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水龙吟和永遇乐的作者是谁水龙吟和永遇乐作为词牌名,写者甚多,但以辛弃疾的这两首最著名: 辛弃疾《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所用的典故有桓温感叹年华虚度、张翰弃官归乡、许汜为刘备所羞。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的上片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用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事,他重用周瑜等能人而建功立业;另一个是用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字寄奴)事,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 2.求苏轼水龙吟全诗有注释水龙吟①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②。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③。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④。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⑤。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①水龙吟:调名。 首见于柳永咏梅之作。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鼓笛慢》、《海天阔处》、《丰年瑞》等。 ②从教坠:任(杨花)坠落。 ③有思(sì):有情思。 ④落红难缀:落花难于再连接上枝头。缀:连接。 ⑤萍碎:作者《再和曾仲锡荔枝》诗自注:“飞絮(即杨花)落水中,经宿即化为萍。 ” ①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和诗或词。 章质夫:名栥(jié),字质夫,福建蒲城 人,历仕哲宗、徽宗两朝,为苏轼好友,其咏杨花词《水龙吟》是传诵一时的名作。 ②“思量”两句:指杨花看似无情,实际却自有其愁思。 思:意思,思绪。 ③“困酣”二句:用美女困倦时眼睛欲开还闭之态来形容杨花的忽飘忽坠、时起时 落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之作。 开头一句“似花还似非花”抓住了杨花的特点,接着以“无人惜”的意脉贯下,提起“无情有思”一篇精神。由此开始,将杨花喻为美人,她正在梦中“随风万里”,寻找情郎的游踪。 上阕体物,花与人糅合,饱含情愫。下阕就杨花事议论抒情。 “不恨”三句,突出伤春幽恨。 花已飘落,断无重上枝头之望,最令人伤感。 晓雨过后的杨花令人心寒。那流水中化为一池的浮萍,仔佃辨认,不是杨花,分明是离人点点滴滴的眼泪。 3.求《水龙吟》的诗词及鉴赏辛弃疾——《水龙吟》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水龙吟》 【内容】 用些语再题瓢泉,歌以饮客,声韵甚谐,客为之釂。 听兮清佩琼瑶些。 明兮镜秋毫些。 君无去此,流昏涨腻,生蓬蒿些。 虎豹甘人,渴而饮汝,宁猿猱些。 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 路险兮山高些。 块予独处无聊些。 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 其外芳芬,团龙片凤,煮云膏些。 古人兮既往,嗟子之乐,乐箪瓢些。 【鉴赏】: 瓢泉在江西铅山县东二十五里,泉水清冽,风景幽美。作者在这里有处旧居。光宗绍熙五年(1194)七月作者被解除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使的职务后,便来这里“新葺茅檐”。闲居宁宗庆元二年(1196)又移居退隐。这首词大致是闲居瓢泉时期写的。 杜甫《佳人》诗云:“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仇兆鳌注概括其意为:“此谓守贞清而改节浊也”。这首词在意境上同杜甫《佳人》诗有相近之处。杜甫以“佳人”作为寓传,作者则以寄言泉水,寓写自己对现实环境的感受。 上阕头二句,从视、听觉来写,表达了作者对泉水的欣赏、赞美之情。“清佩琼瑶”是以玉佩声形容泉水的优美声响;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也曾写道:“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镜秋毫”是可以照见的秋生羽毛之末来形容泉水的明净。这两句给瓢泉以定性的评价,表明了山泉能保持其可爱的本色,以下通过泉水所处的三种不同状态,来反映作者对泉水命运的设想、担忧及警告。这些刻画,正好用以反衬起笔二句,突出“出山泉水浊”之意。首先劝阻泉水不要出山(去此)去流昏涨腻,生长蓬蒿。 “流昏涨腻”取意于杜牧《阿房宫赋》“谓流涨腻,弃脂水也”“虎豹”句,用《楚辞。招魂》“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和“此皆甘人”。虎豹以人为美食,渴了要饮泉水,它岂同于猿猱(之与人无害),不要为其所用。“大而流江海”三句,反用《庄子。逍遥游》“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对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的语意,谓水积而成大江海,可以视大舟如草叶而倾覆之,泉水不要去推波助澜,参预其事。这些都是设想泉水不能自守而主动混入恶浊之中,遭到损害而又害人的危险情况。以上几种描述,想象合理,恰符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 下阕作者自叙,贞洁自守,愤世嫉俗之意。路险山高,块然独处,说明作者对当前所处污浊险恶环境的认识。故小隐于此,长与瓢泉为友,以期求得下文所描写的“三乐”即“饮酒之乐”、“品茶之乐”、“安贫之乐”。词的上下阕恰好形成对比。前者由清泉指出有“三险”,后者则由“无聊”想到有“三乐”。其实“三乐”仍是愤世嫉俗的变相发泄。瓢泉甘洌,可酿松醪(松膏所酿之酒),写饮酒之乐,实寓借酒消愁;瓢泉澄澈,可煮龙凤茶,品茗闲居,却不被世用;最后写安贫之乐,古人既往,聊寻同调,则与“一箪食一瓢饮”颜回一样的便是同志。箪瓢之“瓢”与“瓢”泉之“瓢”恰同字,以此相关,契合无间。 总观全词,可以用刘辰翁对辛词的评语:“谗摈销,白发横生,亦如刘越石。陷绝失望,花时中酒,托之陶写,淋漓慷慨”(《须溪集》卷六《辛稼轩词序》),来领略这首词的思想情调。瓢泉的闲居并未能使作者的心情平静下来,反而是郁积了满腔的愤怒。流露出的对官场混浊,世运衰颓的憎恶并不是衰婉之调,而是一种激昂之声。不可以视之为“流连光景,志业之终”。尽管词的上片阕似乎构成了不和谐的画面。(上去阕多激愤,下阕多欢乐),但贯通一气的还是愤懑,不同流合污,自守贞洁的浩然之气。这就是刘辰翁所说的“英雄感怆,有在常情之外,其难言者未必区区妇人孺子间也”。寓悲愤于欢乐之中,益感其悲愤的沉重。“含泪的微笑”大概是最悲愤不过的了。 这首词是词体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的以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作韵脚的惯例,而是用《楚辞》语尾字“些”作后缀的尾字,又另用平声“萧、肴、豪”韵部的字作实际的韵脚,这就是所谓的长尾韵。这种格律声韵具有和谐回应的美,犹如是有两个韵脚在起作用。 内容来源:耽恋免费资源站,原文地址: 4.寻找古诗《水龙吟寻找古人名词水龙吟》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正月十七日梦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楼中歌乐杂作”。 有人告诉苏轼,这是苏轼的朋友闾丘公显在会客。苏轼醒后,填了一阕《水龙吟》: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 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 危柱哀弦,艳歌余响,绕云萦水。 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空回首,烟波里。 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 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 云梦南州,武昌东岸,昔游应记。 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程垓的《水龙吟》 夜来风雨匆匆,故园定是花无几。 愁多怨极,等闲辜负,一年芳意。 柳困花慵,杏青梅小,对人容易。 算好事长在,好花长见,元只是、人憔悴。 回首池南旧事,恨星星、不堪重记。 如今但有,看花老眼,伤时清泪。不怕逢花瘦,只怕愁、老来风味。 待繁红乱处,留云借月,也须拼醉。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h英雄泪? 。 5.苏轼的水龙吟是什么意思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 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 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 。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 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 这一句与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可谓异曲同工。一般来讲,艺术要求用形象反映事物。 而苏东坡却“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独运,以“抽象”写出了非同反响的艺术效果。因此,在艺术描写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 “也无人惜从教坠”,则言其际遇之苦,没有人怜惜这像花又毕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风而去。 “无人惜”是诗人言其飘零无着、不被人爱怜的际遇,也正说明了唯独诗人惜之。 一个“惜”字,实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这一韵承接上一韵中的“坠”字展开,赋予柳絮以人的性情。“抛家傍路”说杨花的飘忽无着,仔细思量,那柳絮坠离枝头,“抛家”而去,不是很无情吗?可是柳絮“傍路”飘零,却又依依难舍,恋“家”之情跃然纸上。 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有思”言其不忍离别的愁思和痛苦。其实,这是诗人的想象,“思量”是“惜”的进一步的深入,使杨花飘忽不定的形态具有了人的情感。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一韵承接上一韵的“有思”,采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细腻独到的笔致,尽写柳絮飘忽迷离的神态,让人柔肠百转,思绪万千,叹为观止。 从上阕“无情有思”开始,诗人便展开想象的羽翼,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思亲少妇,将“有思”具体化、形象化,活脱脱地展示出她的完整形象。这里,“有思”成为思亲少妇的“愁思”。 因“愁思”而“萦损柔肠”,因“愁”而“柔”,因“柔”而“损”;“愁思”煎熬则“困”,“困”则“娇眼”“欲开还闭”。 思亲少妇的情态被诗人描写、刻画地极其细腻,从而把柳絮随风而坠、时起时落、飘忽迷离、勾魂摄魄的形态,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真乃神来之笔。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少妇“有思”,“有思”的情态也描摹出来。 那么少妇为何而思?上阕的最后一韵作了回答:她在思念远方的夫婿。 这一韵化用了“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的诗意。“梦随风万里”既写少妇之梦,又关合柳絮飘忽迷离,轻盈若梦。 愁中入梦,梦里与远在万里的君郎相逢,却被莺儿的啼声惊醒,怎不让人愁更愁,简直让人恼恨了!??纵观上阕是以人状物,虽然是在咏柳絮,却叫人难分诗人是在写柳絮还是写思妇。 柳絮与思妇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融,貌似神合的境界,不禁令我想起了庄子做过的一个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词的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在上阕“惜”和“愁”的情绪基础上,诗人下阙的头一韵直抒胸腻,“愁”化作“恨”,倾注惜春之情,也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写柳絮“也无人教坠”的际遇。这一韵应和上阕首韵“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表面上看,因为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所以不必去“恨”,应该“恨”的是西园遍地落英,“零落成泥碾作尘”,春去无奈,最可怜惜。然而,细细斟酌,“落红难缀”更反衬出柳絮的“无人惜”的遭际,诗人用这种手法进一步写出了对柳絮独“惜”的情愫。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拂晓的一场春雨过后,那随风飘舞、“抛家傍路”却“无人惜”的柳絮上哪儿去了呢,为何无踪无影,荡然无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 看到满池细碎的浮萍,诗人蓦然清醒——原来那沸沸扬扬,满天的飞絮都化作了水上的浮萍。这里,“遗踪何在”是问题,“一池萍碎”是结果,而“晓来雨过”是柳絮化为浮萍的客观条件。 柳絮化为了浮萍,用现在的科学观点来看,是不可能的。但诗人“惜”柳絮又不忍看到它凭空消逝的伤感却得到慰藉。 何况柳絮坠落,化为浮萍也是当时的“公认”。“遗踪何在”一句写得极好,把诗人对春雨过后,柳絮消失后的心理情。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登临意有哪些意思《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中“无人会,登临意”句,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全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直接言志,分四层具体申说无人理会的登临之意。“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是第一层意思,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胸襟。“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控诉了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虚掷年华。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是第四层意思,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 7.宋词 满江红 水龙吟○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满江红 ⊙●○○,⊙⊙●、⊙○⊙▲。⊙⊙●、⊙○⊙●,●○○▲。 ⊙●⊙○○●●,⊙○⊙●○○▲。●⊙○、⊙●●○○,○○▲。 ○⊙●,○○▲。○⊙●,○○▲。●⊙○○●,●○○▲。 ⊙●⊙○○●●,⊙○⊙●○○▲。●⊙○、⊙●●○○,○○▲。 水龙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