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描写中秋节的诗句1、《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4、《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5、《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2.请写一个古人描写中秋节的诗句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齐已.《中秋月》)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中秋月》)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一轮秋影转金波。 ——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 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 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3.古人写中秋节相思的诗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作者:李白(唐,701—762年)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千古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编辑本段]注释 1.陶渊明《杂诗》:"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 2.独酌:酌,饮酒。 指独自饮酒。 3.三人:指月亮、作者及其身影。 4 对:朝着 .5 不解饮:不会喝酒 6 徒:徒然,白白地。 7.将:和。 8 行乐须及春:意谓趁着春天好时光及时行乐。 及春:趁着阳光明媚之时 9 月徘徊:月亮因我歌而徘徊不进。 .10 无情游:不是一般的世情,超乎世俗的情谊。指忘却世情的交游 .11 相期:相约会。 12 邈(miǎo):遥远。 13云汉:银河。 [编辑本段]诗词大意 月下独酌 我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即不会喝酒?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月和影,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吟诗,在九天徘徊不进,影随我舞剑,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忘却世情的交游,相约会远的银河,再见! 诗文解释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 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 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舞足蹈,影子便随我蹁跹。 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编辑本段]诗词赏析 这首诗约作于天宝三载(744),时李白在长安。诗人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 "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花间有酒,独酌无亲;虽则无亲,邀月与影,乃如三人;虽如三人,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虽不解饮,聊可为伴,虽徒随身,亦得相将。及时行乐,春光几何?月徘徊,如听歌;影零乱,如伴舞。 醒时虽同欢,醉后各分散;聚时似无情,情深得永结;云汉邈相期,相亲慰独酌。此诗一步一转,愈转愈奇,虽奇而不离其宗。 青莲奇才,故能尔尔,恐未必苦修能接耳。" [题解]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 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 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 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 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赏析 这首诗突出写一个“独”字。李白有抱负,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 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彷徨。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孤独的灵魂的呼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惊风雨”而“泣鬼神”的。 开头两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已点出“独”字。爱喝酒的人一般是不喜欢独自一个人喝闷酒的,他们愿意有一二知己边聊边饮,把心里积郁已久的话倾诉出来。 尤其是当美景良辰,月下花间,更希望有亲近的伴侣和自己一起分享风景的优美和酒味的醇香。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这种心情,但是他有酒无亲,一肚子话没处可说,只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邀请明月和自己的身影来作伴了。 这两句是从陶渊明的《杂诗》中化出来的,陶诗说:“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不过那只是“两人”,李白多邀了一个明月,所以是“对影成三人”了。 然而,明月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会默默地跟随着自己而已。“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结果还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独酌。 但是有这样两个伴侣究竟是好的,“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暂且在月和影的伴随下,及时地行乐吧!下面接着写歌舞行乐的情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月徘徊”,是说月被我的歌声感动了,总在我身边徘徊着不肯离去。“影零乱”,是说影也在随着自己的身体做出各种不很规矩的舞姿。 这时,诗人和他们已达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所以接下来说:“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趁醒着的时候三人结交成好朋友,醉后不免要各自分散了。但李白是不舍得和他们分。 4.关于中秋节的词【标题】:中秋 【年代】:唐 【作者】:刘得仁 【体载】:五律 【内容】:-------------------- 尘里兼尘外,咸期此夕明。 一年惟一度,长恐有云生。 露洗微埃尽,光濡是物清。 朗吟看正好,惆怅又西倾。 【标题】:中秋 【年代】:唐 【作者】:司空图 【体载】:五绝 【内容】:--------------------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标题】:中秋 【年代】:唐 【作者】:郑谷 【体载】:五律 【内容】:-------------------- 清香闻晓莲,水国雨余天。 天气正得所,客心刚悄然。 乱兵何日息,故老几人全。 此际难消遣,从来未学禅。 【标题】:中秋 【年代】:北宋 【作者】:黄庭坚 【内容】:-------------------- 灏气才中兔魄圆,众躔韬彩独娟娟。 魏宫乌绕空枝上,汉苑桐凋露井前。 金液万重涵渤海,玉沙千里对江边。 遥知此夕多情思,三级萧台枕碧涟。 【标题】:中秋 【年代】:南宋 【作者】:文天祥 【内容】:-------------------- 不教收骨瘴江边,驱向胡沙着去鞭。 旧夺宫袍空独步,新食宫饭饱孤眠。 客程恰与秋天半,人影何如月倍圆。 犹是江南佳丽地,徘徊把酒看苍天。 【标题】:中秋(此下一本有十五夜三字)陪熙用学士( 【年代】:唐 【作者】:吴融 【内容】:-------------------- 月圆年十二,秋半每多阴。 此夕无纤霭,同君宿禁林。 未高知海阔,当午见宫深。 衣似繁霜透,身疑积水沈。 遭逢陪侍辇,归去忆抽簪。 太液池南岸,相期到晓吟。 【标题】:中秋不见月 【年代】:唐 【作者】:罗隐 【体载】:七绝 【内容】:-------------------- 风帘淅淅漏灯痕,一半秋光此夕分。 天为素娥孀怨苦,并教西北起浮云。 【标题】:中秋待月 【年代】:唐 【作者】:陆龟蒙 【体载】:七律 【内容】:-------------------- 转缺霜轮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澹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未似初圆欲午时。 【标题】:中秋对月 【年代】:唐 【作者】:曹松 【体载】:七绝 【内容】:--------------------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标题】:中秋对月 【年代】:唐 【作者】:李频 【体载】:五律 【内容】:-------------------- 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 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 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 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 【标题】:中秋对月有怀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内容】:--------------------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标题】:中秋广江驿示韦益 【年代】:唐 【作者】:李群玉 【内容】:-------------------- 莫惜三更坐,难消万里情。同看一片月,俱在广州城。 泪逐金波满,魂随夜鹊惊。 支颐乡思断,无语到鸡鸣。 【标题】:中秋寄杨学士(一作中秋永夕奉寄杨学士兄弟 【年代】:唐 【作者】:韩?? 【内容】:-------------------- 鳞差甲子渐衰迟,依旧年年困乱离。 八月夜长乡思切,鬓边添得几茎丝。 标题】:中秋禁直 【年代】:唐 【作者】:韩?? 【体载】:七律 【内容】:-------------------- 星斗疏明禁漏残,紫泥封后独凭阑。 露和玉屑金盘冷, 月射珠光贝阙寒。 天衬楼台笼苑外,风吹歌管下云端。 长卿只为长门赋,未识君臣际会难。 【标题】:中秋旅怀 【年代】:唐 【作者】:尚能 【体载】:五律 【内容】:-------------------- 所畜惟骚雅,兼之得固穷。 望乡连北斗,听雨带西风。 稼穑村坊远,烟波路径通。冥搜清绝句,恰似有神功。 【标题】:中秋十五夜寄人 【年代】:唐 【作者】:齐己 【体载】:七律 【内容】:-------------------- 高河瑟瑟转金盘,喷露吹光逆凭栏。 四海鱼龙精魄冷, 五山鸾鹤骨毛寒。 今宵尽向圆时望,后夜谁当缺处看。 何事清光与蟾兔,却教才小少留难。 【标题】:中秋十五夜月 【年代】:唐 【作者】:贯休 【体载】:七律 【内容】:-------------------- ?e雪喷霜满碧虚,王孙公子玩相呼。 从来天匠为轮足, 自是人心此夜余。 静入万家危露滴,清埋众象叫鸿孤。 坐来惟觉情无极,何况三湘与五湖。 标题】:中秋维舟君山看月二首 【年代】:唐 【作者】:李群玉 【内容】:-------------------- 汗漫铺澄碧,朦胧吐玉盘。 雨师清滓秽,川后扫波澜。 气射繁星灭,光笼八表寒。来从云涨迥,路上碧霄宽。 熠耀游何处,蟾蜍食渐残。棹翻银浪急,林映白虹攒。 练彩连河晓,冰晖压树干。夜深高不动,天下仰头看。 【标题】:中秋夜洞庭圆月 【年代】:唐 【作者】:姚合 【体载】:五排 【内容】:-------------------- 素月闲秋景,骚人泛洞庭。 沧波正澄霁,凉叶未飘零。 练彩凝葭菼,霜容静杳冥。晓栖河畔鹤,宵映渚边萤。 圆彩含珠魄,微飚发桂馨。谁怜采苹客,此夜宿孤汀。 【标题】:中秋夜南楼寄友人 【年代】:唐 【作者】:李群玉 【内容】:-------------------- 海月出银浪,湖光射高楼。 朗吟无渌酒,贱价买清秋。 气冷鱼龙寂,轮高星汉幽。他乡此夜客,对景饯多愁。 【标题】:中秋夜听歌联句 【年代】:唐 【作者】:武元衡 【体载】:联句 【内容】:-------------------- 此夕来奔月,何时去上天。--崔备 云鬟方自照,玉腕更呈鲜。 --。 5.有关中秋节的诗句、古代名人在中秋节发生的故事据《石林诗话》记载,宋代晏元献留守南郡期间,王君玉在晏手下作签判,二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常常以饮酒赋诗为乐。 有一次,在中秋节夜晚,月色阴晦,王君玉密谴人窥伺晏元献,见晏已就寝,王君玉马上作了一首诗,送给晏,诗云:“只在浮云最深处,试凭弦管一吹开。”晏元献得到诗后,便索衣而起,召客治具,饮酒作乐,待到深夜,果然明月当空,于是继续狂饮大嚼,通霄达旦. 明代永乐年间,皇帝朱棣举行了一次中秋宴会,而偏偏明月为云遮掩,圣上心情不佳,于是命大学士解缙赋诗,解学士立即挥就,口占《风落梅》一阙。 词云: “姮娥面,今夜圆,下云帘,不着臣见。 拼今宵倚阑不去眠,看谁过广寒宫殿。” 皇上朱棣听后,喜形于色,复命以词原意作了一首长诗,诗云: “吾闻广寒八万三千修月斧,暗处生明缺处补。 不知七宝何以修合成,孤光洞澈乾坤万万古。 三秋正中夜当午,佳期不拟姮娥误。 酒杯狼藉烛无辉,天上人间隔风雨。 玉女莫乘鸾,仙人休伐树。 天柱不可登,虹桥在何处。 帝阍悠悠叫无路,吾欲斩蜍蛙,磔冥兔。 坐令天宇绝纤尘,世上青霄粲如故。 黄金为节玉为辂,缥缈鸾车灿无数。 水晶帘处河汉横,冰壶影里笙歌度。 青鸟衔书报王母,但期岁岁奉宸游, 来看霓裳羽衣舞。” 朱棣皇帝看后,喜上加喜,欢欣若狂,于是暂停饮酒,以待明月当空。 果然青明月重新朗照,皇帝大笑着赞道:“解缙乃真才子,有巧夺天工的手段啊!”遂命宫人高酌酒樽,笑语喧欢,兴尽而罢。 沈德浮在《万历野获编》里,还记述有这样一件趣事:弘治癸丑庶吉士薛格,在阁试时,作了一首“中秋无月诗”而考中第一,其中一联云:“关上有恨空闻笛,乌鹊无声倦倚楼。” 当时人们争相传诵。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 6.古人描写中秋节的诗句1、《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2、《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3、《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4、《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5、《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