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养蚕人

1.唐诗 昨夜入城市 归来泪满襟 遍身罗衣者不是养蚕人

1、蚕妇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翻译

一个住在乡下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

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3、赏析

作品虽客观叙写,不着评论,但对蚕妇命运的同情,对社会的不公自浸润于诗句中,启人思索。诗歌结构简截,语言质朴,一针见血。此诗与李绅“锄禾日当午”首,一咏耕,一咏织,可称为中国咏耕织的代表作。

4、作者简介

张俞(《宋史》作张愈),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字少愚,又字才叔,号白云先生,益州郫(今四川郫县)人,祖籍河东(今山西)。屡举不第,因荐除秘书省校书郎,愿以授父而自隐于家。文彦博治蜀,为筑室青城山白云溪。著有《白云集》,已佚。

2.请问,古诗"满街罗衣者,不是养蚕人"的出处

蚕妇

[作者]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蚕妇》是宋代诗人张俞的一首反映人民生活苦难的五言绝句。这首诗是通过以养蚕为业的农妇入城里卖丝的所见所感,揭示了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无衣无食”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不满。

张俞(《宋史》作张愈),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字少愚,又字才叔,号白云先生,益州郫(今四川郫县)人,祖籍河东(今山西)。屡举不第,因荐除秘书省校书郎,愿以授父而自隐于家。文彦博治蜀,为筑室青城山白云溪。著有《白云集》,已佚。

3.诗词赏析: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什么意思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出自宋代张俞的《蚕妇》。

遍身:全身上下。罗绮:丝织品的统称。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在诗中,指丝绸做的衣服。

原诗:

《蚕妇》宋代: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释义:

一个住在乡下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

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注释:

1、蚕妇:养蚕的妇女。蚕,一种昆虫,吐出的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主要用来纺织绸缎。

2、市:做买卖或买卖货物地方。这里是指卖出蚕丝。

3、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来擦抹的小块布。

4、遍身:全身上下。罗绮:丝织品的统称。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在诗中,指丝绸做的衣服

作者简介:

张俞(《宋史》作张愈),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字少愚,又字才叔,号白云先生,益州郫(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 ,祖籍河东(今山西)。屡举不第,因荐除秘书省校书郎,愿以授父而自隐于家。文彦博治蜀,为筑室青城山白云溪。著有《白云集》,已佚。

扩展资料:

诗首两句写蚕妇的伤感。妇人昨天进城里去卖丝,回来的时候却是痛哭流泪。“泪满巾”可以看出蚕妇感情刺激之深。诗人用朴素的语言无声地揭示了社会的极端不公。通过对一个蚕妇经历与感受的叙写,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处境的深刻同情。

诗中不着一字议论,却无声地控诉了以养蚕为生、深居僻乡的劳动妇女这一形象。蚕妇初次进城,竟发现了自己贫困终生的根源,难怪她要悲伤,要痛哭流泪了。

那位蚕妇的神态、见闻、感受都写得绘声绘色、有血有肉,就以这么一个生活细节,来深刻揭露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立意深刻,构思巧妙,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和高度概括力。

后两句揭示蚕妇是因为有感于获而不劳、劳而不获的不合理社会现实而伤感。蚕妇之所以会痛哭流泪,是因为她看到,城里身穿丝绸服装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富人。像她一样的劳动人民,即使养一辈子蚕,也是没有能力穿上美丽的丝绸衣服的。

诗人用明显对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现实,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极有说服力。

这是一首言简意赅的讽喻诗,诗人借养蚕妇女的所见所感,把养蚕人衣不蔽体,不养蚕人却穿着满身绸缎加以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遭到剥削掠夺的不合理现象。诗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苦,表达了诗人对养蚕农妇的同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愤恨,以及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和鞭挞。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蚕妇 (张俞诗作)

百度百科——张俞 (北宋文学家)

4.有句诗叫

全宋诗 第31部 张俞 卷01

蚕妇

昨日到城廓,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还有说是无名氏所做:参见:

【四溟诗话卷3】

明·谢榛

凡诗债业委,固有缓急,亦当权变。若先作难者,则殚其心思,不得成章,复作易者,兴沮而语涩矣。难者虽紧要,且置之度外。易者虽不紧要,亦当冥心搜句,或成三二篇,则妙思种种出焉,势如破竹,此所谓"先江南而后河东"之法也。

于濆《辛苦吟》:"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掷梭女,手织身无衣。"此作有关风化,但失之粗直。李绅《悯农》诗:"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无名氏《蚕妇》诗:"遍身绮罗者,不是养蚕人。"二作气平意婉,可置前列,但互相祖袭尔。《盐铁论》曰:"欧冶能因国君铜铁作金钟大镛,而不能自作一鼎盘。"此论高古,乃三诗之源,夐然气象不同。

5.【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什么意思】

作者:宋朝张俞蚕 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写在北宋时期,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当时的封建朝廷,在自己浪费无度的同时,又对外敌妥协,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人民生活痛苦难言.诗人就在这一大背景下,描写了一位整日辛苦劳作,不经常进城,一直在贫穷的乡下以养蚕卖丝为生的普通妇女的遭遇.整篇诗就好像是在讲故事:妇人昨天进城里去卖丝,回来的时候却是痛哭流泪.因为她看到,城里身穿丝绸服装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富人.像她一样的劳动人民,即使养一辈子蚕,也是没有能力穿上“罗绮”的……这首诗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极有说服力.全诗没有任何一字的评论,也没有使用什么高深的联想,但是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轻易地感受到诗歌的实际寓意,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古诗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