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翠湖的诗句翠湖溪谷诗 收获的季节 常春藤爬满了小小的篱笆, 墙角的向日葵绽开了亮丽的黄花。 屋檐下的玫瑰丛缀满了粉红色的蓓蕾, 蓝色的秫秸花给小院增添了几分素雅。 屋后的白杨树俨如忠诚的卫士, 在守望的岁月中日显高大挺拔。 这里是村庄的一角, 这里是村头的人家。 村边的原野上,一片片庄稼正在成熟变黄, 绿色的大地如同披上了一件件金色的袈裟。 蓝天白云下鸟儿在自由飞翔, 它们飞过田野、飞过村庄在、飞过古堡的尖塔, 它兴奋的告诉人们:田里的庄稼成熟啦! 田里的庄稼成熟啦!收获的季节来到了。 男人们应声操起巨大的镰刀, 一排排成熟的庄稼齐刷刷的躺在脚下。 丰收的季节里,家庭的主妇也在忙碌着, 她搬来满篮食物、提来满壶的水酒和香茶, 给劳作的人们摆上了丰盛的田边餐吧。 男人们边磨砺着用钝的镰刀, 边与女人们唠着丰收的家常话。 收获的季节里,小花狗也时刻不离人们的身边, 它知道在这样的时节人们往往会赏给点儿啥。 鸡婆们忙着在田边和路上啄食掉落的谷粒, 一边寻找一边惬意地叫着“咯哒,咯哒”。 在收获的季节里千万不要忘记了, 田边还有那时刻准备着运送庄稼的红鬃烈马。 收获的季节啊, 你是田园生活的一幅温馨图画, 你是幸福、祥和的生动表达。 你让人的心绪悠然淡定, 你让人忘掉那浮躁和喧哗。 啊! 收获的季节来到啦, 收获的季节来到了村头的人家! 2.我来到翠湖公园把句子写具体我来到翠湖公园,心情格外舒畅。 我的家乡有一座美丽的翠湖公园,那里风光秀丽、景色怡人,是人们散心的好去处。 进了古色古香朱红色的大门,迎接我们的是雷锋叔叔的雕像,正昂首挺胸的保卫着翠湖公园,那炯炯有神的眼睛看着前方,下面有**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告别了雷锋叔叔,我们来到了假山下,一排排夹竹桃,好像给这座假山围上了玫红的围巾。山顶上有一座两层的八角凉亭,站在亭子里眺望,啊!远处的人变成了蚂蚁在地上走来走去,车辆变成了甲虫在马路上川流不息,一切都变小了,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下了假山,我们沿着鹅卵石铺的小路,来到了碧绿的湖边。湖静的像一块无瑕的翡翠,倒映着青山、倒映着树木,如梦如幻。一阵风吹来,湖面上泛起一圈圈波纹,就像老奶奶长满皱纹的脸。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好像湖面上有一层金子。湖面上架着几座弯弯的拱桥倒映在水中,好像几轮圆月。湖边种着一圈柳树,婀娜多姿,梳着细长碧绿的长头发,正在照着镜子欣赏自己的倩影。湖中央有一座小岛,上面铺满了绿油油的草地,像一块绿色的地毯,人们在草地打滚。草坪上有几头大象的雕像,好像在悠闲的散步。翠湖的西南边有一个荷花池,满池的荷叶你挨我我挨你,一片片荷叶像一把把绿色的小伞,又像一个大玉盘,蜻蜓把荷叶当成停机坪,青蛙把荷叶当成雨伞,水珠像珍珠一样滚来滚去。粉红的荷花千姿百态,有的含苞欲放,有的才张开了三四瓣,有的藏在荷叶后面,只露出了一半粉红色的小脸蛋。 美丽的翠湖公园欢迎您来游玩,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3.我爱春里的如诗翠湖作文? 春天,是一个如诗如画的季节。 在离我家最近的翠湖公园里,我就感受到了这如诗的春天。 春天里的翠湖公园鲜花盛开,生机勃勃,到处都充满诗意——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翠湖公园里的柳树可多了,特别是在水边,柳树借助春风的力量,与湖水嬉戏——不时轻捶,不时重打。 而湖水似乎一点也不在意,任由柳枝与它玩耍。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翠湖公园里的鸭子,经历了冬天的考验后,迎来了春天——它们“嘎嘎”叫着,在芦苇丛中捉迷藏;向游人表演潜水,在岸边梳理羽毛······可自在了! 泥融飞燕子——“小燕子,穿花衣······”春天到了,刚送走海鸥的翠湖公园又迎来了小燕子,小燕子们嬉戏玩耍,享受翠湖公园的春色。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中的翠湖公园,如一幅画——好像针一样的细雨洒在大地上,使人沉醉其中。雨后,翠湖公园空气清新,透着泥土的芳香。 瞧完了这幅美景,你是否觉得春里的翠湖真如一幅画,使人陶醉?啊,我爱这春里的如诗翠湖,你呢?。 4.写翠湖作文——百度知道昆明翠湖,位于昆明城五华山西麓,是城区的中心观光点。 因其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春夏柳翠,故称翠湖全景“翠湖”。南眺碧鸡、北瞰蛇山,水光潋滟,垂柳摇曳,“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佛楼台”,被誉为镶嵌在昆明城的“绿宝石”。 元朝以前,滇池水位高,这里还属于城外的小湖湾,多稻田、菜园、莲池,所以又叫“菜海子”。因东北面有九股泉,汇流成池,又名“九龙池”。 至民国初年,改辟为园,园内遍植柳树,湖内多种茶花,始有翠湖的美称。 翠湖在元代以前,是临近滇池潘家湾的一个湖湾,李专《菜海行》诗中说:“昆明池水三百里,菜海与之为一体。 菡萏之国蛟龙窟……”翠湖涌出之泉水,直接入注滇池。 方国瑜先生考证:“元初以前,滇池湖岸西阻山麓,其北、东、南三面,自碧鸡关下高峣村,经上普坪村、眠犬山下夏家窑团山南麓、梁家河村、菱角塘、潘家湾、土桥、官渡、海燕村、石寨山下金沙村、昆阳城边旧校场,以至海口。” (见方国瑜《元史·赛典赤传概说》)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赛典赤拜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至元十三年(1276年)初,“昆明池口塞,水及城市,大田废弃,正途壅底,公命大理等处巡行劝农使张立道,付二千役而决之,三年有成。”(元赵子元《赛平章德政碑》)这就是第一次疏浚海口水利工程。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州革,县如故。其地有昆明池五百里,夏潦必冒城廓,张立道为大理等处劝农使,求泉源所出,泄其水,得地万余顷,皆为良田”。 (元宋濂《元史·地理志·云南行省》),元代几次大型水利工程,滇池水位下降,翠湖与滇池湖面分隔,成为“清回秀澈”的一泓秀水,湖水“赤旱不竭,土人于中种千叶莲”,周围“蔬圃居半”,称菜海子,又称翠海。翠海东北面湖中,有九个出水泉眼,“九泉所出,汇而成池,故名九龙池。” 翠湖之水经河道注入滇池。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征云南,元末代云南梁王巴匝刺瓦尔密兵败投滇池(一说服毒),明军平定云南。 洪武十六年(1383年)傅友德、蓝玉班师回南京,朱元璋义子西平侯沐英留镇云南。洪武十九年(1386年)沐英筑昆明砖城,将翠湖圈入城内。 (清·倪蜕《滇云历年传》)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沐英仿西汉名将周亚夫细柳营屯兵,在翠湖西岸建“柳营”,“种柳牧马”。清《一统志·云南志·山川》载:“九龙池在昆明县城内,其地蔬圃居半,故又曰菜海子。 平为稻田,下为莲池,沿五华之右,贯城西南,汇于盘龙江达滇池,明沐氏有别业在其上,曰柳营。”沐英爱马,常在柳营河边观马弁洗马,故翠湖出城之河称“洗马河”。 有诗记述沐英柳营洗马:“万柳郁成行,牵来老骕骦。将军思洗甲,神骏自生光。” 清末陈荣昌也有《柳营洗马》诗:“不图城市里,乃有亚夫营。伏枥新羁马,和戎罢旧兵。 愿将凡骨洗,誓与乱流争。神骏滇池出,边尘会荡平。” 洪武二十五年(1391年)六月十日,年仅四十八岁的沐英卒,沐英长子沐春袭西平侯,翠湖柳营遂改为“垂柳间垂杨”,“台榭浮水面”的黔国公沐氏别业(别墅)。明代世袭黔国公沐氏,府第在今之胜利堂,翠湖柳营为“别业”,草海畔近华浦外建有“西园水云乡”。 清顺治十年(1653年)大西军“南安王”刘文秀回滇。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入云南,封刘文秀为“蜀王”,刘文秀将沐氏柳营别业作为“蜀王府”,又称“南府”。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平西王吴三桂率清军攻云南,十二月清军三路会于曲靖,永历帝朱由榔奔迤西逃缅甸。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廷命吴三桂驻镇云南,吴三桂“乞沐氏勋庄”,踞五华山永历宫为“平西王府”。 清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缢永历帝及其子于五华山西麓之金蟾寺。金蝉寺坡遂称“逼死坡”。 清康熙三年(1664)吴三桂对“刘文秀故宅,以其狭小”,遂“填菜海子之半,更作新府”,“柳营一带皆珍馆崇台”,“花木扶疏,回廊垒石”,新府石栏杆均为大理石浮雕,极尽奢华。清,李专《菜海行》诗,描述了吴三桂造新府之穷奢极欲:“橐弓解甲才几日,命将选才造宫室,明帝行宫不称意,却教再见阿房出。 军令传宣部下儿,移山填海只片时……雕甍绣闼生云烟,何处十洲与三岛。金屋朱扉锁丽人,娇歌妙舞四时春。 花草亭台香沁骨,沦漪月夜酒生鳞,正难更仆数骄乐,螭头有鸟大如骆……”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举“天下都招讨马大元帅”旗号反清,陈兵湖南。康熙十六年(1677年),吴三桂兵败洞庭,退守衡州(衡阳)。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匆忙衡州称帝,国号“周”,年号“昭武”。康熙十七年八月,吴三桂暴病殛于衡州。 其孙吴世璠继位,改元“洪化”。康熙十八年(1679年)吴世璠十四万人马被清军消灭于湖南。 次年吴世璠败退云南,吴世璠居翠湖新府,以其年号改称“洪化府”。洪化府大门外跨洗马河有石桥,称“洪化桥”。 至今河改下水道,“洪化桥”地名犹存。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清军“克云南,入其城”, “洪化府”此后改称“承华圃”。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5.翠湖的历史翠湖,位于昆明城五华山西麓,是城区的中心观光点。 因其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春夏柳翠,故称“翠湖”。南眺碧鸡、北瞰蛇山,水光潋滟,垂柳摇曳,“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佛楼台”,被誉为镶嵌在昆明城的“绿宝石”。 元朝以前,滇池水位高,这里还属于城外的小湖湾,多稻田、菜园、莲池,所以又叫“菜海子”。因东北面有九股泉,汇流成池,又名“九龙池”。 至民国初年,改辟为园,园内遍植柳树,湖内多种茶花,始有翠湖的美称。翠湖在元代以前,是临近滇池潘家湾的一个湖湾,李专《菜海行》诗中说:“昆明池水三百里,菜海与之为一体。 菡萏之国蛟龙窟……”翠湖涌出之泉水,直接入注滇池。 方国瑜先生考证:“元初以前,滇池湖岸西阻山麓,其北、东、南三面,自碧鸡关下高峣村,经上普坪村、眠犬山下夏家窑团山南麓、梁家河村、菱角塘、潘家湾、土桥、官渡、海燕村、石寨山下金沙村、昆阳城边旧校场,以至海口。” (见方国瑜《元史·赛典赤传概说》)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赛典赤拜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至元十三年(1276年)初,“昆明池口塞,水及城市,大田废弃,正途壅底,公命大理等处巡行劝农使张立道,付二千役而决之,三年有成。”(元赵子元《赛平章德政碑》)这就是第一次疏浚海口水利工程。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州革,县如故。其地有昆明池五百里,夏潦必冒城廓,张立道为大理等处劝农使,求泉源所出,泄其水,得地万余顷,皆为良田”。 (元宋濂《元史·地理志·云南行省》),元代几次大型水利工程,滇池水位下降,翠湖与滇池湖面分隔,成为“清回秀澈”的一泓秀水,湖水“赤旱不竭,土人于中种千叶莲”,周围“蔬圃居半”,称菜海子,又称翠海。翠海东北面湖中,有九个出水泉眼,“九泉所出,汇而成池,故名九龙池。” 翠湖之水经河道注入滇池。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征云南,元末代云南梁王巴匝刺瓦尔密兵败投滇池(一说服毒),明军平定云南。 洪武十六年(1383年)傅友德、蓝玉班师回南京,朱元璋义子西平侯沐英留镇云南。洪武十九年(1386年)沐英筑昆明砖城,将翠湖圈入城内。 (清·倪蜕《滇云历年传》)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沐英仿西汉名将周亚夫细柳营屯兵,在翠湖西岸建“柳营”,“种柳牧马”。清《一统志·云南志·山川》载:“九龙池在昆明县城内,其地蔬圃居半,故又曰菜海子。 平为稻田,下为莲池,沿五华之右,贯城西南,汇于盘龙江达滇池,明沐氏有别业在其上,曰柳营。”沐英爱马,常在柳营河边观马弁洗马,故翠湖出城之河称“洗马河”。 有诗记述沐英柳营洗马:“万柳郁成行,牵来老骕骦。将军思洗甲,神骏自生光。” 清末陈荣昌也有《柳营洗马》诗:“不图城市里,乃有亚夫营。伏枥新羁马,和戎罢旧兵。 愿将凡骨洗,誓与乱流争。神骏滇池出,边尘会荡平。” 洪武二十五年(1391年)六月十日,年仅四十八岁的沐英卒,沐英长子沐春袭西平侯,翠湖柳营遂改为“垂柳间垂杨”,“台榭浮水面”的黔国公沐氏别业(别墅)。明代世袭黔国公沐氏,府第在今之胜利堂,翠湖柳营为“别业”,草海畔近华浦外建有“西园水云乡”。 清顺治十年(1653年)大西军“南安王”刘文秀回滇。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入云南,封刘文秀为“蜀王”,刘文秀将沐氏柳营别业作为“蜀王府”,又称“南府”。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平西王吴三桂率清军攻云南,十二月清军三路会于曲靖,永历帝朱由榔奔迤西逃缅甸。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廷命吴三桂驻镇云南,吴三桂“乞沐氏勋庄”,踞五华山永历宫为“平西王府”。 清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缢永历帝及其子于五华山西麓之金蟾寺。金蝉寺坡遂称“逼死坡”。 清康熙三年(1664)吴三桂对“刘文秀故宅,以其狭小”,遂“填菜海子之半,更作新府”,“柳营一带皆珍馆崇台”,“花木扶疏,回廊垒石”,新府石栏杆均为大理石浮雕,极尽奢华。清,李专《菜海行》诗,描述了吴三桂造新府之穷奢极欲:“橐弓解甲才几日,命将选才造宫室,明帝行宫不称意,却教再见阿房出。 军令传宣部下儿,移山填海只片时……雕甍绣闼生云烟,何处十洲与三岛。金屋朱扉锁丽人,娇歌妙舞四时春。 花草亭台香沁骨,沦漪月夜酒生鳞,正难更仆数骄乐,螭头有鸟大如骆……”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举“天下都招讨马大元帅”旗号反清,陈兵湖南。康熙十六年(1677年),吴三桂兵败洞庭,退守衡州(衡阳)。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匆忙衡州称帝,国号“周”,年号“昭武”。康熙十七年八月,吴三桂暴病殛于衡州。 其孙吴世璠继位,改元“洪化”。康熙十八年(1679年)吴世璠十四万人马被清军消灭于湖南。 次年吴世璠败退云南,吴世璠居翠湖新府,以其年号改称“洪化府”。洪化府大门外跨洗马河有石桥,称“洪化桥”。 至今河改下水道,“洪化桥”地名犹存。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清军“克云南,入其城”, “洪化府”此后改称“承华圃”。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云。 6.写翠湖的作文250字详细翠湖,多么令人陶醉的名字!碧绿的湖水,碧绿的草地,碧绿的浮萍,碧绿的树木……啊!简直是个碧绿的世界!我不禁想起了古人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那一个绿字用得多好啊!那充满活力的“绿”,那象征青春的“绿”,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给人们带来了新春的欢乐!“绿”总是吸引着我,像一股力量在拉着我向它靠近。 今天下午,我再次来到翠湖,信步走过石拱桥,来到西边湖堤的石凳上坐下。湖面上的浮萍像绿宝石雕成的珍品,玲珑剔透,翠色欲流。 几朵小黄花舒展地躺在上面,远远望去,好像一块杂花盛开的草地。我情不自禁地遐想着:要能躺在上面,枕着绿色的“草地",参加到小黄花的行列里,一块仰望蓝天白云,该多么惬意啊!调转视线,我远远地望见那蓊蓊郁郁的树丛掩映着的红墙、角亭,在阳光的照射下,它那碧绿的玻璃瓦发出了耀眼的光辉,宛如一幅幽雅的水彩画。 这可把我吸引住了,于是我便向那儿走去。原来那是一个新修的亭园。 大门两边有一副对联:“城市别开仙佛界,楼台妙在水云乡”。这里的确是“仙境”啊!我在“仙境”中漫步,观赏着湖水、花草、喷泉、游鱼,一切都是那么协调,那么令人赏心悦目。 特别是那长长的回廊,十柱一亭台,五步一曲回,雕梁画栋,五光十色。大观楼、西山太华寺、金殿都有这样的回廊,听妈妈说,北京的颐和园也有这样的回廊,只不过规模比这壮大,装点比这更华丽罢了。 而翠湖的回廊也有它独特的风味,小巧典雅,古香古色。尤其是在这绿水绿树的环抱之中,显得更有生气。 我完全陶醉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之中了。我又走进水月轩,这里有一片荷塘。 透过那清澈的湖水,可以看见水底的草绿茵茵的,像一匹地毯;而那亭亭玉立的,碧玉盘似的荷叶,又多像绣在绿色地毯上的花卉啊!这时,下起了毛毛细雨,雨珠洒在宽大的荷叶上,滚来滚去,美极了。微风吹来,荷叶轻轻地摇晃,像是对我说:“多美啊!这个绿色的世界!”雨中的翠湖更绿了,透过雨帘,看那树和水,浮萍和荷叶。 我仿佛觉得翠湖的雨也是绿的,它把树叶上的灰尘洗得一干二净,像是又上了一道绿色,我完全被这翡翠般的绿色海洋包围了,我想,我不也是这绿色世界中的一棵小苗吗?我一定要为把祖国装点得更加翠绿、美好而贡献出青春和生命。 7.关于西湖荷花的诗句 古诗小池荷叶雨声 年代:【宋】 作者:【杨万里】 午梦西湖泛烟水,画船撑入荷花底。 雨声一阵打疏蓬,惊开睡眼初蒙松。乃是池荷跳急雨,散了真珠又还聚。 幸然聚作水银泓,泻入清波无觅处。游西湖 年代:【明】 作者:【张复亨】 山翠湖光昼染扉,珠宫缥缈晚钟微。 僧寻三竺沿堤过,鹤认孤山背水归。桥影乱分公子棹,荷花轻著美人衣。 繁华不醉飘零客,愁听啼鹃又夕晖。采桑子 年代:【宋】 作者:【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晓出净慈送林子方二首 年代:【宋】 作者:【杨万里】 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 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西湖荷花有感 年代:【宋】 作者:【于石】 我昔扁舟泛湖去,四望荷花浩无数。 谁家画舫倚红妆,笑声逈入花深处。笙歌凄咽水云寒,花色似嫌脂粉污。 夜深人静月明中,方识荷花有真趣。水天倒浸碧琉璃,净质芳姿澹相顾。 亭亭翠盖拥群仙,轻风微颤凌波步。酒晕潮红浅渥唇,肤如凝脂腰束素。 一捻香骨薄裁冰,半破芳心娇泣露。湖光花气满衣襟,月落波寒浸香雾。 恍然人在蕊珠宫,便欲移家临水住。回首落日低黄尘,十年不到湖山路。 花开花落几秋风,湖上青山自如故。西湖四景 年代:【宋】 作者:【程安仁】 阳春三月天气新,湖中丽人花照春。 满船罗绮载花酒,燕歌赵舞留行云。五月湖中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靓妆玉面映波光,细袖轻裙受风举。芙蓉秋晓传清香,西施初洗匀新妆。 中秋月魄两相照,玉壶皎洁无纤芒。严冬凛凛霜雪天,银山玉树相钩连。 薄雪远草相掩映,似无似有虚无间。百年人事有尽处,四时景物无穷年。 忆与唐公游西湖 年代:【宋】 作者:【宋祁】 荷花深处放舟行,棹触荷珠碎又成。莫道使君迷醉曲,分明认得采莲声。 写林和靖梅花诗后 年代:【宋】 作者:【萧澥】 西湖幽处卧烟霞,湖里荷花匝四涯。何事先生得佳句,荷花却不似梅花。 西湖旧梦 年代:【宋】 作者:【汪元量】 南高峰对北高峰,十里荷花九里松。烟雨楼台僧占了,西湖风月属吾侬。 泖滨见荷花(二首) 年代:【元】 作者:【邵亨贞】 每爱西湖六月凉,水花风动画船香。碧筒行酒从容醉,红锦游帷次第张。 月殿承恩沾沆瀣,星槎流影下陂塘。江南秋冷红衣落,离立西风旧恨长。 夜泛西湖五绝 年代:【宋】 作者:【苏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西湖二首 年代:【宋】 作者:【曾巩】 湖面平随苇岸长,碧天垂影入清光。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瀛燕坐凉。 沧海桴浮成旷荡,明河槎上更微茫。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 和马宜州卜居七首·白莲池 年代:【宋】 作者:【王炎】 处士幽居安在,荷花十里西湖。无谓一池褊小,以人为重何殊。 己丑五月被召至行在,遇周畏知司直,和五年 年代:【宋】 作者:【范成大】 分袂悠悠尔许年,莫嗔蓬鬓两萧然。酒槽不奈青春老,经笥空供白昼眠。 暗绿千章新活计,软红三尺旧尘缘。相逢且作西湖客,山绕荷花舣画船。 至杭都洲湖上 年代:【宋】 作者:【方恬】 春闱试罢且徘徊,十里荷花浑未开。笑指西湖且归去,闲时应待我重来。 |