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大全悯农一悯农二首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 宋代: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悯农 明代:于谦 无雨农怨咨,有雨农辛苦。农夫出门荷犁锄,村妇看家事缝补。 可怜小女年十馀,赤脚蓬头衣蓝缕。提筐朝出暮始归,青菜挑来半沾土。 茅檐风急火难吹,旋爇山柴带根煮。夜归夫妇聊充饥,食罢相看泪如雨。 泪如雨,将奈何。有口难论辛苦多,嗟尔县官当抚摩。 悯农 宋代:张咏 悠悠世事称无穷,千灵万象生虚空。活人性命由百谷,还须着意在耕农。 自有奸民逃禁律,农夫倍费耕田力。青巾短褐皮肤乾,不避霜风与毒日。 暮即耕兮朝即耘,东坻南垄无闲人。春秋生成一百倍,天下三分二分贫。 天意昭昭怜下土,英贤比迹生寰宇。惩奸济美号长材,来救黎元暗中苦。 我闻悯农之要简而平,先销坐食防兼并。更禁贪官与豪吏,悯农之道方始行。 2.唐诗,闵农李绅悯农诗 悯农 (唐)李绅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简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悯 农1 唐 李 绅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 [简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3.《悯农》古诗李绅《悯农》一锄 禾 日 当 午 , 汗 滴 禾 下 土 。 谁 知 盘 中 餐 , 粒 粒 皆 辛 苦 。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3.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un), 国内由于飧字用的很少,是个冷僻字,当初为了让诗歌更通俗易懂,改为餐了。 【译文】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李绅《悯农》二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 四 海 无 闲 田 , 农 夫 犹 饿 死 。 【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谷子;栗粟。 3. 犹:还。 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译文】 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没有饭吃而饿死。 4.有关农村的古诗和古诗词采桑 【南北朝】民歌 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 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归园田居 【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刈稻了咏怀 【唐】杜甫 稻获空云水,川平对石门。寒风疏落木,旭日散鸡豚。 野哭初闻战,樵歌稍出村。无家问消息,作客信乾坤。 西明寺威公盆池新稻 【唐】唐彦谦 为笑江南种稻时,露蝉鸣后雨霏霏。莲盆积润分畦小,藻井垂阴擢秀稀。 得地又生金象界,结根仍对水田衣。支公尚有三吴思,更使幽人忆钓矶。 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 【唐】杜甫 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案。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 插秧适云已,引溜加溉灌。更仆往方塘,决渠当断岸。 公私各地著,浸润无天旱。主守问家臣,分明见溪伴。 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银汉。鸥鸟镜里来,关山云边看。 秋菰成黑米,精凿传白粲。玉粒足晨炊,红鲜任霞散。 终然添旅食,作苦期壮观。遗穗及众多,我仓戒滋蔓。 题农父庐舍 【唐】丘为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闲。 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农家 【唐】颜仁郁 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农父 【唐】张碧 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早秋宿田舍 【唐】曹邺 涧草疏疏萤火光,山月朗朗枫树长。南村犊子夜声急,应是栏边新有霜。 田家即事 【唐】储光羲 蒲叶日已长,杏花日已滋。老农要看此,贵不违天时。 迎晨起饭牛,双驾耕东菑。蚯蚓土中出,田乌随我飞。 群合乱啄噪,嗷嗷如道饥。我心多恻隐,顾此两伤悲。 拨食与田乌,日暮空筐归。亲戚更相诮,我心终不移。 田家即事 【唐】储光羲 桑柘悠悠水蘸堤,晚风晴景不妨犁。高机犹织卧蚕子,下坂饥逢饷饁妻。 杏色满林羊酪熟,麦凉浮垄雉媒低。生时乐死皆由命,事在皇天志不迷。 田上 【唐】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插田歌 【唐】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自言上计吏,年幼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观村人牧山田 【唐】钱起 六府且未盈,三农争务作。贫民乏井税,塉土皆垦凿。 禾黍入寒云,茫茫半山郭。秋来积霖雨,霜降方銍获。 中田聚黎甿,反景空村落。顾惭不耕者,微禄同卫鹤。 庶追周任言,敢负谢生诺。田家即事 【唐】权德舆 闲卧藜床对落晖,翛然便觉世情非。 漠漠稻花资旅食,青青荷叶制儒衣。山僧相访期中饭,渔父同游或夜归。 待学尚平婚嫁毕,渚烟溪月共忘机。淇上田园即事 【唐】王维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 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 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田家即事 【唐】祖咏 旧居东皋上,左右俯荒村。 樵路前傍岭,田家遥对门。欢娱始披拂,惬意在郊原。 馀霁荡川雾,新秋仍昼昏。攀条憩林麓,引水开泉源。 稼穑岂云倦,桑麻今正繁。方求静者赏,偶与潜夫论。 鸡黍何必具,吾心知道尊。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PS:lz可以自行采用。 5.古诗搁农的诗意是什么一、古诗悯农的诗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种田的农夫却仍然有饿死的。 二、悯农其二全诗及其诗意: 1.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诗意: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落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谁又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注释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三、关于悯农: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 6.古诗《闵农》内容李绅《悯农》一 锄 禾 日 当 午 , 汗 滴 禾 下 土 。 谁 知 盘 中 餐 , 粒 粒 皆 辛 苦 。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3.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un), 国内由于飧字用的很少,是个冷僻字,当初为了让诗歌更通俗易懂,改为餐了。 【译文】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李绅《悯农》二 春 种 一 粒 粟 , 秋 收 万 颗 子 。 四 海 无 闲 田 , 农 夫 犹 饿 死 。 【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谷子;栗粟。 3. 犹:还。 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译文】 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没有饭吃而饿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