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佛学的诗句

一、关于佛教的诗句

刚好收集了一些佛诗,摘录几首提供您参考

插 秧 诗 —南北朝•契此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在前。

赠质上人 —唐•杜荀鹤

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鱼鼓颂 ——唐•赵州从谂

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

莫嫌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

来时无迹去无踪 ——唐•鸟巢禅师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学道 ——唐•龙牙居遁

夫人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

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亦休。

悟道诗 —唐•某比丘尼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牛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不是众生不是相

——唐•大川禅师

不是众生不是相,春暖黄莺啼柳上。

说尽山河海月情,依前不会还怅惆。

休惆怅,万里无云天一样。

山高岂碍白云飞

——唐•大川禅师

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

雨催行客到,风送片帆归。

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父子相守空山坐

——唐•庞蕴

父子相守空山坐,无相如如寄有闲。

世人见静元无静,看似闲时亦不闲。

二、关于佛教的句子

最经典的有: 1,南无阿弥陀佛——相当于西方的My god! 2,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过知道这句话真正意思的不多 3,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藏王菩萨的这句话堪为经典 4,般若波罗蜜——佛教智慧浓缩成了五个字 5,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谁解其中意? 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大师的偈语就是经典 7,不可说——不落言筌,道可道,非常道 8,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教的宇宙观 9,唵嘛呢叭咪吽——佛教最著名的咒语,六字真言 1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篇末的这句佛偈,很有意境啊 华严经以十为圆满之数,这十句话应该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了 p.s.惠能大师还有一句话,不过经常被一些无知之人胡乱批评,单独举出来: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三、关于佛教的诗词

1、唐·惠能《菩提谒》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译文: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2、唐·惠能《菩提谒》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译文: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3、唐·吕岩《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4、唐·白居易《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译文: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5、宋·道潜《口占绝句》 寄语东山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译文:寄语东山那位窈窕的姑娘,总喜欢用幽梦去烦恼襄王。

禅心早已化作沾泥的杨絮,不会再随着春风上下颠狂。 扩展资料: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

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参考资料: 禅诗 百度百科。

四、佛教的精典名言谁可以给我好多电视里和尚常说的精典的话啊

善导大师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六祖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斌宗法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普贤菩萨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华严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华严经》“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十善业道经》“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无量寿经》“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犯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梵网经序》“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涅盘经》“人身难得,如优昙花.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五苦章句经》“人身难得,六情难具,口辩难中,才聪难致,寿命难获,明人难遭,直言难有,大心难发,经法难闻,如来难值.”《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五、求来源于佛教文化的词语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广为流传,对中国古代的

大千世界 《楞严经》卷四说“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后来,“世界”成了一个偏义复词,仅含空间的意思.佛经中说,以须弥山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称为一个世界.积一千个世界,为“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即为“大千世界”.“以三积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厢情愿】 一厢情愿亦作一相情愿,源自佛教《百喻经》.说的是一个愚人爱上了公主,不顾公主根本不认识他的事实,只顾 自己愿意和公主结婚,害了单相思的故事.后被广泛运用,多泛指单方面的愿望和计划. 【十八层地狱】 “地狱”这一概念是汉末传入中国的.那时,译出专讲“地狱”的经典多达十几种.在梵语中,“地狱”有“苦具”、“不自在”等意义.“地狱”在“六道轮回”中最劣最苦,而“十八层地狱”又是民间熟悉的“重狱”.《问地狱经》上有“十八层地狱”的名称:泥犁、刀山、沸沙、沸屎、黑耳、火车、镬汤、铁床、[山*盖]山、寒冰、剥皮、畜生、刀兵、铁磨、冰地狱、铁栅、蛆虫、洋铜.从理义上讲,眼、耳、鼻、舌、身,意“六识”,造贪,嗔、痴“三毒”,合为十八种地狱苦报,不必拘泥于具体名目.“十八层地狱”之说很早盛传民间. 【三头六臂】 佛经上所说的天神和阿修罗(意译非天,貌丑好斗,有福无德)往往有种种异相.如大自在天神,其形像是“八臂三目骑白牛”(见《大智度论》卷二).天神那吒,其形像是“三头六臂擎天地”(《景德传灯录》卷十三).阿修罗的形象是:“体貌粗鄙,每怀嗔毒,稄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 【聚沙成塔】 把细沙聚成宝塔,也作“积沙成塔“.语出佛典.《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这段偈子的意思是:甚至于小孩子做游戏,也能聚沙为佛塔.像这样的各种与佛结下善缘的人都已注定将成就佛果.后比喻积少成多,常与“积腋成裘”合用.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道,指“道行”.魔,梵语mara,指一切扰乱身心,妨害修行者.《魔逆经》指出:“其精进者,乃为魔求其便;若懈怠者,彼当奈何.”释迦太子成道前夕,坐于菩提树下,自誓:“不成正觉,不起此座!”其时天界魔宫震动,魔王波旬先率魔军进行威吓,又遣魔女进行引诱,均以失败告终.在修行中降伏魔事主要是靠“智慧”.正如隋·智顗指出:“转魔事为佛事,即巧慧.”应知一切善恶境界,均是唯心所现.“但了惟心,见无所见.若取之则心外有境,便成魔事.”(宋·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上)佛家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告诫修行者警觉修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各种“魔事”.俗语用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前进道路上可能有更大的障碍.。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