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马蹄香

1.带有"马蹄"的唐诗宋词

那能惜马蹄

【作者】:赵嘏

云中路杳杳,

江畔草凄凄。

妾久垂珠泪,

君何惜马蹄。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登科后》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瑞鹧鸪》

宋.浙翁如琰

昔时曾从汉梁王,濯锦江边醉几场。拂石坐来衫袖冷,踏花归去马蹄香。当初酒贱宁辞醉,今日愁来不易当。暗想旧游浑似梦,芙蓉城下水茫茫。

2.踏花归去马蹄香的作者是谁

---------------------------------------- “踏花归去马蹄香”出自何处? 发表于天涯社区之[闲闲书话]论坛 浪子99 提交日期:2002-12-1 10:22:00 拂石坐来夜带冷,踏花归来马蹄香。

哪位老大知道出自何处? 掷墨如水 回复日期:2002-12-1 13:17:11 似乎出自宋宫廷画院的一次循例试题,一画家才思敏捷,不落俗套,以数只蝴蝶围绕马蹄表现虚无缥缈的“香”字…… 不知道是也不是 天河渔民 回复日期:2002-12-1 14:06:18 宋 邓椿 《画继》 南航 回复日期:2002-12-2 11:55:13 似乎不对,依稀记得是出自苏东坡的。邓椿的《画继》只是记载了以该诗为题考画这件事。

而且归去来兮,是归“去”,不是归“来”,仄平平仄仄平平。 否则“拂石坐来夜带冷,踏花归来马蹄香”重了两个“来”字,不但严重犯规,更是不对仗,是诗律的大忌。

无厘头之闲闲书话 回复日期:2002-12-2 14:27:16 我记得以前看到过这首诗,是一首七律。但我只记得这一联是“拂石坐来衫袖冷,踏花归去马蹄香”,全篇早已忘了。

但印象中作者是五代(或晚唐)人,名字却一点记不起来。所以我虽估计以前是在《全唐诗补编》中看到的,但却无从查起。

翻了几本五代诗选本和一些索引,都查不到。很是懊恼。

希望这儿的博雅君子有以教我。 须弥山主人 回复日期:2002-12-2 18:31:32 搞不灵清: 几年鏖战历沙场,汗马功高孰可量?四海狼烟今已熄,踏花归去马蹄香。

宋.浙翁如琰 《古今词话》:“蜀人《将进酒》,尝以为少陵诗,作《瑞鹧鸪》唱之:‘昔时曾从汉梁王,濯锦江边醉几场。拂石坐来衫袖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当初酒贱宁辞醉,今日愁来不易当。暗想旧游浑似梦,芙蓉城下水茫茫。

’”此诗或谓杜甫,或谓鬼仙,或谓曲词,未知孰是。然详味其言,唐人语也。

首先有曾从汉梁王之句,决非子美作也。况集中不载,灼可见矣。

不知杨曼倩何所据云。 据《坚瓠集》载,一次苏洵在家宴客,限以冷、香二字为联,并先出一联为“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苏轼当场吟出一联:“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南航 回复日期:2002-12-2 19:17:24 上贴没细看就复制了,以讹传讹,该诗上句应是“拂石坐来衣带冷”,不是“夜带冷”。

(见清褚人获的《坚瓠集》) 刚查了Google,才想起该句又见于宋杨湜的《古今词话》,全文如下: “蜀人《将进酒》,尝以为少陵诗,作《瑞鹧鸪》唱之:‘昔时曾从汉梁王,濯锦江边醉几场。拂石坐来衫袖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当初酒贱宁辞醉,今日愁来不易当。暗想旧游浑似梦,芙蓉城下水茫茫。

’”此诗或谓杜甫,或谓鬼仙,或谓曲词,未知孰是。然详味其言,唐人语也。

首先有曾从汉梁王之句,决非子美作也。况集中不载,灼可见矣。

不知杨曼倩何所据云。” 文中说它是“唐人语也”,但再接再厉,我遍查了《全唐诗》电子版却没有该句。

再考。 南航 回复日期:2002-12-2 19:24:21 呵呵,被须弥山主人抢先go to google。

南航 回复日期:2002-12-3 15:14:02 接上:从首句“昔时曾从汉梁王”看,不管说是词(《瑞鹧鸪》是词牌),还是七律,可能都不对,因为汉朝时律诗与词都还没有出现呢。再再考。

南航 回复日期:2002-12-4 12:09:45 从尾句“芙蓉城下水茫茫”看,因为“芙蓉城”的名字起源于后蜀孟昶时,在成都城墙上遍植芙蓉树。也就是说,唐朝时成都还没称“芙蓉城” ,所以该诗不会是唐诗。

按首句,这是一首汉诗;按尾句,这是一首五代十国以后的诗词。两汉、三国、南北朝、隋唐到五代十国,长达七百多年的历史,谁能活这么长寿?“或谓鬼仙”,如此解释,未免太无奈! 若说是浙翁如琰所作,首先,“汗马功高孰可量”与“踏花归去马蹄香”,重了两个“马”字,犯了绝句的诗律,其次,刚才再上google查了查,他是名主持,即僧人,因为失题,若是自咏,似乎不怎么可能“几年鏖战历沙场”,当兵打仗吧?况且真是他自夸为大宋“汗马功高”,深不“可量”的话,史书怎都没有记载呢? 小结一下:“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出处有三,作者有三,但最可信的,应该是苏轼老人家吧。

呵呵,我爱苏轼,从情感上投他一票先。再再再考。

南航 回复日期:2002-12-4 21:48:33 继续论证—— 若是按记载年代的先后而采信,无疑宋杨湜的《古今词话》比清褚人获的《坚瓠集》早,似乎应倾向前者。 但《瑞鹧鸪》除了上述的问题,从格律上讲究,仍有毛病: 一、“濯锦江边醉几场”与“当初酒贱宁辞醉”重了两个“醉”字 二、“拂石坐来衫袖冷”与“今日愁来不易当”重了两个“来”字 三、“当初酒贱宁辞醉,今日愁来不易当”,“酒贱”与“愁来”对仗不工。

当然,苏轼的诗词里,“重字”、“不对”也很多。此处饶过他不说。

考据到这里,我发现出现了新问题: “踏花归去马蹄香”这句诗到底是联语(苏轼)?绝句(浙翁如琰)?七律(佚名者)?还是词(《瑞鹧鸪》)?呵呵,越来越复杂,烦死你! 南航 回复日期:2002-12-5 15:19:40 用了四贴,基本把浙翁如琰的绝句和佚名者的七律或词挑完剔。 公平起见,现在把矛头对准苏轼的联语—— “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先祭起联语的四大金刚:字数相同、。

3.踏花归去马蹄香全诗及翻译和作者写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这是一句非常有名的诗,但具体作者无从考证。目前广为流传的有以下三个版本。

几年鏖战历沙场,汗马功高孰可量?四海狼烟今已熄,踏花归去马蹄香。宋.浙翁如琰

《古今词话》:“蜀人《将进酒》,尝以为少陵诗,作《瑞鹧鸪》唱之:‘昔时曾从汉梁王,濯锦江边醉几场。拂石坐来衫袖冷,踏花归去马蹄香。当初酒贱宁辞醉,今日愁来不易当。暗想旧游浑似梦,芙蓉城下水茫茫。’”此诗或谓杜甫,或谓鬼仙,或谓曲词,未知孰是。然详味其言,唐人语也。首先有曾从汉梁王之句,决非子美作也。况集中不载,灼可见矣。不知杨曼倩何所据云。

据《坚瓠集》载,一次苏洵在家宴客,限以冷、香二字为联,并先出一联为“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苏轼当场吟出一联:“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4.有没有象踏花归去马蹄香一样构思奇妙的画吗

北宋皇帝宋微宗赵佶喜欢绘画,他本身也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他绘画特别注意构图的立意和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的时候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考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用。

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诏命一下去,各地的画家都纷纷来到京城。到了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命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的内容体现出来。

开始,画家们个个都面面相觑一筹莫展。过了一会儿,便先后动起笔来。有的画家绞尽了脑汁,在“踏花”二字上下功夫,有画面上画了许许多多的花瓣儿,一个人骑着马在花瓣儿上行走,表现出游春的意思;有的画家煞费苦心在“马”字上下功夫,画面上的主体是一位跃马扬鞭的少年,在黄昏的疾速归来;有的画家运思独苦,在“蹄”字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子,特别醒目。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不是单纯着眼于诗句中的个别词,而是在全面体会诗句含义的基础上着重表现诗句末尾的“香”字。他的画面是:在一个夏天的落日近黄昏的时刻,一个游玩了一天的官人骑着马回归乡里,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

考卷交上来以后,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看了一张不满意,放在一边;又看了一张还是不满意,又放在了一边```````等到看见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这一幅时,他脸上立时现出了喜悦的微笑。他连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于是选中了这一幅。

因为只有这一幅画真正表现了“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含义。在这句诗题里,“踏花”、“归去”、“马蹄”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容易体现出来;而“香”字则是一个抽象的事物,用鼻子闻得到可用眼睛却看不见,而绘画是用眼睛看的,所以难于表现。没有选中的那些幅画,恰恰都没有体现出这个“香”字来:而被选中的这一幅,蝴蝶追逐马蹄,使人一下子就想到那是因为马蹄踏花泛起一股香味的缘故,所以是成功的。

和这个故事相似的还有一则:

说的也是一次考试画家,主考官也是出了一句诗为画题。这句诗是“竹锁桥边卖酒家”。结果入选的却是一位没有画出洒馆的画家。他画的是小桥流水、竹林茂密,在绿叶掩映的林梢远处露出古时候的一个常用洒帘子,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洒”字。这幅画儿,画面上不见酒店,却使你似乎看到了竹林后面却有酒店,重点是用形象体现出一个“锁”字来。

这两个故事说明着艺术创作的一个道理,即艺术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的,它不象科学那样需要通过抽象的议论。一件艺术品,艺术性的高低很生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它是否富于形象性,看它是否能够通过形象把抽象的思想立意体现出来。

5.六年级的看

北宋王朝一位虽属政治昏君却不失为艺术天才、身兼崐画家和书法家的道君皇帝徽宗赵佶,出于个人的喜好,在位时十分重视提高绘画人崐才的社会地位,在朝中提拔了不少擅长画画的文人充任高官,甚至想出以诗题作画崐的考试方式向民间网罗宫廷画家的高招。诸如:“深山藏古寺”、“万绿丛中一点红”、“嫩绿枝头红一点,恼人春色不须多”、“野渡无人舟自横”(“野水无人崐渡,孤舟尽日横”)、“踏花归去马蹄香”、“竹锁桥边卖酒家”等等,这些多选自唐诗中的名句,就是宋代画院有名的考画题。诗中那清词丽句、优美的意象和深崐远的意境,为画家创作提供了充分的艺术创造空间。

短文中的这一幅画真正表现了“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含义。在这句诗题里,“踏花”、“归去”、“马蹄”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容易体现出来;而“香”字则是一个抽象的事物,用鼻子闻得到可用眼睛却看不见,而绘画是用眼睛看的,所以难于表现。没有选中的那些幅画,恰恰都没有体现出这个“香”字来:而被选中的这一幅,蝴蝶追逐马蹄,使人一下子就想到那是因为马蹄踏花泛起一股香味的缘故,所以是成功的。

和这个故事相似的还有:

1、竹锁桥边卖酒家

说的也是一次考试画家,主考官也是出了一句诗为画题。这句诗是“竹锁桥边卖酒家”。结果入选的却是一位没有画出洒馆的画家。他画的是小桥流水、竹林茂密,在绿叶掩映的林梢远处露出古时候的一个常用洒帘子,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洒”字。这幅画儿,画面上不见酒店,却使你似乎看到了竹林后面却有酒店,重点是用形象体现出一个“锁”字来。

2、深山藏古寺

宋代的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要画好并不容易。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庙,有的把古庙画在丛林深处。庙,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司一连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便连连点头称赞,说:“好,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魁选,即第一名。

那幅画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构思巧妙,那位高明的画家,根本就没有画庙。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墙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那些落选的画家并非画技不好,如果不好,根本就没资格参加应考了,他们落选的原因是因为构思平庸。而那位聪明的画家过人之处未见得是绘画技术,但由于他巧于构思,选择了老和尚挑水的角度,就使画面含蓄,能启发别人的联想。对于作文来说,仔细审题,选择新颖的表现角度,巧妙地构思是十分重要的。

3、万绿丛中一点红

宋徽宗为了选拔优秀的画家,有一次以一句诗“万绿丛中一点红”作为画题,请应试的画家作画。当时,有的画家画的是绿草地上开一朵红花;有的画绿树丛中露一段红墙,有的画一片松林,树顶上立着一只丹顶鹤……这些画虽然都符合题目要求,但宋徽宗看了都不满意。他只选中了两幅画:一幅画的是翠楼上立着一位少女,倚栏沉思,她那鲜红的唇脂与大片绿树交相辉映,画面生气蓬勃,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另一幅画的是万顷碧波中涌出一轮红日,气势磅礴,境界开阔,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这两幅画立意新颖,不落俗套,真正画出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意。画画有立意问题,写文章也有立意问题。那两位画家不仅注意了立意,而且都是从一个新的角度表现画意。难怪宋徽宗喜欢这两幅画呢!

著名作家老舍还以“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诗句为题,向齐白石老人求画,而白石老人则以奇妙的构思(只画了几只山泉中活泼的蝌蚪)成为一段文坛佳话。

这些故事说明着艺术创作的一个道理,即艺术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的,它不象科学那样需要通过抽象的议论。一件艺术品,艺术性的高低很生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它是否富于形象性,看它是否能够通过形象把抽象的思想立意体现出来。

6.有没有象踏花归去马蹄香一样构思奇妙的画吗

北宋皇帝宋微宗赵佶喜欢绘画,他本身也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

他绘画特别注意构图的立意和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的时候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考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用。 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

诏命一下去,各地的画家都纷纷来到京城。到了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命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的内容体现出来。

开始,画家们个个都面面相觑一筹莫展。过了一会儿,便先后动起笔来。

有的画家绞尽了脑汁,在“踏花”二字上下功夫,有画面上画了许许多多的花瓣儿,一个人骑着马在花瓣儿上行走,表现出游春的意思;有的画家煞费苦心在“马”字上下功夫,画面上的主体是一位跃马扬鞭的少年,在黄昏的疾速归来;有的画家运思独苦,在“蹄”字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子,特别醒目。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不是单纯着眼于诗句中的个别词,而是在全面体会诗句含义的基础上着重表现诗句末尾的“香”字。

他的画面是:在一个夏天的落日近黄昏的时刻,一个游玩了一天的官人骑着马回归乡里,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 考卷交上来以后,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

看了一张不满意,放在一边;又看了一张还是不满意,又放在了一边```````等到看见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这一幅时,他脸上立时现出了喜悦的微笑。他连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于是选中了这一幅。

因为只有这一幅画真正表现了“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含义。在这句诗题里,“踏花”、“归去”、“马蹄”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容易体现出来;而“香”字则是一个抽象的事物,用鼻子闻得到可用眼睛却看不见,而绘画是用眼睛看的,所以难于表现。

没有选中的那些幅画,恰恰都没有体现出这个“香”字来:而被选中的这一幅,蝴蝶追逐马蹄,使人一下子就想到那是因为马蹄踏花泛起一股香味的缘故,所以是成功的。 和这个故事相似的还有一则: 说的也是一次考试画家,主考官也是出了一句诗为画题。

这句诗是“竹锁桥边卖酒家”。结果入选的却是一位没有画出洒馆的画家。

他画的是小桥流水、竹林茂密,在绿叶掩映的林梢远处露出古时候的一个常用洒帘子,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洒”字。这幅画儿,画面上不见酒店,却使你似乎看到了竹林后面却有酒店,重点是用形象体现出一个“锁”字来。

这两个故事说明着艺术创作的一个道理,即艺术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的,它不象科学那样需要通过抽象的议论。一件艺术品,艺术性的高低很生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它是否富于形象性,看它是否能够通过形象把抽象的思想立意体现出来。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