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入行论二十五课宋词的解释意幻供养前两天已经全部讲完了,中间开“金刚萨埵法会”时停了几天课。 这期间,我要求大家念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不管你是否参加了法会,最好能把心咒念完,如果念满四十万遍,我们相续中的罪业就会得以清净,这一点佛陀在经中也有明确宣说。作为一般的修行人,我们没有造恶业是不可能的,不管自己想得起来还是想不起来的,很多罪业我们都造过,如果没有忏悔清净的话,想要成就非常困难。 所以,对有智慧的人来讲,“忏悔罪业”相当重要。接下来继续讲《入菩萨行论》。 从今天以后,我们的宣讲方式主要从颂词上讲,中间会结合无著菩萨的科判和注释,释文不一定全部读,一方面是考虑到时间问题,另一方面,从颂词上讲一遍,再从注释上读一遍,往往都是一个意思,对大家的理解没有很大帮助。希望你们学习的时候,要看无著菩萨是如何解释的,其他的大德又是如何解释的,这方面自己要好好分析。 今天讲的内容还是“供养支”,前面讲完了真实供养中的无主物供养与有主物供养,同时也讲了意幻供养,现在是第四个问题——发愿供养。所谓“发愿供养”,并不需要买什么东西,也不是幻化一个供品,而是在心里面发愿。 发愿与意幻有一定的差别,意幻是指心里幻化出一种供品作为供养,发愿则是在心中发愿,希望世间上的众生能够获得快乐、息灭痛苦,而在三宝所依面前降下珍宝雨、鲜花雨等等。子四、发愿供养:别此亦献供,悦耳美歌乐,愿息有情苦,乐云常住留。 “别此”是指除了上述的供养以外。我们也应该在诸佛菩萨面前供养悦耳动听、震撼人心的歌乐。 当然,这类供品有器乐、歌声等多种,尤其是器乐中的敲鼓、吹螺,这些妙音都可以用来供养诸佛菩萨。还有人们吟唱的歌曲,比如现在有些著名歌星所唱的歌,如果自己非常喜欢,也可以供养诸佛菩萨。 通过这样的音乐供养,令所有众生相续中的贪嗔痴烦恼,以及三毒所生的行苦、变苦、苦苦等根本痛苦与分支痛苦全部息灭,希望他们永远沉浸在快乐当中,这种带来快乐的吉祥云长久地留住在他们身边。这种发愿有很大的力量,我们平时如果听到音乐,看书时听到了念佛机声,都可以在心里面观想:以此妙音愿诸佛菩萨生起欢喜心,让所有众生的痛苦息灭。 《百业经》中有一个公案:释迦牟尼佛在山洞里入火瑜伽定时,帝释天带乾闼婆王来到洞口,弹奏妙音供养佛陀,迦叶尊者从禅定中出定,佛陀也出定赞叹这种妙音(佛陀本无出入定的差别,但在众生面前有时会显现打坐、入定出定等形象)。不管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很多高僧大德依靠音乐歌舞来吸引众生的心,吸引过来以后,再对其进行佛教的教育。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的时候,每年夏天,也就是现在这个时候,都会让大家在草地上唱一些金刚歌、跳一些金刚舞来供养诸佛菩萨。这些金刚歌舞有甚深的密意,就像麦彭仁波切在论典中所说的,即使从表面上看来,也对人们有很大的利益。 比如我们说宣讲佛法,不一定会来很多人,但如果说举行佛教的音乐会、演唱会,这时成千上万的人就会拥集在这里。学院以前开法会的时候,附近的老乡不一定参加,但一说要唱金刚歌、跳金刚舞,就有很多人赶过来,到处打听“你们的金刚歌什么时候唱?我可不可以参加,我也想唱一唱、跳一跳”。 在新加坡,有些佛教团体也经常用这种善巧方便来利益众生。所以,摄受众生不一定全要按照小乘别解脱的行为。 有些真正舍弃自己、完全利益他众的大菩萨,他们的行为我们不一定能接受,但不管怎样,他有特别甚深的密意,通过这种方式能使很多众生获得快乐。有些众生的烦恼很深重,平时经常特别痛苦,但他听到一些佛教音乐时,就能从中获得清宁慈悲的感受,马上息灭相续中的烦恼。 所以,对于高僧大德的有些行为,我们凡夫人不能以自己的分别念妄生邪见。当然,按照小乘别解脱的观点,出家人不能唱歌跳舞,这一点大家也非常清楚,出家人若完全以世间的歌舞来吸引人,这样可能不太好,但有时候通过一些佛教的歌曲、妙音来帮助众生是可以的。 现在香港、台湾好多歌星唱一些观音心咒、阿弥陀佛、大悲咒、心经,不信佛教的人也喜欢在车里放一下这种音乐,如此能在他们的相续中种下一个善根,我觉得很重要。如果自己的发心特别大,只要对众生有利,在某些行为上也有开许。 海涛法师到日本的时候,有些人叫他去卡拉OK,他说“我是出家人不能去”,那些人说“去去去,没事的”,于是他说“好,但你们最好不要告诉别人”,去了以后,他就给那些人一些很好的念珠、法本,将相当一部分演艺圈的人引入了佛门。所以,利他心特别重的话,在某些情况下,也有一些方便开许。 但如果我们的恶劣习气没有断,自己没有把握的话,最好还是不要去,否则,原本你想度化众生,结果反而自陷其中、无力自拔,这样是非常可惜的。此颂主要是讲,观想诸佛菩萨随处都在,然后以自己的发愿力,将这些悦意的歌声献给他们,使所有的众生获得快乐,应该这样发愿。 惟愿珍宝花,如雨续降淋,一切妙法宝,灵塔佛身前。同时还发愿:愿世间上的玛瑙、松石等种种珍宝雨、鲜花雨,恒常降临在三宝所依的法宝、灵塔、佛像面。 2.入行论颂词是以什么方式宣讲的此论之所以如是受到推崇,当然是因其所述内容,精辟而又系统地阐述了发菩提心、学菩萨行的大乘菩萨必须修学的体系;而且其偈句简明流畅,平淡言词中蕴含着深刻义理,切实地针对了修学者自凡夫进化为菩萨过程中必须疏导排除的心理障碍。 因此,《入菩萨行》自七世纪中叶显化于世间后,迅速传遍了整个印度及克什米尔等地区,弘扬讲习者越来越多,数百年间即有一百多部相关注疏问世。九世纪初,《入菩萨行》传入藏地,历代高僧大德广泛弘扬,至今也留下了二十余部注疏,使其成为西藏地区脍炙人口的一部宝典,也成为了藏传佛教中修行者的必修论典。” 3.入行论颂词第七品,我上课需要用,今天忘带书了《精进品》正在宣讲对治懒惰。 对治懒惰有四种助缘,第二种叫自信力,它又分三种自信——业之自信、力之自信、灭惑之自信。前两种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的是“灭惑之自信”。 所谓灭惑之自信,指在修学大乘佛法的过程中,自信能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不像现在的有些人:“我业力深重,怎么能开智慧呢?怎么能灭除烦恼呢?我已经成了烦恼魔障的仆人,只有规规矩矩地服从。” 这些人一点信心都没有,相续中只有怯懦和畏惧,修行是不能成功的。无论是在家人、出家人,成佛之道在每个人的前面,只要你想获得,就肯定有能力达到。 上师如意宝在《文殊大圆满》中也说,三乘 任何一种果位都能实现,一切掌握在自己手里,人人都有这种缘分和权利。所以,大家应该有一种坚定的信心,相信自己绝对有能力。 如果心的力量不足,什么事情都无法成办。有些高僧大德,一个人能做很多很多事情,而有些大德修证和智慧非常不错,却无力成办广大的事业,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发心是否广大。 《中观宝鬘论》中讲了,发大乘菩提心的人,行为应该广大,发心也要广大,凡是利益众生的事情,就要有一种勇气,认为只有自己能做。这样的心态对行为也有很大帮助,毕竟一个人的心理作用,比什么力量都强大。 吾宁被烧杀,甚或断头颅,然终不稍让,屈就烦恼贼。一切时与处,不行无义事。 我们宁可被烈火焚烧或砍断头颅,也绝不向烦恼的敌人屈服。人生存的时间本来就不长,几十年以后,血肉之躯必定会灭亡,既然如此,失去生命也无所谓,但不能被烦恼所控制,在烦恼怨敌面前投降。 作为一个修行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能做没有意义的事情。当然,凡夫人一点也不做,恐怕有点困难,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不做既没有意义又非常严重的造恶业行为,一切时处谨慎小心,否则果报苦不堪言。 古往今来,修行人在与烦恼作战的过程中,战胜的事例比比皆是,出家人中有,在家人中也有。一个人能否战胜烦恼,关键要看心入不入于法,如果心入于法,法对心起很大作用,那遇到什么烦恼都有战胜的能力。 昨天我讲的昙翼法师,表面上是一般的故事,但若真正思维其中意义,很多人都会觉得他非常了不起。这个故事我讲给很多藏族喇嘛听,有些持戒清净的人听后,佩服之情难以言表。 所以,当遇到烦恼或者违缘时,一定要用上正知正念的武器。沙弥戒的一本书中,也有公案说,有一位沙弥遇到违缘时,宁可献出生命也不愿毁坏道心和戒律。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有位沙弥去城中化缘,时常去一施主家。一天施主有急事外出,离开前交代女儿供养沙弥。 沙弥一如既往地来到他家后,少女被其庄严的相貌所吸引,生起极大贪心,假借供养将之延请到家,然后提出非分的要求。沙弥本想马上离开,但又怕此女由爱生恨,在外无端造谣,损害出家人的名声,于是告诉她:“你稍微等一下,我先去盥洗室。” 他来到盥洗室后,先默默地祈祷,顶礼佛陀所在的方向,心想:“今天是我业力现前,但宁死我也不违背佛陀教言,被烦恼所战胜。”于是他用刀片割断了自己的喉咙。 少女在里面等了很久,也不见沙弥出来,到盥洗室一看,顿时惊慌失措,贪心当下熄灭。父亲回来后,她将此事告之,父亲非常生气,把她送交国王惩罚。 国王听说沙弥的事迹后,对其行为非常赞叹,用各色鲜花严饰沙弥的遗体,令举国上下前来瞻仰膜拜。藏传佛教中,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有些人被强迫舍弃三宝时,宁愿砍断自己的脖子,也不愿舍弃自己的道心。佛陀在《教王经》中说:“吾为护身,舍财产;为护生命,舍身财;为护正法,可舍弃财产、身体与生命。” 因此,大家务必要有坚定的信念——宁可舍弃财产、身体和生命,也要保护佛法、行持佛法。现在其他宗教徒,为了自己的宗教,有时候也是献出生命。 如果以佛教的智慧来观察,那些自杀性爆炸、跳入火坑,对今生来世有害无利。我们佛教的精神与之不同,发了大乘菩提心后,如果对众生有利,才会牺牲自我。 佛教的舍弃自己、帮助众生,跟无端的宗教狂热有很大差别,佛教并不提倡为了搞一个运动、为了反对一个民族,随便毁坏自己的身心,但是遇到最大的违缘时,宁死也不会舍弃生生世世为自他带来无量安乐的佛法。我们人生的道路也比较漫长,在漫长的日子里,希望大家从内心发下殊胜而坚定的誓言:宁可舍弃身体生命、头目脑髓,永远也不舍弃佛法!若没有这样的决心,外面的形形色色非常复杂,自己遇到种种违缘时,道心很容易受到损害。 原来有个印度佛教徒,外道抓住他之后,逼他舍弃三宝,他回答:“口头上舍弃谁都可以,但我内心根本不会舍弃。”最后他被残忍地杀害了。 每个人都应该这样坚强,只有如此,有生之年才绝对不会舍弃三宝,绝对不会舍弃大乘菩提心。采纳吧。 4.柳咏对宋词有什么贡献柳永对宋词的贡献 柳永生卒年不详,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世称柳屯田,因排行第七,亦称柳七。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 柳永发展了词体,留存二百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 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有《乐章集》。 1 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 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小令的体制短小,一首多则五六十字,少则二三十字,容量有限。 而慢词的篇幅较大,一调少则八九十字,多则一二百字。柳永最长的慢词《戚氏》长达212字。 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 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里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2 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 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唐五代敦煌民间词,原本是歌唱普通民众的心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的。到了文人手中,词的内容日益离开市俗大众的生活,而集中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 首先是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在其他文人词的同类题材作品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是自怨自艾,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 而柳永词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无所顾忌地坦陈心中对平等自的爱情的渴望。试比较: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水长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 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 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 免使年少,光阴虚过。(柳永《定风波》) 这两首词都是写女主人公因爱人外出未归而忧愁苦闷。 然而晏词含蓄,柳词坦率。柳永此词因直接表现世俗女子的生活愿望,与传统的礼教不相容,而受到宰相晏殊的责难。 柳永另一首《锦堂春》(坠髻慵梳)所写的市民女子,更是对负约不归的郎君既埋怨,又数落,并且设想等他回来时该如何软硬兼施地惩治他,以使他今后,不敢再造次。这种泼辣爽直的性格,直抒其情的写法,正符合市民大众的审美趣味。 其次是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 且看其《满江红》: 万恨千愁,将年少、衷肠牵系。残梦断、酒醒孤馆,夜长无味。 可惜许枕前多少意,到如今两总无始终。独自个、赢得不成眠,成憔悴。 添伤感,将何计。 空只恁。 5.求含“刘”的宋词范仲淹 剔银灯 昨夜因看蜀志。 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 少痴呆、老成尩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刘潜 六州歌头 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 驱龙虎。鞭寰宇。 斩长鲸。扫欃枪。 血染彭门战。视馀耳,皆鹰犬。 平祸乱。归炎汉。 势奔倾。兵散月明。 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命虞姬相对,泣听楚歌声。 玉帐魂惊。泪盈盈。 恨花无主。凝愁绪。 挥雪刃,掩泉扃。时不利。 骓不逝。困阴陵。 叱追兵。喑呜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 功盖世。成闲纪。 建遗灵。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 遣行人到此,追念痛伤情。胜负难凭。 李冠 六州歌头 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鞭寰宇。 驱龙虎。扫欃枪。 斩长鲸。雪染中原战。 视馀耳,皆鹰犬。平祸乱。 归炎汉。势奔倾。 兵散月明。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 共虞姬相对,泣听楚歌声。玉帐魂惊。 泪盈盈。念花无主。 凝愁苦。挥雪刃,掩泉扃。 时不利。骓不逝。 困阴陵。叱追兵。 呜喑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功盖世,何处见遗灵。 江静水寒烟冷,波纹钿、古木凋零。遣行人到此,追念益伤情。 胜负难凭。 宋祁 鹧鸪天 画毂雕鞍狭路逢。 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游龙。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欧阳修 阮郎归 刘郎何日是来时。 无心云胜伊。行云犹解傍山飞。 郎行去不归。强匀画,又芳菲。 春深轻薄衣。桃花无语伴相思。 阴阴月上时。 欧阳修 玉楼春 金雀双鬟年纪小。 学画蛾眉红淡扫。尽人言语尽人怜,不解此情惟解笑。 稳着舞衣行动俏。走向绮筵呈曲妙。 刘郎大有惜花心,只恨寻花来较早。 赵长卿 南歌子 枝上红飞尽,梢头绿已匀。 游丝柳絮媚青春。向晚暖风帘幕、练光新。 春已匆匆去,那堪话别情。刘郎几日便登程。 告你觅些欢笑、送行人。 冯取洽 摸鱼儿 叹刘郎、那回轻别,霏霏三落红雨。 玄都观里应遗恨,一抹断烟残缕。愁望处。 想雾暗云深,忘却来时路。新花旧主。 记客羽流商,裁红翦翠,山径日将暮。空枝上,时有幽禽对语。 声声如问来否。人生行乐须闻健,衰老念谁免此。 吾所与。在溪上深深,锦绣千花坞。 何时定去。但对酒思君,呼儿为我,频唱小桃句。 赵以夫 双瑞莲 千机云锦里。看并蒂新房,骈头芳蕊。 清标艳态,两两翠裳霞袂。似是商量心事。 倚绿叶、无言相对。天蘸水。 彩舟过处,鸳鸯惊起。飘缈漾影摇香,对刘阮风流,双仙姝丽。 闲情不断,犹恋人间欢会。莫待西风吹老,荐玉醴、碧筒拼醉。 清露底。明月一襟归思。 吴文英 西子妆慢*西子妆 流水曲尘,艳阳醅酒,画舸游情如雾。笑拈芳草不知名,乍凌波、断桥西堍。 垂杨漫舞。总不解、将春系住。 燕归来,问彩绳纤手,如今何许。欢盟误。 一箭流光,又趁寒食去。不堪衰鬓著飞花,傍绿阴、冷烟深树。 玄都秀句。记前度、刘郎曾赋。 最伤心、一片孤山细雨。 吴文英 惜红衣 鹭老秋丝,苹愁暮雪,鬓那不白。 倒柳移栽,如今暗溪碧。乌衣细语,伤绊惹、茸红曾约。 南陌。前度刘郎,寻流花踪迹。 朱楼水侧。雪面波光,汀莲沁颜色。 当时醉近绣箔,夜吟寂。三十六矶重到,清梦冷云南北。 买钓舟溪上,应有烟蓑相识。 无名氏 苏幕遮 陇云沈,新月小。 杨柳梢头,能有春多少。试著罗裳寒尚峭。 帘卷青楼,占得东风早。翠屏深,香篆袅。 流水落花,不管刘郎到。三叠阳关声渐杳。 断雨残云,只怕巫山晓。 毛并 水调歌头 襟带大江左,平望见三州。 凿空遗迹,千古奇胜米公楼。太守中朝耆旧,别乘当今豪逸,人物眇应刘。 此地一尊酒,歌吹拥貔貅。楚山晓,淮月夜,海门秋。 登临无尽,须信诗眼不供愁。恨我相望千里,空想一时高唱,零落几人收。 妙赏频回首,谁复继风流。 毛并 水调歌头 春意满南国,花动雪明楼。 千坊万井,此时灯火隘追游。十里寒星相照,一轮明月斜挂,缥缈映红球。 共嬉不禁夜,光彩遍飞浮。艳神仙,轰鼓吹,引遨头。 文章太守,此时宾从敌应刘。回首生平旧事,未减当年风月,一醉为君酬。 明日朝天去,空复想风流。 毛并 水调歌头 十载刘夫子,名过庾兰成。 人人争看,角犀今喜试丰盈。倾耳新诗千首,妙处端须击节,金石破虫声。 此士难复得,黄口闹如羹。忆年少,游侠窟,戏荆卿。 结交投分,驰心千里剧摇旌。我老公方豪健,傥许相从晚岁,慷慨激中情。 洗眼功名会,一箭取辽城。 高观国 水龙吟 夜来曾跨青虬,海风袅袅吹襟袖。 蓬莱误入,群仙争问,刘郎安否。玉尘冰壶,日庭星角,孕成奇秀。 看丹分宝鼎,箓传秘箧,闻重寄、长生酒。归梦惊回晓漏。 正长庚、辉躔南斗。祥开华旦,菊香秋杪,枨黄霜后。 笔扫龙蛇,句裁螭锦,俊才谁右。看功勋绣衮,家声再振,数千龄寿。 卓田 眼儿媚 丈夫只手把吴钩。能断万人头。 如何铁石,打作心肺,却为花柔。尝观项籍并刘季,一怒世人愁。 只因撞着,虞姬戚氏,豪杰都休。 程公许 沁园春 万里飘萍,送江入海,过古润州。 正羁怀无奈,凭高纵览,蒙蒙烟雨,簇簇渔舟。南北区分,江山形胜,忧愤令人扶上楼。 沈凝久,任斜飞雪片,急洒貂裘。英风追想孙刘。 似黑白两奁棋未收。 6.求10首古诗10十首宋词(课外)右晚春田园杂兴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蜒蛱蝶飞。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堤上行》 刘禹锡 酒旗相望大堤头, 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 桨声幽轧满中流。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梦泽》 李商隐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宜对亭》 叶绍翁 讲罢闲来立矮阑,袈裟衣薄翠光寒。 请师莫起云屏想,只作当年面壁看。 《烟村》 叶绍翁 隐隐烟村闻犬吠,欲寻寻不见人家。 只於桥断溪回处,流出碧桃三数花。 宋词: 《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清平乐》 晏殊 春来秋去。往事知何处。燕子归飞兰泣露。光景千留不住。 酒阑人散忡忡。闲阶独倚梧桐。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 《浣溪沙》 晏殊 宿酒才醒厌玉卮,水沉香冷懒熏衣,早梅先绽日边枝. 寒雪寂寥初散后,春风悠扬欲来时,小屏闲放画帘垂. 《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临江仙》 李煜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香炉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洞仙歌》 苏轼 冰肌玉骨, 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 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 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 庭户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 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定风波》 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享单。终日恹恹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鹤冲天》 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7.苏轼为人所少知的宋词及其评论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文赏读】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那么便怎样?“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逗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先说竹杖芒鞋与马。 前者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量移汝州,途经庐山,有《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者。而马。 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 前者胜过后者在何处?其中道理,用一个“轻”点明,耐人咀嚼。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 那么,这“轻”字必然另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何以见得?封建士大夫总有这么一项信条,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人从他的诗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三年到黄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被人推搡漫骂,不识得他是个官,却以为这是可喜事;《初入庐山》诗的“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则是从另一方面表达同样的意思。这种心理是奇特的,也可见他对于做官表示厌烦与畏惧。 “官”的对面是“隐”,由此引出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来,是这条思路的自然发展。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流行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 (胡云翼《宋词选》)从积极处体会词意,但似乎没有真正触及苏轼思想的实际。这里的“一蓑烟雨”,我以为不是写眼前景,而是说的心中事。 试想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衣可披?“烟雨”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苏轼是想着退隐于江湖!他写这首《定风波》在三月,到九月作《临江仙》词,又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之句,使得负责管束他的黄州知州徐君猷听到后大吃一惊,以为这个罪官逃走了;结合答李之仪书中所述的“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而自觉可喜,他是这一种心事,在黄州的头两三年里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白出来,用语虽或不同,却可以彼此互证,“一蓑烟雨任平生”之为归隐的含义,也是可以了然的。 下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实。不过说“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 词序说:“已而遂晴,故作此。”七个字闲闲写下,却是点晴之笔。 没有这个“已而遂晴”,这首词他是不一定要写的。写晴,仍牵带着原先的风雨。 他对于这一路上的雨而复晴,引出了怎样的感触来呢?这就是接下去的几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风雨声。” “夜雨何时听萧瑟”,是苏轼的名句。天已晴了,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 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惯见;宦途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必定有雨过天青的遭际吗?既然如此,则如黄庭坚所说的,“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谪居黔南十首》),遭受风吹雨打的人那是要望晴的吧,苏轼于此想得更深,他说无风雨更好。无风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了,这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谛。 如何得到政治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是“归去”!这个词汇从陶渊明的“归来去兮”取来,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江湖上,即使是烟雨迷蒙,也比宦途的风雨好多了。 8.谁有宋词10首,越少越好李煜词全集 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 金炉次第添香兽, 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 酒恶时拈花蕊嗅, 别殿遥闻箫鼓奏。 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 春殿嫔娥鱼贯列。 凤箫吹断水云闲, 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 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 待踏马蹄清夜月。 更漏子 金雀钗,红粉面, 花里暂时相见。 知我意,感君怜, 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 还似两人心意。 珊枕腻,锦衾寒, 觉来更漏残。 (一题温庭筠作) 菩萨蛮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 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又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 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 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又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 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 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 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喜迁莺 晓月坠,宿云微, 无语枕边倚。 梦回芳草思依依, 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余花乱, 寂寞画堂深院。 片红休扫尽从伊, 留待舞人归。 长相思 云一〔纟呙〕,玉一梭, 澹澹衫儿薄薄罗, 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 帘外芭蕉三两窠, 夜长人奈何! 一斛珠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 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衷”中换邑)残殷色可, 杯深旋被香醪〔氵宛〕。 绣床斜凭娇无那, 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子夜歌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 缥色玉柔擎,醅浮盏面清。 何妨频笑粲,禁苑春归晚。 同醉与闲平,诗随羯鼓成。 后庭花破子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前。 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 莫教偏, 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或为冯延巳作) 渔父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又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蝶恋花 遥夜亭皋闲信步, 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 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黯度, 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 人闲没个安排处。 (一题李冠作) 更漏子 柳丝长,春雨细, 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 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重幕, 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帏垂, 梦长君不知。 (一题温庭筠作) 柳枝 风情渐老见春羞, 到处芳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 强垂烟穗拂人头。 清平乐 别来春半, 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阮郎归 呈郑王十二弟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 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 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采桑子 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 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 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捣练子令 深院静,小庭空, 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 数声和月到帘栊。 捣练子 云鬓乱,晚妆残, 带恨眉儿远岫攒。 斜托香腮春笋嫩, 为谁和泪倚阑干? 三台令 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 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 采桑子 辘轳金井梧桐晚, 几树惊秋。 昼雨新愁。 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皴, 回首边头,欲寄鳞游, 九曲寒波不溯流。 长相思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 相思枫叶丹。 鞠花开,鞠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 一帘风月闲。 (一题邓肃作) 谢新恩 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 粉英金蕊自低昂。 东风恼我,才发一襟香。 琼窗□(原缺)梦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 碧阑干外映垂杨。 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 又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 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 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 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又 庭空客散人归后,画堂半掩珠帘。 林风淅淅夜厌厌。 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 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 金窗力困起还慵。 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 又 樱桃落尽春将困,秋千架下归时。 漏暗斜月迟迟,在花枝。 彻晓纱窗下,待来君不知。 (以下缺十二字) 又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紫鞠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临江仙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 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凤凰儿。 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 垂泪对宫娥。 虞美人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望江南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滚轻尘, 忙杀看花人! 又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9.关于宋词 贺圣朝贺圣朝 词牌简介 【题考】 以“圣朝”一词为崇仰朝廷之词,多见唐人诗文中,如【旧唐书礼仪志】:“圣朝垂则,永播于方规。”杜审言诗:“圣朝尚边策,诏论兵戈偃。”张九龄诗:“圣朝岩穴选,应待鹤书征。”杜甫诗:“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贺圣朝]一调名,即昉于唐,为教坊曲。(见毛氏【填词名解】)又以张南史诗:“欣逢众君子,并立圣明朝”;“圣明”二字并用,因又名曰[贺明朝]。入宋,改称“熙朝”;如曾肇【贺明堂礼成肆赦表】:“讲兹钜典,属在熙朝。”陈师道【贺翰林曾学士】启:“鲁卫同升,亦熙朝之故事。”于是词谱新收,本调又有一体六十一字者,又名曰[贺熙朝],实皆同属一调也。 词牌格律 ⊙○⊙●○○▲ ●○○○▲ ⊙○⊙●●○○ ●⊙○○▲ ⊙○⊙● ⊙○⊙▲ ●○○○● ⊙○⊙●●○○ ●⊙○○▲ (○平●仄△平韵▲仄韵) 典范词作 贺圣朝 【宋】张先 淡黄衫子浓妆了。 步缕金鞋小。 爱来书幌绿窗前,半和娇笑。 谢家姊妹,诗名空杳。 何曾机巧。 争如奴道,春来情思,乱如芳草。 贺圣朝·留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