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卜算子李之仪

1.卜算子(李之仪)是宋词中哪一派的代表作

婉约派

东方女性情感的深层展示

——李之仪《卜算子》赏析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不负相思意。

这首《卜算子》是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代表作。品赏这首词,或能对古人爱情、友情——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感发散方式,有深一层的理解。

这首词看似明朗如话,实则包蕴甚深,表现了一个相思女子怀念郎君的深挚缅邈、缠绕无尽的心理情态。“我”和“君”也许是青梅竹马时的一对情侣,也许是江边劳作时多情的女子碰上如意的郎君。此时分别日久,身居长江头尾,于是,女子把“日日思君不见君”的相思心理一语道出,这种久盼而久不见,愈想愈在眼前铭心刻骨的心理折磨上升为焦灼与渴盼,其中还有隐隐的担忧,然此多种情感虽复杂,但表面却来得极平静,整个情感基调浓烈真挚,但语言却淡泊自然,这种内心灼热,外在含蓄的情感发散方式,积淀着传统东方女性美的意韵。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平允中和”的美学风格。

下阕,作者又深化了相思女的心声,用比兴手法传达出她的坚定信念“长江几时流尽,相思”恨“何时终止!在这里,“情”积久而成“恨”,但这不是“负情恨”而是“痴情恨”。尾词二句,表达了对郎君的期望,虽不免有几丝隐隐担忧,但更看出女子心如磐石,情如江水,矢志不移的忠贞信念。

相思女子心理,实难描摹,而中国古代传统女子心理情态,尤以为最。但作者却成功地刻画了这一心理及情感发散方式。作者在这首词中力求用语浅淡而自然,含蓄隽永,表现了相思女子的情感虽然坚贞执诚,但却婉曲柔敦,用语极淡,形成语愈淡则情愈浓,淡中寓深,水中蓄火的效果。这首词构思巧妙,全篇围绕“长江水”这一特定景物联想生发,又句句扣住“相思情”,把“长江水”和“相思情”非常自然地巧妙地融会在了一起。

作者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这首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2.卜算子 李之仪 全文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卜算子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翻译: 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下游。 天天想念你却见不到你, 共同喝着长江的水。

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 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 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样, 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互相思念的心意。

编辑本段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 编辑本段注释 1. 已:完结,停止 2.休:停止 编辑本段简析 词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

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隔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

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

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

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

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

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

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写到这里,词人翻出一层新的意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

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一脉遥通。 全词以江水为抒情线索。

悠悠长江水,这样一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

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 编辑本段简评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

同住长江边,同饮长江水,却因相隔两地而不能相见,此情如水长流不息,此恨绵绵终无绝期。只能对空遥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负相思情意。

语极平常,感情却深沉真挚。设想很别致,深得民歌风味,以情语见长。

这首词的结尾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的友谊,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

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友谊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编辑本段集评 毛晋《姑溪词跋》:姑溪词多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至若“我住长江头”云云,直是古乐府俊语矣。

薛砺若《宋词通论》:李之仪的词,很隽美俏丽,另具一个独特的风调。他的《卜算子》,写得极质朴精美,宛如《子夜歌》与《古诗十九首》的真挚。

(出处) 选自<<姑溪词>>,李之仪,字端叔,号姑溪居士。

3.【关于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

大家在读宋词时,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两首词的词牌一样,但是字数、句数、句读、押韵等方面却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词牌有正体和变体之分.下面我们看看《卜算子》:下阕末句“定不负、相思意.”变“仄仄仄,平平仄”,四十五字 例句: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注:“我住长江头”的“长”字未拘格律.因为前后两句都要用“长江”才能更好表达意境,就只好破例了!综述:上下阕首句可以换“(仄)仄平平仄”,并入韵;或者用“平平仄仄平”.上下阕末句可以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在《眉峰碧》里,下阕末句变成了“平平仄仄平平仄”.除掉《眉峰碧》以外,44~46字体总共变化组合为36种.据《唐宋词学大辞典》,《卜算子》有变体30余种.在下共见到其中七种变体.但是众多的体,只有一种使用最多,便成了正体。

4.如何理解李之仪的《卜算子》

这首《卜算子》语言浅白通俗,却深具韵味,很贴合李之仪对词的观 点和主张,是其词作中的精品。

上阕用词简单,朗朗上口,颇得民歌神韵。 下阕将“长江”与“别离”结合起来,抒发离愁别恨。

主人公期盼着长久的 离别能够早日终结,更深层次地凸显出主人公难解的愁苦。末句赋予这种 无法可解的相思以永恒的意义。

从悲观的角度看,永远不止的相思是痛苦和煎熬,因为它意味着两人永不能相守;换个角度看,永久的相思也意 味着永久的情意。两个人隔着遥远的距离相互守望,奔腾不息的江水此时 成了他们爱情的见证。

5.李之仪《卜算子》诗句)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作者】李之仪 【朝代】宋代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标签: 长江 宋词精选 思念 爱情 婉约 宋词三百首 词 景色 其他 情感

译文

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尾底。日日夜夜想你,却不能见你,你和我啊。同饮一江绿水,两情相爱相知。

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6.李之仪的“卜算子”这首词表现出了哪种意味

该词充满了浓厚的民歌意味。

词的上阕围绕着“长江水”生出,从“头”到“尾”,空间旷远阔大。借助“共饮”的生活细节,牵引 出她“日日思君”的心事,恰如长江般深广绵延,那么面对“不见”这两相隔离,只能表现出无奈。

痴 情女孩儿的烦忧怨怅的情状跃然纸上。 这种艺术手法,正是“不写之写”。

这近似中国画的留白,凭 着周围山水景物的烘托渲染,并通过提示性的想象,使隐藏着的或原本未曾道明的主题内涵,展现 得更有深度。 词的下阕也如“长江水”般倾泻而下,只是改叙述为抒怀言情,不变的是那份直白径率的格调。

仍然以“此水”来类比“此恨”,道出了一种久别心上人、日夜相思的煎熬。以上六句由远及近,富有 层次,言真意切。

最后二句便很自然地说明心底意愿:“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花间集》 中西蜀词人顾复《诉衷情》先已有“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的话。

这首词颇有民歌情调和民谣风味,全词用的都是通俗易懂的白话口语。这也体现在全词的意 境上,既能够变雅作俗,同时又摒弃市井的鄙俗滥气,以致化俗作雅,于大俗处见雅,而又雅不掩俗。

或者说作品善能以“淡语”作“情语”,清浅明净中透着清秀的情味。 十分真切地传达出女主人公的 那份深挚炽热的情思爱恋。

《卜算子》可以看做是宋词中民歌风味的品牌之一。对于这种类型的作 品,应。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