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三百首风琴折发行量

1. 唐诗三百首风琴折

唐诗三百首风琴折

1.在唐诗三百首中,都有哪些关于折柳送别的诗

一、“折柳”之深情 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 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 “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

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

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

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 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 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 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

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

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

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 三、“折柳”之乐曲 “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 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 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

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

2.唐诗三百首全集 风吹草不折

《春晓》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鹿柴》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相思》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终南望余雪》作者: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静夜思》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江雪》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弹琴》 作者: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八阵图》作者: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草》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游子吟》 作者:孟 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春望》作者: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登岳阳楼》 作者: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终南别业》 作者: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凉州词》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早发白帝城》作者: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枫桥夜泊》作者: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乌衣巷》作者: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渭城曲》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塞》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出塞》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咏柳》 作者: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黄鹤楼》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清明》 作者: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题都城南庄》 作者: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咏鹅》(洛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剃下。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悯农》(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秋浦歌》(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古浪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金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山中送别》(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马诗》(李贺) 大漠沙。

3.在唐诗三百首中,都有哪些关于折柳送别的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1、气暄动思心,柳青起春怀。

——鲍照《三日诗》2、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歌辞《送别诗》3、幽幽桂叶落,驰道柳条长。

折荣疑路远,用表莫相忘。——顾野王《芳树》4、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歌》5、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6、杨柳成歌曲,蒲桃学绣文。——北周庾信《奉和赵西东路春诗》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8、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9、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

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10、桃含可怜紫,柳发断肠青。

——梁简文帝萧纲《春日诗》11、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12、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隋炀帝杨广《四时歌·东宫春》13、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

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梁元帝萧绎《折杨柳》14、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朝无名氏《送别》15、曲成攀折处,唯有怨别离。

——岑之敬《折杨柳》16、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17、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18、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19、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20、絮时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萧绎《和刘上黄春日诗》2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3、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2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5、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