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研究胡云翼

1.浙江自考汉语言文学浙江大学07409宋词研究的大纲要到哪找呢

《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二OOO年十月指定用书:《唐宋词通论》,吴熊和主编,浙江古籍出版社,89年版《宋词研究》与《唐诗研究》同是对中国文学史进行断代分体专题研究的课程,现被列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自学考试的选修课之一,于《唐诗研究》之后开设。

宋词与唐诗、元曲并称。它继唐诗之后代表了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宋代文学的一个杰出成就。

唐圭璋先生编定的《全宋词》,汇录词人一千三百余家,词作一万九千九百余首(加上订补与孔凡礼《全宋词补遗》所辑,超过两万首)。宋词之盛,于此可见。

千余年来,词与诗并行发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主要诗体。词学也从宋至清,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专门之学。

《宋词研究》以宋词为主要对象,同时也旁及词学研究中的一些有关问题。开设《宋词研究》课,将以现代意识观照历史文化,介绍本学科的历史状况和目前进展为目的,以便丰富知识,拓阔视野,提高艺术素养与研究能力。

具体要求是:了解与掌握词的体制以及小令、长调等词调类别;领会词的艺术特质,探讨词与诗在内容风格以及艺术手法上的若干重要差异;了解唐宋词的发展过程和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阅读与熟悉宋词中的一些名家名作,并善于分析与鉴赏。本课程以吴熊和著《唐宋词通论》为主要教材。

具体作品可阅读有关宋词选集,如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夏承焘、盛韬青《唐宋词选》(中国青年出版社)、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可择便任选一种。 第一章 词的起源词在唐五代时称为曲子或曲子词。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它的本义就是配合燕乐乐曲用歌唱的歌词。词是随着隋唐燕乐(宴乐)的兴盛而起的一种音乐文艺。

燕乐是唐代各种俗乐的总称,是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域胡乐与中原本土的俗乐融汇而成的一种新乐。它继先秦雅乐、汉魏六朝清乐之后,开辟了一个新的音乐时代。

由于燕乐兼容胡汉,在乐津、乐器、乐曲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风行于唐代宫廷及南北各大都市。公私宴会与娱乐场所,大都有燕乐乐曲的演奏。

唐崔令钦《教坊记》有一张《曲名表》,记载了开元、天宝间唐玄宗建立教坊后所演奏的乐曲,有大曲与杂曲共三百二十四曲。这些教坊曲后来有很多被配上歌词传唱开来。

它们就成了有声有辞、声辞相配的最早一部分词调。唐教坊曲和中晚唐的民间俗曲,都是词调的重要来源。

有乐始有曲,有曲始有词。因此,要谈论词的起源,必须从词与燕乐的关系入手。

不从词乐说起,词的起源以及词的体制、律调、作法等问题,将无从得到确切说明。但是词作为一种音乐文艺,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

词的产生不但需要燕乐风和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环境,它同时还关涉到当时的社会风习,人们的社交方式,以歌舞伴酒的歌伎制度,以及文人同乐工歌伎交往中的特殊心态等一系列问题。词的社交功能与娱乐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同它的抒情功能相伴而行的。

不妨说,词是在综合这些复杂因素在内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文化现象。应该广泛地从文学的、音乐的、文化的各种角度,观照词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关于词起于何时,从宋代起,就有三种不同说法。一是起于隋唐之际。

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张炎《词源序》谓:“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

一是起于盛唐。李清照《词论》:“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她就以开元、天宝年间李衮“歌擅天下”说起,历数自唐至宋的词坛流变。一是起于中唐。

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说:“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此格虽云自王涯始,然贞元、元和之间,为之者已多。

亦有在涯之前者。”这三种说法当然各有所据,然亦不免各有所偏。

根据现有资料,这三种说法其实可以统一起来,它们实际指的是词依燕乐而兴的三个阶段。隋唐之际为燕乐的传入和兴起之始;盛唐曲调繁衍,流变日烦,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乐曲条件;中唐则文人填词的风气渐开,“依曲拍为句”的填词方式至此方始确立。

九世纪初白居易、刘禹锡依曲拍为句作《忆江南》词,可以作为词体确立的一个标志。其特点是以乐定词,由齐言转向杂言。

此后就在按谱填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整套词的体制与格律。旧说李白曾作《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两首词,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造》卷一推为“百代词曲之祖”。

但之两首词是否李白所作,明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成为词史研究中的一个悬案。从现有资料来看,怀疑的理由比较充分,足以论定它们为李白所作的证据则颇感薄弱。

词起于中唐之说,较之认为词起于盛唐,似乎更符合历史事实。思考题1、什么叫燕乐?词的产生与燕乐有什么关系?研究词的起源,为什么必须从词乐入手?2、为什么说词起于中唐,其根据是什么?3、围绕托名李白的《菩萨蛮》、《亿秦娥》两首词,有过哪些争论?4、唐。

2.宋词中有没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分

婉约派,是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另一个相对的流派是豪放派。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两派的,一般认为是明人张綖(字世文,著有《诗馀图谱》、《南湖诗集》。清人王士禛《花草蒙拾》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王又华《古今词论》所引张说,大意略同。稍晚于张綖的徐师曾(字伯鲁,明嘉靖时人),在《文体明辨序说》中也指出:“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

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徐师曾的说法与张綖相近。婉约与豪放并不足以概括风格流派繁富多样的宋词,但可以说明宋词风调具有或偏于“阴柔”之美、或偏于“阳刚”之美的两种基本倾向,有助于理解宋词的艺术风格。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此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学辞章,如陈琳《为袁绍与公孙瓒书》:“得足下书,辞意婉约。”陆机《文赋》:“或清虚以婉约。”在词史上宛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集》为代表的“香软”的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因此,前人多用“婉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软媚”(《词源》)、“绸缪宛转”(《酒边词序》)、“曲折委婉”(《乐府馀论》)等语,来形容他们作品的风调。明人径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应当说是经过长时期酝酿的。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如《弇州山人词评》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3.主张“以诗为词”,从材料,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突破“词为艳科”

四川谢桃坊著《词为艳科辨》,中有一段说:

其实它(zhaoshu按:指“词为艳科”)并非古人说的一句话,从词学文献可以证实是现代词学家胡云翼先生于1926年出版的《宋词研究》中关于宋词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他论及宋词产生的时代背景说:我们看宋朝的时代背景.是不是适宜于词的发达呢?自然是适宜的。……既是国家平靖,人民自竟趋于享乐。词为艳科,故遭时尚。胡云翼在评论宋词描写对象的狭隘时对此观念作了论证。他说:“宋词的描写对象,不过是树愁'、‘闺情’、”恋爱'的几个方面而已。……这更可证明词只是艳科。虽有苏武、辛弃疾等打破词为艳料之日‘起而为全放的词;但当时舆论均说是别派,非是正宗。””这是中国词学史上第一次出现‘“同为艳科’观念。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