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名物研究

1.分析唐诗对《诗经》以来诗歌创作的继承和发展

在中华文化光辉灿烂的五千年历程中,诗歌无疑是备具华彩的一章,尤其是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完备形式,甚至成为整个诗歌史乃至中华文化的代表。

这一文明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先秦诗歌的初步发展,到唐代诗歌的繁盛,期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也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发展。

那么,自有诗以来至唐诗之前,诗歌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是怎样的变化使诗歌逐渐展现出唐时的风貌? 一、诗歌形式的演变 (一)五言诗的出现与定型 作为先秦时期出现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代表了当时诗歌的艺术成就。从形式来看,《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这是当时诗歌的主要形式,与唐诗的五言、七言句式截然不同。

五言诗产生于汉代,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五言诗最早为当时民间流行的五言歌谣,如李延年为武帝演唱的“北方有佳人”六句歌诗,有五句为五言,成帝时长安流传的歌谣《尹赏歌》《邪经败良田》都已经是标准的五言诗。

西汉乐府广泛搜集各地歌谣,其中肯定会有相当比例的五言诗,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虽为长篇,但全篇采用五言句式,可见在民歌中五言句的应用已趋成熟。这种五言歌谣虽已引起文人的注意,但当时文人创作的并不多,乐府诗歌中更多的是三言、五言、七言不等的杂言诗。

直到东汉,才开始有较多的文人创作五言诗,如班固、张衡、秦嘉等。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秦嘉的《赠妇诗》三首,则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而文人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1),对后世文人如曹植、陆机、鲍照等的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从西汉五言歌谣到乐府五言诗,再到文人五言诗,这是早期五言诗发展的基本轨迹。 五言诗的大量创作并最终取代四言诗而基本定型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期,这种自觉表现在:一、作家主体自身的自觉;二、对五言、七言诗规律的把握。(2)这一时期,一方面文人主体意识觉醒,个人意识开始介入文学创作,另一方面,对五言诗、七言诗进行了大量自觉创作。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现存诗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3).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功地完成了由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其时的建安七子对五言诗的创作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对诗歌题材的开拓,这在后面将会讲到。

作为文人创作,邺下诗歌使五言诗第一次获得了强烈的个性特征,形成了鲜明的个性风格。“新声起于邺中”(唐·卢照邻《乐府杂诗序》),邺下文人的五言诗创作,正在进行着汉诗走向近体诗的历史大转变。

在这之后,五言诗的创作明显增多而渐趋成熟,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全为五言;陆机的《拟古诗》、左思的《咏史》、刘琨的《扶风歌》、郭璞的《游仙诗》等,“皆五言之警策者也”(钟嵘《诗品序》)。陶渊明的田园诗,则自成风格,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成就。

到南朝,五言诗则真正取代四言诗,成为其后长达两千年的独立文学样式。经过南朝诗人的努力,特别是齐梁时期“永明体”的兴起与发展,讲究声律与对偶,符合近体格律的律、绝形式,已经产生并被普遍运用,出现了不少基本符合近体格律的作品,如谢朓的《离夜》“玉绳隐高树,斜汉耿层台。

离堂华竹尽,别幌清琴哀。翻潮尚知恨,客思渺难裁。

山川不可尽,况乃故人怀”。这首诗除个别地方不合格律,基本上已是律诗。

而这时的绝句,不仅已经成熟,并且也已定名。徐陵编《玉台新咏》,卷十基本选录绝句,明确称呼的就有《古绝句》四首,所选诗皆五言四句,其风格、意味已与近体绝句无大差异,如陶弘景《诏问山中向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诗歌发展到这时,虽然声律方面还不够成熟,但已可窥见唐诗风貌。

五言诗之所以取代四言诗并长期发展而兴盛不衰的原因,钟嵘《诗品序》说:“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4)即是说四言形制短促,容量有限,不能充分表情达意。

而随着时代发展,“文繁而意少”的四言诗不适合时代需求,而“居文词之要”的五言诗则能够满足“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需要,故最终取而代之。对于这一问题,傅刚先生在其《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的绪论中曾有明确阐释,他根据台湾学者郑靖时的“诗歌句型节奏说”及杨国枢先生的《中国旧诗每句字数及其快感价值之关系》一文,认为《诗经》时代由于去古未远,还因袭着原始劳动诗歌一反一复的两拍子节奏,故诗的形式以四言为主,而汉魏及整个封建社会,五言诗、七言诗则因其体制最符合当时士庶人民传情达意的需要被最终选择。

2.中国古诗中竹的意象研究

竹,号称君子,不刚不柔,凌霜雪而不凋。

奋进、挺拔。 拔青翠,摇曳多姿,清香袭人——竹之韵;不畏酷暑,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而可复生——竹之性;高风亮节,清风瘦骨,虚心有节——竹之品。

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的竹,以自己独特的品质、风韵,征服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心,而处于诗歌黄金时代的唐朝,关于咏竹、颂竹、写竹、画竹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 *通过竹的有节来赞美其高洁与气节,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李建勋《竹》 *通过竹的虚(空)心来表现谦虚,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薛涛《酬人雨后玩竹》 *因其经暑抗寒表现坚韧, “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

——岑参《范公丛竹歌》 *因成竹之高来表现气冲云宵的志气, “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孙岘《送钟元外赋竹》 *因生长之快来表现新竹的勃勃生机与昂扬气慨,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李贺《昌谷北园新笋》 *因其不避贫壤来表现其适应力与生命的顽强,“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 宜”——刘禹锡《庭竹》 由于竹的风韵,我们从唐诗中可以看到,或亭或寺或山庄或别业等幽深清净之所到处充满着竹的身影。

而这些有竹相伴的幽静之处的相关描写,要么流露着诗人沉醉山水的闲适而愉悦的心境,要么表达着诗人向往山林,渴望归隐的情结,要么抒写了诗人身居幽处,淡然而雅致的生活。在这些诗中,竹子已成为一种清净、闲适、恬静、幽然、典雅生活情状的代言意象。

“竹,竹。披山,连谷。

出东南,殊草木。叶细枝劲霜停露宿。

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

(张南史《竹》),成片竹子披满山岭,连接山谷,叶细枝劲,成竹如绿云,新竹如碧玉,随风摇曳,影映水中……好一个清凉世界,诗人于其中,恬适愉悦,闲静而自足。 *与水相关者——水是清净之物,与竹相依相映,清幽淡雅,自然成趣。

“竹院松廊分数派,不空清泚亦逶迤。落花相逐去何处,幽鹭独来无限时。”

——郑谷《水》 “一渠春碧弄潺潺,密竹繁花掩映间。看处便须终日住,算来争得此身闲。”

——吴融《新安道中玩流水》 *与亭相关者——亭台楼榭,是人休息玩赏之处,而亭边见竹林,更让人顿觉清爽恬适。 “文史归休日,栖闲卧草亭。

蔷薇一架紫,石竹数重青。” ——徐晶《蔡起居山亭》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李白《谢公亭》 *与居所园林相关者——园林别院,清雅闲居之所,一块绿地,数丛竹子,一片新篁,自现风流。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诗人独自坐在深而静谧的竹林,一个人弹琴长啸而无须他人欣赏,静静的月亮懂得,已足够,诗人隐逸闲适之情溢于诗中。

“栖禽恋竹明犹在,闲客观花夜未休。” ——姚合《题田将军宅》 *与寺院有关——茂林修竹,但见一寺院隐约其间,佛家圣地,更显清净庄严。

是的,唐诗中有很多写寺院的诗有竹景相伴。很多寺院或隐于竹林,或有竹植于院内,有些寺院更是以“竹”命名。

天竹寺以产竹著称,湘妃庙以斑竹闻名。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白居易《画竹歌并引》 “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

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张祜《题杭州灵隐寺题杭州灵隐寺》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

——温庭筠《开圣寺》 “浮图经近郭,长日羡僧闲。竹径深开院,松门远对山。”

——张祜《重居寺》 幽居之处,风吹竹动,竹叶萧萧,竹枝婷婷,竹韵悠悠。在这里,竹已成为清雅、恬淡的代名词,成为唐人们追寻闲适淡雅清幽生活情状的独特意象! 三、几许情思—关于爱情关于忠贞 一根竹杖入水化为飞龙,一抹相思泪洒竹上,变为点点斑痕。

竹子的意象不只关乎君子、道德,不只关于闲适、隐逸,还系连着梦幻迷离的神化传说,艳绝凄美的爱情故事。特别是那泪洒千杆竹的娥皇、女英,为爱创造的千古传奇,更是千百年来为人称颂。

而那泪染的湘妃竹,点点的斑竹亦成为诗人们歌颂爱的意象,成为唐诗中每每吟咏之物,为那爱情的忠贞,凄绝与动人! “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

只是泪痕多!”(李商隐《湘江竹》)不尽的离愁,无尽的思念,点点泪痕,片片相思,“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起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痴情而忠贞的女子,为爱守候着神话! 可怜“湘江竹上痕无限”!多少泪滴,多少首诗祭奠! “殷痕苦雨洗不落,犹带湘娥泪血腥。”——无名氏《斑竹》 “九处烟霞九处昏,一回延首一销魂。

因凭直节流红泪,图得千秋见血痕。”——汪遵《斑竹祠》 “龙鳞满床波浪湿,血光点点湘娥泣。”

——无名氏《斑竹簟》 一首首斑竹诗,一首首湘妃颂,或凄艳、或哀婉,那点点红泪、那潇潇斑竹,那有关爱的绝恋已定格在湘妃竹上,那有关爱的忠贞已意化于斑竹身,成为永恒爱情的象征。 四、几多追求—关于抱负关于怅然 。

3.唐诗在中国诗坛有怎样的地位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 这座高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它有多方面的原因:从七世纪初建国到八世纪中 叶安史之乱之前这一百多年,唐帝国的经济一直是上升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 化的繁荣。

即使在安史乱后,由於南方的开发和南北交通保持畅通,经济和文化增 长的势头也没有停顿下来。这个社会,正是整个唐代文学艺术的温床。

此其一。其 次,由“五胡十六国”极其纷扰混乱的局面到隋唐统一,是一个国内各民族由斗争 而融合的过程。

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还加上当时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都使得 各阶级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作家们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 素材。其三,在长期南北分裂以后建立起来的唐帝国,对各种思想,也和对各种文 化一样,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

例如儒释道三教就是始终并存的,虽然有的时候 也因人主的好恶,不免轩轾。因此,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

这就为诗 歌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群众性基础。大家都爱写诗,爱读诗。

这,对於唐诗的发达,诗人的成长,是不可能不发生积极作用的。其四,唐帝国为 了巩固其统治,制定和执行了通过科举从庶族地主中选拔人才的制度,以打破高门 大族对仕途的垄断。

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而进士的考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 种决定士子前途的考试和因之而派生的行卷之风,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

最后, 就诗歌本身而论,经过八代先驱者的努力,五七言古诗已经成熟,律绝诗也基本上 跨越了它们的试验阶段,足供唐代诗人自由采用。前辈们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充 份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样式,都使得他们易于借鉴昔贤,驰骋才力,发抒性灵, 来扩大诗的反映面,提高诗的表现力。

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 前,后难为继。 以下,试将唐诗的流变勾画一个轮廓。

自公元六一八年唐帝国建立后,最初三十余年,诗坛上仍旧弥漫着梁陈余风。 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缘袭宫体,是其主要特徵。

只有王绩在追踪晋宋间独 来独往因而不免于寂寞的陶渊明。他虽以此为后世所称叹,但在当时,也同样是寂 寞的。

武则天于公元六五五年立为皇后。在她当政时期,唐诗开始呈现了自己的面貌。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沈诠期,宋之问和杜审言等,陆续登坛。这些人, 在当时封建秩序以及道德规范,审美观念逐渐恢复正常的基础之上,改造了宫体诗, 并继承了南朝诗人对於诗形的讲究,完成了五七言律诗( 包括律化了的绝句----小 律诗),完善了七言古体。

经过他们的努力,题材和主题由宫廷的淫靡改变为都市的 繁华和正常的男女之爱,由台阁应制扩大到写江山之美和边塞之情;风格也由纤柔 卑弱转变为明快清新。 同时,陈子昂却走着与这些人在方式上看来相反,而在效果上相成的道路。

四 杰等用改造宫体诗的方法结束了“六代淫哇”,而陈子昂则从汉魏风骨中汲取素养 来开辟唐诗的疆域。他是一位能够把握住对超现实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执着这一基本 矛盾,并且用新的语言和形像来加以表现的诗人,上承阮籍,曹植,下开李白,杜 甫。

如果承认唐诗是中国诗的高峰,那么,就不能不进而承认:盛唐诗乃是这座高 峰的顶点。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但在公元七五 五年安史乱前乱后,诗坛的面貌是并不一样的。在这次战乱以前,诗人们在其创作 中都散发出强烈的浪漫气息。

或者表现为希企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形 像是隐士;或者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诗中的代表人物形像是侠少。这,实 质上也就反映了他们由於生活道路的千差万别而形成的得意与失意,出世与入世两 种互相矛盾的思想感情。

不同的生活道路与不同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或者成为高蹈 的退守者,或者成为热情的进取者,或者因时变化,两者兼之。前人所谓“盛唐气 象”,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

孟浩然,王维,常建,储光羲等的许多作品,都极为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 借以反映其宁谧的心境。这种诗使人脱离现实斗争,但对於热中奔竞,趋炎附势者 流,也具有清凉剂的作用,而其所提供的自然美的享受则是不可替代的。

这些人是 以写田园山水诗得名的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的后继者,气象的浑穆或有不及,而 措语的精深华妙则有过之。其后的韦应物,柳宗元在这方面是他们的追随者。

但王维却在描摹自然,歌颂隐逸之外,还曾将其诗笔扩展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在另外许多同样成功的篇章中,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进取精神和悲壮情怀。

王维在 高蹈者孟浩然等和进取者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等之间,恰好是一座桥梁。所 以有些评论家就一方面将其与孟浩然等相提并论,合称王孟;而另一方面,又将其 与高适等相提并论,合称王,李,高,岑。

当然,这种提法也包含有对诗歌样式的 考虑在内。王维是兼有五七言古今体之长的,而王孟并提,偏指五律;王,李,高, 岑并提,则偏指七古。

集中反映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精神的,是出自王,李,高,岑等人之手的边塞 诗。这类诗篇,塑造了许多边庭健。

4.请推荐较好的关于研究唐诗的几本书

你好!我想向你推荐我最最喜欢的一本书----《唐诗鉴赏辞典》. >为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鉴赏辞典系列的第一部。

选收唐诗名篇1105篇,由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古典文学专家撰写赏析文章。所收唐诗作品面广,各种艺术流派的诗篇兼收并蓄,较全面地展现了唐诗绚丽多彩的艺术风姿。

全书约180万字。另配有唐代诗人和历代有关书画作品及《诗人小传》等多种附录. 它融工具书和文学赏析读物为一体,绝对值得你一读. 此书除插图外正文1624页,现定价58元.一般来说新华书店有售.另外当当网,卓越网和蔚蓝网有售,价格40---48元不等,可以上去看看哦. 好书值得拥有,向你强烈推荐!心动就赶快行动吧。

5.唐诗、宋词、元曲的历史

唐诗 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

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

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

盛唐时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

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另有王维、孟浩然代表的田园派和高适、岑参代表的边塞诗派。

中唐时期 在中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此外,刘禹锡,李贺之诗也颇有成就。

晚唐时期 晚唐诗人较著名的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 唐诗派别 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卢纶、李益 特点: 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五绝、五律、五古。

代表作:王维:《山居秋瞑》、《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孟浩然:《过故人庄》 边塞诗派 代表人物 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王之涣。 特点: 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

代表作:高适:《别董大》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浪漫诗派 代表人物李白。

特点: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

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代表作: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现实诗派 代表人物 杜甫。 特点: 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情怀。

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 代表作:《三吏》、《三别》、《兵车行》。 宋词 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起源 “曲于词”源自民间,俚俗粗鄙乃是其天然倾向。

由于敦煌石窟中大量的“曲子词”被重新发现,词源于民间俗文学的观点已得到广泛承认。隋唐之际发生、形成的曲子词,原是配合一种全新的音乐--“燕乐”歌唱的。

“燕”通“宴”,燕乐即酒宴间流行的助兴音乐,演奏和歌唱者皆为文化素质不高的下层乐工、歌妓。且燕乐曲调之来源,主要途径有二:一是来自边地或外域的少数民族。

唐时西域音乐大量流入,被称为“胡部”,其中部分乐曲后被改为汉名,如天宝十三年(754)改太常曲中54个胡名乐为汉名。《羯鼓录》载131曲,其中十之六七是外来曲。

后被用作词调的,许多据调名就可以断定其为外来乐,如《望月婆罗门》原是印度乐曲,《苏幕遮》本是龟兹乐曲,《赞浦子》又是吐蕃乐曲等等。《胡捣练》、《胡渭州》等调,则明白冠以“胡”字。

部分曲调来自南疆,如《菩萨蛮》、《八拍蛮》等等。部分曲调直接以边地为名,表明其曲调来自边地。

《新唐书·五行志》说:“天宝后各曲,多以边地为名,如《伊州》、《甘州》、《凉州》等。”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四也说:“今乐府所传大曲,皆出于唐,而以州名者五:伊、凉、熙、石、渭也。”

伊州为今新疆哈密地区,甘州为今甘肃张掖,凉州为今甘肃武威,熙州为今甘肃临洮,石州为今山西离石,渭州为今甘肃陇西,这些都是唐代的西北边州。燕乐构成的主体部分,就是这些外来音乐。

二是来自民间的土风歌谣。唐代曲子很多原来是民歌,任二北先生的《教坊记笺订》对教坊曲中那些来自民间的曲子,逐一做过考察。

如《竹枝》原是川湘民歌,唐刘禹锡《竹枝词序》说:“余来建平(今四川巫山),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

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又如《麦秀两歧》,《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十七引《王氏见闻录》言五代朱梁时,“长吹《麦秀两歧》于殿前,施芟麦之具,引数十辈贫儿褴褛衣裳,携男抱女,挈筐笼而拾麦,仍和声唱,其词凄楚,及其贫苦之意。”

宋代民间曲子之创作仍然十分旺盛,《宋史·乐志》言北宋时“民间作新声者甚众”,。

6.内蒙古师范大学怎么样

内蒙古师范大学对外汉语专业隶属于文学院,2002年开始筹建,2003年秋季正式招生。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深汉语言文化功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在国内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或在国内外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等机构从事跨文化交流和相关工作的实用型人才。 济

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文写作、古代汉语、交际英语、听力与口语、国外汉学研究、中国文化通论、英语写作、英汉互译、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英美文学作品欣赏、西方文化与礼仪等。 336 26038

我校从198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许多教师具有教授对外汉语的实践经验,部分教师曾在国外从事过对外汉语教学,所有这些都为对外汉语专业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目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教师中有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助教2人(其中一名为外教)。 济

根据现有状况和今后的发展规划,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教师在对外汉语专业方面都有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其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或先进水平。他们的许多著作,如:《前唐诗名物词研究》、《前唐诗食品语词语言与文化之研究》、《古代汉语虚词通论》、《古代汉语常用字汇释》、《现代汉语色彩词研究》、《双语专业的谈墨》、《唐宋词研究》、《桐城派与中国文章理论》等皆与对外汉语专业相关;发表的论文有《释“筒井”》、《汉语大词典蔬菜词语补正二则》、《桂久及其它》、《汉字与文化》、《论古今字》、《谈教师口语教学中的渗透原则》、《浅论基本色彩词形的原生性》、《中国现代文学悲剧精神的演进》、《中国现代文学中知识文字的两难处境》、《论高师汉文系蒙汉双语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杜甫的诗法理论》、《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概览》、《性情论:文章必根乎性情》、《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对文学评论的影响》、《the interaction of Two Cultures in the Tntenal Wonel of Chinese—American Women》、《如何教好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On the Feminist Reader》、《英美文学中的互文现象》、《The Dialogie Tension between Levels of Discourse》、《在实践中探索英语语法课教学的最佳方案》、《英语工具书与英语教学》等二百多篇。 kaoyangj

同济大学四平路

我校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所设置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适应了自治区发展的需求,必定会促进自治区各项事业更好地发展,同时也可以缓解整个国家对外汉语人才紧缺的状况。而且对外汉语专业有相关的中文专业和外语专业为依托,有众多的优秀专业基础课教师,有文学院多年丰富的教学科研管理经验以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