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鉴赏在线阅读

1.高分求宋词赏析卷

阅读宋词,回答问题。

(一共10首,每首5题。够辛苦了,该得分了吧) 一、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词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3.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 4.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怎样?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5.以这首词为例,简述豪放派词风的特点。 二、 雨霖铃 【宋】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 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这首词表达什么感情?词中哪句直接点出了作者的感情? 2.词中哪句直接描述离别情形?这里是用什么手法? 3.这首词选用了哪些景?为什么选用这些景?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从照应的角度考虑,此句照应了上阕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杨柳、晓风、残月有什么象征义? 5.以这首词为例,简述婉约派词风的特点。

三、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首词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 2.整首词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词中描写的小孩可爱在什么地方? 4.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二字什么用法?表达怎样的情感? 5.“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媚好”什么意思? 四、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碧云天,黄叶地”描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黯乡魂,追旅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5.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表达怎样的感情? 五、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本词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释放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寓居定慧院所作。 1.词的上阕写出了定慧院寓居的什么特点? 2.“漏断”是什么意思? 3.“孤鸿”对下阕来说,起什么作用?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4.“有恨无人省”,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 5.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恨”字是全词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六、 关 河 令 【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词的开篇写出了怎样的情景?“凄冷”表现在哪里? 2.如何理解“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3.“更深人去寂静”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4.“人去”两字的妙处在哪里? 5.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融情于景”是本词的突出特色,你是否同意此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七、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两个“爱上层楼”有什么不同作用? 2.“欲说还休”是什么意思?还出现在李清照的哪首词中? 3.“天凉好个秋”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5.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 鹧鸪天·送人 【宋】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只应离合是悲欢”应如何理解? 3.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典故? 4.“功名馀事”是什么意思?词人为什么说“功名馀事”? 5.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九、 玉 楼 春 【宋】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这首词首句写“东城”有无深意?为什么? 2.分析“绿杨烟外晓寒轻”中比喻的妙处? 3.本词上片是通过哪几个物象来表现“风光好”的?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5.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是全词最传神的字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十、 好。

2.宋词赏析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行香子·过七里滩 永遇乐(明月如霜) 西江月·重九 满江红(江汉西来) 满江红·怀子由作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念奴娇·赤壁怀古 洞仙歌(冰肌玉骨) 浣溪沙(山下兰芽浸溪) 西江月(顷在黄州)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望江南(春未老)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这里有宋词赏析啊,这里有宋词赏析,我还是找不到宋词赏析,到处问哪里有的话告诉我宋词赏析的网址吧,宋词赏析挺难找的,我现在真的需要宋词赏析,谁要是可以找到宋词赏析,就告诉我宋词赏析网址吧,谢谢告诉我宋词赏析,找到宋词赏析挺不容易的啊,这儿有宋词赏析啊,这里有宋词赏析,我还是找不到宋词赏析,到处问哪里有的话告诉我宋词赏析的网址吧,宋词赏析挺难找的,我现在真的需要宋词赏析,谁要是可以找到宋词赏析,就告诉我宋词赏析网址吧,谢谢告诉我宋词赏析,找到宋词赏析挺不容易的啊,谢谢啊。

3.宋词鉴赏

注释 1. 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一0七四),苏轼时任杭州通判。

杨元素:名绘,时为杭州太守,与苏轼时常诗词唱和。 2. 柯:草木的枝茎。

玉蕤:比喻白色的梅花。蕤(ruí):下垂的装饰物。

3. 英:花,花片。卮(zhī):酒器。

4. 痛饮:开怀畅饮。 5. “坐客无毡”句:《晋书·吴隐之传》载吴隐之为官清廉,勤苦同于贫庶,以竹篷为屏风,坐无毡席。

《新唐书·郑虔传》载郑虔著书八十余篇,诸儒服其善著书,时号“郑广文”。在官贫约甚,杜甫曾赠诗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

此句言酒醉之时,连坐无毡席的寒冷都不知道了。 6. 酒阑:饮酒结束时。

阑:残尽。 7. 离离:分披繁盛的样子。

8. 微酸:指梅子。著枝:生于枝上。

词牌知识: 〔题考〕 南乡即南国,唐人称南中。本词初为单调,创于欧阳炯;【词律】所收,有其二十七,二十八字两首。

如“路入南中,恍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纤纤抬素手。”固为本意也。

迨冯延已始添作双调,成今体之五十六字。欧阳修前后首句俱减为四字,名[减字南乡子]。

南歌子 唐教坊曲名。此词有单调双调。

单调者,始自温庭筠词。词有“恨春宵”句,名《春宵曲》。

张泌词,本此添字,因词有“高卷水晶帘额”句,名《水晶帘》。又有“惊破碧窗残梦”句,名《碧窗梦》。

郑子聃有《我爱沂阳好》词十首,更名《十爱词》。双调者有平韵仄韵两体。

平韵者,始自毛熙震词,周邦彦、杨无咎、僧挥五十四字体,无名氏五十三字体,俱本此添字。仄韵者,始自《乐府雅词》,惟石孝友词最为谐婉。

周邦彦词,名《南柯子》。程垓词,名《望秦川》。

田不伐词,有“帘风不动蝶交飞”句,名《风蝶令》。 〔作法〕 本调五十六字。

首句五字,与[浪淘沙]首句同,第二句为仄起平韵之七言句,而第三字不能作仄。第三句为七言仄句,不用韵;句法与[浪淘沙]第四句同。

第四句为两字句,例用平平,协韵。末句与第二句同。

后阕概同前阕。 格式一: ●●○○●, ○○●●△。

⊙○⊙●●○△, ⊙●⊙○⊙●●○△。 * * * * * 格式二: (前片) ●●○○●, ○○●●△。

⊙○⊙●●○△, ⊙●⊙○⊙●●○△。 (后片) ●●○○●, ○○●●△。

⊙○⊙●●○△, ⊙●⊙○⊙●●○△。 * * * * * 格式三: (前片) ⊙●○○●, ○○●●△。

⊙○⊙●●○△, ⊙●⊙○⊙●●○△。 (后片) ⊙●○○●, ○○●●△。

⊙○⊙●●○△, ⊙●⊙○⊙●●○△ ⊙●○○●●△(协平韵) 赏析一: 1. 东坡梅词云:“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

《张右史集》有《梅花十绝》,《后山集》有《梅花七绝》。其无己《七绝》,乃文潜《十绝》中诗,但三绝不是,未知竟谁作者。

其间有云:“谁知檀萼香须里,已有调羹一点酸。”用东坡语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一) 2. (杨万里绝句:“百千寒雀下空庭,小集梅梢话晚晴。特地作团喧杀我,忽然惊散寂无声。”

)持以与此《南乡子》开端二语相比,苦水(顾随号)不嫌他杨诗无神,却只嫌他杨诗无品。 “满”字、“看”字,颊上三毫,一何其清幽高寒,一何其湛妙圆寂耶? 一首《南乡子》,高处、妙处,只此开端二语。

(顾随《顾随文集·东坡词说》) 3. 全词既不句句粘住在梅花上,亦未尝有一笔怠慢了梅花。此即所谓不即不离,妙合无垠。

(《唐宋词鉴赏辞典》) 赏析二: 本词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的第四年即熙宁七年(1074)初春,是作者与时任杭州知州的杨元素相唱和的作品。词中通过咏梅、赏梅来记录词人与杨氏共事期间的一段美好生活和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上片写寒雀喧枝,以热闹的气氛来渲染早梅所显示的姿态、风韵。岁暮风寒,百花尚无消息,只有梅花缀树,葳蕤如玉。

在冰雪中熬了一冬的寒雀,值此梅花盛开之际,既知大地即将回春,自有无限喜悦之意。开头两句“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生动地描绘了寒雀对于物候变化的敏感。

它们翔集在梅花周围,瞅准空档,便争相飞上枝头,好象要细细观赏花朵似的。寒梅着花,原是冷寂的,故前人咏梅,总喜欢赋予梅花一种孤独冷艳的性格,本词则不然。

作者先从向往春天气息的寒雀写起,由欢蹦乱飞的寒雀引出梅花,有了鸟语花香的意味,而梅花的性格也随之显得热乎起来。顾随先生自云早年极喜杨诚斋的绝句:“百千寒雀下空庭,小集梅梢话晚晴。

特地作团喧杀我,忽然惊散寂无声。”但读了苏轼此词以后,看法有了变化。

他说:“持以与此《南乡子》开端二语相比,苦水(按顾随自号苦水)不嫌他杨诗无神,却只嫌他杨诗无品。”“‘满’字、‘看’字,颊上三毫,一何其清幽高寒,一何其湛妙圆寂耶?”“一首《南乡子》,高处、妙处,只此开端二语。”

(《顾随文集·东坡词说》)顾随深赏极爱开端二语,自是不差,而从“满”、“看”两字悟出“清幽高寒”及“圆寂”之说,似有未谛。“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

踏散芳英落酒卮”,进一步从寒雀、早梅逗引出赏梅之人,而逗引的妙趣也不可轻轻放过。客来花下,寒雀自当惊飞,此原无足怪,妙在雀亦多情,迷花恋枝,不忍离去,竟至客来花下,尚未觉察,直至客人坐定酌酒,方始觉之,而惊飞之际,才不慎踏散芳英,则雀之爱花、迷花、惜花已尽此三句之中,故花之美艳绝伦及客之为花所陶醉俱不待繁言而明。

再说,散落之芳英,不偏不倚,恰恰。

4.宋词赏析,辛弃疾的~~~~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出处:宋·辛弃疾《鹧鸪天》 [今译]城中娇艳的桃花李花,最害怕风雨的吹打;而田野溪头的荠菜花,却星星点点迎着风雨开放:原来春天正留驻在这里啊! [赏析]此词通过对农村美丽景色的赞颂,表现出作者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平凡的事物往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天是属于它们的!此词从全篇看皆写农村景色,唯“城中”一句一笔宕开,为下句作衬,点明主题,“在”字下得稳重有力,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深切的感受。

[原作]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参考文献;中学语文网。

5.唐诗宋词鉴赏

一、题眼、诗眼和词眼从标题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即“题眼”。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哀江南》的整首诗如泣如诉,凄婉感人,从题眼“哀”即见。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诗眼、词眼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如王维《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诗中的“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代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钥匙。

再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重阳词,情景交融,写出了女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个“瘦”字,形象地概括了全篇词意,画龙点睛,使形象和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二、语境分析,注意“冷”和“热”结合语境,从诗歌描写的景色“冷”“热”中,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岳飞的《小重山》从“寒蛩”“松竹老”可见作者忧虑国事、内心苦闷的心情。辛弃疾的《摸鱼儿》:“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危栏、烟柳、斜阳”暗示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现实,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无限忧思。柳永的《雨霖铃》“寒蝉、长亭、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晓风的凉寒,正是人物心境的悲凉。

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则快船快意,使人神往。彩云轻舟,衬托了诗人喜悦畅快的心情。

三、语言特色及修辞方法 语言方面有清新、质朴、绚丽、含蓄等多种特色。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是一种清新的美。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平易近人,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不加修饰,是一种质朴的美。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的美。 含蓄的语言特点,则是意在言外,表现为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辛弃疾“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是借古喻今,警告奸臣小人,不要猖狂得意,正如玉环飞燕即使得宠也不会长久,最终将会落得一个可悲的下场。高考考诗歌寓意实际上就是考含蓄的语言特点。

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反语、双关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互文(既是秦时明月秦时关,又是汉时明月汉时关,也是今时明月今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的悲剧。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设问、比喻(两种修辞方法综合运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愁思之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谐音双关(“晴”——“情”) 杨柳——杨树柳树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谐音双关(杨柳——杨花柳絮——**、柳直荀烈士) 四、掌握各类诗歌表情达意的特点送别诗——注意谁送谁,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还是别后的思念;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战争诗、思乡诗——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借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多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感伤。

五、从注释中捕捉信息注释往往解释词语和典故,而诗人又往往用典来表达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辛弃疾《摸鱼儿》中“长门事”的典故,是暗示自己受别人的谄毁,不受重用。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则警告当权的主和派不要得意忘形,他们的结果也将是悲惨的。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不管是赏析全篇还是某一词句,是评价思想内容还是分析艺术手法,都要仔细审题,针对问题联系诗句作答。

一要语言准确,二要表意流畅,三要深思精写。 古典诗歌形象、语言的鉴赏 古典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 诗歌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例如,杜牧的《山行》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 古典诗歌形象鉴赏如何入手?1、借助诗歌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这首诗表面上刻画了一位新妇形象,实际上作者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表现自己考前期待与不安的心情。

2、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意境。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

6.求20首宋词鉴赏,字数大约在200字左右

1. 菩萨蛮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山鸥,一身都是愁。 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的春季,当时,辛弃疾任江东抚司参议官,是江东留守叶衡的部属。

叶衡对辛弃疾颇为器重,后来他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立即推荐稼轩为“仓部郎官”。写此词时,叶衡尚未作“丞相”,题目云“为叶丞相赋”,是后来追加的。

开篇即用拟人手法,说“青山”想和“高人”说话,“联翩战马来无数”,是说“青山”心情迫切,象千军万马一样接连不断地向人跑来。山头的云雾飞跑,看去似乎是山在跑,稼轩造句,堪称奇绝。

“细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这两句说,山间云雾在徘徊,(人)盼望降雨却始终没有盼来。

这里描写山间烟云滚滚,山雨欲来的情景,但雨没有盼到,他不免失望。这里显然是借“青山”、“烟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词人壮志未酬,盼望与志同道合的“高人”共商国事,希望抗战高潮到来……这一切最终并未实现,他不免怅然若有所失。 下片紧承上片,集中写“愁”。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这两句大意说,人们都说头发是因为忧愁而变白的。

可以想见,词人因忧愁国事,此时头发可能白了不少,虽然他这一年不过三十五岁。“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结尾两句,诙谐有趣,而寓意颇深。他看到那满山雪白的沙鸥,由白发象征“愁”,想到沙鸥“一身都是愁”,乃至拍手嘲笑,这或者有“以五十步笑百步”之嫌。

事实上当抗战低潮之际,有些人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完全绝望,而辛弃疾对敌斗争的信心始终并未泯灭,这就难怪他嘲笑那“一身都是愁”的沙鸥了。 本词设喻巧妙,想象奇特,写“青山”、“烟雨”有雄奇的色彩和奔腾的气势。

作者深沉的思想、胸中的抱负和愤懑,都在写景中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2. 蝶恋花 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

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这首小令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约写于公元1203年。其时正当他南归后第三次出仕前,赋闲居住在江西铅山的瓢泉。

这一带的山山水水,特别是“雨岩”的风景,深深打动了他,因此他的笔下不乏对大自然的种种描绘,数量不算太多,但气象万千,别具一种情趣和境界。 写作本词的时候,辛弃疾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但仍壮心不已,希冀早年就立下的统一祖国的宏伟理想得已实现。

此时他的好友陈亮已经去世,朱熹也在“庆元党禁”事件中丧生,稼轩深感知音难觅,再也遇不到陈、朱那样的好友了,不免感慨万端。小令在描写“雨岩”景物的同时,寄情于山水,抒发了这种思想感情。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畹”,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三十亩为一畹。

首句化用屈原“余既滋兰之九畹兮”(《离骚》)句意,说明兰花怒放,绚丽多采,但“空谷无人”,也就只能自艾自怨了。“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泠泠”,声音清脆。这两句说,“宝瑟”纵使弹使弹奏出清脆悦耳的古典名曲,但也难觅“知音”,实际上是词人自叹陈亮、朱熹过世之后,很难找到知心朋友,因此心情孤寂苦闷。

过片之后,进一步抒发迟暮伤感之情,与上片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冉冉年华吾自老”,“冉冉”,慢慢地。

作者自叹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老了,“何处寻芳草?”“芳草”与上片的“知音”相呼应,意思相同,这样就使全词的思路贯串一气,意境也更觉深远。“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累”,本指绳索;“石龙”,指石龙风,是一种打头迎风,如飓风之类,宋孝武帝《丁督护歌》云:“愿作石龙风,四面断行旅。”

稼轩反其意而用之,感慨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到处碰壁,特别是他恢复故国的理想不得实现,他的一言一行无不受到阻碍,更使他觉得如同碰上了打头逆风。结尾两句,以含蓄委婉的手法,述说人世道路曲折艰难,词人郁结胸中的愤懑不得发泄,哀惋欲绝。

本词在看似平淡的景物勾勒中寓有深意。全词又多用象征手法,抒写自己难觅志同道合的伙伴、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情。

有意境蕴藉含蓄,意近而旨远的特色。( 3. 忆王孙 秋江送别,集古句。

辛弃疾 登山临水送将归。悲莫悲兮生别离。

不用登临怨落晖。昔人非。

惟有年年秋雁飞。 集古人句是一种再创造。

不同或同一古人作品中的句子,碎玉零琼集成一首诗词,不但要结构妥贴风格统一内容有新意,还要音节浏亮琅琅上口回肠荡气。这首《忆王孙》,表现空寞寥廓与天地秋江同在的莫可解脱的永恒悲哀,非仅别离而已。

五句皆有出处,从《楚辞》到唐宋,可见所归纳是传统的共同悲哀。所集非随手拈来,因才高不觉锻炼贯串之迹。

《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首句隐括《秋声赋》全部内容。《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是第二句包括与悲哀对应的欢乐。“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

(《九日。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