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辛弃疾《摸鱼儿》诗词赏析谁知道《摸鱼儿》辛弃疾 ,更能消①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②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③,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④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⑤此情谁诉?君⑥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⑦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⑧,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⑴消 :经受 ⑵落红:落花 ⑶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⑷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 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⑸脉脉:绵长深厚貌。 ⑹君:指善妒之人。 ⑺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⑻危楼:高楼上的栏杆。 赏析: 道是休去倚危栏,休倚危栏时闲愁已是教人断肠。 春已逝,美人迟暮,而忧国之心亦是无处可诉,只有自我劝慰将怨意化为凄婉,虽是缠绵婉约曲,亦有郁愤英气含而不露。 “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 (《白雨斋词诗》) 是这首吗?辛弃疾还有另外词也是以摸鱼儿为词牌名 。 2.古诗元好问(摸鱼儿《摸鱼儿·雁丘词》是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的词作。这首咏物词是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而作的,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全词紧紧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在词中,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是为中国古代歌颂忠贞爱情的佳词 白话译文 天啊!请问世间的各位,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会令这两只飞雁以生死来相对待?南飞北归遥远的路程都比翼双飞,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旧恩爱相依为命。比翼双飞虽然快乐,但离别才真的是楚痛难受。到此刻,方知这痴情的双雁竟比人间痴情儿女更加痴情!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真情的雁儿心里应该知道,此去万里,形孤影单,前程渺渺路漫漫,每年寒暑,飞万里越千山,晨风暮雪,失去一生的至爱,形单影只,即使苟且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汉武帝巡幸游乐的地方,每当武帝出巡,总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何等热闹,而今却是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武帝已死,招魂也无济于事。女山神因之枉自悲啼,而死者却不会再归来了!双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莺儿燕子一般,死后化为一抔尘土。将会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狂歌纵酒,寻访雁丘坟故地,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 3.求《摸鱼儿》诗词及鉴赏1. 元好问《摸鱼儿》 【摸鱼儿】其一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译文: 天啊!请问世间的各位!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会要令这『大飞雁』以生死来相对待? 南飞北归遥远的路程都比翼双飞,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旧恩爱相依为命。 比翼双飞虽然快乐,但离别才真的是楚痛难受。眼前的这一刻,才知道这痴情的双雁竟比人间痴情的男女还要更是痴情! 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真情的雁儿心里应该知道,此去,自己形孤影单,万里前程路渺茫,每年寒暑飞万里越千山晨风暮雪,失去一生的至爱,形单影只,即使荀且活下去又有什麽意义呢? 在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汉武帝巡幸处,帝王游幸欢乐的地方,每当武帝出巡,作仪仗的音乐是排萧与建鼓合奏,乐工们坐在鼓车中演奏,乐声响彻云霄。 可是现在已经一片荒凉,平林漠漠,荒烟如织。 汉武帝已死了,招魂已经无济于事。 女山神因思君而抂再悲啼,而死者依然不会再归来! 双飞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一般的莺儿燕子一样,死后化为一坏尘土。将会「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 千秋万古后,也会有像我和我的朋友们一样的“钟於情”的骚人墨客,来寻访这小小的雁丘坟,纵情高歌,尽情的喝酒,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 【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前小序为:“乙丑岁赴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 其脱网者皆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有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 旧时作无宫商,今改定之。“可见,这是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才挥笔写下了这首词,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 “乙丑”即金宗泰和五年(1205)。“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个“问”字破空而来,为殉情者发问,实际也是对殉情者的赞美。 “直教生死相许”则是对“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不以死,死者不以生”。 “生死相许”是对至情至爱的盛赞,这“直教”二字,则声如巨雷,惊天地,泣鬼神。“天南地北”二句写雁的生活。 “双飞客”即为雁。大雁秋南下而春北归,双飞双宿,形影不离,经寒冬,历酷暑,多像人间的那一对痴男怨女。 无论是团聚,还是离别都仿佛眼前,刻骨铭心。“君应”四句揣想雁的心情。 “君”指殉情的雁。侥幸脱网后,想未来之路万里千山,层云暮雪,形孤影单,再无爱侣同趣共苦,生有何乐呢?不如共赴黄泉吧,这里对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写,使读者的热血不由不沸腾起来。 过片后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横汾”三句写葬雁的地方。“雁丘”所在之处。 汉代帝王曾来巡游,但现在这里却箫鼓绝响,只余烟树,一派凄冷,“横汾”横渡汾水。汉武帝《秋风辞》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秋风辞》有”箫鼓鸣兮发棹歌“”平楚“,如言平林。”招魂“二句意为雁死不能复生,山鬼枉自哀啼。” 招魂楚些“意为用”楚些“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它的句尾用”些“字,故言”楚些“。” 何嗟及“即嗟何及。《诗经·王风》中有”何嗟及矣,“元词本此。” 山鬼“”啼风雨“本自《楚辞·九歌·山愿》”杳冥冥兮羌书晦,东风飘兮神买雨。“这里作者把写景同抒情融为一体,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天地妤“二句,写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样死葬黄土,不为人知;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 这是词人对殉情大雁的礼赞。”千秋“四句,写雁丘将永远受到后人的凭吊。 总之,这首词紧紧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表达了词人对殉情者的哀思,对至情至爱的讴歌。 《摸鱼儿》其二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 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者。 沁水梁国用,时为录事判官,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此曲以乐府《双蕖怨》命篇。 “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春动七情”,韩偓《香奁集》中自序语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双花脉脉妖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 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 夕阳无语。 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 人间俯仰今古。 海柘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 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 兰舟少住。 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鉴赏】 作者在小序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凄切哀婉的爱情故事。泰和年间,河北大名府有两个青年男女,彼此相恋却遭家人反对,固而愤而投河自尽。 后来人们才发现他们在水中的尸体。由于这一爱情悲剧,后来那年的荷花全都并蒂而开。 4.摸鱼儿诗词的全部读音摸鱼儿 即《摸鱼子》,又名《买陂塘》、《迈陂塘》、《双蕖怨》。唐教坊曲。宋词以《晁氏琴趣外篇》所收为最早,兹即取为准则。一百十六字,前片六仄韵,后片七仄韵。前片第四韵、后片第五韵,并定十字一气贯注,有作上三、下七,亦有以一字领下四言一句,五言一句者,可以不论。双结倒数第三句第一字皆领格,宜用去声。 琴按:原书谓“前后片第四韵,并定十字一气贯注”,非。后片首句押韵,故与上片相同位置处应为第五韵。 【定格】 例词: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休去倚危阑”改上一、下四为上二、下三句式,着重在第二字,故第一字可用平声。 )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韵)。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中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平仄仄(韵),仄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中平中仄(韵)。 怨春不语。 仄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仄(韵)。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韵),平平平仄平仄(韵)。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韵)。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平仄仄(韵),仄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中平中仄(韵)。 闲愁最苦。 仄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仄(韵)。 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出处: 5.摸鱼儿,全诗赏析、这首词是诗人十五岁时与同伴赴山西太原赶考,行至汾河岸边,听到一个捕雁者正对人说一件奇事:捕雁者用网捕得两只大雁,其中一只奋力脱网逃去,在空中不住盘旋哀鸣,去并不飞远。捕雁者于是将剩下的那只杀了。谁曾想逃去的那只凄厉的鸣叫数声后,竟尔投地撞死。元好问他们有感于殉情孤雁的事,便花钱买下了两只大雁,将其葬于河边,还用石头在上面做了标记。 在朦朦胧胧的状态,大脑里总跳跃着一句话:情为何物。有种直觉“情为何物”是不完整的诗句,总也想不出这完全的诗句,可大脑一直被这句话跳跃而思维着,也不知道为何,突然挣开眼,原来刚才是在睡梦中,也不像睡着的状态,但重新回味刚才心里念叨的:情为何物,整句不就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梦断故里,回到它最初的情感之处。潜意识在睡眠中又一次完成它内心深处流露而出的爱恋之情的一种释放,一切来的与想的无法交汇,就如梦醒幻灭; 似花非花,似雾非雾。问花花不语,问雾雾不明。虽说来于 “缘”,可缘来缘去终归缘于“人”。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恨不能相逢;爱也匆匆,恨也匆匆,一切都是空。狂笑一声,长叹一声,快活一生,悲哀一生,谁与我生死与共?”多美丽的一首歌曲,从古到今,芸芸众生可有多少人为这个“情”神迷为之痴狂,直教人生死相许呢?为此,美丽的古诗与现代情爱歌曲不也成为生活的射影吗? 爱是一个人的事,当彼此相爱,便是两个人事情。当无法相爱,更是两个的事情。当问及为何而爱,又为何无法相爱,那应该问“问世间情为何物”。 6.《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元问好 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 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者。 沁水梁国用,时为录事判官,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此曲以乐府《双蕖怨》命篇。 “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春动七情”,韩偓《香奁集》中自序语。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 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 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 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 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 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赏析 连根之藕,有丝多少?并蒂之莲,心为谁苦?这莲便是爱怜之怜,这" 丝"便是相思之思,这相依相向的两朵红莲,正是为自由恋爱以死抗争的一对民家儿女的化身哪!天意已让他们死后不再分离,为什么人世却容不得他们的真诚相爱?与他们相比,娥皇、女英湘江殉舜之类的大悲之事也算不得凄绝尘寰了,但他们身虽死,而那如灵芝瑞露般纯洁的爱情,却海枯石烂不磨灭;他们一腔悲愤,绝不会让黄土情种仍在受到腐恶势力的摧残,真怕不及时吊祭,以后重来面对落红狼藉,不免更增几分悲凉之意呢!全词抒情、志感、叙事、写景、设问,发论皆有之,情潮起伏,凄惋中饱含激愤,读来荡气回肠,感慨万端。 鉴赏 作者在小序中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凄切哀婉的爱情故事。泰和年间,河北大名府有两个青年男女,彼此相恋却遭家人反对,固而愤而投河自尽。 后来人们才发现他们在水中的尸体。 由于这一爱情悲剧,后来那年的荷花全都并蒂而开,为此鸣情。 故事哀婉,令人动情。这首词就是作者闻听此事后,抒发感想,向为争取爱情自由而牺牲的青年男女表示同情,显示作者比较进步开明的思想。 此词与《雁丘河》同为姊妹篇。 全词写爱情悲剧,直言其人其事。 上片写莲花并蒂的奇观,由此揭开故事的源头。“问莲根”三句,起首一个“问”字引起人们的注意。 “丝”谐“思”,意为为情而殉身的青年男女,沉于荷塘,仍藕接丝连,爱情之思永存。“莲心”实指人心,相爱却只能同死,其冤其恨,可想而知。 这样的起句,表现作者闻听此事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情绪激动,要寻问,要责问,要斥问,为什么竟发生如此之事?所感之深,所触之大一语可见。 “双花”等两句形象表明这对痴情男女至死不渝的爱情。 “天已许”两句,更表现作者愤怒的心情。他们的爱情感动的连苍天都允许了,让他们化作并蒂莲,生死相依,为什么仍有人不让他们偕老白头?这一问,感情更为强烈,矛头直指禁锢男女爱情自由的封建礼教,表现作者进步的爱情观。 “夕阳无语”四句,面对词人义正言辞的责问,没有人能回答,只见夕阳也在沉思,为苦命的鸯鸯哀悼。面对此情此景,就算是谢灵运所写的伤感之词,娥皇、女英这样湘妃投江自殉的悲境,都赶不上这青年男女殉情给人们带来的哀伤。 “谢客”指谢灵运,善写伤感之词,造伤感之境。 “湘妃”,传说中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后舜南巡死于途中,二妃寻而不得,遂投湘水而死,后世称她们为湘妃。 以这两个典故,引古喻今,抑古扬今,更加衬托出作者对这样事的悲伤。“未是断肠处”,谢客的伤词不是,湘妃投江也不是,那么答案就在不言中了。 下片更是大赞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精神。“香奁梦”两句引用小序中韩偓《香奁集》自序语,用灵芝、瑞露这样的仙物来映衬他们爱情的纯洁神圣。 “人间”后三句,叹惜这样的爱情却在俯仰之间,成为陈迹。 但接下来的“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 却盛赞他们爱情的坚贞,任凭海枯石烂金不损,他们对世道的怨恨;就连黄土掩身也不灭其迹。“相思树”,等三句更确切地表明作者的进步立场。 虽然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被顽固西风(指顽固守旧的封建势力)所误,但他们的爱情却长存人间。 因而又有下句“兰舟少住”等四句。 依者心绪难宁,固而乘舟少住,凭吊这对青年男女用生命结成的并蒂莲花。作者知道,顽固的旧势力不会善罢甘休,若不及时凭吊,恐怕以后再来,就会“红衣半落”,甚至于“狼藉卧风雨”了。 同情之深,珍爱之切,掬之可出。结尾一句,以词人的料想推断更揭示出世道的黑暗,使全词更添悲剧色彩。 此词最突出的就是以情见长,情之真,意之切,纯情流露。全词句句有情,充满对青年男女爱情不幸的同情,充满对顽固守旧势力的愤怒,使词充满各种感情。 此词运用的手法富杂多变,或议论,或抒情,或写景,或叙事,相互交杂,而却皆有归所,更增添作者所抒发的爱情故事的悲剧色彩。 7.辛弃疾摸鱼儿的意思乍看是作者在伤春吊古,实则是作者将自己的忧国之情隐藏在春残花落,蛾眉遭妒忌的描写之中。前用比兴,后化典故借古讽今。 “蛾眉曾有人妨”以失意的陈阿娇自喻。“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用得宠的杨玉环赵飞燕比喻当朝的权臣,“君莫舞”用两人不得善终的结果“委婉”告诫。 做此词时词人已四十岁,南归达十七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自忆扶危救亡的斗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重回故土。然而因作者是“南归之人”加之求和之人对他的能力的惧怕,作者不得重用。作者即借此抒发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的沉重心情。对南宋小朝廷的昏担袱曹惶丨耗查同肠括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整首词“表面看,作者写得“婉约”,实际上读来却极是哀怨,极是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催人泪下。” 辛弃疾毕身致力于北上收复失地。这种情怀是随着辛弃疾的生命积累沉淀的,深入骨血的东西。老家在金人统治下,家人、朋友、及伴随他一路走的人都使得辛向前走得更加深沉更加悲重。“醉里挑灯看剑”词人首先是一位豪杰。这是许多词人身上没有的。词人晚年最终被弃用,一言一行不得不倍加小心,因此辛弃疾的词里会出现许多典故,虽然难懂,但却令人读来同词人一起辛酸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