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中“落花”的意象是什么“落花”是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以忧伤之美,给词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 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 采用“落花”意象的词人,通常是借落花来表达那种生命易逝、命运难料的情怀。 在描写落花的时候,大多处于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状态,对“落花”意象的表述,是一个由外在意象对内心世界进行表述的过程。 扩展资料: 关于“落花”的意象诗句: 1、《离骚》:“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译文:想要趁着花朵未落之时折取下来,物色一个美丽的侍女赠送给她。 赏析:此处的“荣华未落”,其实是比喻诗人容颜未老;“及……”的句式,则是“恐美人之迟暮”的另一种说法。 诗人委婉表达对落花的想象,用象征手法,直接将花与生命联系在一起。这种美人迟暮的忧虑,将在后世诗人那里成为一种惯用的手法。 2、《前溪歌》:“花落逐水去,何当顺流还,还亦不复鲜” 译文:花落逐水而去,为什么当顺流回来,回来也不再新鲜。 赏析:诗人写出落花随水一去不返,轻微的叹息声中似乎隐隐传出生命流逝的无奈。 这一声低低的叹息,也将成为一种惯性,而“流水落花”的意象组合,将成为中国诗歌中最凄美、最伤情的场景。 3、《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译文:兴尽才发现鸣叫的鸟儿已经换了种类,坐的时间太长,以至丁地上的落花也多了起来。 赏析:落花抒发诗人心境澄明意象,体悟悠闲细致的生活情趣;落花中人们纵情游乐,饮酒欢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意象群(含落花意象)。 2.宋代词人以落花为意象 有何目的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着四季循环,暗示着时光流逝。看落花凋零,飘摇随流水,会使人感觉到自己的命运就如同飘忽不定的落花一样偶然,毫无定则。从而产生一种,命运无常的悲戚心理。这样,落花便由一种单纯的自然事物,转变成为了一种富有丰富的艺术内涵的意象。 综观宋词史,在宋代诗人的词作中,落花意象比比皆是。宋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纤巧细致的特点,更容易表现优美、悠闲或忧愁的情绪。故而落花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以忧伤之美,给词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采用落花意象的词人,通常是借落花来表达那种生命易逝、命运难料的情怀。在描写落花的时候,大多处于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状态。对“落花”意象的表述,是一个由外在意象对内心世界进行表述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宋朝的发展是一个从北方向南方的迁移过程。北宋前期境内比较安定,但在逐渐迁移的过程中,国势渐微,尤其是到了南宋,国力已大不如前。这也造成了南渡之前后词人词作的不同。 大体上宋代的知识分子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士大夫阶层。他们多沉浮于宦海,有报国之心,却难以为统治阶级所真正接纳,从而产生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这一类型,在宋代词人中占了较大的比重。以晏殊、欧阳修为例。 提起落花词,不得不提晏殊。作为一个性格中庸的丞相,他虽身居高位,但却无法很好的施展抱负。落花的意象,可以自然为他表达对个人际遇的无奈和悲哀。在耳熟能详的《浣溪沙》中,他这样写道:“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通过“落花”这两个富有生命流逝色彩的意象,明确地集中和体现了 “伤逝”之情。 而欧阳修与晏殊又有着很大不同。虽欧阳修词作不多,但仍多次出现了“落花”的意象。如《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以女主人公的命运来寄寓自己压抑而禁锢的心情,和抱负无法施展的落寞。 他深知自己是世俗收入甚少的不遇者。故而以“落花”的命运来宽释自己,去安顿遭遇到不公平的命运时所产生的悲愤情绪。 第二类是失意文人 。这类文人几乎完全与政治绝缘的,但这并非他们不愿为之,而是科举取士制度的弊端等使他们大多没有跻身政治的渠道,从而流落在社会底层。这类文人的命运更为压抑、苦闷,在他们的落花词中,多爱抒发自己的私人情感。这里以秦观和晏几道为代表。 秦观的《江城子》中:“飞絮落花时候、 晏几道在《临江仙》中写到:“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流连歌酒,无意仕途的心境寓于暮春的落花描绘之中。 第三类,是女性词人。这类词人比较特殊,但也不可忽视。对落花的感慨,可以归结为美丽凋零引起的哀伤。宋代女性词人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李清照和朱淑真。在她们的词作中也常出现“落花”这一意象。 如李清照的《一剪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和朱淑真的落花词 “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一登楼。”于清丽淡雅中,含蕴着凄婉哀伤的情绪。” 由此可见,作为士大夫阶层的文人,多借落花意象表述自己对家国的忧思、以及对自己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而失意的文人,则更多了些离愁别绪;女性词人的落花意象却更具有落花本身的自然特征,惜春伤逝,年华老去。 花的凋零,是大自然的规律,但在宋词中,落花已成为了某种美好事物逝去的表征。花落是指春的匆匆离去,暗含了人的盛衰沉浮、生死聚散。这个意象,表达了多少词人对生命的压抑感和紧迫感。 3.古诗词中落花意象的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即柳絮,是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作者写他人对杨花的态度,表达的仍是自己对杨花命运的关注,看似无情,实则有心。 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情景交融。 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赞之“煞拍画龙点睛”。 4.宋词 落花诗意落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①向春尽,所得是沾衣②。 [注解] ①芳心:花心,亦指看花人之心,有双关意。 ②沾衣:双关。既指花零落飘飞沾人衣,又指惜花人观落花伤感而泪落沾衣。 [鉴赏] 这首诗写于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作者正闲居永业。当时,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之中,境况不佳,心情郁闷,故本诗流露出幽恨怨愤之情。 首联直接写落花。上句叙事,下句写景。 落花虽早有,客在却浑然不觉,待到人去楼空,客散园寂,诗人孤寂惆怅之情顿上心头,诗人这才注意到满园缤纷的落花,而且心生同病相怜的情思,用语巧妙。 颔联从不同角度写落花的具体情状。 上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飘拂纷飞,连接曲陌;下句从时间着笔,写落花连绵不断,无尽无休。对“斜晖”的点染,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整个画面笼罩在沉重黯淡的色调中,显示出诗人的伤感和悲哀。 颈联直接抒情。 春去花落,“肠断未忍扫”,表达的不只是一般的怜花惜花之情,而是断肠人又逢落花的伤感之情。“眼穿仍欲稀”,写出了诗人面对落花的痴情和执着。 尾联语意双关。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落得个凋残、沾衣的结局;而诗人素怀壮志,却屡遭挫折,也落得个悲苦失望、泪落沾衣、低回凄凉、感慨无限的人生际遇。 全诗咏物伤己,以物喻己,感伤无尽。 5.唐诗宋词中的“花”意象“花”的意象很丰富,有些欣喜之情的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有指美人的,很遗憾之情的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写自己心痛难当的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有很多时候,对这个意象的分析要结合全诗,看作者自己主要表达的感情了。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玉楼春 欧阳修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这里面都有“花”自己分析下,就可以找出很多了。 6.唐诗宋词中的“花”意象“花”的意象很丰富,有些欣喜之情的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有指美人的,很遗憾之情的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写自己心痛难当的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有很多时候,对这个意象的分析要结合全诗,看作者自己主要表达的感情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玉楼春 欧阳修 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这里面都有“花”自己分析下,就可以找出很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