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国风唐风杕杜

1. 诗经国风唐风

诗经国风唐风

1.诗经国风唐风蟋蟀这首诗典故与背景

《国风·唐风·蟋蟀》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感物伤时,劝诫自己和别人勤勉,或说有劝人及时行乐之意。全诗三章,每章八句。

诗人有感脱口而出,直吐心曲,坦率真挚,以重章反复抒发,语言自然中节,不加修饰。经考证,此诗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有其独特的乐舞意象,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是对当时晋国时代特征的反映。 这是一首岁末述怀诗。

《毛诗序》说:“《蟋蟀》,刺晋僖公也。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悯)之,欲其及时以礼自虞(娱)乐也。

此晋也,而谓之唐,本其风俗,忧深思远,俭而用礼,乃有尧之遗风焉。”南宋王质对《毛诗序》说进行了反驳,其《诗总闻》指出“此大夫之相警戒者也”,而“警戒”的内容则是“为乐无害,而不已则过甚。

勿至太康,常思其职所主;勿至于荒,常有良士之态,然后为善也”。蒋立甫《诗经选注》受王质说启发,定此篇为“劝人勤勉的诗”。

《国风·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译文天寒蟋蟀进堂屋,一年匆匆临岁暮。今不及时去寻乐,日月如梭留不住。

行乐不可太过度,本职事情莫耽误。正业不废又娱乐,贤良之士多警悟。

天寒蟋蟀进堂屋,一年匆匆临岁暮。今不及时去寻乐,日月如梭停不住。

行乐不可太过度,分外之事也不误。正业不废又娱乐,贤良之士敏事务。

天寒蟋蟀进堂屋,行役车辆也息休。今不及时去寻乐,日月如梭不停留。

行乐不可太过度,还有国事让人忧。正业不废又娱乐,贤良之士乐悠悠。

赏析就诗论诗,此篇劝人勤勉的意思非常明显。此篇三章意思相同,头两句感物伤时。

诗人从蟋蟀由野外迁至屋内,天气渐渐寒凉,想到“时节忽复易”,这一年已到了岁暮。古人常用候虫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来表示时序更易,《诗经·豳风·七月》写道:“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九月在户”与此诗“蟋蟀在堂”说的当是同一时间。《七月》用夏历,此诗则是用周历,夏历的九月为周历十一月。

此篇诗人正有感于十一月蟋蟀入室而叹惋“岁聿其莫”。首句丰坊《诗说》以为“兴”,朱熹《诗集传》定为“赋”,理解角度不同,实际各有道理。

作为“兴”看,与《诗经》中一些含有“比”的“兴”不同,它与下文没有直接的意义联系,但在深层情感上却是密不可分的,即起情作用。所以从“直陈其事”说则是“赋”。

从触发情感说则是“兴”。诗的三、四句是直接导入述怀:诗人由“岁莫”引起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他宣称要抓紧时机好好行乐,不然便是浪费了光阴。

其实这不过是欲进故退,着一虚笔罢了,后四句即针对三、四句而发。三章诗五、六句合起来意思是说:不要过分地追求享乐,应当好好想想自己承当的工作,对分外事务也不能漠不关心,尤其是不可只顾眼前,还要想到今后可能出现的忧患。

可见“思”字是全诗的主眼,“三戒”意味深长。这反覆的叮嘱,包含着诗人宝贵的人生经验,是自儆也是儆人。

最后两句三章联系起来是说:喜欢玩乐,可不要荒废事业,要像贤士那样,时刻提醒自己,做到勤奋向上。后四句虽是说教,却很有分寸,诗人肯定“好乐”,但要求节制在限度内,即“好乐无荒”。

这一告诫,至今仍有意义。 此诗作者,有人根据“役车其休”一句遂断为农民,其实是误解,诗人并非说自己“役车其休”,只是借所见物起情而已,因“役车休息,是农工毕无事也”(孔颖达《毛诗正义》),故借以表示时序移易,同“岁聿其莫”意思一样。

此诗作者身份难具体确定,姚际恒说:“观诗中‘良士’二字,既非君上,亦不必尽是细民,乃士大夫之诗也。”(《诗经通论》)可备一说。

全诗是有感脱口而出,直吐心曲,坦率真挚,以重章反覆抒发,语言自然中节,不加修饰。押韵与《诗经》多数篇目不同,采用一章中两韵交错,各章一、五、七句同韵;二、四、六、八句同韵,后者是规则的间句韵。

2.国风·唐风·葛生的介绍

《葛生》,《诗经·唐风》的一篇。全诗五章,每章四句。为先秦时代晋地汉族民歌。此系思妇之诗,写丈夫远征久戍而不归,未知生死,其妻居家而怨思。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流露出反战情绪。关于此诗的主旨,《毛诗序》云:“刺晋献公也。好攻战,则国人多丧。”郑笺解释说:“夫从征役,弃亡不反,则其妻居家而怨思。”《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3.国风·唐风·绸缪的诗经简介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编成于春秋时代,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本只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起点,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50篇),颂(40篇),三大部分。

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分为大雅小雅。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对中国两千年来的文学史发展有深广的影响,而且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

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

4.诗经.唐风多少篇

《国风·唐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

为先秦时代唐地民歌,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有些诗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有些诗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国风·唐风》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

这些诗都是有感脱口而出,直吐心曲,坦率真挚,语言自然中节,不加修饰。一共是 12 篇。

作品目录 蟋蟀 山有枢 扬之水 椒聊 绸缪 杕杜 羔裘 鸨羽 无衣 有杕之杜 葛生 采苓 作品原文 蟋蟀 原文: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无以大康。职思其忧。

好乐无荒,良士休休。注释:①聿(yù 玉):作语助。

莫:古暮字。②除:过去。

③无:勿。已:甚。

大(tài 太)康:过于享乐。④职:相当于口语"得"。

居:处,指所处职位。⑤好乐:娱乐。

无荒:不要过度。⑥瞿瞿(jù 巨):警惕瞻顾貌;一说敛也。

⑦逝、迈:义同,去。⑧蹶蹶(jué 厥):勤奋状。

⑨役车:服役出差的车子。⑩慆(tāo 涛):逝去。

⑾休休:安闲自得,乐而有节貌。译文:蟋蟀在堂屋,一年快要完。

今我不寻乐,时光去不返。不可太享福,本职得承担。

好乐事不误,贤士当防范。蟋蟀在堂屋,一年将到头。

今我不寻乐,时光去不留。不可太享福,其他得兼求。

好乐事不误,贤士该奋斗。蟋蟀在堂屋,役车将收藏。

今我不寻乐,时光追不上。不可太享福,多将忧患想。

好乐事不误,贤士应善良。赏析:就诗论诗,本篇劝人勤勉的意思非常明显,可是《毛诗序》偏说是"刺晋僖公也。

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悯)之,欲其及时以礼自虞(娱)乐也"。清方玉润驳得好:"今观诗意,无所谓'刺',亦无所谓'俭不中礼',安见其必为僖公发哉?《序》好附会,而又无理,往往如是,断不可从。

"(《诗经原始》)对《诗序》说纠正较早的当是宋王质,其《诗总闻》指出"此大夫之相警戒者也",而"警戒"的内容则是" 为乐无害,而不已则过甚。勿至太康,常思其职所主;勿至于荒,常有良士之态,然后为善也"。

释语达理通情,符合原诗。较他说为胜。

拙著《诗经选注》定本篇为"劝人勤勉的诗",即是受王质说启发。本篇三章意思相同,头两句感物伤时。

诗人从蟋蟀由野外迁至屋内,天气渐渐寒凉,想到"时节忽复易",今 年已到了岁暮。古人常用候虫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来表示时序更易,《诗经·豳风·七月》写道:"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九月在户"与本诗"蟋蟀在堂"说的当是同一时间。《七月》用夏历,本诗则是用周历,夏历的九月为周历十一月。

本篇诗人正有感于十一月蟋蟀入室而叹惋" 岁聿其莫"。首句丰坊《诗说》以为"兴",朱熹《诗集传》定为"赋",理解角度不同,实际各有道理。

作为"兴"看,与《诗经》中一些含有"比"的"兴"不同,它与下文没有直接的意义联系,但在深层情感上却是密不可分的,即起情作用。所以从"直陈其事"说则是"赋"。

从触发情感说则是"兴"。这一感物惜时引出述怀的写法,对汉魏六朝诗影响很大,《古诗十九首》中用得特多,阮籍《咏怀八十二首》亦常见,如其第十四首(依《阮籍集校注》次第):开秋肇凉气,蟋蟀鸣床帷。

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准…… 开头与下文若即若离,与《蟋蟀》起句写法一脉相承,只是这里点明了"感物"的意思,而《蟋蟀》三、四句则是直接导入述怀:诗人由"岁莫"引起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他宣称要抓紧时机好好行乐,不然便是浪费了光阴。

其实这不过是欲进故退,着一虚笔罢了,后四句即针对三、四句而发。三章诗五、六句合起来意思是说:不要过分地追求享乐,应当好好想想自己承当的工作,对分外事务也不能漠不关心,尤其是不可只顾眼前,还要想到今后可能出现的忧患。

可见"思"字是全诗的主眼,"三戒"意味深长。这反覆的叮嘱,包含着诗人宝贵的人生经验,是自儆也是儆人。

最后两句三章联系起来是说:喜欢玩乐,可不要荒废事业,要像贤士那样,时刻提醒自己,做到勤奋向上。后四句虽是说教,却很有分寸,诗人肯定"好乐",但要求节制在限度内,即"好乐无荒"。

这一告诫,至今仍有意义。本诗作者,有人根据"役车其休"一句遂断为农民,其实是误解,诗人并非说自己"役车其休",只是借所见物起情而已,因"役车休息,是农工毕无事也"(孔颖达《毛诗正义》),故借以表示时序移易,同"岁聿其莫"意思一样。

本诗作者身份难具体确定,姚际恒说:"观诗中'良士'二字,既非君上,亦不必尽是细民,乃士大夫之诗也。"(《诗经通论》)可备一说。

全诗是有感脱口而出,直吐心曲,坦率真挚,以重章反覆抒发,语言自然中节,不加修饰。押韵与《诗经》多数篇目不同,采用一章中两韵交错,各章一、五、七句同韵;二、四、六、八句同韵,。

5.《诗经·国风·周南·樛木》原文及赏析

【原文】 樛木 南有樛木⑴,葛藟累之⑵。

乐只君子⑶,福履绥之⑷。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⑸。

乐只君子,福履将之⑹。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⑺。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⑻。 【注释】 ⑴樛(jīu 纠):下曲而高的树。

⑵葛藟:葛和藟两种蔓生植物;或以为葛藟即藟,野葡萄之类。累(léi 雷):攀缘,缠绕。

⑶只:语助。 ⑷福履:福禄也。

绥:安也。 ⑸荒:掩;盖;覆。

⑹将:扶助也;或释为“大”。 ⑺萦(yínɡ 营):缠绕。

⑻成:就也;到来。 【译文】 南有弯弯树,攀满野葡萄。

新郎真快乐,安享幸福了。 南有弯弯树,覆满野葡萄。

新郎真快乐,大有幸福了。 南有弯弯树,缠满野葡萄。

新郎真快乐,永驻幸福了。 【作品鉴赏 】 《诗经》中的“兴”语往往兼有“比”义,《樛木》就是如此。

“兴”者起也,“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从这一解说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二句,乃是首章所咏之本体;“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二句,则是引起所咏之词的“兴”体。

后二章每章只改动二字,大体意思与首章相近,运用的是“国风”常用的“叠章”形式。以反覆咏唱逐层推进,在回环往复中造成浓浓的感情。

故从“兴”之引起的“所咏之词”看,这乃是一首为“君子”祝“福”的歌,当无可疑。 读者自然还会发现,这三章中的“兴”语,同时又带有“比”义。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中的“彼物”即“樛木”和“葛藟”,“此物”则是“君子”和“福”——以樛木的得到葛藟缠绕,比君子的常得福禄相随,也非常形象。

故从各章之“比”义看,这也是一首形象动人的祝福歌。 倘若再推进一层,问一问“君子”究竟有何“福”可“祝”,判断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是因为“君子”刚得了贵子,还是封了高官,抑或是娶了新妇,似乎都有可能。为了作出较为接近诗意的判断,还得回头考察诗中的比兴之物。

据许多学者考证,“国风”比兴,常以花草、藤蔓、雌鸟、牝兽喻女子,而以高木、日月、雄狐之类喻男子。其中尤以树木喻男、花草喻女更为常见。

如《邶风·简兮》的“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又如《郑风·山有扶苏》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都是如比。至于《唐风·葛生》叙妻子对亡夫的哀恋,更有“葛生蒙楚(荆树),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之语,以葛藤与荆木的相互依存,抒写了女主人公失去夫君的凄伤之情。明白了这一特点,则《樛木》进一层的比兴之义亦可迎刃而解:倘若此诗中的“樛木”,喻的是青年男子的话,那么缠绕樛木的翠绿“葛藟”,则正比喻着他的美丽新娘。

由此检验《毛诗序》旧说,以为此乃歌咏“后妃”“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之作,就觉得与诗意隔膜太多;而方玉润《诗经原始》、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推测此诗“似于夫妇为近”、“喻妇人之托夫家也”,才真正猜着了这首祝福诗的旨意。 于是读者透过反覆叠唱的诗行,便恍然置身在三千多年前一场热闹的婚礼宴席上:秋日的黄昏宾客毕集,辘辘的车音自远而近。

性急的孩童早从村口奔来,嚷叫着:“接新娘的车子到啦!”欢乐的鼓吹由此压过喜悦的喧声齐鸣。当幸福的“君子”搀扶新娘下车的时候,迎接他们的,便是青年男女们一遍又一遍的热烈歌唱:“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快乐的新郎脸红了,羞涩的新娘心醉了、当她斜倚着新郎姗姗移步的时候,读者便会发觉,那情境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荒之、萦之)”来比拟、形容,竟是无比的传神。而油然升起在众宾客心间的祝福之情,倘若不用再三的叠唱,就不能宣泄得如此兴奋和浓烈。

男女嫁娶是亘古以来人生的重要喜庆。而《樛木》,正以如此兴奋和浓烈的激情,表现了中华民族淳朴、古老的婚礼祝福习俗。

详见百科: /ShowLemma.e?sp=l9092083&ch=w.search.baike.unelite。

6.诗经.唐风多少篇

《国风·唐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

为先秦时代唐地民歌,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有些诗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有些诗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国风·唐风》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

这些诗都是有感脱口而出,直吐心曲,坦率真挚,语言自然中节,不加修饰。一共是 12 篇。

作品目录蟋蟀山有枢扬之水椒聊绸缪杕杜羔裘鸨羽无衣有杕之杜葛生采苓作品原文蟋蟀原文: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无以大康。职思其忧。

好乐无荒,良士休休。注释:①聿(yù 玉):作语助。

莫:古暮字。②除:过去。

③无:勿。已:甚。

大(tài 太)康:过于享乐。④职:相当于口语"得"。

居:处,指所处职位。⑤好乐:娱乐。

无荒:不要过度。⑥瞿瞿(jù 巨):警惕瞻顾貌;一说敛也。

⑦逝、迈:义同,去。⑧蹶蹶(jué 厥):勤奋状。

⑨役车:服役出差的车子。⑩慆(tāo 涛):逝去。

⑾休休:安闲自得,乐而有节貌。译文:蟋蟀在堂屋,一年快要完。

今我不寻乐,时光去不返。不可太享福,本职得承担。

好乐事不误,贤士当防范。蟋蟀在堂屋,一年将到头。

今我不寻乐,时光去不留。不可太享福,其他得兼求。

好乐事不误,贤士该奋斗。蟋蟀在堂屋,役车将收藏。

今我不寻乐,时光追不上。不可太享福,多将忧患想。

好乐事不误,贤士应善良。赏析:就诗论诗,本篇劝人勤勉的意思非常明显,可是《毛诗序》偏说是"刺晋僖公也。

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悯)之,欲其及时以礼自虞(娱)乐也"。清方玉润驳得好:"今观诗意,无所谓'刺',亦无所谓'俭不中礼',安见其必为僖公发哉?《序》好附会,而又无理,往往如是,断不可从。

"(《诗经原始》)对《诗序》说纠正较早的当是宋王质,其《诗总闻》指出"此大夫之相警戒者也",而"警戒"的内容则是" 为乐无害,而不已则过甚。勿至太康,常思其职所主;勿至于荒,常有良士之态,然后为善也"。

释语达理通情,符合原诗。较他说为胜。

拙著《诗经选注》定本篇为"劝人勤勉的诗",即是受王质说启发。本篇三章意思相同,头两句感物伤时。

诗人从蟋蟀由野外迁至屋内,天气渐渐寒凉,想到"时节忽复易",今 年已到了岁暮。古人常用候虫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来表示时序更易,《诗经·豳风·七月》写道:"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九月在户"与本诗"蟋蟀在堂"说的当是同一时间。《七月》用夏历,本诗则是用周历,夏历的九月为周历十一月。

本篇诗人正有感于十一月蟋蟀入室而叹惋" 岁聿其莫"。首句丰坊《诗说》以为"兴",朱熹《诗集传》定为"赋",理解角度不同,实际各有道理。

作为"兴"看,与《诗经》中一些含有"比"的"兴"不同,它与下文没有直接的意义联系,但在深层情感上却是密不可分的,即起情作用。所以从"直陈其事"说则是"赋"。

从触发情感说则是"兴"。这一感物惜时引出述怀的写法,对汉魏六朝诗影响很大,《古诗十九首》中用得特多,阮籍《咏怀八十二首》亦常见,如其第十四首(依《阮籍集校注》次第):开秋肇凉气,蟋蟀鸣床帷。

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准……开头与下文若即若离,与《蟋蟀》起句写法一脉相承,只是这里点明了"感物"的意思,而《蟋蟀》三、四句则是直接导入述怀:诗人由"岁莫"引起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他宣称要抓紧时机好好行乐,不然便是浪费了光阴。

其实这不过是欲进故退,着一虚笔罢了,后四句即针对三、四句而发。三章诗五、六句合起来意思是说:不要过分地追求享乐,应当好好想想自己承当的工作,对分外事务也不能漠不关心,尤其是不可只顾眼前,还要想到今后可能出现的忧患。

可见"思"字是全诗的主眼,"三戒"意味深长。这反覆的叮嘱,包含着诗人宝贵的人生经验,是自儆也是儆人。

最后两句三章联系起来是说:喜欢玩乐,可不要荒废事业,要像贤士那样,时刻提醒自己,做到勤奋向上。后四句虽是说教,却很有分寸,诗人肯定"好乐",但要求节制在限度内,即"好乐无荒"。

这一告诫,至今仍有意义。本诗作者,有人根据"役车其休"一句遂断为农民,其实是误解,诗人并非说自己"役车其休",只是借所见物起情而已,因"役车休息,是农工毕无事也"(孔颖达《毛诗正义》),故借以表示时序移易,同"岁聿其莫"意思一样。

本诗作者身份难具体确定,姚际恒说:"观诗中'良士'二字,既非君上,亦不必尽是细民,乃士大夫之诗也。"(《诗经通论》)可备一说。

全诗是有感脱口而出,直吐心曲,坦率真挚,以重章反覆抒发,语言自然中节,不加修饰。押韵与《诗经》多数篇目不同,采用一章中两韵交错,各章一、五、七句同韵;二、四、六、八句同韵,。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