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与宋代的城市生活

1.宋代城市生活的基本特点

衣:崇尚节俭——奢侈之风盛行。

食:北宋肉类以羊肉为多——南宋羊肉价格高,一般人吃不起。

住:百姓住房较为简陋,稍稍富裕点的人家以茅屋和瓦房结合。

行:牛车——骡子——乘轿。

瓦舍是重要的庶民游乐场所,内有勾栏,专供大众娱乐。东京的瓦舍见于《东京梦华录》的就有十座。临安的瓦舍见于《武林旧事》的有廿三座。瓦舍的演出内容呈现商业化、专业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新趋势。演出的内容主要包括说唱、戏剧、杂技和武术等。其形式多样,深受大众的好评。

宋朝的城镇商品经济特别发达。北宋末期有四十六个十万口以上的城市。包括开封、洛阳、临安(杭州)、大名、应天(今商丘)、镇江、平江(苏州)、江陵(荆州)、广州、成都、福州、潭州(今长沙)、泉州等。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人口达到百万以上,店铺多达六千四百余家。宋朝打破坊市分区的制度,商店可以任意开设,还出现夜市与晓市。南宋行在临安府(浙江省杭州市)人口在1274年达到125万,城内极其繁华,时人称为东南第一州。就连南宋灭亡后,马可·波罗依然称杭州为“天城”。

2.两宋时期的城市生活资料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 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棺定了论。

的确,按中国传统对王朝的评价 标准来看宋朝也确实挺丢人的。首先,要有强大的中央集权——这一点宋朝似乎还过得 去;其次,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域还不够,顶好是把莫斯科也弄来——这 方面宋朝就差劲了,南宋偏安一隅就不必提了,诸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 州”之类的讽刺诗句大把的有,就是北宋,真正把东部的国境线推到长城一线的时间也 不过是一瞬间而已,西北就更不用说;最后就是要扬国威于域外——“明犯强汉者,虽 远必诛!”,最好是每年封一次狼居胥。

天可汗算什么?要宇宙可汗才爽——这宋朝就 更加糟糕了,什么长驱漠北,直捣黄龙就别提了,连自己都保不住,每年不断的送钱, 叫叔叫伯的还老是挨揍。两个皇帝作了俘虏,两次在大陆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这 些都堪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光辉事迹。

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 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 同。 有一个数字是很引人注目的——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 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 00万贯文。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们用其他的数字比较一下就知道了。明隆庆5年 (1571)国家岁入白银250万两。

张居正改革之后的万历28年(1600),岁入400万两( 虽然张居正死后人亡政息,但相对在财政上的改革被破坏得较少,而且此时距张去世仅 十几年,估计这个数目比张居正当国时期的岁入也少不到哪里去)。明末天下大乱,在 后金和农民起义的两面夹击下,明政府先后增加了辽饷,剿饷和练饷的征收,即著名的 “三饷加派”,结果弄得民怨沸腾,烽烟四起。

那么这种为时人评为“饮鸩止渴”的做 法为国家带来了多少收入呢?大概每年1000万两左右。也就是说此时明朝一年的财政总 收入大约是1500万两白银左右。

如果我们认为银钱的一般兑换率为1两白银=1贯铜钱的话 ,那么此时明朝的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尽管这已经是南宋 灭亡的300多年之后,尽管明朝的国土要远远大于宋朝。清朝的财政状况比明朝要好一些 ,国家初定的顺治7年(1650)岁入1485万两。

咸丰年间(1850前后),岁入约为3000- 4000万两。数量仍然远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3亿,估计为 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

直到清朝末年,国家岁入才达到了宋朝的水平。(由于兑换率折 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会对宋朝的岁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岁入远远大于其 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依然是一个无疑的事实) 宋朝的财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着人民的负担也极其巨大呢?当然,从人均财 政收入上来看肯定是这样。

但是,要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没有爆发过全 国性的农民起义的大型王朝之一。仅有的几次较大规模的起义,如李顺王小波起义,宋 江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幺起义等都不曾超过一省的范围。

有这样良好记录的另一个 朝代是西晋,而西晋之所以能够如此,恐怕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它的寿命实在太短了,根 本来不及爆发起义。 可见,宋代的老百姓生活的并不坏。

我们之所以认为宋代老百姓苦不堪言,恐怕很大程 度上是受“水浒传”的影响。姑且不提这里面虚构的成分,其实就是从“水浒传”里来 看,那些被逼上梁山的好汉落草的主要原因或者是受人迫害,或者是犯了罪,或者是被 擒被骗上梁山的,真正没有饭吃,活不下去上梁山的极少。

那么那庞大的财政收入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一下下面一组数字就知道了。熙宁10年 (1077)北 嗡 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 贯(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明朝著名的 泼曰实 明神宗(万历)以 “矿税”的名目,用杀鸡取卵的方式压榨工商业者,8年间总共搜刮到了200万两白银, 不足宋朝的一个零头),占70%。

这个数字说明,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 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农业社会已经在开始向工业社会 那 迈进了。宋朝获得庞大的财 政收入并不是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 水平提高的结果。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量小自耕农直接征收农业税一向是国 家统治的基础,像宋朝这样的情况实在是绝无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业收入才再一 次超过了农业税。 由于大量独立的小自耕农不再是国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采取了与其他王朝迥然不同 的土地政策——“不抑兼并”。

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上一向将土地兼并视作国家大害, 千方百计加以抑制。以至于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朝代开国时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 数百万个小自耕农;经过上百年日积月累,土地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国家丧失税源,一 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挺而走险;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政府崩溃,新王。

3.两宋时期的城市生活资料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 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棺定了论。

的确,按中国传统对王朝的评价 标准来看宋朝也确实挺丢人的。首先,要有强大的中央集权——这一点宋朝似乎还过得 去;其次,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域还不够,顶好是把莫斯科也弄来——这 方面宋朝就差劲了,南宋偏安一隅就不必提了,诸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 州”之类的讽刺诗句大把的有,就是北宋,真正把东部的国境线推到长城一线的时间也 不过是一瞬间而已,西北就更不用说;最后就是要扬国威于域外——“明犯强汉者,虽 远必诛!”,最好是每年封一次狼居胥。

天可汗算什么?要宇宙可汗才爽——这宋朝就 更加糟糕了,什么长驱漠北,直捣黄龙就别提了,连自己都保不住,每年不断的送钱, 叫叔叫伯的还老是挨揍。两个皇帝作了俘虏,两次在大陆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这 些都堪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光辉事迹。

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 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 同。 有一个数字是很引人注目的——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 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 00万贯文。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们用其他的数字比较一下就知道了。明隆庆5年 (1571)国家岁入白银250万两。

张居正改革之后的万历28年(1600),岁入400万两( 虽然张居正死后人亡政息,但相对在财政上的改革被破坏得较少,而且此时距张去世仅 十几年,估计这个数目比张居正当国时期的岁入也少不到哪里去)。明末天下大乱,在 后金和农民起义的两面夹击下,明政府先后增加了辽饷,剿饷和练饷的征收,即著名的 “三饷加派”,结果弄得民怨沸腾,烽烟四起。

那么这种为时人评为“饮鸩止渴”的做 法为国家带来了多少收入呢?大概每年1000万两左右。也就是说此时明朝一年的财政总 收入大约是1500万两白银左右。

如果我们认为银钱的一般兑换率为1两白银=1贯铜钱的话 ,那么此时明朝的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尽管这已经是南宋 灭亡的300多年之后,尽管明朝的国土要远远大于宋朝。清朝的财政状况比明朝要好一些 ,国家初定的顺治7年(1650)岁入1485万两。

咸丰年间(1850前后),岁入约为3000- 4000万两。数量仍然远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3亿,估计为 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

直到清朝末年,国家岁入才达到了宋朝的水平。(由于兑换率折 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会对宋朝的岁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岁入远远大于其 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依然是一个无疑的事实) 宋朝的财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着人民的负担也极其巨大呢?当然,从人均财 政收入上来看肯定是这样。

但是,要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没有爆发过全 国性的农民起义的大型王朝之一。仅有的几次较大规模的起义,如李顺王小波起义,宋 江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幺起义等都不曾超过一省的范围。

有这样良好记录的另一个 朝代是西晋,而西晋之所以能够如此,恐怕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它的寿命实在太短了,根 本来不及爆发起义。 可见,宋代的老百姓生活的并不坏。

我们之所以认为宋代老百姓苦不堪言,恐怕很大程 度上是受“水浒传”的影响。姑且不提这里面虚构的成分,其实就是从“水浒传”里来 看,那些被逼上梁山的好汉落草的主要原因或者是受人迫害,或者是犯了罪,或者是被 擒被骗上梁山的,真正没有饭吃,活不下去上梁山的极少。

那么那庞大的财政收入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一下下面一组数字就知道了。熙宁10年 (1077)北 嗡 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 贯(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明朝著名的 泼曰实 明神宗(万历)以 “矿税”的名目,用杀鸡取卵的方式压榨工商业者,8年间总共搜刮到了200万两白银, 不足宋朝的一个零头),占70%。

这个数字说明,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 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农业社会已经在开始向工业社会 那 迈进了。宋朝获得庞大的财 政收入并不是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 水平提高的结果。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量小自耕农直接征收农业税一向是国 家统治的基础,像宋朝这样的情况实在是绝无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业收入才再一 次超过了农业税。 由于大量独立的小自耕农不再是国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采取了与其他王朝迥然不同 的土地政策——“不抑兼并”。

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上一向将土地兼并视作国家大害, 千方百计加以抑制。以至于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朝代开国时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 数百万个小自耕农;经过上百年日积月累,土地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国家丧失税源,一 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挺而走险;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政府。

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起源于民间

【答案】(1)苏轼、柳永。

(2)两宋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市民阶层的扩大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有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更能用词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3)豪放派和婉约派。

主要不同:前者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后者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联系史实回答即可;第(2)问,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其时,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场,在许多城市也都有歌楼伎馆,甚至有些官僚豪绅家里也有歌伎舞女,这种社会风尚为宋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第(3)问,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

考点:宋词点评:对于宋词,常考点是宋词兴起的背景和其流派。背景: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词”适应市井生活需要;②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③“长短句”比诗歌更能灵活地表达情感。

流派:是婉约派——柳永《雨霖霖》;李清照《永遇乐》。豪放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陆游。

5.我的宋代城市生活500字作文

北宋极盛时,东京城繁荣的城市商业经济,带动了庞大的消费潜力,进而激发了社会日益充满骄奢淫逸的习气。当时的汴梁城内,妓馆多似食店,触目皆是远近遍地,许多酒楼长年召集数百名浓妆妓女,“聚于主廊槏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用来招揽食客活跃气氛,遍地的“天上人间”真应了先圣人“食色,性也”的古训。

受如斯享乐风潮的影响,汴梁城中出现许多靠出卖色相换取衣食的“无赖男子”,即男娼开始流行,史载是时近万人从事这一皮肉生意,“举体自贷进退怡然”。由于政府的默许态度,“未尝正名禁止”,京城男风愈演愈烈终于招致卫道者的大力批评,舆论压力迫使北宋政府在政和(徽宗年号,1111年-1118年)年间,开始立法告捕,凡男子为娼者,杖责一百,告发者赏钱五十贯。

及至南宋,“吴俗此风尤盛,”临安城的新门外竟然出现了专门的男娼红灯区。从业男子个个“皆傅脂粉,盛装饰,善针指,呼谓亦如妇人,以之求食。”这些男娼都有自己的地盘,为首者号称“师巫”、“行头”。“凡官府有不男之讼,则呼使验之。”【《周礼》有不男之讼。注谓天阉不能御女者。意即天生阳痿不能正常性生活者,女方诉讼离婚。一说不男亦即不以男人为男人,不男之讼即男同性恋之间的纠纷。】时人认为败坏风俗莫甚于此,但官府却没“举旧条以禁止之”,使得偏安一隅的赵宋小朝廷南风愈盛兔子满地日益萎靡下去。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