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寻呼隐居

1.一首唐诗大致意思是隐居在山中不知时日,包含了四季的隐喻 死活想不

虽然不知道是不是,但还是找到了几首,也符合避世的思想的,一首诗中含有四季。然后如果楼主你想起来了,不忘也告诉我一声……

《四时》

陶渊明

春水满四泽,

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

冬岭秀寒松。

宋代禅宗「无门禅师」的一首诗偈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郭熙《山川训》

春山淡冶而如笑,

夏山苍翠而欲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

冬山惨淡而如睡。

2.唐诗,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

内容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出处】:唐五代-贾岛

注释:

[1]寻隐者:寻访隐居在山路山中的人。本诗一作孙革诗,题为《访羊尊师》,无根据。

[2]松下:指隐者居住的地方。童子:男孩,隐者的徒弟。

[3]言:说。

[4]处:去处。

解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练;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3.唐诗宋词赏析岩扉松泾长寂寥,余乘兰舟归山门

有诗是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 》 山寺鸣钟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独来去。 写诗人仰慕古人隐居的恬静生活。

此句应该是后人改的吧?(我也不清楚是孟改前人的也说不定) 自己的理解是:诗人的家“岩扉松径”无人开无人走,都感到“寂寥”很长时间了,看是写物,实是写人。在闹世生活的时间很长了,早以经厌恶了这种充满喧嚣的日子,很想“无丝竹之乱耳”的田园静谧生活。

所以就赶紧“余乘兰舟归山门”了。其中的“岩扉”,“松径”,“石门”充满了田园风光,着实叫人向往。

“乘兰舟”中的“兰舟”应该也是陶渊明的兰舟吧。 以上是个人观点,不足为解,只做参考。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