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模版

1.古诗之最(示例: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最

1、最贵的书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2、世上最长的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刚流到腮边(苏小妹戏东坡) 3、最穷的夫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敞筐(白居易) 4、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5、最害羞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 6、最多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7、最消瘦的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8、最憔悴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9、最忧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10、眼里最差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11、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12、最凄美的爱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 13、最高的楼: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 14、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15、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 16、最深的雪:夜来城外三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白居易) 17、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何似个长(李白) 18、被风吹得最远的房子:茅飞渡江撒江郊,高者挂之长林梢(杜甫) 19、最长久的恨: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 20、最荒凉的地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 21、最美的笑: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 22、最贵的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3、最难请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24、精神最好的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25、思维最乱的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6、恨的最长的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27、最痛苦的离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28、最奇特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29、最深的感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 30、最荒芜的地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31、最长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2、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 33、最难攀登的道路:“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4、白得最快的头:“朝如青丝暮成霜.” 35、水上最快的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6、最高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7、最强劲的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 38、最奇妙的泉水:“山中一夜雨,树上白重泉.” 39、最美丽的笑容:“回头一白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40、最遥远的邻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1、最难请的人:“千唤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笆半遮面.” 42最贵重的酒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43、最难寻找的东西:“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44、最寂静的环境:“千上鸟飞绝,万径人综灭.” 45、最大的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 46、最空旷的环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47、最长的头发-----百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8、最难找的人-----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49、最强的春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0、最远的邻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1、最高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2、最美的笑容-----回有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53、最快的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也过万重山 54、最难请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55、最苗条的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6、最差的眼力-----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57、眼泪最多的人---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58、最痴心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59、最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60、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61、最害羞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

2.诗歌鉴赏例文摘抄

王维在隐居辋川时,曾创作了一批精美的山水诗。

他自编为《辋川集》,收入他和友人裴迪互相唱和的五言绝句各二十首,内容主要是描写辋川别业附近的风景,抒发隐居生活的情趣。先看其中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寂静的山涧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假外物,不关世事,也无人知晓。

这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也是诗人王维主客观契合一体的独特意境,简直就是佛家空无寂灭观念的象征境界。所以明代文论家胡应麟说,此诗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诗薮》内编卷六)王维在这里所创造的意境,生于象外,是一种诗境与禅境的合一体,它具有极大的暗示性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取得这种艺术成就,不能不说是得利于他对佛学的钻研及佛教思想方式的熏陶。

王维被后人称作“诗佛”。他早年即相信佛教。

母亲崔氏持戒安禅三十余年。王维和弟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如荤血”(《旧唐书·王维传》)。

王维于31岁时,妻亡不再娶,孤居一室,屏绝尘累,“迥无子孙”(《责躬荐弟表》)。他还撰有多篇有关佛教的诗文,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在唐代的佛教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而且主要是信仰南宗禅。南宗禅是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的那套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为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提供了最新的最完备的处世良方。

而南宗禅的某些修持方法,又和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有相通相似之处。宋代文论家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

妙悟即是对禅的识见力,也可表现为对艺术的感受力。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南宗禅讲“顿悟”,常使用形象的表达方式传法,特别强调直觉、暗示、感应、联想在体悟中的作用。王维参禅有得,自然对这种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体会。

他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融汇到人生观中,把宗教情感化为诗思,创造出一种“空”、“寂”、“闲”的诗的意境。禅宗崇尚山林胜景的风格,也对王维自觉地亲近山水,发掘山水的美学价值,具有引导和启示作用。

王维在《竹里馆》一诗中这样描写他的内心体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

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融。《鹿柴》也是这样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空山里寂静无人,只听见深林里飘荡着断续的人声,一缕夕阳透射在密林深处的青苔上,是那样的恍惚而凄清。

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寂的境界,虽然孤独,却也蕴藉。清代王渔洋说,王维的这类小诗“字字入禅”,“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

也就是说,王维的这类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禅的意蕴。自然,也就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独特品味。

王维并不一定只到渺无人迹的所在去寻求禅意,他也把眼光射向茫茫大千世界,射向热闹的农家生活: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新晴野望》一场春雨,洗涤尘垢,景象一新。农事正忙,人和景物都沐浴在清新的空气中。

“白水”二句把近景和远景组成有层次的画面,水色明亮,峰峦碧翠,光和色的对比十分和谐。表面上,我们看不出这首诗的禅意。

实际上,那场春雨多象是佛家净瓶倾下的圣水,把万物洗涤得明净空灵。只不过万物把禅境和诗境融会得太妙了,他并没有让禅理压倒诗趣。

当然,我们关注的是那种对农家生活的赞美之意,欣赏的是山水美的灵光,而不必孜孜求其禅理。王维是一位诗歌、音乐、绘画、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其言精辟,切中肯綮。

王维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他用萧疏清淡的水墨笔法作画,创水墨山水,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作山水画南宗的开山祖。

他的绘画强调写意,追求神似,表达主观情致,故“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难可以形器求也。”(沈括《梦溪笔淡》引张彦远语)所以,王维又被称为中国文人写意画之祖。

绘画能得神似,也就有了诗的情韵和意趣,即画中有诗。用这种绘画思想去凝视自然山水,发为咏叹,造境入诗,必然诗中有画的神韵。

王维在绘画、音乐、书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艺术素养,使他在诗歌创作时,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细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以及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并将之诉诸笔端。也更会用辞设色,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

诗中有画的意境,诗中有音乐的流畅,诗中有书法的变化。这样就无形中形成了他独有的“诗中有画”和“百啭流莺,宫商迭奏”的诗歌艺术风格。

我们在欣赏他的山水诗时,应紧紧把握这个特色。王维善于概括地抒写雄奇壮。

3.古诗格式分那几种

* 五言绝句[仄起式]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言绝句 [平起式]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七言绝句 [仄起式] *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七言绝句[平起式] *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五言律诗 [仄起式]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五言律诗 [平起式]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七言律诗 [仄起式] *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七言律诗 [平起式] *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律诗首句多为压韵)

4.求详尽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一.诗歌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也属于写景诗,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注意。如于谦的《石灰吟》等。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王维、王昌龄等。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如盛唐、中唐、晚唐的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

④、咏怀诗:因身世遭遇所感,多抒发一些抑郁之情。如杜甫、李商隐等。

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二诗人风格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 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 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 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 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 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 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 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 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 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 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 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 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注:诗人总体创作风格之外的“变格”。

三语言特点①清新。 ②平淡,也称质朴。

③绚丽。 ④明快。

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⑤含蓄。

⑥简洁。四表现手法①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a)有动静结合(b)虚实结合等的不同(c)点面结合(d)正面侧面(e)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的描写(f)明暗、冷暖等色调形态(g)各种感觉:视、听、触、嗅(h)细节(I)场面等。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

②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③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④其他写作技巧包括:(a)赋比兴、(b)衬托、(c)对比、(d)渲染、(e)卒章显志、(f)欲扬先抑、(g)联想想象、(h)语序倒置等。

五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1/8a、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b、分析手法类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c、侧面描写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d、语言特点类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诗情画意:e、议论类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f、语言风格类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词藻华丽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5.求一篇古诗赏析的例文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三、四两句,追述过去两次抗金的战例,渲染自己立志抗金“气如山”的英雄气概。“楼船”指一次水战: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一一六一年)冬季,金朝君主完颜亮率军南侵,曾一度占据了瓜洲,但宋将虞允文的部队造战船抵抗,击溃金兵,使其不得渡江南下,完颜亮被部下杀死。“铁马”指同年秋季,金兵占领大散关,被宋将吴磷的部队击退,这是一次陆战。这两句诗,全用名词排列组合,通过对楼船夜雪、铁马秋风的形象描写,表现出威武雄壮的军容,气势磅礴,激动人心。

出自古诗:陆游《书愤》

6.古诗词的格式有哪些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

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

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

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

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

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

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古诗词格式 唐诗格律: * 五言绝句[仄起式]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例词参考·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 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 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说明:此五言绝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 五言绝句 [平起式]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例词参考· 听筝[唐]李端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是误拂弦。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 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说明:此五言绝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 七言绝句 [仄起式] * (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平。

△ ·例词参考· 为女民兵题照 **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 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说明:此七言绝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 七言绝句[平起式] *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 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例词参考·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说明:此七言绝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 五言律诗 [仄起式]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例词参考·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说明:此五言律诗的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 五言律诗 [平起式]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例词参考· 山居秋螟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青泉石是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说明:五言律诗的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 七言律诗 [仄起式] *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律诗首句多为压韵) ·例词参考· 书愤[宋]。

7.小学古诗写字范本

近体诗格式如下(用“○”标平声,“●”标仄声,应平可仄、应仄可平分别用“⊙”、“◎”标识。

“△”平韵):七律平起法、七绝平起法七律亦每首八句,首句亦有押韵者,亦有不押韵者,以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为平起。兹将其法示下:◎○⊙●●○△,⊙●○○●●△。

⊙●◎○○●●,◎○⊙●●○△。◎○⊙●○○●,⊙●○○●●△。

⊙●◎○○●●,◎○⊙●●○△。上为七律首句押韵之平起法。

若首句不押韵,则应改为○○●●○○●。七绝亦只有四句,依照前半首之平仄,即为七绝首句押韵之平起法,依照后半首之平仄,即为七绝首句不押韵之平起法。

七律仄起法、七绝仄起法七律仄起者,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也。其法亦有押韵与不押韵之别。

兹再将八句之平仄表示于后:⊙●○○●●△,◎○⊙●●○△。◎○⊙●○○●,⊙●○○●●△。

⊙●◎○○●●,◎○⊙●●○△。◎○⊙●○○●,⊙●○○●●△。

上为七律首句押韵之仄起法。若首句不押韵,则应改为●●○○○●●。

七绝首句押韵之仄起法,即照前四句之平仄,七绝首句不押韵之仄起法,即照后四句之平仄。古体诗的平仄并没有任何规定。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