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走样唐诗

1.唐诗 对词的影响

唐宋词学是诗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诗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词借鉴诗歌的创作方法,形成了一个“以诗为词”的潮流;词还依托发达的诗学理论,建构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形成一个词学的正派系列。 诗学对词学产生影响作用,是从文人士大夫染指于词开始的。

唐五代词人,如李白、韦应物、刘禹锡、白居易、温庭 筠、韦庄等多是著名的诗人,他们习惯用写诗的方法填词,因而早期的文人词被称为“诗客曲子词”。宋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转型期,思想由开放转向内敛,社会风气由奋发向上转向无所作为,士人也把建功立业的豪情转化成了听歌观舞的雅兴。

这时俗乐繁盛而词作又很萧条,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柳永以其从俗的词风,迎合了市井阶层的趣味,因而柳词盛传一时;柳永的某些词句气象恢弘,不减唐人高处。

同时的晏殊、欧阳修词也被称为句读不葺之诗。稍后的晏几道继承了汉魏乐府的传统,用小词抒写盛衰之意、今昔之感。

北宋后期周邦彦词下字运意、皆有法度,词句往往从唐宋诸贤诗句中化出。贺铸也擅长化用唐诗典故,据称他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奔走不暇。

对北宋词坛影响最大的,还是苏轼引导的“以诗为词”的潮流,他把诗词之间仅剩的一点界限冲刷得干干净净。苏轼不满柳永词的格调低下,以提高词品为己任。

他把词情与诗意等同起来;为了提高词的言情品位,苏轼不惜牺牲词体特质,破体为词。这就是陈师道所说的以诗为词。

苏轼不仅指出了宋词向上的一路,而且还在词中融入了宋诗才学化的特点。黄庭坚说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韵力高胜,“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山谷集·跋东坡乐府》),这充分说明了才学、性情对词人词风潜移默化的作用。

北宋灭亡、南宋王朝立足未稳之际,时代需要慷慨昂扬、奋发有为的词作,苏轼于是就成了南渡词坛的典范。胡寅、王灼、汪莘从提高词品方面,充分肯定了苏轼词的意义。

张孝祥刻意摹仿苏轼词作;辛弃疾则继承苏轼“以诗为词”的精神,并把它推演为“以文为词”、“以赋为词”的创作方法,流风所及,形成了一个阵容壮观的辛派词人群体。对于这派词人而言,词的题材被无限的扩大了,词中用典也不受任何限制,凡可以用诗文表达的情感,都可以用词来抒写。

词体的特质消失了,词变成了一种长短句式的新体诗。与此相对的本色词派,也从“以诗为词”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

姜夔把苏轼天才化、个性化的清空,演化成一种包含一系列法度、可以普及开来的创作风格。 唐宋诗学对词学更进一步的影响是从理论上的渗透和浸润。

在诗论家的潜意识里,词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问,而是诗学的一个分支。吴曾《能改斋漫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魏庆之《诗人玉屑》以及周密《浩然斋雅谈》都将词话附录在诗话之后。

诗论家认为词除了配乐歌唱以外,与诗歌再没有什么区别了。林景熙提出了诗词一理的理念,他说:“乐府诗之变也。

诗发乎情,止乎礼义,美化厚俗,胥此焉寄?岂一变为乐府,乃遽与诗异哉?宋秦晁周柳辈各据其垒,风流酝藉,固亦一洗唐陋而犹未也。荆公《金陵怀古》末语‘后庭遗曲’,有诗人之讽。

裕陵览东坡月词,至‘琼台玉宇,高处不胜寒’,谓苏轼终是爱君。由此观之;二公乐府根情性而作者,初不异诗也。”

(《霁山文集·胡汲古乐府序》)金人王若虚也有类似的观点,不过他说得更为直截:“盖诗词只是一理,不容异观。”(《滹南诗话》)正是由于这种观念普及流行,宋人诗话往往也适用于词学。

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姜夔既是江西诗派的先锋诗人,又是江湖词派的开山祖师。

他的诗歌理论对南宋诗学和词学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如功夫与涵养的观点,被张炎吸收,变成了《词派》中“骚雅”的审美理想:法度与创造、清潭见底的诗法,变成了“清空”的词法。张炎的《词源》中的一系列术语,如“融化词句”、“深加锻炼”、“意趣”等,都来自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

就连张炎《词源》中的“清空”,也出自赵汝回的《瓜庐集序》,正是借助唐宋诗学来建构自己的理论的。 张炎还受方回一祖三宗说的启发,构建了一个宋代词学的正派体系。

张炎把正派系列接轨在北宋词人周邦彦的门下,理由是:“学者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词旨》)这正是黄庭坚强调的学习杜诗的原因,他说:“学老杜诗,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也。

学晚唐诸人诗,所谓‘作法于凉,其敝犹贪;作法于贪,敝将若之何?’要须读得通贯,因人讲之。百许年来,诗非无好处,但不用学。

亦如书字,须要以钟王为法耳。”(王正德《余师录·与赵伯充书》)张炎引用这句话,是说周邦彦词同老杜的诗歌、钟王字帖一样,典雅而有法度,易学且不走样。

而他把周邦彦比作杜甫,为正派系列树立一个创作上的典范。张炎论词要诀还突出了姜夔对于江湖词派的实际贡献。

姜夔在该派中具有开宗立派、示法后人的崇高地位,等同于江西诗派中的黄庭坚。而姜夔词尽兴率意、字句生硬的弊病,又在史达祖的句法、吴文英的字面中得到了纠正。

史、吴位对江湖词风的形成起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张炎论词要诀。

2.关于“合规”的古诗词有哪些

一、《离骚》诗句: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屈原《离骚》译文: 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

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争着苟合取悦作为法则。二、《离骚》诗句: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屈原《离骚》 译文: 商汤夏禹态度严肃恭敬,正确讲究道理还有文王。

他们都能选拔贤者能人,遵循一定准则不会走样。 三、《离骚》诗句: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屈原《离骚》译文: 我虽然面临死亡的危险,毫不后悔自己当初志向。

不度量凿眼就削正榫头,前代的贤人正因此遭殃。四、《卜居》诗句: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屈原《卜居》 译文: 所谓尺有它不足的地方,寸有它的长处; 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问题; 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显不了灵的地方。 五、《孟子·离娄上》 诗句: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邹·孟轲《孟子·离娄上》 译文: 形容没有规矩,就不会有规整的方圆。

3.关于“合规”的古诗词有哪些

一、《离骚》诗句: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屈原《离骚》译文: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

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争着苟合取悦作为法则。二、《离骚》诗句: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屈原《离骚》译文:商汤夏禹态度严肃恭敬,正确讲究道理还有文王。

他们都能选拔贤者能人,遵循一定准则不会走样。三、《离骚》诗句: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屈原《离骚》译文:我虽然面临死亡的危险,毫不后悔自己当初志向。

不度量凿眼就削正榫头,前代的贤人正因此遭殃。四、《卜居》诗句: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屈原《卜居》译文:所谓尺有它不足的地方,寸有它的长处;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问题;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显不了灵的地方。 五、《孟子·离娄上》诗句: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邹·孟轲《孟子·离娄上》译文:形容没有规矩,就不会有规整的方圆。

4.急求

进行古诗词创作的人越来越多蒋述卓(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现在是大众文化时代,很多人把古典诗词的创作看作是小众的,但在网络时代,尤其是多媒体、自媒体时代,古典诗词创作也未必不会兴旺起来。

从这几年看,出现了国学热,在网络上晒自己古典诗词创作的人也越来越多,我想大众文化时代的古典诗词创作仍有蓬勃兴旺的可能。费勇(广州电视台副台长):近20年来学术界经常埋怨,觉得没有人愿意看经典看学术,读者不愿意思考。

这可能有个误区,老百姓其实很喜欢古典诗词,也喜欢高雅的东西,关键看你怎么写。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近10年国内畅销书里有一大批是分析古典诗词的,最畅销的是安意如的,她的书卖到三四百万册。

有些老师很感慨,觉得她的东西写得太一般。但是一个女孩分析古典诗词的东西很畅销,原因是高校的老师根本不写,不屑一顾。

蒋述卓老师在《羊城晚报》写赏析唐诗宋词的东西就非常不错,本身是博导,是学者,这种形式也很好。古诗词不会消亡也不会大众化徐南铁(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所长):目前这个时代肯定不是古典诗词的时代,尽管说网上很多人喜欢传播古典诗词,但很多是走样的,现代人创作的所谓古典诗词不讲韵律,也不讲平仄,已经不是传统的古典诗词,这涉及到我们怎样在传播中保持古典诗词的传统和精神。

古典诗词的发展必将走向艺术化和小众化,这和书法一样,书法已经和实用价值分道扬镳。过去书法是实用性的,现代实用生活不再需要书法,书法越来越走向艺术品,小众化。

古典诗词也是一样的。有个成语“不绝如缕”,诸多成语是从古典诗词里出来的,你要学这个成语就必然会联系到古典诗词,所以古典诗词创作不会消亡,但它也不会成为大众文化。

热爱阅读古典诗词或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作的人,应当坚持古典诗词的文化精神和情怀,保持对生活和社会的关心,不要变成喜欢古典诗词是为了凑热闹,没必要赶时代的时髦。一定要保持和追求古典的精神、古典的情怀和古典的韵味。

马茂军(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看完蒋述卓的《诗词小札》后,我发现古典诗词解读有两个路数,一是介绍古典文学,像我的导师霍松林先生编的《唐诗鉴赏辞典》,这种解读是象牙塔式的,一字不脱离原文,不敢逾越。另一种是像蒋述卓这样作为美学家,当代批评家的解读,他对《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解读,其实就是人生的解读,更注重古典诗歌与当代人的心灵相通。

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大众文化时代的解读,这对现代人更有价值。实际上每个时代都面临古典诗词与现代的关系。

比如李白,他当时写《大雅久不作》,也是与时代有关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也是对文化的呼唤。

每个时代都面临着大众化的问题,中国的贵族被灭亡了,我们一直在大众化、庸俗化,每个时代都在喊这是“无诗”的时代,但后来人看来,“你们那个时代还是有诗的,怎么说没诗呢?”从北宋时代不再用诗歌作为科举考试,诗歌就已经变为奢侈品,但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人精神心灵的寄托它肯定不会消亡。摆脱“老干体”抒写真性情蒋述卓:现在古典诗词创作陷入了一个怪圈,老是想跟时代,“十八大”来了写“十八大”,“神十”来了写“神十”,这是一种老干体的写法。

它应该放开,不应该这样写。应该是记自己的事,记自己感怀的事情,还有朋友之间的应酬,日常生活的东西也可以,古典诗词就是古人在交往中产生的诗词,在日常生活中,不必要跟那些东西,跟那些东西没有感受。

就像上个世纪50年代写山水画,为了强调时代,所以就写农村,画条电线杆、画一个高压线表现时代,其实这对国画是一种破坏。古典诗词也是这样,时代只是表现在你情感的时代,而不是表现题材一定要赶时髦,其实那个时候反而容易束缚自己的手脚。

黄德树(天河区民政局):在当下社会,我们要重建诗词创作、诗词研究、诗词传播的一整套机制。专业写诗的人养在两个系统中,要不养在研究系统中,要不养在文联里头。

实际上,历史上大多数的诗人养在天地之间。做诗词研究很多的专家不是特别接地气,古代的诗人也不能像我们这样面对面,但是现代的诗人也比较少接触,缺乏集体圈子之间的交流。

因此,大家在选题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一些古代的题目。传播也很重要,杜甫为什么出名?因为有一群人传播他,现在写诗的人缺乏一群人来研究,也缺乏一群人来鉴赏、来传播。

我们这个时代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现在有无数的手段可以传播信息,地铁上每个人拿部手机其实都在阅读,他们不是没有阅读的习惯,也不是说不想阅读,关键是没有把内容输进去。我觉得在研究和传播的领域可以有一套新的机制去推动,有必要鼓励大家写点诗,如何鼓励?鼓励大众一起来做。

赵维江(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今天绝不是诗词的时代,这没错。古典诗词是农业文明的产物,那时的诗人都是官员,最起码是个县令,官员也很有闲暇作诗。

但历史地看,现在古典诗词是小众文化,以后会不会大众化?我觉得有可能,为什么?随着社会文明的进展,我们的闲暇时间会越来越多,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越来越。

5.求,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离骚,作者,朝代和内容,

【名称】《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年代】东汉 【作者】无名氏 【体裁】五言诗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①,兰泽多芳草②。

采之欲遗谁③?所思在远道④。 还顾望旧乡⑤,长路漫浩浩⑥。

同心而离居⑦,忧伤以终老⑧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

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诗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

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

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

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曹操《短歌行》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屈原《离骚》 家世生平 帝高阳之苗裔兮: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 朕皇考曰伯庸:我的父亲字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摄提那年正当孟陬啊, 惟庚寅吾以降: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皇览揆余初度兮: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 肇锡余以嘉名: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 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 字余曰灵均: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开头八句,叙述说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表现出高度的庄重自爱。)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 又重之以修能: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 扈江离与辟芷兮: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 纫秋兰以为佩: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汩余若将不及兮: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 恐年岁之不吾与: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朝搴阰之木兰兮:早晨我在山坡采集木兰, 夕揽洲之宿莽(莽宿):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 春与秋其代序:四季更相代替变化有常。 惟草木之零落兮:我想到草木已由盛而衰, 恐美人之迟暮:害怕君王逐渐衰老。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 何不改乎此度(也):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 来吾道夫先路(也):来呀,让我在前引导开路! 以上是第一部分:叙述诗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 政治理想 昔三后之纯粹兮:从前三后公正德行完美, 固众芳之所在:所以群贤都在那里聚会。

杂申椒与菌桂兮:杂聚申椒菌桂似的人物, 岂惟纫夫蕙茝:岂止联系优秀的茝和蕙。 彼尧舜之耿介兮:唐尧虞舜多么光明正直, 既遵道而得路:他们沿着正道登上坦途。

何桀纣之猖披兮:夏桀殷纣多么狂妄邪恶, 夫唯捷径以窘步:贪图捷径落得走投无路。 唯夫党人之偷乐兮:结党营私的人苟安享乐, 路幽昧以险隘:祖国的前途黑暗而险阻。

岂余身之惮殃兮:难道我害怕招灾惹祸吗, 恐皇舆之败绩:我只担心祖国为此覆灭。 忽奔走以先后兮:前前后后我奔走照料啊, 及前王之踵武:希望君王赶上先王脚步。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你不深入了解我的忠心, 反信谗以齌怒: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发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我早知道忠言直谏有祸, 忍而不能舍也:却不会因此而忍耐不进谏。

指九天以为正兮:上指苍天请他给我作证, 夫唯灵修之故也:一切都为了楚王你的缘故。 曰黄昏以为期兮:分明约好了在黄昏(结婚)。

(。

6.简单地解释下徐妃格、卷帘格等是怎么猜谜的

徐妃格

【谜格小识】格名取自《南史.后妃传》:“妃(徐妃名昭佩,即‘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徐娘)以(因为)帝(梁元帝萧绎)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妆以侯“典故。当代李商隐有”只有徐妃半面妆“诗句。

【别名一览】半妆、徐娘、齐飞。

【格规格法】 谜底字数两个以上,但须是偏旁相同的词句,应将 相同的偏旁摒去后,以余留部分扣合谜面。

【谜例简说】弯弯(动物名一),谜地: 蛐蛐(曲曲)。

秋千格

【谜格小识】秋千。现在来喻移字之意。

【别名一览】千秋、颉颃、转珠。

【格规格法】谜底限两字,须倒读后扣合谜面。

【谜例简说】音调走样(二字词语),谜底:歪曲。

卷帘格

【谜格小识】语出唐诗“欲卷珠帘春恨长”句。

【别名一览】珍珠倒卷、倒读。

【格规格法】谜底三字以上,须倒读扣合谜面。

【谜例简说】运筹帷幄( 中国书名一),谜底:《 军统内幕》,应逆读作“幕内统军”切题。

白头格

【谜格小识】借取自唐诗“来对白头吟” 句中词。

【别名一览】皓首 、素冠、冠玉、雪帽、寿星、戴雪、望月、的卢、粉头、粉面、自首。

【格规格法】谜底字数两个以上, 须将首字读成谐音扣和谜面。

【谜例简说】如“伤心细问夫君病”(打一句文言常用语),谜底“杯盘狼藉”,谐音为“ 悲盘郎疾”。

梨花格

【谜格小识】借取宋代苏轼诗中“梨花淡白”之意,以喻全部谐读。

【别名一览】谐声、谐音、全白、飞白、粉面、缟素、白素、白雪、白水、玉壶冰、分袂赠芍

【格规格法】谜底字数两个以上,须字字读谐声字扣合谜面。

【谜例简说】乱买(中药名一),谜底是盲销(芒硝)。

遥对格

【谜格小识】遥遥相对之意。

【别名一览】锦屏、流水、对偶、菱花、鸳鸯。

【格规格法】谜底字数不限,通常为两字以上,单字谜底一般以拆成几个字后与谜面相对偶(如“五羊皮”猜一字,谜底“羁”以“ 四马革”对谜面)。谜面即是对联中的上联,要求对出下联,这下联就是谜底。制遥对格谜时不但要字面相对,而且要平仄协律,谜底与谜面的文义含义扯得越远越妙,切忌“合掌”(上下联意义相同或相近)。

【谜例简说】五月黄梅天(连牌饮料名),谜底:三星白兰地。“三”对“五”,“ 白”对“ 黄”,其余都是名词相对。

求凤格

【谜格小识】典出汉代 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 琴挑卓文君故事。

【别名一览】凤求凰、秦晋、梁孟。

【格规格法】谜底字数两个以上,应视谜面为上联,谜底不但要与谜面相对对出下联,还须加上一个或几个含有成双作对意思的附加词,才成为真正的谜底,求凰格的附加词通常有:双会齐对偶缘匹相朋伍比合配联连逢鸳鸯良缘夫妻等等,另外,所对字须 平仄相合。

【谜例简说】新市容(京剧名一),谜底:《古城相会》(“古” 对“新”,“城”对“市”,“相”对“ 容” )

我只选了一些常见的谜格,下面的网址还有很多。

7.杜甫咏月的诗句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fr=qrl3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1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1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1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1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1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6.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17.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18.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 )19.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20.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2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2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2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风飘荷叶月亮,多么美丽迷人的字眼!古今中外,人们无不爱月、赏月、咏月。中国诗歌史上究竟有多少咏月诗作,如同“明月几时有”一般令人难以作答。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便是自古咏月诗人多,咏月诗更多。“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诗经·齐风·鸡鸣》),“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均见《诗经·陈风·月出》),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咏月诗句。

从咏月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月亮有不少的别名、代称。最常见的有——月子:“月子纤纤云里见,吴江不尽莫湖来”(宋·汪元量:《湖州歌》);月牙:“别家六见月牙新,万里风霜老病身”(金·张澄:《和林秋日感怀寄张丈御史》) ;月魄:“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唐·高适:《塞下曲》);月轮:“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唐·王昌龄:《春宫怨》);月桂:“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南朝·陈·张正见:《薄帷鉴明月》);桂魄:“不知桂魄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宋·欧阳修:《中秋不见月问客》),等等。

咏月诗,大都着意描绘月亮的形状。在诗人们的笔下,新月是弯弯的,其形如玉钩:“玉钩斜傍画檐生,云匣初开一寸明”(唐·赵嘏:《新月》),“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唐·崔道融:《秋霁》);其状如弯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其样像女子的眉毛:“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而满月则是圆圆的,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以“白玉盘”、“瑶台镜”状写月圆之形,且突出了月光的皎洁;苏轼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月》),也是用玉盘比喻月亮,描绘颇为形象具体。

月亮皎洁明亮,这在咏月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句“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杂诗》),著一 “素”字,直写月之皎洁明亮。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李白的诗句“明月照我影.送我至郯溪”(《梦游天姥吟留别》),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月夜与客饮杏花下》),都是以“明”字明言月之皎洁明亮。咏月诗中也有不少是借助于比喻、映衬手法描绘月之皎洁明亮的。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夜月似秋霜”(《玄圃纳凉》),唐代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李益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些都是以白雪比喻月亮的皎洁。赵嘏的“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江楼感怀》),这是以清澈的江水与皎洁的月光相互映衬,突出月明。

北朝诗人庾信的“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舟中望月》),这是以雪的洁白、沙的反光映衬月光的皎洁明亮。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村夜》),以明月映照下的荞麦花白如雪来衬托月光的皎洁明亮,别有一番韵致。

一年四季,季季有月。而在诗人们的笔下,不同季节的月则分别与不同的物象连在一起。

春月,往往与梨花等物象、与青春的气息连在一起:“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唐·无名氏:《杂诗》);“日暮归来春困重,秋千闲在月明中”(元·贡性之:《暮春》)。夏月。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