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中写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1)词中的动物有:鹊、蝉、蛙.鹊具有鸟类的特征,属于鸟类;蝉具有昆虫的特征,属于昆虫;蛙具有两栖动物的特征,属于两栖动物.(2)昆虫的卵孵化成幼虫后,体表有外骨骼不能随着身体生长而长大,当外骨骼阻碍了身体的生长时,就会有蜕皮现象.蜕皮5次后成为成虫.(3)蝉、青蛙、喜鹊都是有性生殖,发育的起点都是受精卵;青蛙的一生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蛙和成蛙四个阶段,且幼体蝌蚪和成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有明显的差别,属于变态发育.(4)喜鹊一般把巢筑在高大的树杈或建筑物上,在巢内完成孵卵和育雏行为.因此,喜鹊的幼雏属于晚成雏,而家鸡的幼雏出壳后不久,便能随亲鸟觅食,属于早成雏.(5)青蛙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受精方式为体外受精.接着受精卵进一步发育成蝌蚪,蝌蚪进一步发育成幼蛙,幼蛙又进一步发育成青蛙,所以,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6)幼体生活在水中,用尾游泳,用鳃呼吸,蝌蚪的外鳃退化再长出内鳃,成体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用四肢运动,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上相差很大,为变态发育.(7)青蛙能捕食大量的农业害虫,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青蛙,首先要保护他们的生活环境,并对捕食青蛙的现象积极的制止,并对当事人进行思想教育,情节严重的追究其法律责任.故答案为:(1)鸟类;节肢动物;两栖动物;(2)外骨骼;(3)受精卵;蝌蚪;变态发育;(4)晚成雏;早成雏;(5)水; 体外受精(6)尾; 四肢; 鳃; 肺(或肺、皮肤辅助)(7)生活环境(或栖息地); 不要随意捕杀(或捕食)。 2.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中写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1)词中的动物有:鹊、蝉、蛙.鹊具有鸟类的特征,属于鸟类;蝉具有昆虫的特征,属于昆虫;蛙具有两栖动物的特征,属于两栖动物.(2)昆虫的卵孵化成幼虫后,体表有外骨骼不能随着身体生长而长大,当外骨骼阻碍了身体的生长时,就会有蜕皮现象.蜕皮5次后成为成虫.(3)蝉、青蛙、喜鹊都是有性生殖,发育的起点都是受精卵;青蛙的一生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蛙和成蛙四个阶段,且幼体蝌蚪和成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有明显的差别,属于变态发育.故答案为:(1)鸟类;昆虫;两栖动物;(2)成虫;(3)受精卵;蝌蚪;变态发育。 3.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作品】:西江月十七首 【说明】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 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 "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 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 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 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下片笔锋一转,进入写雨。 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 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 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 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绕西。 “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别枝:斜枝。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 “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枝”,古诗词选本都注为:别枝,旁枝,与“主干”相对而言;一说另一枝。我们认为:“别”字应作动词讲,是“上”的意思。 该句展示的是如下意境:词人夜行在黄沙岭的山间小道上,此时月亮已升到半空,但由于月光被山岭所挡,词人所处的位置及鹊儿所在的枝头还是比较昏暗的。随着月亮的上升,月光越过山顶泻向词人,词人忽然觉得眼前亮了起来,抬头一看,一轮皎洁的明月已然挂上了枝头,树枝上的鹊儿也因突然受到月光的刺激而惊动不安起来。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辛弃疾是我国南宋著名的词人他的这首(1)辛弃疾是我国南宋著名的词人。 他的这首词描写的是(时间?)夏天的傍晚在乡村山野(地点?)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作者(情感?)对丰收只年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农村生活得向往。(2)上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照样子,给这首诗 下 阕 中的句子表出朗读音节。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舍林边,路转/溪桥/忽见。(3)描写出 上 阕 描绘的景象(100字左右)。 月亮的光辉照耀在树枝上,惊吓起了停留在枝头上的喜鹊,夜晚的清风袭来,掺杂着蝉的鸣叫。闻着稻田里随微风而来的稻花的香味,从心里感受着丰收之年的气息,一片一片的蛙声响起,山野的各种声音混合在一起,不由的令人产生喜悦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