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泗水河畔的诗句《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评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作者介绍〕 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汉族。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2.描写泗水河畔的诗句《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评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作者介绍〕 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 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汉族。 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 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 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3.形容河边的诗句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溪居》柳宗元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三衢道中》曾几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早梅》张谓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难忘.《寻南溪常道士》刘长卿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宿王昌龄隐居》常建 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答李浣》韦应物 大殿连云接爽溪,钟声还与鼓声齐。 石径喧朝履,璜溪拥钓舟。《奉和幸韦嗣立山庄应制》苏颋 每驰东墅策,遥弄北溪琴。《侍宴韦嗣立山庄应制》徐彦伯 想起这些很不容易滴!采纳哦亲!~~~ 4.关于描写河边的古诗有哪些1.《青青河畔草》 两汉:佚名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2.《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五代: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敢辞 一作:不辞)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3.《边词》 唐代: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旧来迟 一作:归来迟)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4.《晚春江晴寄友人》 唐代: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5.《辛未七夕》 唐代: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5.形容在河边住宿的诗句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溪居》柳宗元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三衢道中》曾几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早梅》张谓溪花与禅意,相对亦难忘.《寻南溪常道士》刘长卿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宿王昌龄隐居》常建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答李浣》韦应物大殿连云接爽溪,钟声还与鼓声齐。 石径喧朝履,璜溪拥钓舟。《奉和幸韦嗣立山庄应制》苏颋每驰东墅策,遥弄北溪琴。 《侍宴韦嗣立山庄应制》徐彦伯想起这些很不容易滴!采纳哦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