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欣赏苏轼词全集

1.宋词欣赏 苏轼和辛弃疾

宋代,苏轼和辛弃疾是两位在词坛上比较有影响力的词人。

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另一位对词的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人,主要表现在他的“以诗为词”的新理念的提出,在当时词坛掀起大波,具体的关于“以诗为词”已经在上一篇我的期中论文中已经作了具体的阐述。另外苏在词的方面农村词占的比例不是很大,可是影响还是很广远的。

说到辛弃疾,却是位爱国情怀澎湃的词人,为当时的抗金而辗转反侧,到处奔波。但是后来他退居江西上饶和铅山的二十多年中,他更多地发现了农村生活的诗意,感受到了农民身上的诗情,从而以农村生活作为词的重要抒写对象,在词中表达对农民的敬爱和赞美,对农村秀美风光的沉湎和讴歌,于是期间作了很多关于农村题材的词。

现在,我就他们在以农村为题材的词上作个分析比较。从他们的农村词代表作上逐个分析。

农村词是苏轼词体革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苏轼在词的花圃里开垦出来的一片新土。苏轼是宋代第一个有意识把词笔伸向农村的人,而过去治苏词者极少论及。

苏的农村词体现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同情,对农村的主人及其生活的描写以及归隐田园的思想是苏轼农村词的主要思想内容。 苏轼虽然是出身于封建士大夫阶层,但他却深谙“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所以他无论是得意官场,还是被贬远处,都深切关怀着下层劳动人民。

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的五首著名的农村词《浣溪沙》最能体现出他对民生的关怀。最后一篇: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依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 徐太守带了酒携了歌妓,借赏雪来慰藉苏轼。

苏轼理当高高兴兴才对,可是他在“翠袖倚风萦柳带,绛唇得酒烂樱珠”面前,却心不在焉,老是“尊前呵手镊霜须”。他在想什么呢?苏轼在一首词中写道“不用诉离肠,痛饮从来别有肠”(《南乡子•和杨元素》),看来此时的苏轼是“别有肠”了,我们只有分析原词才能知晓原因。

原来苏轼是对农民苦难生活表示了深切同情和关怀,这同历史上那些以劝农为名,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不可同日而语。 苏轼在善于在词中塑造有血有肉的各种农村人物形象,描绘了农村繁忙的生活。

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在徐州填的《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是最为人称道的一篇。还有《浣纱溪》第一首描绘了一幅农村美丽宁静的画面:水中的鱼,天上的鸟,怡然自乐的采桑姑、黄童、白叟,不惊自去的麋鹿,不呼自来的猿猱,仿佛是一个童话世界。

第二首描写了农村妇女争睹使君风采和麦收后农村赛神宴饮的欢快场面。第三首写农民忙于煮茧及询问老农农作物生长的情况。

第四首最为有名:枣花簌簌飘落,纺车机声轰隆,在赖洋洋的太阳下,困酣乏力口渴难耐的太守,轻轻地叩门讨水喝。这是一幅多么和谐古朴的农村风情画啊!第五首叙述雨后日出的农村美景并以躬耕愿望作结。

“使君元是此中人”,作者惊喜地发现自己本来就属于庄稼人。 无限清新幽美的农村春景,竟使作者有“疑非尘世”之感,表明了苏轼对山光水色、田园美景的流连,已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农村的人民是如此淳朴真诚,农村的景物是如此清新幽美,这自然会引发贬居江湖的词人产生了了之心,萌生归去之意。 可以说,苏轼农村词不仅从一个侧面比较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复杂的思想经历,而且开拓了词的题材,扩大了词表现社会生活的功能,为后来词人如辛弃疾创作农村词开了先河。

下面我对辛弃疾的农村词作下浅析。辛弃疾一生写词很多,其中农村词为14首,在整个辛词创作中。

虽然数量不多,但它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是宋代七百多位词人中无一人可比拟的。

辛弃疾写农民,是带着感情去写的,带着羡慕和赞赏去写的。在劳动中去刻划他们,在乡村诗意画面里去塑造他们。

这些农民的形象真切、自然,极富艺术感染力。 值得一看的还有《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 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

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 醉中忘却来时路,借问行人家住处。

只寻古庙那边行,更过溪南乌桕树。 这首小令十分俏皮活泼。

词人写了几个农村姑娘,一路嘻嘻哈哈,慢悠悠地沽酒回来,却被树上鸟儿“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的叫声所惊悟。才发觉出来很久了,得赶紧回去,因为家里人还等着喝呢!下片更是妙趣横生:词人自己喝醉酒了,想着该回家去,却连自己的家在哪都忘了,反而去问别人。

“只寻古庙那边行,更过溪南乌桕树。”简单两句答对,本极平淡,却写出了乡民的淳朴厚道,亲睦友好。

全词通俗平易,明白如话,而又含蓄幽默,耐人寻味。 辛弃疾的农村词写人与写景其实是揉合在一起的。

他写农民群象的词都写了农村风光,并且都是些如诗如画的山水美景,正是这种美景才衬托了人物形象美、情性美。这里所探讨的农村风光词是就其偏重方面而言的。

辛弃疾用重笔浓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清朗秀丽、幽雅恬静的农村夜景、农村雨景、农村丰收之景,更是一幅幅令人一洗尘杂、心驰神往之景。 通过苏轼和辛弃疾在农村词上比较,我这么觉得:在词的表现内容上,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词的传统,并超越了苏词。

2.苏轼词赏析全一点的,多一点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总束上文,带起下片.前文为我们描绘的精彩画卷不由不使人发出“江山如画”的赞叹;锦绣河山,地杰人灵,如画江山必生光耀千古的英雄豪杰,三国时候正是英雄云涌、奇才辈出的年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上片立足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在三国这个历史舞台上,英雄人物风云际会,而最令东坡向往的是周瑜,以“遥想”领起五句集中写青年帅才周公瑾,既然是作者的向往,必然要挑选最能表现人物的素材.史载,建安三年,孙策亲迎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建威中郎将”的官职,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取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这一细节,以美人衬英雄,(西施、范蠡泛舟湖上)接下来从容貌仪态上写周瑜儒将风流姿态,大敌当前,谈笑自若,指挥镇定,强敌瞬间瓦解.“故国神游……华发”:这里边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同黑暗的政治现实和横遭贬谪的坎坷处境大相抵牾,思绪深沉、感慨顿生,仕途蹭蹬、壮怀莫酬,词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恰成对照.“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词人于天地之中顿生达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放怀一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洒脱情怀于此略见一般.(坡仙)本词极雄丽之至,大起大落,横绝今古.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在雄长豪宕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绵绵不尽.章法:上阙:高起然后低徊,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至极,雄风浩荡,热烈奔放;下阙:抖笔荡开,长音袅袅,渐紧渐烈,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旷远.音韵:入声韵,短促有力.诗歌是韵文,讲究节奏之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境出现时由原来的七字句换为四字句,使意外、突变更强烈.另如“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诉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这雄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慷慨雄浑,激烈悲壮.。

3.苏轼诗词鉴赏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4.苏东坡的诗词鉴赏

例举苏东坡两首诗词进行鉴赏: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一片深情,情深到归于寂静无声。

十年生死相隔,十年苦苦 追忆,十年相思,十年孤寂,十年辛酸和着泪一滴一滴积攒,和 着泪一行一行流淌。 无语相对处,字字沥血,柔肠才寸断。

梦境之中,已是如此; 清辉松影之下,一人独对芳魂时,又是何等彻骨的凄凉!写到此处 如断弦之音,逼人潸然泪下,真是无情到此也断肠。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发前人未发之语,寒风烈酒,尽洗绮罗 香泽之态,大歌慷慨豪越之曲,此词也须执铁板唱来,方能入耳。

气势如挟风雷,东坡为人豪爽豁达,才能作此等佳篇流传于世。 以下是苏东坡的简单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