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解析芦花 唐 雍裕之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 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复:又。浪花:比喻芦花。浑:完全。 翻译: 从河流两岸,一直延伸到整片沙滩上,全都长满了芦草。 当微风吹起时,层层翻动的芦花就像波浪一样,煞是好看。 在月明的夜晚,银白色的芦花像雪一般, 白茫茫一片,令人认不出渔翁的家在哪了呢! 解析: 这是一首绝妙的诗,夹岸沙地上芦苇密布,那苇花一支支的如浪花翻滚,此起彼伏,在朗月之下,如一片片白雪似的. 诗中写的是芦花飞舞的景象。没有“芦花”二字,却句句是描写芦花的白。此时,其他草木逐渐凋零,独有芦花似雪,随风翻动,可谓奇观。 2.唐诗解析节妇吟 唐·张籍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解释: 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 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 我家的高楼就连著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著长戟在皇宫里值班。 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我侍奉丈夫发誓要生死共患难。 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只恨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重点词句: 吟:一种诗体的名称。 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 缠绵:情意深厚。 罗:一类丝织品,质薄、手感滑爽而透气。 襦:短衣、短袄。苑:帝王及贵族游玩和打猎的风景园林。 良人:丈夫。 戟:一种古代的兵器。 明光:明光殿,此指皇宫。 事:服事、侍奉。 拟:打算。 赏析: 这是一首具有双层面内涵的唐诗精品。 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节妇:能守住节操的妇女,特别是对丈夫忠贞的妻子。 据本诗另一版本,标题下有“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 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这首诗实际上是作者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只不过用了比兴手法,说得比较委婉、客气。 下面把比喻层面的内涵大略串讲一下(注意,用夫妇比喻君臣在古诗中是一个传统用法):你明知我是皇上的官员身在朝廷,却还勾引我不惜地位和名声。 感激你对我的深情厚意,我把你的美意记在了心里。我住在离皇上很近的京城里,皇上在宫中执掌著最高权力。 我知你对我是真心一片,但我为朝廷效力,还是要忠于皇上和中央政权。我现在拒绝你的请求和许诺,心中很是伤感,只恨我没能遇到你,在我被皇上任官以前。 诗中所说“双明珠”是李师道用来拉拢、引诱作者为其助势的代价,也就是常人求之不得的声名地位、富贵荣华一类的东西。作者慎重考虑后委婉的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象一个节妇守住了真操一样的守住了自己的严正立场。 但当时李师道是个炙手可热的藩镇高官,作者并不想得罪他、让他难堪,因此写了这首非常巧妙的双层面的诗去回拒他。 此诗情理真挚,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全诗委婉曲折而动人。 除了它所表现的是君子坦荡胸怀这一因素外,其在艺术上的高妙也是促使它成为名作的重要原因。 此诗一本题下注云:“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还,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 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 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勾引而写的名作。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此诗似从汉乐府《陌上桑》、《羽林郎》脱胎而来,但较之前者更委婉含蓄。 首二句说这位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此君非守礼法之士甚明,语气中带微辞,含有谴责之意。这里的“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十字突然而来,直接指出师道的别有用心。 接下去诗句一转,说道:我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表面看,是感师道的知己;如果深一层看,话中有文章。 继而又一转,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央。古典诗词,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意谓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 紧接两句作波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我与丈夫誓同生死”! 最后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 此诗富有民歌风味,它的一些描写,在心理刻画中显示,写得如此细腻,熨贴,入情入理,短幅中有无限曲折,真所谓“一波三折”。 “你虽有一番‘好意’,我不得不拒绝。”这就是张籍所要表达的,可是它表达得这样委婉,李师道读了,也就无可奈何了。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解释: 隔着千山万水般书信的断绝,知道你想念着我在睡梦担心着我。由于我心神恍惚不能自主,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梦见你。 重点词句: 赏析: 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元稹更推进一层,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 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以“惟梦闲人不梦君”。这就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内容也更为深广。 再说,元稹这首诗是次韵和诗,在韵脚。 3.写作诗词的路径本人喜欢古诗词,有时禁不住来两下,但常不知从何入我想这是关于诗词写作方法的问题。 俗话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熟悉诗词格律的基础上,“按部就班”也行,“先凑字数”也罢;在对偶句中,一般先写出句、再寻对句,但灵感一现,先写对句再觅出句也有先例。 总之,最终能写出好诗、好词才是关键。 结合本人的写作谈谈体会,仅供参考。 诗词的一般写作方法是: 一、熟悉格律 这里讲的主要是指诗的格式和词的词谱。它们纷繁复杂,而内容实际上只有“平仄”两个字,怎样做到“烂熟于心”?有诀窍。 以绝句、律诗为例,只要你弄懂“粘对规则”,记住第一句,就能记住后边三句或七句;只要你弄懂“一三五不论(实际上 “五”不可不论,“三”有时也不可不论),二四六分明”和“孤平避忌”,就能明白哪个字“可平可仄”。 这样,由少到多,由短到长,由诗到词,举一反三,勤于实践,就能运用自如。 二、弄清声调 要懂得近体诗词的格律,先要从字的声调入手。古四声为平、上、去、入;今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去。 其中“上”、“去”和古声的“入”三声统称为仄声,其余为平声。 声调的问题就是分清平仄的问题。 难点在于入声。在现代普通话中,入声已经分化(多数变为去声,其次是阳平,少数变为上声),剩下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上声和去声。 但在许多地方方言中还保留古四声,即平、上、去、入,而且分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平、上上、上去、上入、下平、下上、下去、下入等共8声(例如潮语等,在粤语中还有“中入”)。 显然,除了上平、下平为平声外,其余6声均为仄声。 写作近体诗词势必分清入声字,尤其一些词谱还规定要押入声韵。那么,只懂得今四声的作者如何区分已变为平声的入声字?一些韵书上有注明,经常应用自然就熟悉了。 例如,花部中的八、拔、插、答、搭、达、发、罚、伐、乏、滑、夹、撒、煞、杀、塌、压、鸭、瞎、峡、扎、杂、闸等阴平或阳平声字,都由入声分化而来。 三、确定押韵 在弄清声调的条件下,确定押韵就是重要的问题了。 押韵,就是在句的末尾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古人将这些编成韵部,例如一东二冬、三江七阳、四支五微等等。 清代戈载的《词林正韵》把平仄声共分为十九部,为当代人较为常用的依据。 确定一个好的韵脚,对整首诗词的价值影响极大。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千百年来,家喻户晓,这与其韵脚琅琅上口有很大关系。 四、考虑句式(节奏) 在绝句和律诗中采取的句式,大多是采取前为双后为单的词组组合法。 如“床前/明月/光”,为2/2/1句式;“风急/天高/猿啸哀”为2/2/3句式;“凤凰台上/凤凰游”为4/3句式;“于无声处/听惊雷”为另一种类型的4/3句式。词的不同之处,是大量采用前为单、后为双的词组组合法,且此种句式在不同词牌不同地方与前双后单的句式是不能混乱的。 如“金风玉露一相逢”和“便胜却人间无数”两个七言连续句,前者是前双后单句式,为4/3句式;后者是前单后双句式,为3/4句式。词中有的五言句也是这样,如辛弃疾《沁园春。 灵山齐赋》的“正惊湍直下”,为1/4句式,与“床前明月光”的句式结构截然不同。 句式也涉及到声调交替问题,因格律中对平仄已经作了明确规定,这里就无需详述了。 五、研究对偶 对偶是古汉语修辞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要求同一位置的词性相同、组词结构相同而平仄相对。现代汉语也讲对偶,它能产生句式整齐的美感,好读易记,是写诗不可不懂的基本知识。 古代不少有关这方面知识的书籍,如《声律启蒙》的一开头即是:“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掌握作对的规律,可说也是写作近体诗词的基本手法。 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求对仗,分别称之为颔联和颈联。 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均是十分工整的对偶句;白居易的五言律诗中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名对,这是“流水对”的生动例子。 对偶句入诗词,要力争对得工整,又要避免犯“合掌”的毛病。 这说来话长,可另题讨论。 六、调整字词 初稿既成,反复琢磨、字斟句酌总是必要的。 “一挥而就”不是没有,但比较少。 (一)换字。 换字是指意思相同但却分别属于平声类和仄声类字,如“观”和“望”、“行”和“走”、“欢”与“喜”、“非”和“不”等,前者属平声字,后者属仄声字,但它们所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 有时平仄不合律,换个字就行了。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在杜甫这两句中,用“喜”不用“欢”,是因为前句的“愁”字为平声,下句的同一位置上的字应以仄声相对。 (二)颠词。颠词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例如,把七律的首句“风卷残云蔽日辉”调整为“残云翻卷蔽朝晖”,意思没变,却由“仄起式”变为“平起式”,一句既变,整首的格式均须作相应调整。 并列关系的词或词组可以调换,不是并列关系的词或词组也可调换。 **诗词中也能见到“颠词”的例子,“一唱雄鸡天下白”本作“雄鸡一唱天下白”,为平仄的需要稍作位置上的置换就合律了。 。 4.分析唐诗宋词的形成发展您好。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其时,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场,在许多城市也都有歌楼伎馆,甚至有些官僚豪绅家里也有歌伎舞女,这种社会风尚为宋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编的《全宋词》,含著名词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阳光文学城 文学团队愿帮助您。 5.唐诗解析节妇吟 唐·张籍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解释: 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 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 我家的高楼就连著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著长戟在皇宫里值班。 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我侍奉丈夫发誓要生死共患难。 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只恨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重点词句: 吟:一种诗体的名称。 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 缠绵:情意深厚。 罗:一类丝织品,质薄、手感滑爽而透气。 襦:短衣、短袄。苑:帝王及贵族游玩和打猎的风景园林。 良人:丈夫。 戟:一种古代的兵器。 明光:明光殿,此指皇宫。 事:服事、侍奉。 拟:打算。 赏析: 这是一首具有双层面内涵的唐诗精品。 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节妇:能守住节操的妇女,特别是对丈夫忠贞的妻子。 据本诗另一版本,标题下有“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 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这首诗实际上是作者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只不过用了比兴手法,说得比较委婉、客气。 下面把比喻层面的内涵大略串讲一下(注意,用夫妇比喻君臣在古诗中是一个传统用法):你明知我是皇上的官员身在朝廷,却还勾引我不惜地位和名声。 感激你对我的深情厚意,我把你的美意记在了心里。我住在离皇上很近的京城里,皇上在宫中执掌著最高权力。 我知你对我是真心一片,但我为朝廷效力,还是要忠于皇上和中央政权。我现在拒绝你的请求和许诺,心中很是伤感,只恨我没能遇到你,在我被皇上任官以前。 诗中所说“双明珠”是李师道用来拉拢、引诱作者为其助势的代价,也就是常人求之不得的声名地位、富贵荣华一类的东西。作者慎重考虑后委婉的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象一个节妇守住了真操一样的守住了自己的严正立场。 但当时李师道是个炙手可热的藩镇高官,作者并不想得罪他、让他难堪,因此写了这首非常巧妙的双层面的诗去回拒他。 此诗情理真挚,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全诗委婉曲折而动人。 除了它所表现的是君子坦荡胸怀这一因素外,其在艺术上的高妙也是促使它成为名作的重要原因。 此诗一本题下注云:“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还,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 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 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勾引而写的名作。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此诗似从汉乐府《陌上桑》、《羽林郎》脱胎而来,但较之前者更委婉含蓄。 首二句说这位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此君非守礼法之士甚明,语气中带微辞,含有谴责之意。这里的“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十字突然而来,直接指出师道的别有用心。 接下去诗句一转,说道:我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表面看,是感师道的知己;如果深一层看,话中有文章。 继而又一转,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央。古典诗词,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意谓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 紧接两句作波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我与丈夫誓同生死”! 最后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 此诗富有民歌风味,它的一些描写,在心理刻画中显示,写得如此细腻,熨贴,入情入理,短幅中有无限曲折,真所谓“一波三折”。 “你虽有一番‘好意’,我不得不拒绝。”这就是张籍所要表达的,可是它表达得这样委婉,李师道读了,也就无可奈何了。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解释: 隔着千山万水般书信的断绝,知道你想念着我在睡梦担心着我。由于我心神恍惚不能自主,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梦见你。 重点词句: 赏析: 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元稹更推进一层,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 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以“惟梦闲人不梦君”。这就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内容也更为深广。 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