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填词平

1.词牌中的平平仄仄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汉语里字的发音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举一个例子来说,"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

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 分。

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 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

说得更明白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要不属于平声,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比如:“阴”字,本身就是阴平;“阳”字是阳平,“上”字是上声;“去”字是去声;“入”字是入声。

如果把这四声调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别出每一个字是属平属仄的。这里不妨再举几个例,以便对这方面陌生的读者,可以藉此将四声调熟一些,请看下面: 因(阴)、忍(上)、印(去)、一(入); 人(阳)、忍(上)、印(去)、日(入); 金(平)、敢(上)、禁(去)、急(入)。

把四声调熟,分出那一字是平声,那一字是仄声,这样,我们才可以谈这些平仄再旧诗中是如何被安排的。 五言律诗的平仄 律诗,是旧诗“近体诗”中一种最流行的形式。

所谓“律”,是含有规律的意思的。这些规律,包括平仄的限定,字句的长短,对偶的工整,等等。

现在,先说平仄。 律诗在字句上,一般有五言、七言两种。

如写五言,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些平仄,共八句。一般学做旧诗的人,都先要把它念熟。

但这并不困难。这里不妨提供一些记忆它的窍诀。

第一,这八句中,事实上是两组。开头的四句,自成一组;后边四句,只是重复一次吧了,所以,只要记四句便够了。

第二,每一组起句如果是“平”起的话,第四句也一定是用“平”头来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起”“平收”。

第三,每一组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话,二、三两句,一定是仄声开始的。第四,正常的平仄定式,每组除第三句,其余三句最末一字一定是平声。

(但是,上列一式,却有变体。因为第一句如不押韵,可以用“平平平仄仄”来起的,那么,这就恰恰是每四句成为一组了。

上列的一种,是用平声起头的格式;但另有一种是用仄起的,其定式如下。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式如果句首不押韵,也可用“仄仄平平仄”来开始的。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就只有这两种,加上首句的变化,成为四式。但是,当你熟读了第一种之后,知道第二种是变式,也就迎刃而解了。

因为念起来,都市差不多的。 至于这些平仄,怎样和诗句配合呢? 现在举一个例子来参看一下。

这是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为了方便讨论,我们不妨把这首诗所用的平仄格式再抄一次,看看它是否完全依照这平仄的格式,便是我们前面所谈的第一种: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的平仄,当然是合乎这个格律的。

但如果你逐个字地来对一对,不难会发觉第三、第七和第八这三句,有些和格律不符。例如第三句的“一”字,应为平声,现在却是仄声,整句就要变成“仄仄仄平仄”;第七句的“挥”字和“兹”字也不合,应仄而平,应平而仄,变成了“平仄仄平仄”;最后一句的“班”字也不对,应仄而平,成为“平平平仄平”了。

这些不符平仄之处,是不是诗人不小心,下笔有误呢?抑或是在遣词用字时,找不到更适宜的,因此就将就一下算数呢? 不。要知道,律诗也好,绝句也好,在谈平仄的时候,是有这么一条规律的,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每句凡第一、三、五这几个字,即使跟原有的平仄格式不对也不算错;但第二、四、六,却一定要严守格律,不能弄得应平而仄,或应仄而平的。

2.宋词 关于填词的问题.

请慢慢看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很清楚 词,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

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

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

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

“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

“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

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

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

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

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

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

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首先,词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调和体,作者可以在极为广泛的范围内选择符合创作需要的词调。

据清康熙时编的《词谱》所载,有 826调、2306体,还有好多尚未收入。各种词调的长短、句式、声情变化繁多,适应于表达和描绘各种各样的情感意象,或喜或悲,或刚或柔,或哀乐交迸、刚柔兼济,均有相应的词调可作为宣泄的窗口。

再者,词调与体的变化和创造原是没有限制的。懂得音律的作者可以自己创调与变体。

康熙《词谱序》云:“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杪忽无差,始能谐合。”然试看《词谱》所载同一词调诸体的句式、平仄、押韵、字数常颇有出入,可见古人填写时有着相当程度的自由。

词韵常比诗韵宽,有时平仄以至四声可以通押或者代替,也有押方言音的。如《满江红》词调,一般押仄声中入声韵,以寄寓磊落不平之感,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抒发激烈的壮怀,读来使人慷慨悲愤,押的便是入声韵。

然而姜夔的《满江红》(仙姥来时),遐想湖上女神,却换押平韵,声情遂变作缓和舒徐,富有潇洒优游的情趣。姜夔《长亭怨慢》自序云:“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

该词中有句如:“阅人多矣,谁得以长亭树?树若有情,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写景抒情,卷舒自如,浑如散文。

但由于作者深谙音律,故虽随意为长短之句,而自然合乎律度,适应歌者口吻。“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自由与规律高度统一的产物。

词的格律宽严有一个发展过程。唐到北宋前期还比较宽松,而北宋后期至南宋则越来越严密。

各时期不同作家对审音协律也有不同要求。如有人认为苏轼的词不协音律,有则为之辩护。

陆游《老学庵笔记》云: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 《跋东坡七夕词后》 又云:‘歌之曲终,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

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跋东坡七夕词后》又云:“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从其他记载也可看到苏轼的代表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也都被“善讴者”歌唱或赞赏过,说明还是合乐可歌的,只是有些地方突破声律的束缚。大凡过于不守音律也许失却词的韵味,遵律过严也会成为枷锁,重要的是运用音律为情意服务。

如《声声慢》调在李清照以前作者多押平韵,而李清照却选押仄韵,又用了话多齿音、舌音字,创造了情景交融的特殊艺术效果。可见她要求作词的严辩音律,却正是自由地运用之以突破陈规进行创造,而不是作茧自缚。

宋代许多绝妙好词,虽然长短错落,自由卷舒,有的类同口语、散文,而吟诵起来的韵味盎然,富有节奏感。个中奥妙是很值得我们体味的。

有些例子,则未必可取。如张炎 《词源》 记其父张枢“作《惜花春早起》云:‘琐窗深’。

‘深’字音不协,改为‘幽’字;又不协,再改为‘明’字,歌之始协。此三字皆平声,胡为如是?盖五音有唇、齿、喉、舌、鼻,所以有轻清重浊之分,故平声字可为上。

3.宋词填词练习是什么样的,举个例子吧

1、双调南歌子-散步有寄(平声一东二冬)

日落云妨月,风来雾蔽松。倦花微动懒颜容,可笑行行役役、到春空?

仗气年时影,屠龙壁上弓。而今无语问穷通,却道轻尘入眼、竟匆匆。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

2、桂殿秋两个(平声三江七阳)

人似水,一双双,东风吹暖朔风狂。年光只在肩头过,日月常余底下尝。

心仄仄,泪双双,长风皓月冷鸡窗。人随春去清宵永,一夜伤心浅银缸。

------------------------------------------------------------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3、双调忆江南(平声四支五微)

春几许,最是问花知。骤雨连天才肆水,长晴熏柳乍分丝。摇坠半身痴。

此恨薄,片片寄新诗。不问主人何处去,常留梦畔翘春归,泪眼对花飞。

--------------------------------------------------------------

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

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

4、潇湘神两个(平声八齐)

芳草堤,芳草堤。绿池深浅藕沾泥。荷叶碧浮珠露急,游鱼沉到小桥西。

云角低,云角低,附云借月正堪梯。看遍世间烟火色,平生能只几黄鸡?

------------------------------------------------------------

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5、渔父两个(平声六鱼七虞)

一叶江山草色疏,夜来新梦断因鱼,灯一豆,酒三壶,不佐功名佐绿鲈。

---------------------------------------------------------------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格一】(首句仄起入韵)

平湖俯仰两天无,归鸟轻舟一队凫。三顿笛,两餐书,李郎愿做此中奴。

---------------------------------------------------------------

◎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格二】(首句平起入韵)

6、捣练子两个(平声九佳十灰)

真是个,向花开,负锁担枷任利差。生有半腔冤枉苦,死时一样烂尸骸。

----------------------------------------------------------------

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定格】(单调)

红画鼓,绿喧街,人灯满市认春鞋。爱携手,听玉阶。

生远恨,恁心怀,离愁又到最高台。避无计,泪双来。

-----------------------------------------------------------------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

变格】(双调)

4.【填词一定要填宋词吗

这个问题,有点不知所谓了.首先说说词的创作,为什么不叫“作词”,而叫“填词”.这里的“词”,是专指“长短句”而名的,也就是传说中“诗词”的词,宋代之前也叫做“曲子词”.曲子词是在唐代产生,并发展于五代时期,而兴盛于两宋的一种文学体裁.因其极盛于两宋,故在中国文学史上称之为“宋词”,以之与“唐诗”并列.事实上,词这种形式的存在的时间从唐朝开始,延绵至元初,明清两代,词作为一种专门的文学体裁,在一定程度上,又得以复兴.只因在宋代十分流行,且文学史上,宋代的词成就最高,这才被称为宋词.所以狭义上,宋词专指宋代的词,不能概括曲子词发展时间的全部.诗、词的产生之初,都是可以歌唱的.不过就音乐形式而言,诗往往是一诗一曲,也就是说,诗的曲调大多来源于原创,即先有诗后有曲;而词往往是一曲多词,曲调相对固定,即按照固定的曲调节拍,来配上不同的歌词.在文体形式上,诗的句子十分整齐(近体诗,每句字数相同),而且句子数量要求为偶数(两句为一联).而词句则有长有短,故称为“长短句”.但由于词最初的创作是在特定的音乐曲调下完成,由于曲调旋律以及节拍对歌词音节的限制,对于词句中用字的音调、音韵是极其严格的.比如曲调上扬时,如果采用平声字句,则歌唱起来就很协调,反之则拗口不协;又比如,曲调下抑且节拍短促时,若使用去声字或入声字,则显得有力而合适,若改为平声字,则听起来不太舒服.因为这个原因,词的创作,必须严格地按照相应的曲调来处理词句的声韵.到了元代以后,由于曲子词的曲调大多失传,曲子词没有了“曲子”,也就只能称“词”了.明清两季“词”的“复兴”,多少程度是由于汉文化的复古思潮的影响.但词已经没有了曲子,可是格律不能不守,否则,就不是那个“曲子词”了,而要成为一种没有根据的新体裁.故根据唐宋曲子词的作品,把每一处用字的平仄音调固定了下来,像诗律一样,称为“词律”,这也是明清开始,会出现大量所谓“词律图谱”的原因——这在宋以前,是没必要的,因为按照曲调来写,唱着顺口,格律自然就对了.这样,词的创作,看上去就像种树一样,把合适的树苗种在合适的坑里——把每个和音调的字放在合适的位置,就像填字一般,故称为“填词”.现代人填词,即便根据宋词的格律来填曲子词,但填出来的是你自己的东西,不能叫做“宋词”.正如前面所讲的原因:宋词只是这种曲子词体裁的代表作,不能用来统称这种文学体裁.正如今人写的绝句、律诗一样,不能称其为“唐诗”.另外,根据现今已有的各种歌曲音乐来创作的新歌词,也称为“填词”.。

5.宋词填词软件

填写诗词是用作者的灵魂、思想情感来写的,软件怎么可能?

如果你是初学者,想陶冶一下情操,我建议你可以下载一个叫《诗词快车》的软件,上面有诗词的格律,常见的词牌都有,用圆圈三角等标出平声、仄声,哪些地方要押韵,对着填就是了。押韵就看看旁边的平水韵表。多读读名家的词,例如欧阳修、周邦彦、晏殊等(是我比较喜欢的)的作品,就能够填出工整的词了。

如果想深入学习,就得看龙榆生先生的《唐宋词格律》夏承焘先生的《天风阁学词日记》唐圭璋先生的《全宋词》等著作。可以丰富知识,提高眼界。多查查韵书,懂点音韵学最好。

6.求几个宋词的词牌名和填词方法

给你一个我自己的原创吧,以前在某社区弄的填词教程。

有兴趣可以找我慢慢填啊。 词是个很美丽的文体。

古人说,诗言志、词言情,很多人因此误会,觉得词是不是低了诗一头。当然不是这样。

“情”,并不是只是爱情,还有其他更多更多,豪情、悲情、苦情,甚至读禅念书后的会意心得,种种心情,都是情。 所以,词有更多人性,更加摇曳多姿,不像诗,总是个四四方方……嘿嘿~~~~ 填词真的不难,首先看看词牌介绍分析,看看前人句子,我会附带词谱给出至少一首前人词作。

然后想想大概要写什么,按照词谱规定的平仄,选好韵脚,好了,慢慢写吧!(*^__^*) 嘻嘻…… 希望有兴趣的朋友都来玩啊 (本系列默认符号:○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一、菩萨蛮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花间意》、《重叠金》等。

双调四十四字,为词调中之最古者,即以五七言组成;通篇两句一韵,凡四易韵,两平两仄。第一、二句即为七言仄句。

第三句为仄起之五言句,换用平韵。第四句为五言拗句。

后半第一句为平起仄韵之五言句。第二句为仄起仄韵之五言句。

第三、四句与前半第三四句同。 为什么这个放在第一个呢?因为,嘿嘿,它4个韵啊,可以随便换韵,多方便啊~~~而且其句子结构,很有古意,按照谱填出来怎么也有几分味道,实在是入手的最佳词牌啊!可是啊,这个词牌也是入手容易写好不容易。

因为韵换的太多,所以容易出现脱节的感觉,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义相连。 词谱: 菩萨蛮闺情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 ⊙○⊙●○○▲ 寒山一带伤心碧。

⊙○⊙●○○▲ 暝色入高楼, ⊙●⊙○△ 有人楼上愁。 ⊙○○●△ 玉阶空伫立, ⊙○○●▲ 宿鸟归飞急。

⊙●⊙○▲ 何处是归程, ⊙●●○△ 长亭更短亭。 ⊙○⊙●△ 菩萨蛮 (我自己填的) 昨宵夜半枕边见,桃源不改莲花灿。

忽乱失烟霞,依然各天涯。 梦从此刻坠,心自彼时碎。

欲诉怕妨君。多情付酒樽。

(注:天涯的天字,平仄不对,按词谱应该仄字而我用了平的。所以我以写诗的拗救办法前面用了“各”字。

当然,词没有拗救这样的概念,所以仍旧是出律。但是,我也是实在不想修改,一修改,这句就是推翻了,所以我不愿意。

只好由他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