原文,翻译更偏向直译。

其译本通常不仅包括原诗及其翻译,还增加了详尽的解释和评注,因此译本较长。而许渊冲的译本践行了自己提出的“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

许渊冲认为翻译最重要的是要尽可能保持原作的美,为了不损害《诗经》的简洁之美,译文没有过多的注释。

8.生死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给你几种经典的大家的翻译:

理雅各James Legge的经典翻译:

For life or for death, however separated,

To our wives we pleadged our word.

We held their hands;---

We are to grow old together with them.

Bernhard Karlgren的翻译:

In death or life (we are) separated and far apart;

With you I made an agreement:

I grasped your hand,

Together with you I was to grow old.

大诗人庞德Ezra Pound的翻译:

To stay together till death and end

for far, for near, hand, oath, accord:

Never alive

will we keep that word.

简明版翻译: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and with you I will grow old.

或者更简单的

To hold your hand

To grow old with you

参考资料:/

9.请高人把"生死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翻译成英语~

您好:)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我从网上down的翻译是理雅各James Legge的经典翻译:

For life or for death, however separated,

To our wives we pleadged our word.

We held their hands;---

We are to grow old together with them.

由于他拥护以儒家的立场解释这首诗,所以这首诗经他这么一翻就成了一种“官方”宣传。再译回中文就成了:

无论生死,不管离分多远,

对我们的妻子,我们曾经承诺。

我们曾经握住她们的手

我们必将与她们终老一生。

手头还有Bernhard Karlgren的翻译:

In death or life (we are) separated and far apart;

With you I made an agreement:

I grasped your hand,

Together with you I was to grow old.

这个翻译和上面的差不多,最关键的区别在于这个翻译将这首诗变成了一个个人化的爱情宣言,也就是说说话者“我”成为了一个具体的求爱者。翻译回来:

无论生死,不管离分得天涯海角;

我和你订立了契约:

我紧攥着你的手,

我将会与你一起终老。

还有一个是大诗人庞德Ezra Pound的翻译;他的翻译很不忠实,但也因此使得这种意译有着独特的魅力:无论用词还是节奏都充满活力。

To stay together till death and end

for far, for near, hand, oath, accord:

Never alive

will we keep that word.

翻译不回来了:

相依一起,直到死,直到终结

无论远,无论近,手,誓言,同心:

我们绝不

让这个字活着。

这最后两行的翻译和原文相去万里,甚至可以说意思也有点不同;也许可以这么理解:让我们将说出的话(承诺)封死,不让它松动。

写到这里,想到赵毅衡Henry Zhao曾经在他那本《远游的诗神》说庞德将学而时习之翻译成“学习就好像乘着一对白色的翅膀飞翔”是彻底错误的,而习的本意确实就是指鸟儿练习飞翔。钱穆全集第一卷讲解论语就指明了这一点。看来,他的翻译确实是很独特的,感觉就像一个坚持抛开什么音乐指南之类的书真正聆听音乐的人。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许简单地翻译成下面的英文就可以了: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and with you I will grow old.

我想抓着你的手,与你一道,我将变老。

或者更简单的

To hold your hand

To grow old with you

抓住你的手

与你一同变老

这行诗最美的就是“与子偕老”的过程中还能“执子之手”;本来是一种求爱行为,当我们排除这个具体环境来阅读的时候,可以说这个短暂的性冲动变成了一种生命过程。这是美丽的。说话人没有像猫王所唱的那样take my hand, take my life too(抓住我的手,也抓走我的生命),而是说“我要抓住你的手”,求爱因此是一种承诺。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