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

1.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李词中“红藕香残”写自然之景,“玉簟秋”写内心凄凉、孤独的情感,首句就把环境气氛和作者内心情感融合起来写,显示了全词的感情色彩。“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想像之景,表达词人相思之情。下片首句写花落水流之景,即景抒情,然后引出作者直抒胸臆的独白,表达作者与丈夫离别后的相思之苦。蒋词上片白描写景,描绘“舟过吴江”的情景,景中带情。“舟摇”刻画出他的船正逐浪起伏地向前划动,写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漂泊之感。“帘招”描写出江边酒楼上悬挂的酒帘正迎风飘摆,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消愁的心理。船经过秋娘渡口和泰娘桥,风吹雨急,促人产生联想,作者急欲思归的感情更为浓烈。下片正面写情,情中有景。末句“红厂樱桃,绿厂芭蕉”不仅是写景,也抒发了对年华消逝的感叹。(意对即可)

(2)李词中的“闲愁”是写作者的相思之苦和离愁之深,作者由自己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和离愁不是单方面的,彼此都在思念对方,表达了词人与丈夫离别后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而蒋词中的“春愁”有两层含意:其一,表达了作者漂泊在外而急欲思归的迫切心情;其二,抒发了光阴似水的人生感慨。第二层含意是第一层含意的深化。(意对即可)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和江城子

江城子(1)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

“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

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

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2)下片则重点写音乐。

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倾诉自己的哀伤。(3)”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

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桂枝香 金陵怀古(1)这一句在全词中起到总领全词的作用。开头三句是泛写,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并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气势已是不凡。

(2)以下“千里澄江似练”写水,“翠峰如簇”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征帆”二句是在此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

在滔滔千里的江面之上,无数征帆于落日余晖中匆匆驶去。至于“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如同电影镜头的进一步推开,随着征帆渐渐远去,词人的视野也随之扩大,竟至把水天上下融为一体,在一个更加广漠的空间写出长江的万千仪态。

此词景物有实有虚,色彩有浓有淡,远近交错,虚实结合,浓淡相宜,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金陵风景图。其旷远、清新的境界,雄健、壮阔的风格,无可比拟的。

(3)全词以写景开头,又借玉树后庭花的典故点题,隐喻现实,寄兴遥深,堪称北宋诗坛名篇。词的下阕抒登临所感,作者的笔锋一转,切入怀古的题旨。

用“念往昔”三字拉开了时空的反差,指出六朝的统治者竞相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以致像陈后主那样,敌军已兵临城下,他还拥着一群嫔妃在寻欢作乐。最后六朝君主就像走马灯似地一个接一个地国破家亡,悲恨相继不断。

对此作者发出了深深的感叹: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六朝旧事随着东逝的江水是一去不复返了,剩下的只有几缕寒烟和一片绿色的衰草。最后作者借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

这结尾的三句借古讽今,寓意深刻。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题1:李词塑造了一个为显示自己美貌而大胆率真向情郎撒娇(或“让情郎对比自己和鲜花谁更美”)的娇憨纯真的女子形象,(2分)秦词塑造了一个因思念远去的爱人而凄凉、愁闷、懒散无力(或“孤独无依、愁眉不展,困倚危楼”)的思妇形象(2分)。

小题2:李词通过写女子买花,担心情郎觉得自己没有春花美丽,便把春花插在鬓角向情郎撒娇让情郎品评的一系列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充分地表现了女子与情郎相会时那种甜蜜又有些隐隐担忧的复杂而细腻的情感。(2分)秦词通过写爱人远去天涯,自己孤独无依无人嘘寒问暖,只好呆呆看着小篆香慢慢燃尽,春去秋,无力地独倚高楼,愁眉不展,看大雁飞尽的一系列动作,抒发了女子孤独寂寞、愁肠百结、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可找出与人物性格相关的关键词及句子,进行分析。李词中关键词“花”、“泪”“怕”“ 徒要教郎比并看”;秦词中关键词句“凄凉”“断肠”“ 过尽飞鸿字字愁”然后,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出人物形象。

小题2:

试题分析:要抓住表现两个人物情感的关键词句,进行对比分析。李词中的“怕” “徒要教郎比并看”表现出担心而甜蜜的复杂思绪;秦词中的“凄凉”“飞鸿”“愁”等关键词表现出思念,孤独的思绪。

4.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采桑子 (宋)朱

【答案】【小题1】借离群孤单的大雁;(1分)言自身孤独漂泊的情感。

(1分)(意思对即可。)【小题2】(朱词之泪是忧时伤世之泪,)表现了诗人因中原沦陷(1分)被迫漂泊江南的离愁别恨与担忧时局的爱国情怀;(1分)(吴词之泪是感怀身世之泪,)表现了诗人因仕途无望(1分)而羁旅天涯、漂泊无定的孤苦惆怅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分)(意思对即可。)【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两首诗传情达意都借助了“雁”这一意象。

李诗借大雁春来北飞,言迁客欲归不得(雁归而人留)。朱诗借旅雁自比,以万里反衬自身的孤单,写虽在战乱中来到江南作客,但仍无法忘怀那“万里烟尘”的中原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概括诗人的情感,一定要结合文本来分析。

朱诗“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两句写回首北望所见所感。中原失守,国士同悲。

吴词“阑干”两句,写出词人的心情。此言自己是一个四处飘泊的天涯孤客,更显自己的孤单,而在天空中词人(天涯客)却见到,有一只离群的孤雁在暮色苍茫中随着迅飞的流云在拼力地挣扎着奋飞。

这既是写实景,也是词人(天涯客)对所处的恶劣环境与自身的悲苦命运的一种写照。答题时,一定要答出作者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鉴赏】这是一首寓家国之痛于自然景物之中的山水词。 靖康乱起,惊破清歌,以“山水郎”自居的词人朱敦儒,名士风流的生活也告结束。

跋山涉水,辗转流徙,避乱南国。一路上但见烽烟弥漫,百姓流离失所。

残酷的现实,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许多词篇,描绘出祖国山水风景之美,寄托着无限的国破家亡之痛。 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说:“靖康离乱,避地自江西走二广。”

船沿江北上,在旅途中,他用泪水写下了这首语言明白如画,却寓意极深的小词。起首二句叙事即景自寓身世经历。

乘一叶扁舟,到江南去避难作客,仰望那长空中失群的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不禁深感自己的境遇正复相类。 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亦赋亦比亦兴,起得浑括自然。

“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两句写回首北望所见所感。中原失守,国士同悲。

这两句直抒情怀,略无雕饰,取景阔大,声情悲壮。过片“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两句,收回眼前现境。

薄暮时分,泊舟矶畔,但见江中的碧山正为暮霭所笼置,矶边的汀洲,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满眼萧瑟冷落的景象。这里写矶边秋暮景色,带有浓厚的凄清黯淡色彩,这是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中的情绪的反映。

“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两句总收,点明自己“辞乡去国”以来的心情。 日落时分,往往是增加羁旅者乡愁的时刻,对于作者这样一位仓皇避难的旅人来说,他的寂寞感、凄凉感不用说是更为强烈了。

渐趋平缓的江波,这里恰恰反托出了词人不平静的心情。 这首词上片着重抒情,而情中带景;下片侧重写景,而景中含情。

全篇清婉而又沉郁,有慷慨悲歌之新境界。朱敦儒在靖康之难以后,辗转道途,不仅在“月涌大江流”的长江之上,领略了秀丽的江南美景;而且在鹧鸪声声的榕荫下,欣赏过浓郁的岭南风光……眼前的佳景,往往使他联想到铁蹄下的中原河山,苦难中的父老百姓,不禁滴下忧时之泪,发出了与爱国志士相同的感喟。

【参考鉴赏】“阑干”两句,写出词人的心情。此言自己是一个四处飘泊的天涯孤客,如今独倚在栏干旁,面对着深秋中的凄风凋叶,那么心中的阴影就会显得更加浓厚,寂寞之情也会显得更深。

此即情与景合也。所谓“离人心上秋”,秋景增愁情矣。

“千山”两句,景中显情。绵绵群山在秋雨淅沥之中泛出了青光,此是指雨中山上的常青树林;而在天空中词人(天涯客)却见到,有一只离群的孤雁在暮色苍茫中随着迅飞的流云在拼力地挣扎着奋飞。

这既是写实景,也是词人(天涯客)对所处的恶劣环境与自身的悲苦命运的一种写照。 上片借景寄情。

“霜花”两句,叹时光迅逝。“霜花”,指秋菊,黄巢《咏菊》诗中即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披黄金甲。”此处是说:秋终冬近之时,百花凋零,惟有那秋菊逞强,一枝傲霜,显示出了春天般的缤纷色彩。

然韶华易逝,我们(指词人与吴见山)也已临近了暮年,但却犹各自为了生计而奔波在名利场中。因此让我们且为这已经消逝的美好年华而举杯凭吊,浮一大白吧。

“海烟”两句,写景寄情。此言暮天夕阳返照天空,显出来半截美丽的彩虹(南人俗名为“冲”)。

词人见之更把它联想成是:大海中的鲛人用泪水一梭梭编织而成的七彩鲛绡化成的景象。 此既是写景,也有一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叹在。

下片也是托物寄情。

5.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阮郎归

小题1:诗人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描写初夏之景:写看到了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的景象;听到了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感受到了怡人的熏风(和风)。(每答对一个角度并分析得1分)

小题2: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化静为动。(1分)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气。(1分)烘托出女主人公的喜悦心情,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描写是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方法。它注意景物的描写、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上片由绿槐、高柳、鸣蝉、南风等景物描写与碧纱窗、香烟、棋声等环境描写,以及午梦初醒的人物描写共同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初夏闺情图。下片又以微雨、小荷、榴花等景物描写与洗弄清泉的人物描写结合,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图,女主人公的形象卓立其间。同时他还注意了动态描写,且不说“棋声惊昼眠”、“玉盆纤手弄清泉”的人物活动,就是景物也呈现出某种动感。小荷为微雨而翻动,可以想见它的迎风摇曳之姿。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这些动态描写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