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相同

1.哪几首古诗题目相同有三首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月夜》 ——宋·陆游 小醉初醒月满床,玉壶银阙不胜凉.天风忽送荷香过,一叶飘然忆故乡.《月夜》 ——唐·韦应物 皓月流春城,华露积芳草.坐念绮窗空,翻伤清景好.清景终若斯,伤多人自老.《月夜》 ——宋·文天祥 月到中天云划开,断桥幻出玉楼台.夜深一鹤掠舟过,疑是坡仙赤壁来.《月夜》 ——唐·华山老人 涧水泠泠声不绝,溪流茫茫野花发.自去自来人不知,归时常对空山月.《月夜》 ——唐·卢殷 露下凉生簟,无人月满庭.难闻逆河浪,徒望白榆星.树绕孤栖鹊,窗飞就暗萤.移时宿兰影,思共习芳馨.《月夜》二首 ——宋·王安石 其一 山泉堕清陂,陂月临静路.惜哉此佳境,独赏无与晤.埭口哆陂阴,要予水西去.呼僮拥草垡,复使东南注.其二 蹋月看流水,水明摇荡月.草木已华滋,山川复清发.褰裳伏槛处,绿净数毛发.谁能挽姮娥,俯濯凌波袜.。

2.古诗和词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我国的历史悠久,流传下来了许多珍贵的文字财富。

古诗词就是如此。 从时间上说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词是宋代人的发明,又叫长短句。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

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

因此可以认为,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

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其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绝句又叫"截句"。

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以两宋成就最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词的格律逐步成熟,格式也逐渐固定下来,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依据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前人将词分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人主张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有人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

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

“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

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这和我们今人的歌曲分几段来唱有点相似,不过古人填词时更加灵活罢了。

3.诗和诗歌的含义相同

诗,是中国古代文艺文字的总称。

汉代以后《诗》则专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并由此而专指于散文相对的韵文形式。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人作品,题材繁多,一般分为古体诗和新体诗,如四言、五言、七言、五律、七律、乐府、趣味诗等。

诗的创作一般要求押韵,对仗和符合起、承、转、合的基本要求。近现代以来则专指通过意象写意类文字,如朦胧诗等。

而诗歌比诗的范畴则更广一些。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

由此,诗歌除了包含上述的诗的范畴还包括宋词、元曲都有合歌的属性。现代的歌词就可以合歌,应该也属于诗歌的范畴。

但歌词真直白,更通俗易懂,没有诗的晦涩。

4.为什么这么多重复的古诗词

接触到许多古典诗词后这个疑问是我们大家共有的。我们小时候开始学唐诗宋诗,长大一点学习了宋词,然后再接触元曲、明清的南曲戏文。就会越发地感觉到我们许多诗词都被重复来重复去。但是教授文学的老师们并没有说这是“剽窃”而说是“化用”。呵呵,不要不理解。这个在本质上是和我们诗词的创作手法相关的。我们古典诗词重“意象”,一个词表达的是一种境界,或者简单点说是“情景交融”。这就是为何“小桥流水人家”三个名词叠加,给我们感觉的是整体印象而非名词罗列。汉字是象形文字(当然在语言学界还有很大争议,但是象形的特征的确很明晰),我们通过汉字表达的也是一种立体的形象感,文字是为语言服务的,我们汉语自然也就更加地与形象结合在一起。语言学上有一种说法“语言为思维划界”,说的就是语言的特点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我们汉语言的特点也就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重意象。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对于学术的一种传承,这种意象的概念在漫长的文化传承过程中没有丧失而是逐渐形成为稳定的、具体的、明确的表意形象。无论是月亮、酒、柳树、秋思还是梅花等等,它们的表意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典型。生离死别和伤春悲秋,我们人类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文人各自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出现相似的意象就再所难免了。

再说的细致一点,我们也可以考虑这样一种情况。前代的某某文人写作的名篇在后代已经是家喻户晓,提及某个词句就能让人一目了然,或者后代的作家就是很敬仰前代文人的高贵品格,做出类似我们追星的举动也在所难免,是不?杜甫在整个中国文学界有着光辉不可磨灭的影响(貌似那些大家都是如此滴说……),在文体学上和文人的表达方式上要比李白的影响更加深远。尤其是宋代和元代的文人对其瞻仰膜拜的程度更甚。文天祥知道吧?(《过零丁洋》的那位)他对于文学史的贡献中有一点就是“集杜诗”,将杜甫的诗摘出来重新整理。这叫抄袭不?不叫。因为那么多集杜诗,只有文天祥的能在意境和表意中展现自己的时代特色和自己独特的文人情怀。你可以抄,但是你要有自我,就是这么回事。

唠叨这么多,烦不烦?悬赏分看着给就好了。

5.【10首以上同一主题的古诗词】

弄十首主题一样的征战边塞诗吧: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从 军 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塞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塞下曲李 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军 城 早 秋严 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李 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征 人 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陇 西 行陈 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己 亥 岁曹 松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塞下曲卢纶 月 黑 雁 飞 高, 单 于 夜 遁 逃. 欲 将 轻 骑 逐, 大 雪 满 弓 刀.古 从 军 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