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十年代出的《唐诗故事》现在哪里还能看到也不一定。 你可以去易趣、淘宝这些地方找找。我们学校图书馆李藏有好多这种书,繁体字、竖排本的都很多,不过估计是很久以前买的了。 或者你去旧书摊、旧书店之类的地方去看看,说不定也能找到。总之功夫不负有心人,总可以找到的。 还有,如果你附近有图书馆的话,可以去图书馆里找一下啊,图书馆里藏书一般都比较全的,而且有好多‘有悠久历史’的书。 唐诗故事.第一集、第二集 栗斯著 地质出版社 1981 唐诗故事续集.第三集 栗斯编著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8.07 唐诗故事.第三集 栗斯编著 地质出版社 1981.12 唐诗故事.第四集 栗斯编著 地质出版社 1983.02。 2.八十年代出的《唐诗故事》现在哪里还能看到也不一定。你可以去易趣、淘宝这些地方找找。 我们学校图书馆李藏有好多这种书,繁体字、竖排本的都很多,不过估计是很久以前买的了。 或者你去旧书摊、旧书店之类的地方去看看,说不定也能找到。 总之功夫不负有心人,总可以找到的。 还有,如果你附近有图书馆的话,可以去图书馆里找一下啊,图书馆里藏书一般都比较全的,而且有好多‘有悠久历史’的书。 唐诗故事.第一集、第二集 栗斯著 地质出版社 1981 唐诗故事续集.第三集 栗斯编著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8.07 唐诗故事.第三集 栗斯编著 地质出版社 1981.12 唐诗故事.第四集 栗斯编著 地质出版社 1983.02 3.《赠汪伦》古诗的故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有一个穿着长袍,戴着秀才帽的人,站在一艘小船上正在观赏眼前的一片美景。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唐代诗人李白。 忽然,岸上传来了踏歌声,随后就出现了李白的好朋友汪伦。李白看到了汪伦便马上走上去与他相会。汪伦拍了一下李白的肩膀说:“你怎么连一声招呼都不打就悄悄地要走了,要不是我发现的早,恐怕现在见不到你了。” 李白不好意思地说:“我是一个重兄弟情意的人,我不愿看到兄弟为小弟的离去而感到伤心,所以才写下离别信给你,谁知你这么早就发现了。” 汪伦听后,连忙拉住李白说:“李白兄,你怎么这么快就走了,不如在小弟家多休息几日,李白兄你是否赏光啊?” 李白为难地说:“不是我不赏光,而是我在兄弟家已逗留多日,你又这么好客,我已不好意思再待下去了。” 汪伦还是不肯放弃,连忙又说:“李白兄,你在家中反正没有什么事,还是再在我家多留几日吧!”汪伦见李白还是没有做出决定,便又说下去,“是不是小弟有什么地方照顾不周?还是兄弟你有什么难言之隐啊?” 李白见汪伦误解了自己的意思,连忙回话说:“不是你的错,要错还是得怪我。谁叫我是一喜欢四处旅游的人,从而养成了四海为家的习惯,我已在兄弟家待了这么久,也是我归去的时候了。” 汪伦听了李白这么一说,脸上露出了一丝伤心的神情。李白看了看天色,说:“汪伦兄,现在天色不早,你还是回去吧,我也应该走了。” 汪伦见没法留住李白,便深情地说:“好吧,那就后会有期吧。” 于是,两人就地握手告别。李白站在船上,看着多情的汪伦,就吟出了一首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赠汪伦》古诗的故事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 《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5.古诗故事游子吟一个漆黑的夜晚,小村庄四周静悄悄的,所有人家的灯都熄灭了,只有大诗人孟郊家的灯还在亮着。原来,母亲正在为孟郊远行准备着。 母亲给孟郊带了一些盘缠,又往葫芦里倒满了水给孟郊带上,还从柜里拿了几件衣服和书。 在母亲叠衣服时,发现有几件衣服破了,于是,母亲就拿出针线,借着油灯的微光,一针一线,仔细地缝着,生怕没有缝好。忽然,母亲一不小心,把手扎出血了,母亲怕儿子看了伤心,就赶紧把出血的手指往衣服上擦了擦,又接着缝。 母亲心想:“儿子一个人在外,如果衣服破了,谁为他缝呀!我得给他缝结实点。” 不知不觉,天亮了。孟郊起床看着忙碌了一夜的母亲,心想:“母亲就像温暖的阳光,我们子女就像小草一样沐浴着的阳光,而小草永远报答不了阳光给它的哺育之恩,我们做子女的也永远报答不了母亲对我们的爱。”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6.李清照诗词故事《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赠汪伦》古诗的故事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 汪伦是李白的友人。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后汪伦任满辞官,居泾县之桃花潭。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全诗如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如下: 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 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赠汪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