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像山有扶苏 无处埋骨这样的诗词1、诗歌: 诗经·郑风·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2、译文: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的水荭。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 3、注释: ①扶苏:树木名。一说桑树。 ②隰(xí席):洼地。华:同“花”。 ③子都:古代美男子。 ④狂:狂妄的人。且(jū居):助词。一说拙、钝也。 ⑤桥:通“乔”,高大。 ⑥游龙:水草名。即荭草、水荭、红蓼。 ⑦子充:古代良人名。 ⑧狡童:姣美的少年。 4、赏析: 《山有扶苏》为《郑风》的第十首。这首诗写一位女子在与情人欢会时,怀着无限惊喜的心情对自己恋人的俏骂。关于诗中所写的情景,读者不妨作这样的想像:在一个山清水秀的野外僻处,一对恋人约定在此幽会。姑娘早早就来了,可是左等右等却不见心上人来。最后,姗姗来迟的爱人总算见着了,姑娘心里当然很高兴,可嘴里却骂骂咧咧地说:我等的人是子都那样的美男子,可不是你这样的狂妄之徒啊!我等的人是子充那样的良人,可不是你这样的狡狯少年啊!处于热恋中的古代青年男女在欢会中的愉悦的心情,可以用各种形式表现,诗中所描写的那种俏骂,更能表示他们的亲密无间。小儿女的情态在诗中确实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2.青山处处埋忠骨全诗全诗: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龚自珍 朝代:清代 出处:《已亥杂诗之一》 释义:将士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培育着明年的花。 扩展资料: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 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 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 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 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己亥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