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朱熹认为诗经

1.朱熹与《诗经》有什么关系

1、朱熹与《诗经》的关系:朱熹对《诗经》做研究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解释。

2、朱熹的《诗经》学思想实质上是关于《诗经》的解释学。在中国《诗经》学思想史上,汉、唐《诗经》学是重章句训诂的解释学。到了宋代,《诗经》学解释表现为由汉、唐重章句训诂向重义理阐发的转型。朱熹的《诗经》解释学在坚持宋学方向的同时又不废汉学,故他的《诗经》学思想,是多维的《诗经》解释学。

3、《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佚名原作,传说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辑的。《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是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雅》是周人所谓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4、朱熹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1]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2.朱熹提出的什么理论

朱熹提出的哲学思想■理气论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动静观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格物致知论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知轻行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心性理欲论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的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美学思想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包含有对美与艺术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朱熹探讨了文与质、文与道的问题.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朱熹还多次谈到乐的问题.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朱熹对“文”、“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3.诗经:朱熹为什么最爱“女曰鸡鸣”

《诗·郑风·女曰鸡鸣》:写了一对贤夫妇。

“女曰鸡鸣,男曰昧旦。” “你听,公鸡打鸣了。”

女人从睡梦中惊醒,伸手理了一下散乱的头发,眼神还是有些迷蒙,声音已是很灵清的了。转过身朝内一看,男人双目炯炯,竟然醒来多时了。

“天就要亮了!”他侧过身揉住了女人的肩膀。“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温柔的笑意从嘴角抿过,女人赶紧起身,退步从架上取过衣服,一件件穿上。“公子,你起来快看,启明星划过天际,灿若桃花,红日即将喷薄而出。”

铜镜里迭出,男子轻袍缓带,立于身后,两袖微风,声色朗朗:“取我的弓箭来!”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公子今天素衣葛屦,可配赤黄骍马。”

男子修整一新,犹如白鹭振振欲飞,女人莞尔一笑,掀帘,吩咐仆从,检视车马,一一齐备。男子跃马挥弓,低头朝着地上的女人大声说:“游凫、云雁,你喜欢哪一个?哈哈……”车身隆隆,呼啸而去。

没有比自由自在驰骋在马上的男人更性感的了。女人垂手侍立,含笑久久。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稍事休息,准备晚宴吧”女人领着仆妇们,走入后院内间。

厨妇们各尽各职,女人洗手更衣。把盏间,她仿佛看到了水洼里嬉戏的鸭子瞬间湿漉漉地被拎出来,一滴滴水变成一滴滴油。

云中的大雁倏然坠落下来,带着烘烤的炽热安详地卧在盘子里,悠然畅想天上人间的无限美好……。“这些都是郑国最有名的美味呢。”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车声隆隆,满载而归。

男子一觉小憩,醒来肉香扑鼻。“什么肉,这么香?”男子趿拉着鞋来至堂中,酒宴已备,万舞待奏。

女子笑而不答:“公子一向镇定,怎么如此急食,可见连吃也不会。” “哎,先取酒来,食色当前,先要痛饮,然后大嚼,还有什么虚礼不成?” 女子放下酒杯,将身出席,走到一尊炮豚跟前,款款而谈:“公子七岁习射,女子自幼学撰。

所谓,羊宜黍,雁宜麦。比如这味八珍之三,炮豚,功夫足以载满一车书。

公子先喝一杯,听我慢慢说。”男子喜,饮一杯。

女子再言:“炮,是最有讲究的。先精选一只健壮的小猪,赶杀后淘净内脏,再取数颗饱满圆硕的红枣塞进腹内,用风劲处的芦苇编成密密的软帘子,裹实了。

外面再涂一层白白的泥巴,然后放在炉内烤。等到泥巴烤透,剥掉,然后,洗手去芦席,再洗手,把皮肉表面上的一层薄膜搓掉。

这是前二步。” 男子愈加有兴致,斟酒,敬与女子。

“第三步是将稻米粉和水拌成的稀粥,敷在小猪的身上。放入小鼎中没入滚油,待全身金黄脆亮。

第四步,便是捞出小金猪,放入豚缶中,一起置于大鼎内,煮沸,温火,三天三夜。” “好大的功夫。

怪不得肉酥柔烂如此。”男子再斟再饮。

“最后是这调味的醋和肉酱,均非一朝一夕,一年一月能成。比如这秘制肉酱,传至荆内已有百年。

公子才有如此好口福。此百年之福,岂能不细嚼。”

“关关雎鸠,在河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子油然吟诵。“山无棱,江水为竭,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女子悠然相和。

夫妇对饮,歌舞渐起。“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周代礼记有言:“射者,男子之事。中馈,女子之职。”

男子马上春秋,女子庭内身手。两两相敬时候,就是这样:闲庭又寂静,花枝又低亚,良夜又迢迢。

琴瑟在御,岁月静好,莫不欢喜。 所谓和乐而不淫,而无宴昵之私,便是。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月光如水,落红成阵,卷起东风帘幕。

男子伫立庭院,若有所思。女子取过一件斗篷,披在男子身上。

男子长叹一声:“郑伯克段于鄢,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精权谋,善外交。小霸中原,无可撼动。

只恐后事失算,世子相争,兵戎相见。宗族德才兼备者,将风流云散去。”

女子温杯换盏,淡淡而言:“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年,介尔景福。”

篆烟微,花香细,左右佩玉叮当。女子解下玉佩,双手奉与男子:“珍珠、琼剧、璜瑀,乃至金燧、玉锥、箴管,这些身上所携所佩之物,公子皆可以拿去,或送贤者,或结同心,凡君子至亲好友,皆可以此表达公子的爱慕和敬仰之心。

君子,修文德以来之。这宝物,若只是女子的衣饰之玩,不能显示珍贵,不如赠与君子,以德相配,物我两欢。”

女子细细言,男子深深拜。朱熹读到这首诗,曰:此诗人述贤夫妇相警戒之词。

简而言之,朱熹认为的女子之贤,大概需要要这么几点:1、鸡鸣即起,以警其夫。2、中馈为职,和其滋味。

3、饮酒相乐,琴瑟在御。4、送佩赠玉,报答君子。

5、结其欢心,无爱服饰。至于夫妇之贤,朱熹最欣赏的一点便是:其相与警戒,不留于宴昵之私,和乐而不淫。

诗经,郑卫之音,历来被称为淫声。朱熹的《诗集传》在解读郑风时,可以看到很多判词都是淫妇、淫女、淫奔之词。

唯独这一首,从头至尾都是赞扬和肯定的。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