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朝的文化艺术宋朝的文化艺术包括科技、学术、文学三个方面,下面具体介绍:1、科技 宋代,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推动下,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两宋的科技成就不仅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高峰,也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国四大发明,在宋代得到改进并应用。 李约瑟博士把沈括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而他的《梦溪笔谈》则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在其他方面也有颇多成就,如医学方面,医学从此前的三科分为九科,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录》。 针炙有了很大发展。《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所收药物比《唐本草》新增四百七十六种。 宋朝的历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宁宗庆元四年颁布的《统天历》。该历法由杨忠辅创制。 它与现代所测数值只相差26秒,而与现行的公历所采用的数据相同,比西方《格里历》的颁行早383年。但因推测日食等不验,《统天历》只使用到开禧三年。 同年又造《开禧历》代替统天历,行用于世45年。2、学术 完成了儒学复兴,传统经学进入了“宋学”的新阶段,产生了新儒学即理学。 促进了儒、道、佛三家相互交汇的深入发展,完成了古文运动。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人占了六家,词达到全盛,话本在中国文学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 史学体裁多样,兴起了方志学、金石学;著作丰富,史家辈出,达到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顶峰。书院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如书法、雕塑、石刻、绘画等都达到了新的水平,佛教、道教亦有了新的发展。3、文学 宋朝文学十足发达,秉诗、词、散文都有伟大成就。 让宋朝散文走向兴盛并承接古文运动的大师是欧阳修。三苏之中,苏洵的文章以议论见长,文风雄奇劲简。 苏轼的文章洒脱自然。陈师道、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和李膺号称“苏门六君子”。 南宋时期,苏轼的散文甚至成为科举考试的范文,时人言:“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而苏辙的文章疏于叙事而长于议论。 曾巩忠实的追随欧阳修的风格,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文风自然纯朴,少有华丽辞藻。 王安石也以议论文为长,风格雄健自然。但是到了南渡之后,宋朝的散文就开始衰落,其后的文人都无法同北宋六家相比”。 杨万里的诗歌清新活泼,以天然风景为主;范成大的诗歌关心民生,诗风清丽秀婉;陆游的诗以爱国著称,他的诗对偶工整,后人言“好对偶被放翁用尽”。宋诗虽不及唐诗,但远在明清之上,正在编撰的《全宋诗》收录宋诗作品达十六万多首之巨。 与散文相同,欧阳修也开创宋朝的诗风,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部诗话《六一诗话》就是其所著。王安石诗风工练,比欧阳修更讲究修辞技巧与典故运用。 苏轼的诗变化多端,雄放洒脱。其吸收前朝所有诗人的手法,奔放灵动,成为宋诗一代大宗。 黄庭坚虽出于苏门,但却开创江西诗派,他的诗歌模仿杜甫,讲究炼字煆句,显得耐人寻味。之后又有“南宋四大家”,即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和尤褒,也堪与北宋三家相比。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也称长短句。根据《全宋词》的记录,宋朝词人达到一千三百卅家,作品及残篇总计达到两万零四百多首。 词是宋朝文学的标志性体裁。晏殊被称为宋朝词家初祖,其词和婉明丽。 欧阳修的词也富于花间派之风格。柳永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作用,他的慢词令人耳目一新,确定长调的地位,充实词的形式,丰富词的表现手法。 其后,苏轼又对宋词进行彻底的革新,他创立豪放派,扩大词的选材范围,为后来的南宋爱国词奠定基础。周邦彦是格律派的始祖,其后的女词人李清照也属此列。 在靖康之难后,忧患意识使得豪放派占据词的统治地位。其中以辛弃疾为大成。 此外,宋代“说话”(评书)非常流行,说话的内容就是话本。最著名的话本有《三国志平话》、《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宋宣和遗事》等;一些明清白话小说也是根据宋朝的话本改编。 扩展资料:宋朝的历史变迁: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 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 (中国历史朝代)。 2.论述《史记》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意义一、开创了“纪传体”体例 纪,指本纪,即皇帝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 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 “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绩;“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 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二、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史记校正》 王叔岷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 在《史记》中,司马迁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平准书》、《货殖列传》;司马迁又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立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他还第一个为卑微者列传:《刺客列传》、《游侠列传》等。 《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 由于纪传体可以容纳广泛的内容,有一定的灵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级关系,因而这种撰史方法,为历代史家所采用,影响十分深远。 三、秉笔直书,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司马迁的《史记》对此有很好的发挥 所谓秉笔直书,就是史学家必须忠于历史史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撰写历史。 《史记》明确表示反对那种“誉者或过其失,毁者或损其真”的作法。 对于先秦的法家和秦代的暴政,从感情上司马迁是愤恨的,但他做到了不因憎而增其恶。 相反,对法家的改革和秦代统一中国的历史作用,他都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因为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才使《史记》以信史闻名于世。 《史记》还贯穿一条重要线索,即重视人的历史作用。司马迁是反天命的。 强调人是历史的中心。因此,他在写帝王将相的同时、注意为社会上的各种人立传,尤其是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放到与王侯功臣以及封建社会的圣人孔子同等的地位来写。 所以在《史记》中,既有战国七雄的世家、萧丞相(萧何)。留侯(张良)的世家、孔子的世家,同时也有《陈涉世家》。 司马迁也很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把经济状况同政治上的治乱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还强调总结历史经验。 提出以史为镜、鉴往知来的思想。由于司马迁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伟大创造精神,他的进步的史学思想和严谨的治史方法,使《史记》成为我国史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司马迁也赢得了“中国史学之父”的美名。 四、《史记》也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传记 《史记》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司马迁像一个出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 在《史记》这座人物画廊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王侯将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诺必诚的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俳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 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史。 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史著中,《史记》拥有的读者量是首屈一指的。 [编辑本段]【后世评价】 《史记》的诞生,就中国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史记》的贡献巨大。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 无论说它是古代中国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还是说它是世界古代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都毫不为过。这一点,只要将之与希罗多德的《历史》相比较,就会非常明白。 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我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 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 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 (《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 但必须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司马迁受时代的限制,《史记》也存在某些缺点与不。 3.我想找一个是写“重新出发”的作文请发一些范文来`谢谢大家 爱问知重新出发出发,是一个美丽的名词。 我喜欢出发,因为出发总带着对前方的好奇,对未来的探索。人生中有许多次的失败,失败后的我们应该更加的成熟。 带着这一份成熟,我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重新出发,去实现青春的梦想。汪国真曾说:“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 ……所以,我喜欢出发,去寻找不同的风景!”每当我们到达一个地方时,看过当地的风景之后,就应该整装,重新出发,去探寻新的风景。重新出发,实现理想,我们需要乐观的心态。 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在他的一生中曾发明了无数的东西。一次,他的实验室因为实验而失火,造成了火灾,把他的实验室烧个精光。 他的妻子担心他,在灾后寻找他,只见他站在废墟中,妻子正想安慰他时,他仅仅说了一句话:“上帝真厉害,知道我理不清头绪,让这一切都回到了原处,让我重新开始新的研究。”火灾后的两个月后,爱迪生着手推出了他的留声机。 爱迪生正因为有了怎么乐观的心态,选择了重新出发,重新开始,有了怎么多的发明。 重新出发,我们乐观积极,努力进取,去实现理想。 重新出发,实现理想,我们需要无畏的勇气。著名的《法国大革命史》对研究法国的大革命据有重要的意义。 据说《法国大革命史》的作者在完成其手稿时,交给一位朋友请他帮忙修改。 那位朋友拿回家,过几天,他满脸惊恐的告诉那位作者,那手稿被女仆当成没用的东西扔进火炉烧了。 作者听后,顿了一会,然后不假思索的说:“一定是上帝认为我写的不好,所以烧掉了,就像老师批评你作业写得不好,要重做一样!“后来,作家又重新开始写《法国大革命史》,为人类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许多人,也许在遇到这样的事情,就会选择停在原地,不敢重新出发去追寻自己所坚持的理想,而这位作家敢于重新出发,重新开始自己的写作之路,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 重新出发,需要“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需要“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敢,需要“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 同学们,在遇到困难时,带上你满心的勇气,重新出发,去实现你心中的理想吧!点评:本文对题意的把握是到位的,确立的中心是准确的,结构清晰,内容充实。 从“怎样重新出发”的角度展开论述,虽然使用的材料中有爱迪生,但是选取的内容却和很多同学的不一样,旧中见新,而有关《法国大革命史》的材料则的新鲜的,这样材料不显俗套,分析出道理。 语言平实中也有亮点,是一篇较为成功的规范议论文。 重新出发太阳在一次又一次的日出日落后又重新出发,却不知疲倦,因为它能带给人们光明和热情;地铁一次又一次在起点重新出发,却无怨无悔,因为它接载的是人们归家的喜乐。 每一件事都可能有重新出发的机会,但每一次的出发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重新出发,让我们懂得爱。在地震中,一对夫妻由于工作地点不同所以在地震时失去了联系。 女子从废墟中逃出来了,此时她的心中牵挂的是自己的丈夫,她奋不顾身的向丈夫的单位所在地出发,她不知如何到达,只是随着部队出发,官兵们每一次都劝她不要跟下去了,但她不听劝告,在军队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出发时,人们总发现有一个弱小的女子跟随其后,虽然每到一处都没有丈夫的消息,但她从不放弃,因为她知道自己的丈夫一定在等着她。 就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出席出发,女子在一堆瓦砾中找到了丈夫并且丈夫也在顽强的生存着。 此时在一路上都很顽强的女子终于忍不住失声痛苦起来,劫后余生的丈夫为她抹去了泪水相拥在一起,在场的官兵无不为之感动。虽然每一次的重新出发都很艰苦的,但为了爱,我们都会毅然选择坚持下去。 重新出发,我们懂得成功。昔日刘邦为求取生存,哀求项羽到蜀地做汉王,所有都认为刘邦这是自寻死路,因为蜀地是一片荒芜之地。 刘邦毅然进入蜀地,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有一天可以重新带领自己的军队打败项羽,做真正的汉王。在蜀地,刘邦日日夜夜苦心操兵,在困境中能排除万难,他认为天下终有一天会属于他,他的洒脱,让他得到了许多良师益将。 在重新出发之日,刘邦大破项羽的军队,使得项羽兵败自杀,造就了汉朝大业。一时的退让不是因为懦弱,而是为了贮备力量方可在重新出发之际,取得成功。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无数的困难,家长的责骂,老师的批评,朋友的误解,甚至是背叛而使我们处于谷底之中。 此时的我们须抱着一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决心来重新看新的事物,也许你会明白家长和老师的爱,朋友之间真正的友谊。 重新出发,会使我们一次次懂得更多,看得更多。每一颗种子都要在污泥里破土而出重获新生;而我们也要懂得在遇到困难后重新出发,去收获成功的果实。 点评:写好考场作文首先是要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就议论文来说就是要明确自己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当然这还不够,你还必须明白其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即使不能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也需要有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作者在文中所表述的理由就是“重新出发,让。 4.要写一篇关于宋词的论文,谁能帮帮忙丫宋词美学思潮初探[摘 要]宋代美学思潮的运行,更多的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的思想文化层次演进。 以宋文学的代表——宋词的美学风格分析来看,宋人的美学观念趋向于婉约含蓄,形成独特的美的韵味,同时北南宋的美学思潮的内涵又略有差别,婉约含蓄中又带有豪放和激昂,形成宋美学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宋词 审美 豪放 婉约继盛唐之后的宋王朝,始终是一个内忧外患交困,积贫积弱的王朝,然而,就中华民族的封建文化的发展而言,正是由于宋所处的独特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才使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美学在这个时期内走向了成熟,传统的美学在这个时代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深化和实现,使得宋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占居了无可非议的重要地位,显示出独特而恒久的魅力。 从宋文学的代表——宋词来看,晏殊词清丽洒脱,柳永词浪漫缠绵,苏轼词旷达恢弘,辛弃疾词豪放激昂……这些动人的华美篇章,折射着那一代美的创造者和欣赏者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风尚和审美理想,反映着那个特定的时代氛围中美学观念、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和转化。 虽然我学力尚浅,很多知识的构建还不够充分,但由于我对宋词及美学的兴趣和平时的积累,我将通过对宋词及其代表作家、作品、风格的分析,由宋文学的创作主体即审美主体的宋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入手探析所蕴涵并体现在宋词中的美学思潮的特点和美学风格。 美,是要靠人也就是审美主体去追寻,去发现,去体味的。宋代社会的审美主体首先是其社会成员中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也正是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寻觅适合自我审美情趣的美的内容与形式,同时,也就是在这个寻找美的过程中,他们日渐成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美学风格,创造出了属于宋人自己的审美心理机制和美的创造方式,展现出与前代的美学模式风采迥异的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结。 并形成具有其代表意义的书斋美学。在优越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之下,成为统治集团成员的宋文人士大夫们,享受着充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他们因此而比别人更会有滋有味地享受生活。 这是士大夫阶层审美观念滋生的土壤,滋养出敏锐细腻的感觉能力,成为了既有钱又有闲的文人雅士自然而然将追寻的目光转向文艺生活,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领域。 同时,用词这种比诗更宽松又讲求韵律的文学样式来反映他们的审美情趣,寄托审美理想。 词,产生于唐五代,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于音乐脱离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 从某种意义上讲,词是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相结合的产物,初时起源于民间,后经文人的加工,有了格式和音韵方面的要求和规定。 换一个角度来说,词,产生于人们通俗的审美享受的需要,觥筹交错,肴蔌杂陈前的清歌妙舞,无形中陶冶了文人雅士的审美趣味,激发了士大夫以清绝之辞助娇娆之态的雅兴,审美主体兴致盎然地观照审美对象,从中获得审美享受。 (所谓审美享受,是通过审美感受所获得的一种情感上的愉悦,这种愉悦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功能共同和谐振运动的极致状态,表现为所获得的满足感和快乐感。 )人的审美需要,直接表现在审美享受的追求上,尽管这是通过个人的审美活动获得的,但却渗透着宽广的社会内容,反映出个体审美心理和社会审美心理的统一。 而宋文人士大夫对室内乐舞的欣赏并以词助兴的审美方式,体现了在温饱满足后进而向更高文化层次追求的审美享受。 如此看来,似乎宋文人士大夫终日沉沦于妍歌妙舞,放荡不羁之中,实际如何呢?我们先来看一位宋初的代表词人——晏殊。 晏殊,14岁时即以神童之名进见皇帝,官至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的太平宰相。在凡人眼中,这是何等的大富大贵!“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运歌席莫辞频。”⑴“一曲细丝清脆,椅朱唇。 斟绿酒、掩红巾。”⑵“蜀弦高,羌管脆,慢扬舞娥香袂。 君莫笑,醉乡人,熙熙长似春。”⑶晏词中有大量相似的关于歌舞宴席的作品,声色歌舞跃然纸上,然而萦绕于词人胸怀的,却完全是另外一番情思。 “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 总把千山眉黛扫,未抵别愁多少。” ⑷“劝君绿酒金杯,莫嫌经管催。兔走乌飞不住,人生几度三台?”⑸词中情调乃是词人主观情愫的外化。 本来该是美好的意象,出现在词人笔下时却染上了一层淡淡的忧郁。春花秋草的生命力何其旺盛,在词人眼中却不过是年华飞逝的标记;千娇百媚的歌儿舞女何其楚楚动人,亦难化解词人心中的离愁别恨。 位居三公是多少人的梦想,词人却并未感到多少的乐趣,反而发出意味深长的人生喟叹。未中前的清灯苦卷,高中后的大福大贵,眼前的一切富贵繁华真实而又虚幻,巨大的反差使词人的内心中产生难以言传的复杂思绪。 个人经历的前后变化,亦是宋代士大夫人生道路的概括和缩影,而在晏词中所体现出来的矛盾情结,其实也正是这个文化阶层亦即时代审美主体共同的心态。 在经历千辛万苦后获得功名利禄,短暂的得意之后,没有了压力,失落了最高层次的追求,反而有一种若有所失的空。 5.宋代文化对宋代文学的影响文学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一种具体体现。 陈寅恪认为,华夏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是华夏文化之“本根”。他甚至认为:“将来所止之境,今固未敢断论。 唯可一言蔽之曰,宋代学术之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是已。”此亦当今“新儒学”孜孜以求者欤?宋学“本根”对于近现代之影响由此可见。 王夫之《宋论》卷一论宋太祖一统天下垂及百年,原始其因就在于与创业诸帝相较,无事功世胄之依凭而颇有惧心: 一旦岌岌然立于其上,而有不能终日之势。权不重,故不敢以兵威劫远人;望不隆,故不敢以诛夷待熏旧;学不夙,故不敢以智慧轻儒素;恩不洽,故不敢以苛法督吏民。 惧以生慎,慎以生俭,俭以生慈,慈以生和,和以生文。 宋之文治,实在是出于忧患的不得已。 但王夫之接着指出:“虽然,彼亦有以胜之矣,无赫奕之功而能不自废也,无积累之仁而能不自暴也。”宋人求自立、求变革之精神寓其中矣!而所谓自立精神,即王夫之“求诸己”者,就其文化内涵言之,便是起自中唐为“攘夷”而张扬华夏自家文化之运动,是六朝至盛唐充满“胡气”的外向型多元文化之反拨。 唐君毅称:“中国民族之精神,由魏晋而超越纯化,由隋唐而才情汗漫,精神充沛。至宋明则由汗漫之才情,归于收敛。” 收敛正是“绚烂归于平淡”的内向型宋文化之特征。中国文化转型之幸与不幸,关键在此。 宋代独特而渊深的美学意识是由其文化土壤所培植、文化精神所孕育出来的,经过有机的整合和融化,产生出特定的审美形态、格调和风味,遂成为文化型美学,有别于前代的唐美学。宋文化从下述诸多方面影响了美学的生成、表现和状态。 宋代文人地位的变化。宋代文人士大夫物质生活十分宽裕,生活富足。 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北宋词言及六朝,其主题不外兴废事、兴亡感。 北宋积贫积弱而又豪奢宽绰,故词人对六朝奢靡之风的斥责就包含有现实隐喻意义。到了北宋末年,已是山河破碎,六朝作为回忆性对象再次出现,词人情感意绪趋于悲咽苍凉。 到了南宋,南北分裂成为长期的事实,中兴无望,而权要者文恬武嬉,不思抗战,直把杭州当汴州。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心理状态下,对六朝的感受也就更为不同,更为深广。 把六朝与南宋的所有联结点全部发掘出来,几乎成为词化了的六朝史,又在六朝史的历史回忆中寄托着炽热的情感。 宋代治史风气颇盛,出现了一批名史家和名史著,有的居于历代史学之一流地位。 欧阳修之子欧阳发在《欧阳文忠公集· 事迹》中说:“其于《五代史》尤所留心,褒贬善恶,为法精密,发论必以‘呜呼’,曰:‘此乱世之书也。’”书中最精彩的传序,如《〈一行传〉序》十分赞美和强调作为人臣的忠、节,这是欧阳修史学思想的价值观,也是宋代史学思想的核心。 宋代特别是两宋交替以及宋亡时期忠、节意识如此强烈,是有原由的。又如《〈伶官传〉序》从五代后唐庄宗兴衰倏忽的历史事实中引发出极其重要、深刻的经验教训。 其兴也速,其衰也忽。兴则不可争锋,衰则难以抗拒。 兴在“忧劳”,衰在“逸豫”,关节点即在此。这又不仅是针对五代的,而且普遍适用于各朝各代,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罕见的历史深度。 这便成为宋代史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资治通鉴”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和命题,体现了宋人的史学意识,宋人高度重视史学文化对现实的影响作用,因此,宋代文学审美类别上,咏史诗的存量特别丰富,涉及到先秦以来众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单是咏王昭君的就有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以及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刘敞等人的和诗,以王安石的成就为高。 议论风格 宋人的思维是思辨型的,所创立的哲学是思辨型的哲学。这就孕育了他们爱议论的习惯。 宋人好为人师,好指点、发话、评论,滔滔不休。在这一点上,宋人的议论风生,确实不同于唐人的感性描述。 微言阐明大义,意象引发哲理,这是总体性的思辨结构所决定的。 宋人好思、多思。 由于以形上道者为先导,就不会满足于对形下器者的描述。往往从形下器者出发,进而加以提升,达于形上之道。 因此,“器”乃所借对象,“道”才真正成为所论目标。“器”乃缘由、工具,“道”乃归宿、本体。 或引发人生哲理,或申述宇宙精义。不满足于浅表之“象”,而是不断探寻“意”,形成了宋人的思维线路和模式。 这样,宋代就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审视和思辨的时代。 从文化风习上看,宋人颇有策士之风。 宋代的精神领袖、文化精英领风气之先,整个文化精神领域便弥漫议论之风习,成为时代之精神现象。这就自然而然地影响了文学、美学。 诗歌是其中之一,形成了最富宋代诗美学风格的议论化、哲理化特征。宋文亦如此,这并不包括那些纯议论的文章,而是借助于某一具体对象生发开去,以表述某一生活、人生、宇宙哲理的文章。 这样,对象是具体的,所引发的则是抽象之理。而宋人在发表议论时常常在实践性中包含着现实用意,是有感而发,有现实针对目标。 求异思维 宋人的思维是求异型的,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看法,决不轻易认同前人和当代人。求异思维使其有独创性,他们对人、事以至国事的看法、见解总是与众不同,有自身独到的视阈、观照点和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