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找一首现代诗,烛台意象,以前看到过找不到了那晚,临走时,下起了雨。你说,听到了吗?雨打芭蕉,一滴,两滴,三滴。我推开西窗,听它们叶叶声声的别离。 心层层叠起,每一处皱褶里都漾满了疼痛。 终于转身,点起了红烛。 城市的灯亮着,充满了颓废与沧桑。 为你,我愿燃烧自己,我就是这俗世的最后一支红烛,为了爱情而绚烂。 哪怕,烛无言,雨无言。 2. 我要撕开这黑夜,用我的光量和温暖陪你远行。 有了你,我看不到别处的风景,有了你,人间到处美若天堂。 色彩斑斓的天空下,我已酣梦千年。 是否,你愿意一直停留在我的梦里,而不愿惊醒我? 3. 我悄悄闭上眼睛,以仅剩的勇气剪掉那些冰冷的焰心。 黑夜的心思穿过荷叶的忧郁,开成了坟墓样的雨花。 蕉叶也承受不了的痛,磕碰着我的眼睛。 我的世界一片凋零。 4. 我听一些嘈杂的音乐。激烈而又充满眩晕的感觉。 颓废、张狂、奢靡、绝望。穿越我的神经,穿透我记忆中的疼痛的忧伤。 青春如花落下。 所有的华丽和衰败都声嘶力竭地远走。 一切繁华过往终将如流云散。 之后,我们冷漠,沉静而内敛。就如,你对我淡漠的微笑,和笑容里浓重的痛楚。不知道,你的内心有没有崩裂的伤口。 5. 五月的心思,让窗外的石榴花侵入。穿过记忆的栅栏,绯红了整个季节。 留不住这一派火艳,没有天长地久,不知道将来。 ——亦如,留不住的你和算不出的流年。 一切都会很好。任何东西都会被替代。 只要,我们足够坚强。 6. 我躺在爱情编织的摇篮里日渐恐惧。曾经霍霍的誓言已松动、迟钝。 阳光很温暖。阳光很孤独,我也很孤独。 是谁磨断了手中的红线? 风一阵紧似一阵地吹。 你如我手中走脱的风筝。晴朗的天空,满是碎片。 7. 浓黑的夜,燃起红烛。风从窗外来。还有沉睡的花香。 你马蹄哒哒从我心上踩过。不是归人。 原本是个美丽的错误。 来生,你来做烛,我便是那守候你一生的烛台,如何? 或者,你为芭蕉,我为雨。 我们再来一次珠泪滚滚的离别。 8. 捧红烛在手心,我愿意为你耗尽。 你又在我梦里微笑。 之后,烛台已孑立。 窗外有声簌簌,那是蕉叶的呼唤。 ——就等你了,我们下世的约定。 二、关于蜡烛的诗句1、有关蜡烛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原文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4、简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以句中的“别”字为通篇文眼,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但其中也流露出诗人政治上失意和精神上的闷苦,具有浓郁的伤感色彩,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并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深切思念。诗中融入了诗人切身的人生感受。 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三、有关蜡烛的诗句李商隐: 锦帷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燕台四首·冬李商隐天东日出天西下,雌凤孤飞女龙寡。青溪白石不相望,堂中远甚苍梧野。 冻壁霜华交隐起,芳根中断香心死。浪乘画舸忆蟾蜍,月娥未必婵娟子。 楚管蛮弦愁一概,空城舞罢腰支在。当时欢向掌中销,桃叶桃根双姊妹。 破鬟矮堕凌朝寒,白玉燕钗黄金蝉。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白蜡烛诗(代夫赠人景胜银釭香比兰,一条白玉逼人寒。他时紫禁春风夜,醉草天书仔细看长门烛王建秋夜床前蜡烛微,铜壶滴尽晓钟迟。 残光欲灭还吹著,年少宫人未睡时夜归白居易半醉闲行湖岸东,马鞭敲镫辔珑骢。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 楼角渐移当路影,潮头欲过满江风。归来未放笙歌散,画戟门开蜡烛红雪夜喜李郎中见访兼酬所赠 白居易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鹤氅人。 红蜡烛前明似昼,青毡帐里暖如春。十分满盏黄金液,一尺中庭白玉尘。 对此欲留君便宿,诗情酒分合相亲因梦得题公垂所寄蜡烛因寄公垂 白居易照梁初日光相似,出水新莲艳不如。却寄两条君领取,明年双引入中书。 [注:宰相入朝举双烛,余官各一。]寒食(一作寒食日即事) 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华清宫感旧王建尘到朝元边使急,千官夜发六龙回。辇前月照罗衫泪,马上风吹蜡烛灰。 公主妆楼金锁涩,贵妃汤殿玉莲开。有时云外闻天乐,知是先皇沐浴来晚坐寄友人温庭筠九枝灯在琐窗空,希逸无聊恨不同。 晓梦未离金夹膝,早寒先到石屏风。遗簪可惜三秋白,蜡烛犹残一寸红。 应卷鰕帘看皓齿,镜中惆怅见梧送李校书赴吉期贾岛筮算重重吉,良期讵可迁。不同牛女夜,是配凤凰年。 佩玉春风里,题章蜡烛前。诗书与箴训,夫哲又妻贤闻李夷遇下第东归因以寄赠 薛能囊中书是居山写,海畔家贫乞食还。 吾子莫愁登第晚,古人惟爱贱游闲。舟行散适江亭上,郡宴歌吟蜡烛间。 从此乐章休叙战,汉兵无阵亦无蛮。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子 晏殊海上蟠桃易熟,人间好月长圆。 惟有掰钗分钿侣,离别常多会面难。此情须问天。 蜡烛到明垂泪,熏炉尽日生烟。一点凄凉愁绝意,谩道秦筝有剩弦。 何曾为细传南乡子苏轼何处倚阑干。弦管高楼月正圆。 胡蝶梦中家万里,依然。老去愁来强自宽。 明镜借红颜。须著人间比梦间。 蜡烛半笼金翡翠,更阑。绣被焚香独自眠。 如梦令贺铸相见时难别易。何限玉琴心意。 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憔悴。 憔悴。蜡烛销成红泪.蜡烛 罗邺暖香红焰一时燃,缇幕初垂月落天。 堪恨兰堂别离夜,如珠似泪滴樽前。蜡烛郑谷仙漏迟迟出建章,宫帘不动透清光。 金闱露白新裁诏,画阁春红正试妆。泪滴杯盘何所恨,烬飘兰麝暗和香。 多情更有分明处,照得歌尘下燕梁。 四、【烛台:古老的守夜者李汉荣①母亲用过的烛台,我小心地保存了下来(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审清题干,答题区间在⑦⑧段,“概括”中国文化中“夜晚”的特征,“夜”是“深邃的”“黑的”“静的”,在原文中抓关键词“文化”与“夜”,即能抓住有效信息.(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作用时应从手法、内容、结构等方面入手.画线句明显运用了想象和排比;一系列各色人物在夜晚烛光中的活动,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真实之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为下文写中国的文化作铺垫.(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⑫⑫段是结尾段,结构上可用与作用相关的术语,如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等作答;内容上写了母亲和中国文化;注意省略号的作用,表示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想象空间;这两段,独句成段,具有强调的意味.(4)本题考查品味小说“物象”的作用的能力.“烛台”在全文起线索的作用,“烛台”本身是“夜的守护者”,是牺牲自我、照亮他人、传递温暖的奉献者形象;母亲和先辈们都在“烛台”下、烛光中劳作、奉献,它是母亲、先辈们的集体记忆,传递“爱”的伟大;“烛台”又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守护者,美妙的诗句、伟大的历史是在烛光中、烛台下产生的,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最后还要关照主题或作者的情感.答案:(1)①积淀深厚,积淀了古中国的记忆文化、礼仪和诗.②拥有无限和深邃,又执着地追求光明.(或者“扎根于博大深厚,又保持着对光的信仰与钟情”)③寂静、不过多言说,蕴含高深天道与宇宙、生命远方,时间深处的永恒紧密相连.④拥有幽暗和宽厚,带着高贵的忧伤、纯真的气质和深长的情义.(一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意近即可)(2)①运用排比手法,复原了关于烛台一系列场景,富有生活和文化气息,增强了感染力.②通过想象(虚写),丰富了文章内涵,表面烛台是个体也是共同记忆,既折射了生活也折射了历史,是古中国的夜晚、记忆和文化的守望者.(每点2分)(3)①收束全文,照应前文内容,结构浑然一体.②两个独句段,强调烛台是母亲的写照,也承载着古中国的记忆.③省略号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韵悠长.(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4)①借烛台的守夜者形象,赞美奉献自我、传递暖意、守候光明的品质.②借烛台这一母亲的象征,讴歌相伴长夜、辛勤劳作的母亲形象.③借烛台抒发对其所承载的逝去历史的眷恋和对古典文化的喜爱之情,并表达了守望传统和古典之美的愿望.(意近即可,每点2分)。 五、有关“专注”的诗句1.读书良有感,学剑惭非智。 ——《来从窦车骑行 自朔方行作》唐. 李益 2.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来任侠非。 ——《杂曲歌辞·缓歌行》唐. 李颀 3.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 ——《杂曲歌辞·行路难二首》唐. 高适 4.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清明》宋. 王禹 5.身名不问十年馀,老大谁能更读书。——《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唐. 王缙 6.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所见 1.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所见 翻译: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2.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来任侠非。 ——《杂曲歌辞·缓歌行》唐. 李颀 读书和任侠,就好比学文和习武,而"任侠"除了说习武外还带有行侠仗毅走江湖的意思. 这话是说:早知道现在读书的好处,后悔当年习武走江湖是错的. 3.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 ——《杂曲歌辞·行路难二首》唐. 高适 翻译:有才能的人却不愿意学习请见地位高的人,哪里还用年复一年地空读书 4.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清明》宋. 王禹 翻译昨天去邻家借了点火,点燃窗边的烛台继续读书。 5.有关“专注”的诗句还有: 令伯支离晚读书,岂知词赋称相如。 ——《酬包佶郎中览拙卷后见寄》唐. 卢纶 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 ——《答侯少府》唐. 高适 读书惟务静,无褐不忧贫。 ——《送薛秀才》唐. 皇甫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唐. 杜甫 《劝学》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六、有关蜡烛的诗句及赏析(一定要赏析,越多越好)无题 作者: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1,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2,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3,青鸟殷勤为探看4。 全部注释 1.《颜氏家训》:"别易会难"。 2.《乐府诗集·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3.蓬山:传说中的蓬莱仙山。《列子·汤问》:"渤海之东有五山,五曰蓬莱。" 4.青鸟:传说中西王母的神鸟。《汉武故事》:"七月七日,忽有青鸟飞集殿前。东方朔曰:'此西王母欲来。'有顷,王母至,三青鸟侠侍王母旁。" 这首诗写作年代不明,有说作于开成三年(838)婚王氏之前。就内容而言,吴、冯、张、汪诸家皆以为寓意令狐氏之作。或谓进士方及第后,调弘农尉时,寓意君王之作。然皆属猜度而无实证。从明显描写的内容看,似是一首爱情诗。首句言相见难得,离别难堪。二句以百花无力象征为离别相思之情所困扰,情绪低落。三、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是全诗的重心,言相爱之深切凝重,生死相以。五、六句设想象被怀念的女子的生活情景,暗含离人相思,心心相印之意,并示关切、珍重之意。结尾说相距本不远,但既难相见,又难通音信,希望能有人代为传递信息,带去问候。如此解说,则这场恋爱必是难有成果的苦恋。另一种可能是:此诗并无本事,只是作者抒写一种经过概括、提纯的生活体验,或者是爱情体验,或者是友情体验,或者兼而有之。如此,则是托男女之情而寓意人生。总之,此诗乃义山诗中最为传诵的名篇,绵缈深沉而不晦涩,华丽而又自然,情怀凄苦而不失优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