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朝黄凤池“集雅斋”主人黄凤池,明朝万历年间著名的书籍商,出版商,新安(安徽徽州)人,后迁居杭州开设书坊集雅斋,专门出版画谱类图书,计有八种,后合刊为《集雅斋画谱》。其中辑录了《梅竹兰菊四谱》,陈儒题称为「四君」,以这四种植物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流传开来,后人便用「四君子」来统称梅、兰、菊、竹了。 《集雅斋画谱》中最精彩的三种是《唐诗画谱》,即《五言唐诗画谱》,《六言唐诗画谱》,《七言唐诗画谱》,黄凤池编辑,集雅斋原刻,蔡冲环画,刘次泉刻。约有一百四十图,采用单面竖幅版式。 2.六言唐诗画谱序——程涓001 张九龄 感遇四首之一 孤鸿海上来 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 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 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 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 弋者何所慕 002 张九龄 感遇四首之二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3.陈子昂,李白,王维,孟浩然,岑参,崔颢简介王维(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 擅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 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 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生平介绍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 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 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 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 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 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 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 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 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 服药佯为喑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诗集造诣 王维诗现存不满 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与孟浩然并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旧唐书·王维传》说代宗时王缙编次王维诗 400余篇。 又王缙《进王右丞集表》云编次王维诗文凡10卷。述古堂原藏有南宋麻沙本《王右丞文集》10卷,后归陆心源□宋楼。 北京图书馆藏有宋蜀刻本《王摩诘文集》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据以影印出版。元刻有刘须溪评点《王右丞集》(诗集) 6卷,《四部丛刊》据以影印,其中已杂有钱起、卢象、崔兴宗等人作品。 明人顾起经有《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附文集4卷,这是现存最早的王维诗注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为止较好的注本。 除笺释全部诗文外,并附评语,对于作者可疑的诗歌加以说明,间有考订;又收辑有关王维生平和诗画评论的资料,作为附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61年将赵注本重加校订,排印出版。 又郑振铎曾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用赵殿成注本等四种版本加以校勘,收入《世界文库》中。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顾起经注本和赵殿成注本都附有注者所撰王维年谱。今人陈贻□有《王维生平事迹初探》一文,后附《王维简要年表》(载《唐诗论丛》)。 诗集内容及著名作品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 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 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 雪景 传为王维作 王维其他题材的作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 《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夷门歌》。 4.味魔“吉”之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最高。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 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 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 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雪景 传为王维作 王维其他题材的作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 《观猎》生动地描写了打猎时的情景。《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 《少年行》四首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这些作品一般认为是王维早期所作。 还有一些诗歌,如贬官济州时所作《济上四贤咏》以及《寓言》、《不遇咏》和后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赵女弹箜篌》,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洛阳女儿行》、《西施咏》、《竹里馆》则以比兴手法,寄托了因贵贱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对权贵的讽刺。 还有抒写妇女痛苦的《息夫人》、《班婕妤》等,悲惋深沉,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别》“山中相送罢”、《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君自故乡来”等,千百年来传诵人口;《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当时即播为乐曲,广为传唱。 这些小诗都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饰,具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比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山居秋暝》被选入上海新教材6年级下15课、苏教版高中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 《鸟鸣涧》被选入上海新教材6年级下第四单元每周一诗 《使至塞上》被选入人教版教材8年级上第六单元第30课 《竹里馆》被选入新人教版教材6年级下课外古诗词 王维诗现存不满 400首。 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与孟浩然并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旧唐书·王维传》说代宗时王缙编次王维诗 400余篇。又王缙《进王右丞集表》云编次王维诗文凡10卷。 述古堂原藏有南宋麻沙本《王右丞文集》10卷,后归陆心源□宋楼。北京图书馆藏有宋蜀刻本《王摩诘文集》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据以影印出版。 元刻有刘须溪评点《王右丞集》(诗集) 6卷,《四部丛刊》据以影印,其中已杂有钱起、卢象、崔兴宗等人作品。明人顾起经有《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附文集4卷,这是现存最早的王维诗注本。 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为止较好的注本。除笺释全部诗文外,并附评语,对于作者可疑的诗歌加以说明,间有考订;又收辑有关王维生平和诗画评论的资料,作为附录。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61年将赵注本重加校订,排印出版。又郑振铎曾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用赵殿成注本等四种版本加以校勘,收入《世界文库》中。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顾起经注本和赵殿成注本都附有注者所撰王维年谱。 今人陈贻焮有《王维生平事迹初探》一文,后附《王维简要年表》(载《唐诗论丛》)。 王维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 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绝造诣最高,同时其他各体也都擅长,这在整个唐代诗坛是颇为突出的。他的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所师法。 七古《桃源行》、《老将行》、《同崔傅答贤弟》等,形式整饬而气势流荡,堪称盛唐七古中的佳篇。散文也有佳作。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清幽。 5.汉江临眺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全部注释 1.汉江:即汉水。 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经湖北省至汉阳入长江。临眺:登高望远。 一作"临泛",则是临流泛舟之意。 2.楚塞:指襄阳一带的汉水,因其在古楚国之北境,故称楚塞。 三湘:湘水合漓水称漓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故又称三湘。此当泛指洞庭湖南北诸流域。 3.荆门:《水经注·江水》(卷三十四):"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纹,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 此二山,楚之西塞也。"今湖北省荆门县城即在江南岸边,县南有荆门山,与北岸之虎牙山隔岸相对。 九派:《文选》郭璞《江赋》:"流九派乎寻阳"。李善注引应劭《汉书》注:"江自庐江浔阳分为九。 "这两句写江汉相通之广,南连三湘,西通荆门,东达九江。 4.郡邑两句:言水势浩瀚,波澜动荡,使人觉得眼前的郡邑好像都漂游浮动起来,远处的天空似乎也在浮荡。 5.山翁:晋代将军山简,曾守襄阳。这里借指当时襄阳的地方长官。 编辑本段译文 : 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 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 汉水浩瀚,好象是流到天地之外; 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漂缈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 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 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开元二十八年(740),40岁的王维调知南选,以殿中御使的身份去黔中等地任选补使,途经襄阳时作此诗。诗的前六句写临流远眺的景观和感受,既是写实,又充满想象,气象恢宏阔大,是历代文人写江汉景象的佳作。 《瀛奎律髓》:"右丞此诗,中两联皆言景,而前联犹壮,足敌孟、杜《岳阳》之作"。《唐诗成法》:"前六雄俊阔大,甚难收拾,却以'好风日'三字结之,笔力千钧。 " 这首《汉江临眺》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 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 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 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 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 《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 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 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诗人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 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 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 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 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 6.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像飘飞的蓬草飘出汉塞, 像回家的飞雁飞入胡天。 意思是 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7.六言律诗的相关论述平时讲的律诗(包括长律),不是五言、就是七言,这是唐代律诗的主要形式和主流作品。 但除此之外,还有六言律诗和不足八句的不常见的特殊律诗,下面就六言诗作些简单的介绍。六言诗原来是旧体诗的一种体裁,全诗都是六字句。 关于六言诗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比较客观的意见认为,完整规范的六言诗,是在建安时期出现的。现存的最早、最成熟的六言诗,当数孔融的三首六言诗。 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诗文享誉一时。他在借鉴《诗经》、《楚辞》及乐府六言散句的基础上,写出了较完整的六言诗。 现选录一首为例:汉家中叶道微,董卓作乱乘衰,僭上虐下专威,万官惶怖莫违,百姓惨惨心悲。(五句) 孔融之后,曹丕、曹植兄弟和当时许多诗人都有六言诗传世,为六言诗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北朝梁陈以后,六言诗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像北周庾信的《怨歌行》和《舞媚娘》,则初步具备了六言律诗的雏形和基本特点。如:怨歌行 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 回首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 舞媚娘 朝来户前照镜,含笑盈盈自看。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 只疑落花漫去,复道春风不还。少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 这两首诗虽仍属歌行体,却初步具备了律诗的基本特点:隔行压韵、讲究平仄、注意对仗。当然这些诗还不是真正的六言律诗,只是在艺术形式和创作方法上,为六言律诗及六言绝句的发展和定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唐代,六言律诗和五、七言律诗一样,也逐步发展为格律诗。如温庭筠(唐)《送李亿东归》:黄山远隔秦树, 平平仄仄平仄 紫禁斜通渭城。 仄仄平平仄平 别路青青弱柳, 仄仄平平仄仄 前溪漠漠苔生。 平平仄仄平平 和风澹荡归客, 平平仄仄平仄 落月殷勤早莺。 仄仄平平仄平 坝上金樽未饮, 仄仄平平仄仄 燕歌已有余声。 平平仄仄平平 该诗属于平起首句不入韵的平仄格式。 这四种句式每种也都可作为首句,仄收不入韵,平收入韵。也讲究“对”、“粘”规则,也可使用拗句。 中间两联对仗,与五、七言律诗要求基本一致。下面再举几首六言律诗。 如:皮日休(唐)《胥口即事》(二首选一):波光杳杳不极,霁景澹澹初斜。黑蛱蝶粘莲蕊,红蜻蜓袅菱花。 鸳鸯一处两处,舴艋三家五家。会把酒船偎荻,共君作个生涯。 刘禹锡 (唐)《酬令狐相公六言见寄》:已嗟别离太远,更被光阴苦催。吴苑燕群人去,汾川雁带书来。 愁吟月落犹望,忆梦天明未回。今日便令歌者,唱兄诗送一杯。 鱼玄机(唐)《隔汉江寄子安》:江南江北愁望,相思相忆空吟。鸳鸯暖卧沙浦,鸂鶒闲飞桔林。 烟里歌声隐隐,渡头月色沉沉。含情咫尺千里,况听家家远砧。 (鸂鶒,xi chi,紫鸳鸯。) 鱼玄机《寓言》:红桃处处春色,碧柳家家月明。 楼上新装待月,闺中独坐含情。芙蓉月下鱼戏,螮蝀天边雀声。 人世悲欢一梦,如何得作双成。(螮蝀,dì dōng,虹。) 这些诗写得都很有情致,格律比较严谨,余音悠长,亲切感人。 唐代六言诗虽不像五、七言那么普及和繁荣,但也不是绝无仅有。 南宋时编辑的《万首唐人绝句》,收录的六言绝句,就近六十首,再加上六言律诗,数量就很可观,而且唐代的六言诗一定还不止这些。有人对《全唐诗》中的六言诗作过统计,共有七十五首,这个数字肯定不够准确。 宋代以后,六言诗成为文人雅士抒情言志、描景绘形的常用诗体。清代严长明编辑的《千首宋人绝句》中,收录有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著名诗人的六言绝句就有九十八首之多,占全书的十分之一,另有六言律诗十几首。 明代著名作家杨基、杨士奇、李东阳、何景明、袁宏道、谭元春等都有六言诗传留下来。明代还出现了几种六言诗选本,如李攀龙的《六言诗选》、杨慎的《古六言诗》等,特别然是黄凤池的《六言唐诗画谱》,集诗、书、画为一体,使读者“阅读以探文之神,摹字以索文之机,绘画以窥文之巧”,对六言诗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当时很有影响。 清代著名诗人顾炎武、王夫之、袁枚等,在六言诗的创作上,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8.求3首六言律诗《怨歌行》 北周.庾信 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 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 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 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 《舞媚娘》 北周.庾信 朝来户前照镜,含笑盈盈自看。 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 只疑落花慢去,复道春风不还。 少年惟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 《妾薄命》 曹植 携玉手喜同车,北上云阁飞除。 钓台蹇产清虚,池塘观沼可娱。 仰泛龙舟绿波,俯擢神草枝柯。 想彼宓妃洛河,退咏汉女湘娥。 隔汉江寄子安 鱼玄机 江南江北愁望,相思相忆空吟。 鸳鸯暖卧沙浦,砠矦闲飞桔林。 烟里歌声隐隐,渡头月色沉沉。 含情咫尺千里,况听家家远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