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修辞手法反复分哪两种情况反复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格律中规定必须反复的。例如《忆秦娥》这个词牌,我们以李白的为例: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个词牌的上下阕中,规定了第三句和第八句必须和前面的三个字反复出现。 又如《如梦令》这个词牌,我们以李清照的词为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裳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牌规定了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反复出现。 其他如陆游《钗头凤》中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词人先后两次发出的感叹构成“错”、“莫”两字的重叠,别开生面地直抒胸 臆,表达对唐婉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的情感,抒发了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 的凄楚之心。《丑奴儿》中“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 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段 话用反复充分表达作者思想,增强文章的气势。 第二种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反复。例如,李贺《苦昼短》: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街烛 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 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刘彻茂陵多滞骨, 嬴政梓棺费鲍鱼。在诗词中数量词的反复比较多,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 杯。” (李白《山中与友人对酌》);“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觭亦不醉, 感子故意长。 ”(杜甫《赠卫八处士》);“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 壶酒、一溪云。” (苏轼《行香子清夜无尘》);等等。当然,这种反复通常 前后词组结构相同。 2.诗词的修辞手法借喻是怎么回事借喻是一种比隐喻还要隐曲的比喻,不出现本体,也不出现比喻词,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比喻不露痕迹。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 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例如,“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此诗名为写松,实喻王复的品格,这 就是借喻。 又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 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这首诗更是借石灰来表白自己为了清白操 守而不惜粉身碎骨的决心。词中使用借喻的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辛弃疾《鹧 鸪天》);“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代人赋》),此句借此劝喻这位 “多情反被无情恼”的少年可以到别处去寻觅知己。 3.诗词修辞手法比拟是怎么回事比拟就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也就是说把一个事物当成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是根据本体事物和拟作事物之间的可拟性,借助联想和想象而形成的辞 格,因此联想是通向比拟的桥梁,想象是比拟的翅膀。 比拟具有很强的感情 色彩,是作者用自己自然流露的强烈感情去感染读者的一种辞格。王希杰《修辞学通论》中说:“比拟,向来是一个独立的辞格。 但是,如果从本质上看,比拟其实就是比喻的一种。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把人 当成物,把物当成人。 为什么可以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混淆起来,把甲当成乙 呢?因为这两种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之处或者是客观存在的, 或者是说写者主观心理上的一种情绪。 ”可见,从本质上讲,比拟确实可以看成是比喻的一种。 但比喻还是不同于比拟,主要是比喻可以直接把拟体当成本体来写,本体和拟体的关系是重 合、相融关系,彼此是混同的。而比拟重在“拟”,且本体必然出现。 4.诗词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比喻可以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其方式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 化抽象为具体比喻可以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翻开唐诗宋词,“愁”字是随处可见的。 “愁思”、“愁肠”、“愁城”、“愁云”、“愁容”,带“愁”字的词语比比皆是。 “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理, 如何让这种抽象的心理变得具体可感,就要使用“比喻”这个修辞手法了。 李白用三千丈的白发来比喻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 歌》);李煜将愁比作一江春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李煜《虞美人》);而满城的风絮、梅雨都成了贺铸眼中的“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2。 化平淡为生动比喻能使具体的形象变得优美动人。用比喻来对事物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 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例如,同样是雪,在吴均看来是像雾又像花,“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咏雪》);在苏轼看来,雪变成了杨花,“风力无端。 欲学杨花更耐寒。”(《减字木兰花》)《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4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4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同样形容雪,“盐撒空中”比起“柳絮因风起”,就显得逊色很多。可见,比喻用得不到位,会让诗词失色不少。 3。 化深奥为浅显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 运用比喻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 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情 感抒发更加充沛、更加感人。 例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比喻在这首诗中起了贯穿全篇的关键作用。 这首诗表达出诗人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在苏轼看来,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 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待鸿飞雪化,一切 又都不复存在。 然而,它毕竟飞过了,也就无悔了。 5.宋词中的修辞特点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 一般而言,象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对偶等都常见,另外如互文和列锦是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的运用一般来讲有两种表现形式: 其一是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 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一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求”(《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又如“求全责备”这一短语,其中“全”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 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 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 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 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并非牵牛星只遥远而不明亮,也并非织女星只明亮而不遥远。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 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并且有时会令人进入迷宫百思而不得其解。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一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 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 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⑵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 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表达木兰对久别的家庭的喜爱。 不然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 ⑶当窗理云鬓,对镜帖黄花。(同上) 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 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去鬓并帖上黄花。 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帖黄花”只对镜而不当窗。 ⑷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同上) 其中“扑朔”与“迷离”互补为义。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是难以区分雄雌的,以喻木兰已女扮男装,言谈举止与男子无二,又在“关山度若飞”的征旅之中,就更不易被认出是女性了。 并非象有些教参上说的“扑朔者为雄,迷离者为雌”,如那样,“扑朔迷离”这一成语将无法解释。 ⑸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 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为了节省文字,类似的句子就不一一分析了。 ⑹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西湖初晴雨后》) 这类互文中还有当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 如: ⑼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⑽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 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 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 ⑾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其中“烟”与“月”互补见义。 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⑿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 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二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 上句是视觉画面:秋。 6.诗词修辞手法拟人如何通过举例来说明拟人又分为两种:以物拟人和以人拟人。 以物拟人就是把物当成人来写,或者用表现人的特性的词语描述物,或者直接把物变成人。例如,王之涣 《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句诗引入羌笛之声, 一“怨”字托“笛”寄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明写边远苦寒,暗含着无限乡思离情。 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是借喻自己为培育新人甘作牺牲,等等。 词中的拟人手法也不少,如辛弃疾《鹧鸪天》“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用城中桃李比喻畏惧金兵的朝廷权贵,用溪头荠菜花比喻民间主 战力量;贺铸的词《半死桐》“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用梧桐 半死、鸳鸯失伴比喻自己妻子的亡故,只剩下孤单的自己,等等。 还有一种就是以人拟人。 如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以六朝何逊爱梅来比喻自己对梅 花的喜爱;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其中用“韩信”、“衡”、“李北 海”、“裴尚书”这些历史人物来比喻王十二,或是激励其保持操守,或是要 他将功名看淡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