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都

1.宋词都分几类

大致有5种:

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4.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5.按词牌来源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也就不再另拟题目了。

2.著名的宋词都有哪些

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鹧鸪天 代人赋》、《青玉案》、《摸鱼儿》、《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苏轼《水调歌头》、《蝶恋花》、《浣溪沙》

张先《菩萨蛮》

贺铸《江城子》

晏殊《踏莎行》、《蝶恋花》

周邦彦《苏幕遮》

李清照《如梦令》、《菩萨蛮》、《醉花阴》、《声声慢》、《一剪梅》

杨万里《竹枝词》

欧阳修《生查子》

柳永《雨霖铃》《昼夜乐》、《凤栖梧》

岳飞《满江红》

3.宋词的词牌哪里来的

玉楼春:试想站在一幢华美典雅的小楼之上,极目远眺满城春色,春风风人,春雨雨人。

温暖而又奢华的情调。这词牌,是暖的,温和的,华丽的,间或有淡淡的轻愁,然而那愁是玉楼上的蜻蜓,倏来倏去,捉摸不定的。

菩萨蛮:菩萨自然并不单指观音大士,但加了“蛮”字,除了观音的仙资妙容,谁还担当得起呢?眼前便有一位美如观音、有着杨柳小蛮腰的女子了——可是她是人间的观音,会哭,会笑,会舞蹈,会娇嗔,于无人处也会飞了媚眼给人的。 这词牌,是鲜活得如豆蔻年华的少女,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

破阵子:这三字,也就足够演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沙场秋点兵,军旗猎猎飞舞,夕阳如血,马革裹住的,又是谁的春闺梦里人?这词牌,是壮阔豪气而又带着悲凉的,是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的古战场般苍凉寥廓的。

相见欢:这词牌是看了就叫人嘴角微微翘起,要笑要流泪的。两处相思的情侣,远别数年的挚友,分离许久的家人,跋涉了千山万水,于一个特定或意外的日子相见了!执手相看,无语凝噎,脸上是笑呢还是泪呢?虽然是“欢”,却也掩不住伤感的吧?所以它另有一个名字叫“乌夜啼”,在深深的夜里,乌鸦远远地啼叫了,是凄凉还是欢喜,也许只有它自己才知道吧?——这让人微笑又微泣的词牌,是一场微型的、俗世的悲喜剧呢。

踏莎行:莎是一种野草,叶子细柔而碧滑,长满了时就像美好的玉似的。行人踏着莎草——人是怎样的人:游子?少妇?孩童?行是怎样的行:步履蹒跚?袅袅婷婷?蹦蹦跳跳?又是为什么这样踏莎而行呢:离家?送饭?游玩?……居然是一个千年猜不透的谜了,像人类亘古问自己的问题: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有无限的可能,无限的答案,自行在那里发生、发展、繁盛、衰落。

渔家傲:这竟不是宋词,而是一首唐诗和元曲了。放舟烟波之上,啸傲江湖之间,是文人画士憧憬了多少年的梦想。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钓的应该不是鱼,也不是江雪,而是孤傲吧。 浣溪沙:谁不记得西施呢?清浅溪水畔,浣洗着缤纷轻霞般细纱的她,还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绝世容颜上并没有成年后的忧虑、情怨与心机。

憧憬着爱情的她,也许会发呆,不经意间让一条纱顺水漂走吧?然而忧患与磨难马上就要来了,再偏远的地方也躲不过,她终于不能再浣纱…… 蝶恋花:读宋词,谁能躲得开蝶恋花呢?那是一种天生的爱恋:蝴蝶生来就是要恋上花的颜色花的香的,而花生来就是要认识那飞翔着的花的。 炎樱说:“每一只蝴蝶都是一朵花的精魂,回来寻找前生的自己。”

何况还有生死相随的“梁祝”,双双对对飞绕在花丛里。如果爱到极致,是不是就这样沉重得要付出生命,又轻盈得飘飘欲仙呢?爱情,我不懂;但“蝶恋花”,我是读得懂的,为此,也该笑一下吧,^_^ 雨霖铃:脉脉雨,潇潇风,敲打着檐下铁马的丁当。

此时此刻,宜读书,宜着棋,宜品茗,宜抚琴,更宜举杯对影思离人。只是柳永却要登舟远行了——千般风情,尽付与杨柳岸晓风残月。

卜算子:真是喜欢曾读过的一个字谜:“下楼来,金钱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恨王孙,一直去了……”想着那寂寞的深闺里,他已经离开好多天了,在家的人怎么也放心不下了。 没有消息的等待像暗恋一样绝望。

那么就拿起一把金钱或者摘下一朵花,在灯下细细地卜卦……秋宵细细长呢,蜡烛也“替人垂泪到天明”,难言的心事,伶仃等待着的人…… ps: 临江仙 言水仙 女冠子 言道情 河渎神 言祠庙 醉公子 写公子醉状 蝶恋花 取梁元帝“翻阶蛱蝶恋花情” 满庭芳 取吴融“满庭芳草易黄昏” 点绛唇 取江淹“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 鹧鸪天 取郑山禺“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 惜余春 取太白赋语 浣溪沙 取少陵诗意 青玉案 取四愁诗语 踏莎行 取韩“踏莎行草过青溪” 西江月 取卫万“只今惟有西江月” 菩萨蛮 西域妇髻 苏幕遮 西域妇帽 尉迟杯 因尉迟敬德饮酒必用大杯 兰陵王 每入阵,必先歌其勇 生查子 取张骞乘槎事 玉楼春 取白乐天“玉楼宴罢醉和春” 丁香结 取古诗“丁香结新恨” 霜叶飞 取杜诗“清霜洞庭叶,故欲别时飞” 清都宴 取沈隐侯“朝上阊阖宫,夜宴清都阙” 风流子 取《文选注》“风流言其风美之声,流于天下,子者,男子之通称” 荔枝香 取《唐书》“贵妃生日,命小部奏新曲,未有名,适进荔枝至,因名荔枝香” 解语花 出《天宝遗事》明皇语贵妃“争如我解语花” 解连环 出《庄子》“连环可解也” 华胥引 出《列子》“黄帝昼寝,梦游华胥之国” 塞垣春 “塞垣”二字出自《后汉书鲜卑传》 玉烛新 “玉烛”二字出自尔雅 念奴娇 取唐明皇宫人念奴也 。

4.【小学1之6年级学过的古诗和宋词小学1之6年级学过的所有古诗和宋词

【一年级上册】 画 唐 王维 静夜思 唐 李白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年级下册】 春晓 唐孟浩然 村居 清 高鼎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 清 袁枚 小池 宋 杨万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年级上册】 赠刘景文 宋苏轼 山行 唐 杜牧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赠汪伦 唐 李白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年级下册】 草 唐白居易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绝句 唐 杜甫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年级下册】 咏柳 唐贺知章 春日 宋 朱熹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乞巧 林杰 嫦娥 李商隐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四年级上册】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年级下册】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五年级上册】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秋思 张籍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五年级下册】 牧童 吕岩 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六年级上册】 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秋 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六年级下册】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浣溪沙 。

5.【求诗歌鉴赏500字的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谁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6.宋词中:清平乐江城子菩萨蛮卜算子等都是什么意思

部分词牌名来历 1:暗香 词牌名。

从小序中可知始自作者。绍熙二年冬天,作者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范成大),逗了一个月,石湖拿出诗笺,向作者索要词章新作,作者填写了两首词。

石湖吟赏不已,命两个歌妓演唱,音调节律和婉,作者就将这首词名为《暗香》。 2: 卜算子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3:采桑子 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

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4:钗头凤 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5:长相思 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 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

6:丑奴儿 词牌名。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所以,通称《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

7:捣练子 词牌名。以捣衣而名。

晚唐已有此词调。 8:定风波 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

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9;芳心苦 原名《踏莎行》,因词中有“红衣脱尽芳心苦”,故名。 10:风入松 唐僧人皎然有《风入松》歌,后取用为词调。

11:花犯 词牌名。周邦彦自度曲。

“犯”:意为“犯调”,是将不同的空调声律合成一曲,使音乐更为丰富。 12:浣溪沙 又名《小庭花》。

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减字浣溪沙 词牌名。

减字,唐宋曲子词术语,一般填词应按谱填,但词人在声腔字数上有伸缩自由,以求旧曲出新声。这首词实际没有减字,末字“些”是语气助词,是取用楚地方言。

13:浪淘沙 唐代教坊曲名。 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

此词最早创于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 14:酹江月 即念奴娇,取苏轼《念奴娇》中“一樽还酹江月”。

临江仙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原曲常用于咏水仙。

15:六丑 周邦彦自创。后人觉《六丑》不雅,易名为《个侬》。

传说当年名妓李师师为宋徽宗唱了这支曲子,徽宗觉得这首曲词圆婉好听,就问。“是谁写的?”李师师说:“这曲子叫《六丑》,周邦彦写的新调。”

徽宗召见周邦彦时问:“为何取名《六丑》?”周邦彦答道:“因为它冲犯了六个宫调,那都是最好听的章调,可是要唱好它并不容易。 昔日高阳氏有子六人,富才华 而貌,故以此取为曲调的名字。”

16:六州歌头 词牌名。原是唐代的鼓吹曲。

宋时入词牌。六州指伊、凉、甘石、氐、渭。

六州各有歌曲,统称《六州》。歌头即引歌。

17: 绿罗裙 原名《生查子》,因有“记得绿罗裙”一句,取名之。 18:卖花声 词牌名。

唐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浪淘沙令》、《过龙门》。

此曲最早创自唐代刘禹锡。初为小令,形式与七言绝句相同。

其内容专咏浪淘沙。五代至宋,此调发展为长短句,内容也更广泛。

19:满庭芳 词牌名。因柳宗元有“偶此即安居,满庭芳草积”的诗句而得。

又名《满庭霜》、《江南好》、《满庭花》。 20:木兰花 又作《玉楼春》《西湖曲》等。

唐和五代词人所填《木兰花》,句式参差不一。宋人定为七言八句。

21:念奴娇 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因念奴音色绝妙,后人用其名为词调。 22:破阵子 原是唐朝开国时创制的大型武舞曲《破阵乐》中一曲,后改用为词牌。

23:菩萨蛮 原为唐教坊曲。唐代苏鹗《杜阳杂编》载:“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

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24:青玉案 词牌名。

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锈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 25:清平乐 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一说李白曾作《清平月》,恐后人伪托。

26:鹊桥仙 词牌名。因欧阳修有词“鹊迎桥路接天津”一句,取为词名。

又有一说,此调因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得名。 27:如梦令 相传后唐庄宗自制曲,因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一句而得名。

28:阮郎归 词牌名。出自东汉刘晨、阮肇天台山采药遇仙女的典 29:瑞鹤仙 词牌名。

宋周邦彦始创,格体参差 30:少年游 唐无此词调,宋人晏殊作《珠玉词》中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之为名。 又名《小阑干》、《玉腊梅枝》。

31:霜天晓角 词牌名。又名《月当窗》、《踏月》。

此词调首见于《全芳备祖前集》,宋代词人林逋取其前片的意境用为词牌名。 32:水调歌头 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大曲分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

“歌头”是中序的第一章。 33:水龙吟 又名《龙吟曲》。

取李白“笛奏龙吟水”一诗句而名之。 34:苏幕遮 唐玄宗时教坊曲名。

原曲源自西域龟兹国,“苏幕遮”意“西戎胡语”。 35:望江南 词牌名。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此调本名为《谢秋娘》,。

7.【在古诗词中一些词牌名含义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 两千多种格式(按钦定词谱).词的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概有下面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 .这些有的来自于民间,有的来自于宫廷或官方.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 最早一首词的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叫《忆秦娥》,又叫 《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因为白居易的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 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又叫《忆江南》.《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由于 苏轼一首《念奴娇》的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的最 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更漏子》咏夜,《抛球乐 》咏抛球,等等.这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是 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在词牌 下面或后面注明词题.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没有任何联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 全不提到浪和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提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 代号罢了. 词牌名的来历 渔歌子:又名《渔父》.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 潇湘神:又名《潇湘曲》.唐代潇湘地带祭祀湘妃的神曲. 长相思: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原唐教坊曲名. 望江南: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谒金门:原唐教坊曲名,敦煌曲辞有“得谒金门朝帝廷”句,疑为此词调本意. 苍梧谣:通称《十六字令》. 如梦令:后唐庄宗李存勖创制,因词中有“如梦,如梦”而定名. 青玉案:调名出自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八声甘州: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念奴娇: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曲名本此. 天仙子:原唐教坊曲名,本名《万斯年》,因皇甫松词有《懊恼天仙应有以》句而改名. 水调歌头:唐大曲有《水调歌》,是隋炀帝开凿汴河时所作,此调是截取其开头一段另制的新曲. 菩萨蛮:原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据记载,唐宣宗时,女蛮国入贡,其人高髻金冠,璎珞被体,故称菩萨蛮队,乐工因作《菩萨蛮曲》. 钗头凤:取无名氏《撷芳词》“可怜孤似钗头凤”为调名. 西江月: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最初是咏湘灵的. 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取自张衡《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 一剪梅:因周邦彦词“一剪梅花万样娇”而定名. 水龙吟:调名取自李白诗句“笛奏水龙吟”. 沁园春:沁园本为汉代沁水公主园林,唐诗人用以代称公主园. 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破阵子:原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出自唐初秦王李世民所制大型武舞曲《秦王破阵乐》.。

8.关于母子情深的诗古诗宋词都行或MP3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注释】 寸草:小草.喻子女.三春:指春天三个月.晖:阳光.喻慈母的爱.【简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