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奉陪郑驸马韦曲①杜甫韦曲花无(1)C(2)(3分)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根据答题准确性和表达情况酌情给分)【解析】(1)试题分析:诗中花正好,藤梢新,是典型的春景;“白发好禁春”是诗人要享受这春意,没有“春去”,更无“夏来”,故C项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体察,当然这是建立在对诗歌内容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只看诗歌本身,或许略显朦胧,但题干中给出“小乌巾”的注解——“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因此我们知道诗人因为韦曲春景之美而心生归隐之意。 而诗歌后面的注释表明了作诗背景“求仕于长安而未果”,求仕不得,难免心灰意冷,于是说上几句归隐之语自然之极,这种情感很复杂,说是要归隐,未必真归隐,发发牢骚或自我安慰均有可能,不过对自然美景的不舍倒是真实可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唐诗中诗鬼是谁李贺(790~816) 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李贺一生以诗为业,其诗可分为4类。①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此类诗有的直陈时事,有的借古讽今。名作有《雁门太守行》、《老夫采玉歌》等。这类诗中,五古、七古较少,多为乐府诗。或借旧题,或创新题 ,大都凝练绚丽 。也有的含义隐晦,如《金铜仙人辞汉歌》。②个人发愤抒情。这类诗有个人失意困顿、疾病缠身的消沉和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叹,也有“天荒地老无人识”的不平和“世上英雄本无主”,“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③神仙鬼魅题材。这类诗曲折表现他对现实的厌恶和否定。后人因此称他为鬼才。④咏物等其他题材。这类诗总的表现了李贺诗题材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李贺诗想象丰富奇特,幽深奇谲,句锻字炼,色彩瑰丽,富有浪漫气息 。但也有少数明白易懂的诗 ,他擅长短篇,《天上谣》、《梦天》、《帝子歌》、《湘妃》等是其代表作,被称为长吉体。他多写古诗与乐府,近体很少,无七律。他的诗借鉴了齐梁宫体诗的词采,也沾染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由于太注意雕琢,有的诗往往词意晦涩,堆砌词藻。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3.唐诗与宋诗有何异同诗分唐宋,有两层含义,一指朝代,一指风格。 当然,风格与时代有关。不过,唐诗有下开宋调者,如韩愈、孟郊诗派以及杜甫夔州以后的诗;宋诗也有嗣响唐音者,如宋初的白体与西昆体。 而且唐诗有初、盛、中、晚之分,宋诗也有江西、永嘉之别。然而就大体说,唐、宋诗的风格颇有不同。 这种差别一直延续到近代。唐以后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没有超出唐、宋两大派别以外的。 (二) 缪钺的《诗词散论·论宋诗》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其言甚为允当。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它只是写西望洞庭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既无诗眼可言,又无摘句可得,读来却觉酝藉空灵,情在景中,确是天生好言语。 这就是以韵取胜。再看黄庭坚〈〈题郑防画夹〉〉之一: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前三句所写是湖中景致以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情不由己,欲买舟一游,旁人方始明白:此非真景,原来是画。 前三句是烘托,是作势,目的是逼出最后一句。可见此诗颇费匠心,深折透辟。 这就是以意胜。 唐诗既重韵致,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于景中。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纯是写景,并无深意,然而诗人洒脱高远之致,读者自能从诗中体会。这便是严羽〈〈沧浪诗话〉〉所谓“不理涉路,不落言诠”,其美全在情辞。 同是写出庐山,苏轼〈〈题西林壁〉〉便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二句还是在写景,后二句却纯是议论。然而正因有此议论,庐山峰回路转之状读者反倒能充分领略。 可说是虚中见实。赵翼评论曰:“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闻出色。 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也就是说,此诗有意与前人异,透过一层说,不犯正位,务求出奇制胜,与前诗比较,意思远为深刻,完全以气骨见长,然而情辞之丰赡则明显不如。 东坡此诗意义不止在此,从中还可以领悟深刻的道理。这也是宋诗特色——富理趣。 当然唐诗也富理趣,如王维《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在南宗禅看来,自性本自清净,此心若静,何来穷通?王维所阐发的即是此理。然而他只是叙事写情,松风山月,解带弹琴,皆可资以悟道,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 寓理于景,意余于词,这是唐诗言理的特色。再看黄庭坚的>之一: 万事同一机,多虑即禅病。 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 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 此诗大意是: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自性本净,何须多虑?斌老有见于此,以新诗排闷,终能得意忘言。 知喜与嗔同出一性,犹如莲花与淤泥共在一池,便能心源澄澈,与晚色幽香共静。二诗含义一致,然而黄诗写远为曲折,说理更为透辟。 不过,言尽句中,含蓄之致也就稍逊了。这便是宋诗言理的特色了。 说理如此,写景亦然。唐诗如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有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此诗虽繁音促节,极尽描摹之能事,然而款款道来,数次变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宋诗如苏轼>: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水生千涡。 …… 此诗效仿韩愈>的比喻手法,一气喷出,令人应接不暇。中间不换韵脚,更有直下之势。 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而有之。写作技巧较岑诗大有进步。 但是如急流下注,不免急迫,失却了唐诗的雍容之态。 不仅章法,宋诗句法也大变唐诗之旧。 如杨万里的“雁来野鸭却惊起,我与舟人俱仰看”一联(>),陈石遗评曰:“三、四似不对,而实无字不对。流水句似此,方非趁笔。” (>)不仅两句一气呵成,而且单看上句,是极难猜出下句的。这种句法不见于唐诗,也是宋诗技巧进步之处。 又如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黄庭坚“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湘东一目诚甘死,天下中分那可持。”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或以活法用典,或以文入诗,奇警深折,其境界为唐所无。不过,唐诗中高远清华、雄浑丰腴之句,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郡邑浮前曲浦,波澜动远空。”(>),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之类,宋诗中也罕见。 宋诗音调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为最甚,如“人言九事八为律,傥有江船吾欲东”(。 4.唐诗中有哪些是描述唐长安的唐诗中接近1/3比例可以说和长安有关。 长安是周、秦、汉、隋的故都所在,历史遗留下来的故迹随处可见,足以引发长安诗人的嗟叹咏歌。而唐代的首都长安,真正是“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真正是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才尊”。秦川的风物之美,四塞之固,山川的雄伟壮丽;长安的城阙宫殿、楼台亭阁、池苑林园、佛寺道观;长安的街市、酒肆、人物、习俗;长安的音乐、舞蹈、技艺,这一切都是诗人们无尽的诗材。晚年的杜甫居无定所,当他漂泊在夔州 (今重庆奉节)时,写《秋兴八首》,诗中反复抒写的就是他对长安绵绵无绝期的怀念。在《秋兴八首》里,杜甫满怀眷恋地回忆了终南山、蓬莱宫 (即大明宫)、曲江、芙蓉苑、花萼楼、昆明池、渼陂、昆吾、御宿……这些地方都是他当年频动诗兴之处。 长安的四时景色以及与四时相配的节令、民俗,也是诗人们咏歌不尽的诗材。诗人们大量的长安四时诗及节令民俗诗,本书将在以下各章节予以叙述引列。不过,《全唐诗》中所收《忆长安》同题诗一组,却值得一提。《忆长安》同题诗作者共十一人,是:谢良辅、鲍防、杜奕、严维、丘丹、郑概、陈元初、吕渭、范灯、刘蕃,都是天宝至贞元间人。其中鲍、严、丘三人今存诗较多,其他八位存诗俱在四五首以下。“严维”名下《忆长安》题下小注说:“共十二咏,丘丹等同赋。”十二首《忆长安》诗,各以“忆长安,x月时”开头,共六言六句,可见是相约的同题之作,每人各赋长安某月风光景色。因不足十二人之数,故谢良辅分咏正月和十二月。同是这群诗人,名下又有《状江南》同题五绝一首 (谢良辅仍为两首),分咏江南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再分为季、仲、孟,合共也是十二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同题写作。这说明在他们看来,就全国范围而言,长安的十二个月是值得回忆的,与之相比侔的,便是江南的四季也值得"状"。固定的句式和篇幅,使《忆长安》类似于词,或者与当时流行的某一曲调有关。白居易有《忆江南》词三首,作者自注:“此曲亦名《谢秋娘》。”可惜《忆长安》的曲调没有流传开去,所以此后便无同题之作了。 另外有关长安的诗作也有大量: 1、军旅题材: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云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杨炯。唐大军西出长安征讨吐蕃时的场面 平生白云意,疲尔愧为雄。君王谬殊宠,旌节从此戎。引绳当系虏,单马岂邀功? 陈子昂。武后时北征契丹、东出长安 车磷磷,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杜甫 安史之乱时期败军回长安 桐柏水西贼星落,枭雏夜飞林木恶。相国刻日波涛清,当朝自请东南征。舍人为宾侍郎副,晓觉蓬莱欠佩声。玉阶舞蹈谢旌节,生死向前山可穴。同时赐马并赐衣,御楼看带弓刀发。马前猛士三百人,金书左右红旗新……男儿生死在手里,营门老将皆忧死。 王建。长安东门裴度征讨吴元济,当 时大文学家韩愈从中书舍人被引荐为行军司马 城上旭日照阑干,城下降戎彩仗攒。九陌尘埃千骑合,万方臣妄一声欢。楼台乍仰中天易,衣服初回左袵难。清水莫教波浪浊,从今赤岭属长安。 薛逢。河湟收复后长安万众欢庆 2、祭祀 (郊祭、祭社稷、祭宗庙、祭百神等)、宴会 (设宴、敕赐)、降诞、出巡、巡幸、封禅,朝廷举行的献俘、祝捷、归降以及会见外国使节、帝王的婚姻、死葬以及重要大臣的死葬等,都是牵动满朝文武官员甚至全城的大事,参与或与闻其事者,都免不了有诗。《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十八首就是其中的名篇 3、朝廷里每日举行的早朝、重要的规模更大的朝会,退朝之后官员们各自在所属衙门里的入直、宿直,他们的除授、迁擢、罢免,文武要员们的奉使、和蕃、赴任、还镇,一般官员们的休沐、请告 (因病请假)、致仕还乡、丁忧返里……以及他们之间的应酬、交往等,成为长安诗歌创作最寻常的诗材。其中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都曾经在长安或者郊区有大量唱和作。“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5.开头是郑的五言律诗《献荥阳公诗五十韵》 作者:元稹 郑驿骑翩翩,丘门子弟贤。文翁开学日,正礼骋途年。骏骨黄金买,英髦绛帐延。趋风皆蹀足,侍坐各差肩。解榻招徐稚,登楼引仲宣。凤攒题字扇,鱼落讲经筵。盛气河包济,贞姿岳柱天。皋夔当五百,邹鲁重三千。科斗翻腾取,关雎教授先。篆垂朝露滴,诗缀夜珠联。逸礼多心匠,焚书旧口传。陈遵修尺牍,阮瑀让飞笺。中的颜初启,抽毫踵未旋。森罗万木合,属对百花全。词海跳波涌,文星拂坐悬。戴冯遥避席,祖逖后施鞭。西蜀凌云赋,东阳咏月篇。劲芟鳌足断,精贯虱心穿。浩汗神弥王,鹞飏兴欲仙。冰壶通皓雪,绮树眇晴烟。驱驾雷霆走,铺陈锦绣鲜。清机登穾奥,流韵溢山川。墨客膺潜服,谈宾膝误前。张鳞定摧败,折角反矜怜。句句推琼玉,声声播管弦。纤新撩造化,澒洞斡陶甄。卫磬琤鍧极,齐竽僭滥偏。空虚惭炙輠,点窜许怀铅。惫色秋来草,哀吟雨后蝉。自伤魂惨沮,何暇思幽玄。喜到樽罍侧,愁亲几案边。菁华知竭矣,肺腑尚求旃。抵滞浑成醉,徘徊转慕膻。老叹才渐少,闲苦病相煎。瓦砾难追琢,刍荛分弃捐。漫劳成恳恳,那得美娟娟。拙劣仍非速,迂愚且异专。移时停笔砚,挥景乏戈鋋。仪舌忻犹在,舒帷誓不褰。会将连献楚,深耻谬游燕。蒲有临书叶,韦充读易编。沙须披见宝,经拟带耕田。入雾长期闰,持朱本望研。轮辕呈曲直,凿枘取方圆。呼吸宁徒尔,沾濡岂浪然。过箫资响亮,随水涨沦涟。惜日看圭短,偷光恨壁坚。勤勤雕朽木,细细导蒙泉。传癖今应甚,头风昨已痊。丹青公旧物,一为变蚩妍。 6.古典诗词中和之美中国古代艺术把中和作为重要的审美原则。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适中,无偏无颇,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也就是说,只允许怨而不怒的委婉劝说不允许尖锐的揭露批判,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不能超越儒家传统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 温柔敦厚地师教被引入艺术的创造原则之后,就要求诗词在艺术表现上要蕴藉含蓄,深婉委曲,内容要浓郁厚笃,既不叫嚣乖张,又不浅显直露。简而言之就是含蓄蕴藉哀而不伤。 含蓄蕴藉是总体原则,哀而不伤是对这个总体原则的补充。沐浴小小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