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宋词分为两大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 1、婉约派 代表人物:李清照、李之仪、欧阳修、柳永等 李清照的《漱玉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之仪的《姑溪词》, 欧阳修的《六一词》,踏莎行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2、豪放派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岳飞等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江城子·密州出猎》 辛弃疾:《西江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 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扩展资料: 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宋词 2.宋词分为哪两大流派,它们的代表分别是什么宋词两大词派分别是豪放派与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一般也包括晚唐五代时期的温庭筠和李煜)。 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出处:“豪放”、“婉约”之说最早见于《诗余图谱》:“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婉约者欲其辞情酝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秦观)制作多是婉约,苏子瞻(苏轼)之作多是豪放。 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 扩展资料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傒、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慎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但内容比较狭窄。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豪放派 百度百科-婉约派。 3.宋词的派别有哪些宋词的派别主要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 明代人张铤最早提出“婉约”和“豪放”的 概念。他于明万历年间著《诗余图谱》三 卷,取一百多首宋词,用黑、白圈标识平 仄,这是最早的一部词谱。 词分婉约派和豪 放派之说,也由此传开。 婉约,即婉转含蓄。 词本是为了娱宾遗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 怨。五代时期便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 北宋词人承 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虽在内容上有所开 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未脱离婉转柔美之风。 婉约派 的主要特点是词的内容比较狭窄,侧重描写男女恋情,词的结构缜密深细,音 律婉转和谐,语言清丽圆润,有一种柔婉之美。 婉约词风长期主宰词坛,且一 直延续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很多词人皆受其影响。 豪放派因与婉约派在题材、风格、用调及创作手法等方面的不同,因 此,视婉约派为正统的词论家称其为“异军”、“别派”、“别宗”。 豪放派 的代表词人为苏轼、辛弃疾等。一般认为,自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一 词,悲壮苍凉之感溢于词间,发豪放之先声。 之后,苏轼大力提倡写豪壮词, 想要与柳永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进人奠基阶段。南宋词论家王灼曾说苏轼作 词“指出上天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此后,经贺铸中传,加 上发生了靖康之难,使豪放词派获得迅猛发展。这一时期除产生了豪放词领袖 辛弃疾之外,还有李纲、朱敦儒、陈亮等词人。 在豪放词风统领词坛之后,由 于南宋国势衰败,风雅词兴盛,词人们的豪放之气或返典雅,或转成悲叹之 感,宋词也由此而走向衰微。 豪放派的特点是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 而且更喜欢把军国大事之类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一样地反映生活,所 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崇尚直 率。但豪放词人嗜于用典、追求散化、议论过多,故有些豪放词有词意晦涩、形象不明、格律欠精等缺点。 4.唐诗和宋词的各大流派及代表人物唐朝: 浪漫主义:李白 现实主义:杜甫 山水田园诗 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继承陶渊明的思想,以山水风光和闲适生活为题材,充满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趣。 盛唐边塞诗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为代表,描写戍边守战部队的艰苦环境以及报国思乡的情绪。有的情绪高昂,有的气势悲壮,有的哀怨动人。 新乐府运动 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学习汉乐府诗的优点,提倡关注社会,“缘事而发”,言辞通俗流畅。 韩孟派 以韩愈、孟郊、李贺等为代表。追求立意奇绝,文字新巧。 宋朝: 婉约派:李清照,晏殊.秦观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5.宋词的两大流派是什么婉约派代表: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人。 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佑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 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 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风相近。 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 词集名。北宋秦观(号淮海居士)作。 三卷。见于《淮海集》中。 又朱孝臧《疆村丛书》本,附朱氏所撰校记一卷。明末毛晋汲古阁刊本名《淮海词》,一卷。 (同上书) 近来作者,皆不及少游。如“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也。 (晁无咎) 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惟少游而已。 (蔡伯世) 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耳,唐诸人不迨也。(陈后山) 秦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李易安) 少游词虽婉美,然格力失之弱。(胡元任) 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 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张叔夏) 观词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 流传虽少,要为倚声家一作手。(《四库提要》) 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一变焉。 然变而不失其正,遂令议者不病其变,而转觉有不得不变者。后人动称秦、柳,柳之视秦,为之奴隶而不足者,何可相提并论哉!鹊桥仙 - 秦观 年代:宋 作者:秦观 体裁:词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注释】 ①纤云弄巧: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 ②金风: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 玉露:秋露。 这句是说他们七夕相会。③忍顾:怎么忍心回顾。 【评解】 《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神话。 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 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集评】 张燕瑾《唐宋词选析》:秦观的这首《鹊桥仙》独具丰彩,是富有创造精神的好作品。它既没有慨叹会少离多,也没有抒发脉脉的相思。 却自出机抒,歌颂坚贞不渝、诚挚不欺的爱情。沈祖棻《宋词赏析》:这首词上、下片的结句,都表现了词人对于爱情的不同一般的看法。 他否定了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了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文史知识》(1982.12):秦观的这首《鹊桥仙》上片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发抒感慨,下片词人将意思翻进一层,道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真谛。这字字珠玑、落地若金石声的警策之语,正是这首词流传久远,历久而不衰的关键所在。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 ,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 “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在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在飞驰长空。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一水间 ,近在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在目。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 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 ,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露之夜 ,在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 。 “金风玉露 ”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 ,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 。 “柔情似水”,“似水 ”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 “忍顾鹊桥归路” ,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 6.中国诗词的流派和代表人物中国古代诗歌十大流派: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 王维 孟浩然 代表作品:王《使至塞上》《山居秋暝》《渭川田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 孟 《春晓》《过故人庄》有《孟浩然集》 韩孟诗派--代表人是韩愈 孟郊 代表作品:韩《原道》《原毁》《师说》《答李翊书》《进学解》《祭十二郎文》《昌黎先生集》 孟:《感怀》 《游子吟》 元白诗派--代表人 元稹 白居易 代表作品:元《连昌宫词》 白:《卖炭翁》《 宿紫阁山北村》 《琵琶行 》《赋得古原草送别》 《长恨歌》 江西诗派--代表人 黄庭坚 代表作:《诸上座》《李白忆月游》《花气诗》 宋代四大家--分豪放派的 苏轼 辛弃疾和婉约派的 柳永 李清照 代表作品:苏《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南乡子》《青玉案》 柳:《雨霖铃》 《蝶恋花 》《望海潮》 李:《如梦令》《 声声慢 》《点绛唇 》《武陵春 》《醉花阴》 《一剪梅 》《蝶恋花 》 公安竟陵诗派--代表人 钟惺 谭元春 代表作 钟:《浣花溪记》《隐秀轩文》 谭:与同里钟惺共选《诗归》 江左三大家与神韵派--代表人 王士祯 代表作:《秋柳诗》 建安邺下文人集团--代表 三曹 七子 蔡琰 三曹指 曹操《薤露行》《蒿里行》《短歌行》 曹丕《燕歌行》 曹植《送应氏》《泰山梁甫吟》《白马篇》 七子指 王粲《七哀诗》《登楼赋》 孔融《荐弥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杂诗》 陈琳《饮马长城窟》 徐干《中论》《室思》 阮瑀《驾出北郭门行》 应玚《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 刘桢《赠从弟》 蔡琰代表作:《悲愤诗》《胡笳十八拍》 汉魏六朝诗派--王闿运 代表作 《湘军志》《湘绮楼日记》《道咸所见录》《独行谣》《圆明园词》 唐代边塞诗派--代表人 王昌龄 岑参 高适 王之涣 李颀 代表作:王昌龄 《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 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高适 《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 王之涣 《凉州词》《登鹳雀楼》 李颀 《古从军行》 以上仅为大致,详细请参考 /bbs/printthread.php?threadid=584546 7.宋词分为两大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等,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 一、婉约派 1、柳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 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北宋词人。天圣八年(公元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 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病逝,年八十八岁。 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3、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二、豪放派 1、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2、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婉约派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豪放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